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卫东 | 逝去的年味(2)【看得见的年味】

罗卫东 来英书院 2022-07-15
世界上的几乎所有的尘世节庆,大概都是具体而感性的,中国的过年,更是如此。
以我个人的感受来看,所谓的“年”,是画、味、音、情、义、缘的综合,我称之为“年味六端”。过年这件事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来安排和展示这六样东西。人们心目中的“年味”,其实就是它们浑然一体而带给人们的感觉。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眼睛接受的信息要占掉全部器官接受信息的七成以上,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依靠着视觉来感受外部世界,对年味的感知,首先是从眼睛开始的。
所以,我先打算说一说眼中的年味,看得见的年味。

天 景

自然界,年关还是一片萧瑟,山上的乌桕树、柿子树、阔叶乔木全只剩下形态各异的枝丫,叶子都掉光了。山景变得清晰而严峻,高山上仿佛一下子多出了许多峻峭的岩石。
如果不下雪,那么灰青便是这个季节群山的底色。

这座山以前我和小伙伴常去砍柴摘野果

地里,虽然比山上多了些绿意,但严寒下,青菜、萝卜之类最外层的叶子也被冻得委顿,耷拉着依偎在泥土之上,只有中间的芯子还在倔强地挺立着。已经播种过油菜籽的那些田地,嫩苗刚刚冒头,隐约有些淡淡的绿色,仿佛浮在褐色的泥地里。
如此,自然的全部画卷,便由干枯而浅淡的黄绿色与岩石的峻青色描绘而成。如果仅仅观看自然景色,那么年前年后这段时间,既没有春天的百花,也没有夏天浓浓的绿荫,更没有秋天果实累累的金黄,如果没有雪,则一切乏善可陈。

但是一旦天降大雪,一切都会焕然一新。


瑞雪的白

我们那儿的冬天是下雪的,从前是年年下雪,下好几场,还下得很大。后来据说是因为全球变暖,下的次数少些了,不过每年还是会有一两场大雪。
高山上,下了雪就会积起来。雪大的时候,进出村子的道路就全都封上了。整个正月,这里就成了大雪封山岁月静美的世外桃源。(详细的介绍可以点击罗卫东 | 我的心灵史(5)大雪封山 岁月静美
这时候的山水和村庄,就美得有些美轮美奂了。
黛瓦白墙的徽派建筑,在隆冬的群山中,便显出特殊的精气神,各家烟囱、门窗,还有屋顶的瓦缝中散发出的炊烟,把村子笼罩得云雾缭绕一般,若隐若现,仿佛蓬莱仙景。
雪中的村庄就是下面这个样子了。
我们村所属的威坪镇是历史悠久的浙西古镇,新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离它不远的地方就是徽州府。雪后的古镇就变成了如下的模样。

春联的红

在村庄里,到处是忙碌的人,大人们忙着准备年货,接待登门的亲友,孩子们忙着游戏,走东家串西家地嬉闹。

对联是乡下过年时的必备。集体化时代,虽然从店里也买得到成品,但品种不多,选择余地比较小,普通家庭也舍不得花这个钱。如果村里有人会毛笔字,那么写春联就要比买节省多了。

一家一户,正房前后侧三扇门,厨房前后两扇门,至少需要五福对联加横批,全家的房间门和其他一些出入口,还得贴单张短联,多是四字的。对联的格式和内容,其实要看家境好坏和家庭的爱好,有些人喜欢九字以上的,有人喜欢七字的,横批都很大,多是半张单开红纸大小。内容多是些瑞雪兆丰年之类的吉祥语。春联的字其实不需要写得多好,只要是这个格式、这个颜色,甭管什么字,贴上去就是浓浓的年味。

过年那段时间,挨家挨户去欣赏春联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几十户人家看下来,字有好有差;联有长有短,有宽有窄;内容有俗有雅。甚至偶尔还会看到几副绿色的春联,那意味着家里有人辞世。无论什么内容,也无论贴在哪儿,是正屋的大门,偏门、后门或是厨房的门,或者是猪圈、柴棚屋的木门,到处都无不散发着浓浓的年味,寄托着这家主人对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的期盼。

有的家庭门户多,要用上七八张红纸,才能照顾得过来。而有些贫困户,要用一张纸裁出两副对联和若干副联,这对写的人是考验。
在大门的上梁上,很醒目,很有气势。

猪圈的门上也贴了一条

除夕那天,吃过中饭,各家各户都开始贴春联。如若,此时天上下着瑞雪,那么这过年的视觉底色就完美了。确实,我曾经在多处都描写了,漫天大雪的下午,一家人贴春联的场景。贴春联看似一件简单的事,可操作起来需要协力,有三四个人一起最好,将木梯斜靠在门边的白墙上,一人站在梯上朝门框上刷浆糊贴对联,一人扶梯并端着浆糊盆子,一人拿着对联。
一副春联贴得的高低正斜,两边是否对称,都需要旁观者目测,并反馈给梯子上的人,让他即时进行微调。几个人呵出的白雾、纷纷的飞雪飘过红红的春联,隐隐约约的人声,那真是天堂里才会有的景象。


