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上海市各区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分类汇编--现代文二

2019年上海各区高三一模现代文一汇编

2019年高三一模文言文一汇编

2019年上海高三一模文言文二汇编

2019年上海各区高三一模古诗鉴赏汇编

2018年上海各区高三一模作文汇编

2020届上海市普陀、杨浦区一模作文题及范文导写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奉贤一模作文及范文

2017年普陀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7年崇明县高三语文一模  作文范文

2017徐汇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7年松江区高三一模作文 范文

2017年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范文

2017年奉贤区、虹口区、静安区高三一模作文 范文

2017年上海高三十四校语文第一次联考作文 范文

2017年浦东新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7年长宁、嘉定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7年金山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7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7年上海黄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范文


201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作文 范文

2017年上海宝山、长宁四区高三二模联考作文 范文

2017年杨浦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奉贤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崇明县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松江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普陀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嘉定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黄浦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虹口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静安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长宁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徐汇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浦东新区、虹口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上海市高考作文 优秀范文


2018年浦东新区高三一模作文

2018年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2018杨浦区高三一模作文分析

2018年长宁、嘉定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8年闵行区高三一模作文

2018年静安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8年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

2018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作文(7篇)


2018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8年上海浦东新区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杨浦区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徐汇区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闵行、松江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宝山区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长宁区、嘉定区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崇明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8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8年上海奉贤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8年上海黄浦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8年上海普陀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8年上海青浦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8年上海静安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20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年上海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20年崇明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20年上海宝山区高三二模作文解析及范文

2020年浦东新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 作文范文 7篇


2020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中学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一类文例文


徐汇区(9 篇)

生活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如何看待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对自己的影响,每个人的认识不尽相同。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面具或是勋章(一类上)

人本能地爱问“我是谁”,而常常是这个社会给出回答。恩格斯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每个人被社会赋予的角色都带有不同的期待。如何看待这些期待,如何为角色期待背后的责任而活,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将如何被社会影响和影响社会。

前一种人认为人生就是被期待包裹,自己只要乖乖拿着剧本按部就班演一辈子戏。活在人设里总能自保周全。

于是其中有的利用人设吸金,像当下许多偶像艺人,拿着青春剧里的设定当粉丝眼中的自己,把“暖男”“豪情”一类标签往身上拼命地贴,争取到大家的喜欢和工作机会;也像许多有学术权威之称的人,仗着人们的敬仰而高谈阔论,发表观点。这并非全然不好,只不过那些人设终究不是你,演一辈子太苦,若演不下去事迹败露则更身败名裂。试想多少娱乐明星“人设崩塌”,多少权威被曝“学术造假”。这样看待社会期待,是把人设当一个壳,自己躲在里面,其实是放弃了自己书写人生的机会,靠骗靠演,或辛辛苦苦地迎合期待,却苦了自己,害了社会。

另一种人却不这样,他们不为角色而活,而为角色赋予的责任而活。他们懂得社会期待的本质是一种责任,他们敢于去承担责任,而不在乎角色的限定。金庸笔下“北乔峰南慕容” 便是一组例子。慕容复名字里背上一个“复”字,要复国还要对得起与乔峰齐名的称号,为这“人设”走上了邪路。而乔峰从不在乎世人眼中他的角色,哪怕被群侠冤枉,哪怕被骂是“契丹野种”,他为的是自己心中大义和一身武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难道为一己的声名与角色吗?

正因为这样的人看重社会期待的责任,他们常常愿意做超出自己社会角色的事,哪怕染上冒进之患。三十五岁的韩愈不过在国子监中有个教职,却敢于对抗整个社会风气,写下《师说》抨击士大夫,哪怕落一个“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的下场;白居易的职分没有“上谏” 的职现,却上书要求讨伐奸贼,被高层以“僭越”而贬官、排挤。他自己说:“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他们也许一时“忠犯人主之怒”,可他们敢于承担责任,不受限自己的社会角色,不辜负社会对他们才能的期待,所以我们直到今天仍敬佩他们。

