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外国文学》2019第4期)
【学术观点】专题回顾
文学观点 | 王旭峰:论《鲁滨孙漂流记》中的疾病
学术观点 | 杨建刚:中国问题的西方理论及其身份认同
学术观点 | 顾悦:后精神分析心理学若干取向与文学的互释与互动
学术观点 | 申丹:“隐含作者”: 中国的研究及对西方的影响
学术观点|范劲:《肉蒲团》事件与中国文学的域外发生
学术观点 | 王雯:《哈姆莱特》中的五种镜子之喻
学术观点| 杨升华:叶芝抒情诗歌中的身体修辞文化研究
学术观点|曾艳兵:西方文学源头考辨
学术观点|林精华:果戈理的尴尬:“乌克兰作家”或“俄罗斯文学”?(下)
学术观点|林精华:果戈理的尴尬:“乌克兰作家”或“俄罗斯文学”?(上)
学术观点|杨靖:爱默生的商业演讲——兼论十九世纪中期美国文学市场
学术观点 | 钱兆明:庞德《诗稿与残篇》中的双重突破
学术观点| 史鹏路:流动的民族身份——文学选集与文学史视阈下的美国文学“少数性”特征研究
学术观点 | 林斌:美国南方小镇上的“文化飞地”:麦卡勒斯小说的咖啡馆空间
学术观点 | 张莉:在卡夫卡的门前——卡夫卡作品中的“门”
学术观点 | 陈后亮:“被注视是一种危险”:论《看不见的人》中的白人凝视与种族身份建构
学术观点 | 牟童:从《简·爱》到《维莱特》:夏洛蒂·勃朗特与维多利亚时代精神病学
学术观点 | 查明建:比较文学与中外文化交流
学术观点|李增:华兹华斯的《丁登寺》与“想象的共同体”的书写
学术观点 | 曹顺庆 刘衍群:比较诗学新路径:西方文论的中国元素
学术观点 | 郝二涛: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新路径——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启示
学术观点|论当下美国非裔诗人的记录式写作及其族裔诉求
学术观点 | 赖锐:西方文论的选择性接受——以“存在”与“大全”为例
学术观点 | 邹萍:《盲目的向日葵》记忆书写与伦理意义
学术观点|刘国清: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
学术观点|西奥·德汉:论西方文学理论接受的“中国特色”
学术观点| 胡庚申:刍议“生态翻译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学术观点| 王宁:当代比较文学的“世界”转向
学术观点|20世纪中国的外国文学经典:时代话语、异质同构与互文关系
学术观点| 王晓路:史实呈现与历史关系的重建--以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史研究为例
学术观点| 刘锋 :“致用”——早期西方文学引介和研究的一个基本面向
学术观点|谢天振:百年五四与今天的重写翻译史:对重写翻译史的几点思考
学术观点|世界经典化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反思
学术观点|中国诗学走向世界的途径探索——刘若愚境界论的建构路径及其诗学意义
学术观点|新中国开展国外中国学研究的进程与思考
学术观点 | 葛浩文乡土风格翻译之论及其行为的倾向性
学术观点| 政治,还是诗学?——李国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英译研究
学术观点| 葛晓音:对急于出成果的人来说,“耐心阅读文本”太难了
学术观点| 译,贵在不译——翻译中的“非翻译”策略
学术观点 | 奥尔森的《翠鸟》与西柏坡和后现代是什么关系?
学术观点 | 蓝红军/许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译学话语体系建设
学术观点|文学性与世界性: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的着力点
学术观点| 杨全红:"创译"之创造性误读及其他
学术观点| 钟玲:中国诗歌英译文如何在美国成为本土化传统:以简·何丝费尔吸纳杜甫译文为例
学术观点|翻译思想≠翻译理论 ———以傅雷、 严复为例
学术观点|翻译研究创新术语逻辑化问题 ———以“翻译生态学”VS“生态翻译学”为例
学术观点 |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