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王明亮 | 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推进国家艺术基金事业高质量发展
ART EDUCATION
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推进国家艺术基金事业高质量发展
王明亮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一、伟大实践催生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时代,厘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旨脉络和科学体系(一)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向我们提出了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围绕重大时代之问,以全新的视野进行理论探索,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升华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最新理论成果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许多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文化传承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党发展史上又一重大思想结晶,又一重大实践经验总结,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新时代,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我们党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二)新思想指导新变革新思想之“新”基于时代之“新”,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阐述了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一个基础特征,就是社会基础发生重大转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自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乃至1956年中共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矛盾判断所作的首次重大调整。这一新的判断蕴藏深厚历史内涵和丰富时代创见,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标的。当前,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满足了人民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人民开始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主要是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来进行阐释、指导工作的。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文艺等各条战线的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自信、越走越宽广。(三)新变革丰富理论新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如何认识这一理论体系,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一思想最本质、最关键、最基础的内容。把握这一基本点,就把握住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探索发展的清晰历史逻辑和鲜明内在联系。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划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不断生长和发展的宏伟思想谱系。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需要我们掌握这一思想不断发展的新内容,保持终生学习、开放学习的态度。最后,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内在统一性,既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在统一,又鲜明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无论哪个领域、哪个层面、哪项工作,都可以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我们要全面把握、深学细研、融会贯通,努力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学习就跟进一步,切实提高学懂弄通做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二、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创造、实践探索和政治品格,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根本政治立场、深邃的理论观点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造、实践探索、政治品格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具有穿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和真理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精辟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解这一重要思想必须把握的基本要点。(一)“六个坚持”生动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原创性贡献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决定了我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也就有了方法论意义。世界观决定怎么去“想”,方法论决定怎么去“做”,二者统一于人的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于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概括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等重要论述,高度凝练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依据,深刻彰显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原创性贡献。“六个坚持”构成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认真学习领会和实践运用“六个坚持”,不仅关系到对新思想本身的整体把握,而且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及其科学体系的系统理解。必须完整、准确、深刻地把握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好、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以之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二)“六个坚持”系统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坚持”以“坚持人民至上”为起点、“坚持胸怀天下”为终点,贯穿其中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从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中所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更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鲜明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科学回答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历史命题,为我们党“未来如何继续成功”指明了方向。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根基和导向;坚持创新,守正才能有活力和生机。从自信、自立到自强再到创新,正是靠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才始终保持着充沛的前行力量。“六个坚持”中第二条和第三条强调指出“坚持自信自立”和“坚持守正创新”,深刻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气质,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取得新胜利提供了强劲动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从系统观念出发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六个坚持”中的第四条和第五条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和“坚持系统观念”,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方法性,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解决问题、解决难题拨清了方法迷雾、提供了路径指针。总之,“六个坚持”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立场,体现了自信自立的内在精神特质,体现了守正创新的鲜明理论品格,体现了问题导向的重要工作特质,体现了系统观念的基本工作方法,体现了胸怀天下的大视野大境界,是我们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的“金钥匙”。(三)“六个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指导力和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既植根于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又在推动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出巨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这一思想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科学研判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聚焦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层变化,深刻回答了事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擘画推动了关乎基础和全局的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也生动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富有强大的实践伟力。十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成功战胜了一系列风险挑战,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面向未来,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如何乘风破浪,将蓝图变为现实,就是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去,从理论成果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桥”和“路”。“六个坚持”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就是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和指引各项工作,要善于用“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化理论指导,丰富战略支撑,拓展实践路径,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动力活力,使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彰显、前景更加光明。