诺兰的《黑暗骑士》中,蝙蝠侠说:“不是你是谁决定了你做什么,而是你所做的事决定了你是谁。”蝙蝠侠一度被哥谭人误解,可他却甘当夜晚的黑暗骑士,守护哥谭的光明。他的那句话,揭示了对待社会角色期待的正确态度——它不是一个包裹我们泯灭本真的壳, 它是这个社会交付在我们肩上的一份责任。我们去承担这份责任,为了追求自己所坚信的道义,恰恰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为了去扮演谁。

你为自己和大我的福祉而活,而非成为他人眼中的角色故事,所以别活在人设里,让你的所作所为来定义你是谁。

 

 

 

社会期待之思(一类上)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学校作为学生,在家中身为父母子女,在街道福利院又成为志愿者。我们的角色丰富多样,暗含不同的期待。我认为:社会期待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我们个体,同时我们也应当怀有自己生命的热度。

人的本质终究是社会性,我们在服务他人中成全了自我。在自我社会角色的设定中,我们是驱(趋)光的蛾,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不断接近光芒的同时,发掘出自己生命的意义。特蕾莎修女身为志愿者,捧出希望的热土,救赈接济贫民,传递真、善、美的种子,亦活出志愿者精神的内涵。动乱之际,以圣茹斯特为代表的热月党人,他们明确自己肩负开创法兰西时代的期待,传递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呼声,开创了法兰西共和国……无数的人物,无尽的人们,处于不同岗位,因为角色期待追逐完美,臻于至善,不仅活出了自己生命的完满和丰腴,更化身为里程碑为后世景仰,更为自己的角色增添亮色,诠释“完美”“追求”的意义。

从社会环境上说,不断增长的人才评判标准与素质考量让我们发挥主动,践行美好之事, 让我们不再囿于自己的井,不限于一亩三分田,以宏大的视角和长远的视角谋划考量,同时在社会期待中学习更好的,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

的确,“物尽其用”的道理是对的,但我们万不可止于外界的角色期待。叔本华在《凡夫俗子批判》中如是说:“我们每个人看似在自我追求,却在为他人希望而追求。”诚然,“为他人而活”成为桎梏,便无法彻底彰显价值,而真正的勇者不困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苏轼一再被贬,当整个社会都放弃了对他有期待时,他买来“贱如泥”的猪肉甘之如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将被排挤被贬谪时谱写出生命的诗章,在最艰难时书写“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辞章……从社会期待上升到自我期待,依自我内心的动力活出生命的期待,不甘于外界,执着于风花雪月的梦想,活出无与伦比的洒脱。

清醒于世,依自己又可以重新定义自我的角色。赛曼先生身为物理学家,一反人们普遍设定的“古板”形象,创造出诙谐风趣的科学家形象;巴斯德不甘于理论研究,以实验揭开新的实验生物学的面纱,因为自己改变设定,影响其他角色,便又活出了一层生命境界;超级女声舞台上的李宇春突破人们对女性形象的框定,用有个性有辨识度的形象为自己代言。

罗兰伯特·罗素在《我为何而活》中说:“我活于社会又奉献社会,因为他给了我人成为人的期待,但是,我又能改变传统,抬头观察星星为何会发光,渴求于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是啊!当社会角色影响与自我动力相结合,便诠释了尼采口中“自有其哲学”的内涵。

 

 

 

社会期待(一类上)

早有哲人所言,人是社会性动物。这就意味着我们时时刻刻拥有一个自己的社会属性与社会角色,通过它来完成对于世界的交流与互动。与之相伴而生的,是这个社会角色中蕴含的社会期待,它将我们打造成一个符合某种准则的个体,从而完成了从自我到社会,单体到集体的连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社会期待之于我们成长又有何种影响?