年画的斑斓

村里以前也有几位心灵手巧的女子,做鞋子打样,刀剪玩得很好,顺便也捎带着剪纸,能在红纸上剪出一些吉祥如意的花样,逢年过节了贴到门窗上,图个喜庆,发个利市。
后来大家喜欢上了年画,这些手艺也就慢慢荒废了。
年画确实是那个时代,年味最重要的视觉元素。
那年头,供销社出售各色各样的年画和宣传画。印象深刻的年画有几类,一类是单幅的,一类是双幅的,还有是四条屏的。年画的主题,无非是革命、建设和修养。伟人的英姿,热火朝天、战天斗地的生产场景,军队建设、人民英雄,劳动模范等等都是年画的主题;有号召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有宣传鞍钢宪法等等。那个时代的英雄模范人物也出现在年画上。年画的形式有根据摄影作品来印刷复制,有水粉水彩的,有工笔的,有写意的,还有剪纸式的。尽管五花八门,种类很多,但都缺不了红色。劳动人民的脸色是红的,旗帜是红的,集体劳动的场景是热火朝天的,炼钢厂的高炉是红的,等等,即使是《毛主席去安源》这张绿色为基调的宣传画,画中主人公手上拿着的油纸伞也是红色的。
我最喜欢的是带有浓厚时代特色的国画工笔人物年画,当时也不关心是谁画的。后来才慢慢知道刘文西、顾生岳、周沧米这些大家,当年也都是年画高手。
我记得,当时普通的年画基本上是一毛钱左右一张,对开大小,可以贴在家里的任何地方,厅堂、火塘间、卧室等。有钱的人家是一年一换,一换就是好多张;没钱的则是贴一张看几年,直到烟火和灰尘把画面弄得灰不溜秋,实在不能看了再买新的来替换掉。今天村里老房子里的墙壁上,还留下了很多斑斑驳驳的痕迹,还有一些残纸留在上面,都是当年贴年画留下的痕迹。
这类风格的年画相当温馨

领袖人物年画

集体劳动场景
《毛主席去安源》虽然是绿色调的,但几乎家家户户都贴
新式年画娃娃
集体化时期农民生活
这张《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宣传画也是家喻户晓的
四条屏的年画,比较受大家的欢迎,在家里厅堂的两侧分别贴上,很有过节的气质,这类年画的主题多半是四季山水或者四季花鸟,当然也有反映那个时代的生产劳动情境的。创作形式有工笔的,也有写意。只是这类条屏的价格比单张的要贵很多,并不是每个社员家庭都舍得花钱买的。
我读大学以后,放寒假回家,都会用人民助学金在杭州的新华书店选上好几种带回去。

山水四条屏

花鸟四条屏

生活的姿色

正月初那段时间,村子里各家各户进进出出的孩子,穿得花花绿绿;走亲访友的客人们也都穿着崭新的服装;妇女们头上包着的头巾也是鲜艳夺目的。天气晴好的日子,村道上络绎不绝的人流,五颜六色,也是过年那阵子准时出现的一道风景。

初二抱着孩子回娘家的小媳妇

初嫁的少女
带孙女晒太阳的奶奶
在过年的视觉盛宴中,自然少不了烟花爆竹燃放时的青烟和飘落的红纸屑。
年夜饭开吃之前,各家都去祖坟上祭拜,田埂地头,阡陌交通,到处都是提着祭品的人行队伍,坟前敬香烧纸钱,炮仗炸开时的青烟在天上停留许久,慢慢变淡消散。
随着青烟散去,纷纷飘落的纸屑就像是天空下起了一场红雪。

正月头几天,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铺满了红纸屑,显得喜庆。

过年,虽是隆冬腊月,万木萧瑟,可却是山村一年之中最美的时候。辛苦了一年的社员竭尽全力妆点自己的家和村庄,在灰黄色的自然底板上,描绘色彩斑斓的画卷。这幅画卷的主色调就是“红”,是各种各样的“红”。
这色调,承载了平安度过了一年的社员们那内心的喜悦,也寄托了庄稼人对新年火热的期望。

推荐阅读

罗卫东 | 逝去的年味(1)【乡下孩子过大年】

来吧,新年!

罗卫东 | 回望的乡愁(9)【电光开启】

罗卫东 | 回望的乡愁(8) 【番薯的滋味】

罗卫东 | 小村旧匠(1) 【棉花师傅】

罗卫东 | 回望的乡愁(7) 【油灯时代】

罗卫东 | 回望的乡愁(6)【可爱的玉米君】

罗卫东 | 回望的乡愁(5)【大牯牛】

罗卫东 | 回望的乡愁(4)【小秋收】

罗卫东 | 回望的乡愁(3)【露天电影】

罗卫东 | 回望的乡愁(2)【打平伙 吃大餐】

罗卫东 | 回望的乡愁(1)【双抢大战】

罗卫东 | 当年明月忆中秋

1975,我的夏日十二时辰(1)

1975,我的夏日十二时辰(2-卯时)

1975,我的夏日十二时辰(3-【辰时】【巳时】)

1975,我的夏日十二时辰 4-【午时】

1975,我的夏日十二时辰(5-未时)

1975,我的夏日十二时辰 6-【申时】

1975,我的夏日十二时辰 -7-【酉时】

1975,我的夏日十二时辰 -8 -【戌时】

大雪封山 岁月静美

流 萤 记

家有火塘千岁暖

年关一梦回乡关

春归吾心入诗画

我的小黑






欢迎关注来英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