三、掌握“六个坚持”内涵观点方法,增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和本领才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凝结着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宝贵经验和重大成果,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需要我们不断从中汲取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国家艺术基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和才干。(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增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使命感和本领才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植根人民之中,党的所有理论都源自人民、为了人民。人民性也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是从劳苦大众当中走出来的政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这是党的初心与恒心。人民性同样也是文艺工作的最突出、最根本的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文艺精品、艺术高峰、艺术创新、思想素养、创作态度、文化传统以及文艺人才的培养等,都特别强调“艺术为人民”这一点。“为人民”也是国家艺术基金工作的基本目标,我们支持的艺术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品传播交流推广要把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方向盘,人才培养也特别把“满足基层需要的优秀实用型人才培训”作为一个资助重点,资助形成的成果运用也着力通过加强展演展览展示、评介推广,推动成果为广大人民共享,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通过主题教育,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始终坚持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文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在资助管理的全过程中把服务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资助成果的最高标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国家艺术基金的来源是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彩票公益金来自于人民,也通过投向社会民生和经济领域的特定公益项目服务人民,强弱项、补短板、促均衡,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投入国家艺术基金,也是为保障和增强人民的文化权益。当前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的同时,已经更多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就是看通过艺术基金的资助,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质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多期待。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要维护人民利益,就是要把有没有高峰式的作品、有没有高峰式的人才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指标,着力完善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演出展览、人才培养、评价推广机制,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资助成效的根本标准。(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增强助力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的使命感和本领才干在科学思想指引下,新时代十年实现伟大变革,再次印证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因何能自信?就是我们走的是一条无比正确的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何谓“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一句很精辟的话,他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离不开我们光辉灿烂的文明,也离不开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我们的文化力量相较其他的文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在前不久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阐述了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基于这些特性,我们要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文明形态。没有文化自信,哪里有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自强,就是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作用。通过主题教育,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坚持对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未来的坚定信心。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自信的时代。越是开放自信,越能孕育出气象宏阔的史诗作品。开放带来海纳百川,不同文化和文明的撞击,会激起艺术创作的涟漪和巨浪,为文学艺术的创作开辟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可能。盛世的优裕、宽容和自信,会在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确立坚定的主体地位,更能孕育出时代的新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伟大民族、伟大时代必然有自己的“代言人”,有足以代表自己的优秀作品。因此,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感受到我们伟大时代的优裕、宽容和自信,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应当更加有开放自信的心态,要有舍我其谁、迎难而上的自觉意识,要有做好文艺创作引领和服务的智慧和才干,引领我们的文艺创作机构和文艺工作者以宽广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深远的目光、深刻的思维,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把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这样才会在滚滚洪流中站稳脚跟,在文化冲突融合中坚定心志,孕育出独属于伟大时代的新史诗。(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增强开辟事业新天地的使命感和本领才干无论是就文化传承发展,还是文艺创新创造,习近平总书记都特别提到“守正创新”,将其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和基本方法。守正,就是“正本清源”“坚守正道”,坚守正确的文化使命、延续的文化精神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创新,就是“推陈出新”“应时而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要有新观念、新实践、新发现,创造新的东西,开辟事业新的天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永远立于潮头,不被时代抛弃。对国家艺术基金而言,守正创新是基金从无到有、事业发展壮大贯穿始终的一条路径。10年前,艺术基金在国内完全是一个新事物,是在借鉴国外艺术基金和国内基础科学研究、出版领域基金经验的基础上,作为艺术领域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种创新尝试建立起来的。国家对艺术投入的方式进行了创新,由直接投入变为间接投入;由行政审批变为面向社会发布资助指南、机构和个人自由申报、同行专家进行评审、竞争择优进行资助。艺术基金这个借鉴外来形式的创新产物,并没有放弃守正,始终很好地坚守住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属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守正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建立了一系列制度、程序,走通了指南发布、项目申报、专家评审、签约立项、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结项验收、成果运用的全流程,积累了经验,效果明显,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今年是国家艺术基金成立10周年,结合主题教育,我们要继续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推动国家艺术基金做强做大。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二是不能混乱。新时代守正创新在文艺领域上指向的是繁荣文艺创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国家艺术基金既要坚持以繁荣艺术为宗旨,遵循党的文艺方针毫不动摇,在资助管理机制上,始终强化国家设立、政府主导的定位,强化对艺术政策、创作资助规划的设计参与。同时,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尊重实践、与时俱进,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在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阶段、艺术实际的前提下,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和方法创新,不断优化“基金制管理、项目化运作”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基金制管理之路。(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使命感和本领才干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意识强,表明我们对现实了解得深、把握得准,更容易找到化解矛盾的突破口,更能够找到推进事业发展的“金钥匙”“金点子”。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把“问题导向”作为研究工作、制定政策、推动改革和事业发展的抓手,作为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打开局面的突破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中破浪前行。艺术基金的管理工作也应如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应成为我们的自觉意识和基础素质。通过主题教育,我们要养成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对艺术基金而言,在新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着很多实际的问题和挑战,有根本的、要在长期摸索中解决的问题,也有当前摆在管理中心面前的、即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界提出来的“时代之问”,也就是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现在好的作品应该说不少,很多也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出来的。但是和每年生产的文艺作品庞大的数量相比还是稀缺的,和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这个比例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精品少,是文艺界需要全力解决的问题,也是艺术基金在新十年要深入求索、全力破局的核心问题。