我们当然要肯定的是,这种社会期待对于人的价值塑造、社会的平稳运行有着重要意义。你是一名医生,就应细致谨慎,救死扶伤;你是一名战士,就应服从命令,保家卫国;你是一名家长,就因抚养子女,承担责任;你是一名学生,就应好好学习,增长知识。这些社会期待一定程度上虽看似限制了我们的行为“自由”,但却使得人类文明作为整体得以有序向前发展。在一个社会角色明确而社会期待合理的时代下,历史有宏大叙事,人类有共同愿景。

然而,我并不想一味鼓吹社会期待。从概念上来审视,社会期待有时也必然孕育了与自我观念的矛盾。这种矛盾一方面体现在,如果社会整体价值并不高尚,一味固守于期待,会对人格的形成造成不利;另一方面体现在,过分专注于社会期待,会让人丧失自己内心的定住(力)。而一旦迎合外界的期待成了习惯,一味屈内心之志,反而会活得茫然而无方向。由此我想起一个人,或许可以用于阐明以上所呈现出来的困境。他正是竹林七贤之一的

嵇康。传说其仪表堂堂,才华横溢,并娶了长乐亭公主。然而他并不想因此而卷入他眼中污浊的政治争斗旋涡中去,于是他在大热天穿着棉衣到柳树下打铁,别人都认为他怪得要死, 而他正是通过这种古怪的行为,一方面保全自己的节操,另一方面向他所不认可的社会期待做抗争。这样的贤士,最终也不免被杀,而他的罪名正是“上不事天子,下不敬王侯”,这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对于士大夫普遍的社会期待?但嵇康能明白并坚守自己的内心价值,故而并不像其一味屈从。传说他被处刑那天,三千太学生赴刑场请他留下《广陵散》的曲谱, 他只大笑说:“《广陵散》从此绝矣!”便上了刑场。美学家蒋勋曾说这一幕他认为极美,我想或许正是那份面对社会期待敢于坚守自我的勇气与毅然。

于是我们明白,社会期待既塑造我们,有时却也限制了我们;而我们作为社会个体,一方面要勇于承担社会角色的职责与义务,不放纵自我;另一方面要学会从中客观看待其为我所施的影响,从而找到平衡点,不迷失自己,不脱离社会。

辛波斯卡在诗集中写:“对于我的角色我一无所知,只知道这是我的角色,不能更改。”社会期待是每个人生命中的命题,不要逃避,也不要畏惧,应在遵循内心、成就自我的同时服务社会,从中必可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不囿于期待(一类中)

生而为人,便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因而无论你是谁,只要身处社会中,必然会有你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可以由亲属关系赋予,比如父子兄弟夫妻;可以由职业赋予,如老师医生律师;

可以由阶层位置赋予,比如领导与下属,富裕者,中产或是工薪阶级……

而不同角色也必然肩负着不同的社会期待。比如儒家思想所概括的为臣要“忠”,为子要“孝”,为兄要“悌”;又如《菊与刀》中近乎苛刻的对于作为妻子的要求;当然也有对老师春风化雨,医生妙手回春,法官维护正义的期望。总之社会期待是从道德与技能两方面施加的,而社会期待的影响会使一个人更好的去接近于他的社会角色,但同时也应避免同质化的危害。

社会期待会给人带来社会角色所应具有的责任感,则相应地会带来约束力,使得社会人更为规范地拥有其社会角色所应具备的品行。同时由于这些期待是代代相传的全人类的通性共性,乃至被写入了四书五经成为了“修身”的金科玉律,期待成为了一个有目标有条条框框的对象,使得人们既便于达成,却也不免在此过程中陷入了同质化的可悲。

正如鲁迅先生在《华盖集续篇(编)》中所言“中国人就是一群由头羊率领,只知走得更齐、更快的羊群”。当每个人的前进都是为了更好贴合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被赋予的社会期待,那我们不就变为了鲁迅笔下那可悲的羊群了吗?没有个性,或是个性被期待的壁垒给剪除,而成了格式化的刻板单一产物。可见过分执念于社会期待而丢了自己属于人的本性,便会成为可悲的符号化社会角色。而个人单一化的叠加,则会使得社会变得固化,因缺乏流动而停滞不前。

因而面对社会期待的双刃剑,我们所需要做的便是“求同存异”,“同”为我们所应具有的社会角色的良好品质与技能,在自己现有的角色上做到受之无愧,担负得起身上的社会责任。但同时社会人也不能为了融入社会而放弃了人的多样性与个体差异,要不被角色及期待所禁锢。就如同马云,他不满足于成为一个英语老师的社会角色,而是明了自己内心的方向, 向前进发。他没有被“老师就该在学校教书”的社会期待所禁锢,而是“不安分”地去创去干。而当他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互联网大佬,他也身体力行地去完成其新角色被赋予的期待。可见只有社会上有那么多敢跳脱也敢担当期待者,社会才会有流动与力量,才会不被期待单一化同质化。

敢闯敢担当,只有不囿于期待,方能推动社会的滚滚向前。

 

 

 

 

扮演好社会角色

生活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且不只一个。在家里,我们可能是父母, 是儿女,在工作中,人们的社会角色更被不同的职业和职务细化。作为社会运转的一颗螺丝钉,扮演好自己所肩负的角色是不可矢否的责任,但应铭记,我们的使命是尽角色的本分, 而不为角色所操控,时刻记得“我”是一个人,而不是没有温度的标签。

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有正确的认识,明白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所在。身为父母,应该教育子女,赡养老人,这些就是每个人身上所被赋予的社会期待。正是因为这些被人们公认的社会期待,才有了和谐而安定的社会氛围,因为它正确地指导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了稳定的结构,从而能够安小家而定大家。满足这种最基本的社会期待,扮演好自己在家庭中各自的社会角色,就是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责任。故此,我们应将正确的、基础的社会期待归为一种义务,从而塑造自己为关怀家人,有温度的公民,只有先从最小的社会单元开始立身做人,才能在未来思他人所思,助他人所难。

正如正确的社会期待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有些期待对我们来说过高而无法企及,这就会造成长期的挫败感而影响对生活的动力。人们往往对名校毕业生的期待浓缩为高薪、高学历,尽是无限的风光,这个社会对“名校毕业生”这一角色设定似乎有一条固化的路线,而有悖于这条路线的人就是大众眼中的失败者。其实不然,社会期待所反映的是大多数普通人的想法,所代表的是他人的意愿,而非我们自己的心中所想。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是一条人生道路,但绝非唯一。

切勿被自己的社会角色所绑架,误将普通的社会期待视作自己的全部,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因为首先,外界对这个社会角色真正在承担的事务是存在认知偏差和不足的, 芸芸众生们会主观臆断地将看到的表象视为全部,将自己理想化的东西放大,夸张化。其次,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个性,过分在意社会期待会让我们变得单一,失去热情,失去自我,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尔·盖茨逆潮流选择辍学创业,成为世界互联网的领头羊,正是他遵从自己对计算机的热爱胜过了那一纸文凭,超越了他人的期望定式,才有了今日的伟大。

我们应当做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但不被角色绑架成为木偶。

 

 

 

 

让接受期待成为一种智慧(一类中)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诚然,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而这些角色对我们都无法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影响。在我看来,我们应理性地对待社会期待,而不被其束缚。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处于社会大背景之下,而社会本就是放大版的学校,每个人多各担其职,作为学生,社会期待我们全面发展,成为未来发展的动力;作为科研人员,社会期望其研制更多新产品,使生活更便捷;作为商人,社会又希望他们走在前沿,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

毋庸置疑的是,社会期待对于我们有积极的影响。社会期待让我们不断完善自己,在一次次适应和锻炼中使我们成为社会期待的人,让我们拥有获得感和成就感。我们往往缺乏动力和勇气让我们披荆斩棘,大多时候,我们总会找各种借口“今日事明日毕”,循环往复,离目标越来越远,而此时,适当的社会期待便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助推剂,鼓励我们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

同时,社会期待也是来自于感情的约束,希望能够满足父母、老师的希冀。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无私的默默的付出,只是希望我们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因此出于对自己身边人的满足,我们更会竭尽全力地去满足所谓的“社会期待”。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全盘接受社会期待?对此我们不置可否。社会期待定义的是统一标准,是未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而对于某一社会角色的普遍定义。这时如若我们太过看重社会期待对我们的影响,反而会被其压垮了脊背,迷失了自我,成为没分晓的钝汉。因此当我们所承受的社会期待远远高于自身所承受的能力范围,我们便应跳出期待的框架,寻找适合自己的度。