此外,摆在我们眼前限制我们发展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资助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管理成本和成效还不匹配的问题,发展动能不足的问题,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也要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要聚焦突出问题,大兴调查研究,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比如,破解资助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进一步调整资助结构,确保在主题题材、项目类型、资助对象上做到“3个并重”;破解管理成本和成效还不匹配的问题,进一步围绕项目、专家、资金三个方面管理,做到“3个完善”;破解发展动能不足的问题,对属于资金投入动能不足的,要着力创新资金来源,争取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政策,探索引进社会资金,有序接受社会捐赠;对属于资金使用效能不足的,要着力创新资助方式,构建多种形式的资助体系;对属于资助成效不足的,特别是美术作品资助和成果运用形式和成效还不彰显的问题,要着力优化方式,搭建交流提升平台、服务共享平台、宣传推广平台,总体上做到“3个创新”。(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增强谋划全局的使命感和本领才干我们要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谋划,坚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观察事物、研究问题,需要我们发展地、全面地、系统地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中国式现代化越是向纵深推进,越是要把握好各种辩证关系,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等关系,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具体对艺术基金而言,就是要增强全局思维、系统思维,从助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健康发展、推动文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做好工作。艺术基金是为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文化投入方式改革的目标而建立的,在10年探索实施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金制模式,成为党和国家支持艺术繁荣健康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政策工具中的一种,是对现行文化行政管理机制的有益补充。从优化艺术治理体系和艺术生态系统的角度看,成立艺术基金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打破了原有的“分级管理、分灶吃饭”的文化资金投入模式,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体现了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1993年,政府机构有过一次改革,曾提出政府要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但一直进展比较缓慢,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使从“办”向“管”的转变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通过中央财政出资设立基金的形式,实现了政府对艺术投入资金的整合和壮大,突破了条块分割、部门管理的一些管理限制,这是整个治理体系和艺术生态环境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通过主题教育,我们要增强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一方面,要继续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毫不动摇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带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文化”的积极性,带动更多社会资源有效投入艺术创作活动,加快推进地方艺术基金的设立。同时,也要进一步厘清自身定位和边界,坚持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发挥基金作为一个开放平台的机制性优势,与行政主管部门、艺术创作部门、艺术家们做好对接,共同推进治理体系和艺术生态环境的优化。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与项目主体的关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行业和群体开展艺术活动的多样诉求。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生产的主体日益多样化和社会化,艺术创作的组织形式不断变化更新,新型艺术门类、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层出不穷,艺术传播与消费出现分流分层分群的特点。各类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在申请和实施项目中的困难和诉求是多种多样的,要分类梳理、分类制定政策,发挥好政策引领和激励的作用。(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增强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感和本领才干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愿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根本上来源于我们具有突出和平特性的文明,来源于我们党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包容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放心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就“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植根中华文明,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产生的新型文明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成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是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是致力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型文明形态;是我们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提出来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通过主题教育,我们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论述精神,坚持胸怀天下,树立世界眼光,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和而不同,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服务国家港澳台工作和对外交往合作大局。持续深化对港澳资助,从2022年开始,国家艺术基金全面向香港、澳门开放一般项目资助,在港澳文艺界取得了巨大反响,得到特区政府高度重视,列入香港特区政府2022年《施政报告》,助力港澳人心回归、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持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领域,一方面,要加强优秀资助成果海外推介和项目“走出去”。文艺是通用语言,连接心灵、沟通世界。要引领和激励艺术创作单位、机构和个人胸怀天下,树立世界眼光,秉承人类视角,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以生动展现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生动史剧为蓝本,让中国经验、中国奇迹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把中国道理、中国价值用触及人类精神世界最深处的方式传播出去,讲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阐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另一方面,要加强同国外艺术资助机构的交流,加深艺术管理和资助方面的合作。艺术基金是国际上认可的主流资助渠道和工具,基金制管理、项目化运作的模式和理念得到认可和遵行。尤其在一些没有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国家,艺术基金发挥着更加突出的作用。国家艺术基金和国际上的同类资助机构一直保持交流合作,今年4月,国家艺术基金和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在北京签署了《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与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谅解备忘录》,深化了合作关系。此前,我们与英格兰艺术委员会、英国文化协会、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澳大利亚艺术理事会等都有交往,为合作打下了基础。下一阶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形态的理念指导下,应充分认识到在对外文化交流等中艺术基金“一臂之距”的机制特性,可以在国际文化艺术合作与交流中扮演更为活跃和重要的角色,以发挥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合作”的作用。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激发新作为。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牢牢掌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不断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六个坚持”这把指导干事创业的“金钥匙”,增强担负新文化使命的责任感和本领才干,在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大梦想、建立更大功业。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3年8月刊||微信编辑:Fu|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周星 刘丽珺 郭云飞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中重思艺术教育学科的文化传承使命
黄昌勇 | 站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潮头,共同努力创造新文化
王一川 | 关于推进中华文明符号调研的初步思考
冯双白 | 在文化信仰中追寻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陈涌泉 | 守护中华文化根脉,推动戏曲守正创新
仲呈祥 | 电视文化要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再立新功
中国文化报 |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苗洁:培养新时代戏曲人才 传承传统戏曲艺术
刘晓静:顺应时代变化,推动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
尹晓东:构建中国戏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郝戎:构建中国演剧体系,以数字戏剧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郭晓 张金尧 | 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界定与历史脉络
董占军 | 优化设计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助力伟大复兴新征程
胡智锋 胡雨晨 | 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教育新篇章俞锋 |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数字时代高等艺术教育的识变、应变与求变
李建宇 |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
朱尽晖 | 心怀国之大者 描绘国之大美——以西部美术高地助力实现文化强国建设
黄昌勇 | 努力开辟高等艺术教育的新境界冉常建 | 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张金尧 | 论艺术品质与艺术教育
巴图 | 关于新时代艺术院校人才高地建设的思考
高洪 | 让中华美育精神滋养青年学生在新征程上健康成长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