辩证地看待社会期待是一种智慧,社会并不需要统一模板,正是因为有了各种各样鲜活的生命存在才成就了社会的多元文化。如果梭罗作为一位作家为了满足社会期待而不去瓦尔登湖隐居,那么我们也不会领悟《瓦尔登湖》带给我们的静气。如果《宽容》中的先驱者为了满足村民期待而不发声的话,那么他们永远也走不出无名山谷。而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正是因为被社会期待所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所迫,才被异化。

由此看来,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只有处在不同的位置,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如何可为,何时可为,我们才能看待更广阔的天空。我们应将这份期待视为参考物,而非拘泥于此框架,只有真正地看到自己,才能一路向前。

 

 

 

我该如何行走(一类中)

 

人存在于社会之中,注定不会是一座孤岛,从而“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这样印上了我们不同的身份标签,被贴在有人们的脑门上:医生、学生、志愿者、男人……这使得社会期待会根据这张标签上的字而对自己产生影响,但如何应对这种影响,权力仍在我们手中。

有一位经济学教授,最近因上热门辩论类综艺节目而遭到人们的诟病:“教授不好好做学问,居然跑来综艺节目娱乐大众?”一位网友如是评论道。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身为学者,社会期待对于该社会角色,必然认定为,教授就应该写论文、作报告、教育大学生。但是,这样传统的期待无异于限制了个人能力的发挥,使人压抑自己的天性与爱好,规定其必须向“被赋予”的社会角色的人生道路上发展。社会期待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有时捆住你我。

如何看待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对自己的影响,我认为,是淡化影响本身,而让期待成为审视自己行为的一种视角。当代的青年人,早已不满足于受限一种社会角色,从而发明出“斜杠青年”一词。白天可以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晚上可以是某酒吧的驻唱歌手。他们在两种或更多职业间来回转化。面对社会上人的非议或指责,他们“我行为素”;而对人们对他们的褒扬,他们一笑而过。为什么要让“期待”来定义自己的人生?为什么要让“角色”来限制自己的表演空间?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期待的影响或好或坏,但终究不应是我们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行路守则。

我们青少年和为祖国的花朵,被赋予了“学生”“新青年”等社会角色,社会寄予了接班人的期待。尽管人生的掌舵手一起是我们自己,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如此叛逆固执的态度行船。因为,我们有时并不能判断准确航线和天气,我们或许会陷入黑洞般的旋涡无法自持。社会期待是需要的一种角度、一种目光,来反思省察自我的行为,是否太过偏执,是否违反了道德标准,又是否是一场不切实际的青春期狂妄大梦? 我们仍需要社会角色赋予的社会期待,包容并接纳异样的目光也是一种必要的成长。

就如村上春树写道:“我们注定不是草莓牛奶,在瓶上被打上永恒的标签。”我们是社会动物,被打上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的标签,但与其撕掉标签做自己,不如让那个标签贴在那儿,偶尔阅读一下上面的文字,用自己赋予的角色演绎出自己人生的这场大戏。

 

 

 

助力与枷锁(一类中)

 

人只有生活在社会中,才是真正的人,而生活于社会,我们必然会被赋予独特的社会角色,这样的“赋予”又蕴含着社会对于我们的要求及期待。如何看待处理这期待,深刻影响你如何承担这个角色。

对于社会期待带给自己的影响,我们不应视其为约束制缚自己的枷锁,而应利用它,使其成为完善自身的助推力。

被赋予社会角色带给我们的,是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所有社会角色,其本质都在于服务社会,服务包括自己的全体人类,可以说是为人而为己。社会期待着我们做好自己的角色,善尽天分。这不是要求我们挤破脑袋,争做事事第一,而是期待我们能在这样一份责任和压力下,突破、完善自身,以便更好地承担责任,服务别人与自己。

由此我们应视社会期待带来的影响为积极的助力。这份期待首先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肩上的社会角色、社会责任。随后,如同任何一位温柔慈祥的母亲会以鼓励而又严格的目光看正在学习一切的孩子,社会期待会激励我们向更完善更能服务于社会的自己发展。我们作为永恒的主体,利用社会期待作为一种助力,一种目标模板。但当我们误解社会期待,误将它作为强迫我们循规蹈矩,刻板生活的框架约束,误以为是要改变自我以“适应”社会角色,此时这“期待”变成了烤灼内心的负担,是束缚的枷锁。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须永远记住的仍是这一切的本质,即服务于人类社会。如此看似牺牲自我成就大众,并不符合我们所追寻的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我们塑造渴求的永远不是一个建立于个人痛苦之上的人类世界。

那我们究竟如何正确利用好社会期待这一助推力,而不使它转变为枷锁呢?首先,归于本质,努力将自己和社会视为某种程度上的统一,抱着服务奉献于最广远事物的理念着手做事。随后,便是立志,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虽然社会角色是被赋予,但其在实际中的具体表现,实践形式仍是每个人可以掌握的。若你已找到自己志向所在,热情所在,并能借社会期待激励自己,那是极其幸运的且幸福的事了,应坚持做下去;若你仍在迷茫与矛盾中,担心辜负社会期待,那也许是你仍未找准自己的定位,不用担心,也不要害怕勇敢尝试,在摸索中我们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那时社会期待将为你所用。

我们利用社会期待,助推自己的完善。我们奋力,献身于世界的前程。

 

在别人的目光中寻找自己(一类下)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每个人因独一无二的自我,而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体现。而社会期待,则是社会由一个人的社会角色而对其所作所为产生的期待。社会期待常常会反过来作用于一个人身上,并对其造成影响。

我们背负着别人的期待前行,在别人的目光中完成自己人生的使命——寻找自己。

当自我与社会期待产生共鸣,我们就会变得无坚不摧,甚至能上刀山下火海。我的化学老师说过一个中国教授研究人造金刚石的故事:为了合成更好的人造金刚石,他不得不采用极端的实验环境,导致整个实验室发生了爆炸,而他非但没有逃命,反而冲进废墟中,找出了残骸中的金刚石颗粒,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如果不是人们对他的期待,如果不是社会对他研究成果的需要,恐怕没有人能做到毫不惧生死地去完成自己作为某一社会角色,也是作为自己的突破。当诺贝尔鲜血淋漓地振臂大呼,当居里夫人暴露在高辐射的工作环境,他们不可能没有想过退缩,却借助社会期待而坚定了寻找自己的信念。

但自我是真实地只存在一个的,而一个社会往往有多种错误的、片面的误解与偏见。在一些人身上,当社会对其角色的解读与他的绝对自我背道而驰,悲剧就发生了。古来读书人的社会期待常常是片面的兼济天下,从政为官,而有些读书人却不一定适合。李白深受“功成身退”思想的影响,这执念贯穿了他一生,却仕途不顺,这使他郁郁彷徨,直到他心中的大鹏“中天摧兮力不济”。他曾说过“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千载身后名”,多好啊!只可惜他从没有真的做到释怀,他应该仗剑走天涯啊!当别人的“我相信你”与真实的自我背道而驰,社会期望成为了桎梏与枷锁,困住了一个想要飞向自我的灵魂。

说到底,社会期待只是我们所处环境的一部分,而在追寻绝对自我的这一人生终极命题的征程中,我们可以依外界对我们的期待做出改变,但也要坚持自己的本心。一如黑塞所说,每个人都想跃出深渊,而我们可以相互理解,但能解读自己的人只能是自己。

谢惠连《白雪赋》(《雪赋》)中写道:“凭云升降,从风飘零。值物赋象,任地班形”,但也要纵心皓然,不汲汲于别人眼中那个属于别人的自己,却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在别人的眼光中寻找自己,像白雪一样依时而变又坚持本质不变的东西,我们要有追寻自我的潇洒襟怀,才能真正找到自我,也真正的为社会做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贡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