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茶叶、丝绸、瓷器……18世纪流行美国的“中国风”

文汇学人 2024-01-27


早在美国与中国直接通商之前,就有许多中国商品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运到北美大陆,饮茶的习惯也在北美殖民地居民中流行起来,中国的瓷器,包括茶具、餐具以及日用器皿和装饰用品都在 13 个州的家庭中普及了。善吸水的南京布(江南土布)也是非常流行的商品,当地的男人喜欢用这种布做裤子,或者做被褥。


1768 年,以费城为中心的美国科学界人士发起了促进对中国工艺、园艺作物和生活艺术的研究热潮。美国哲学学会出版的人种学刊物,期望减少不同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但直到此刻,许多美国上层人物对中国的知识还是不甚了了。因为当时主要是开展贸易活动,美国商人来去匆匆,常年居住在澳门、广州地区者极少,还受到语言等各方面的限制;甚至广州领事向国务院作的报告,42 年间也只有寥寥一册手写短信,而且内容基本上限于商务。据说美国首届总统华盛顿直到 1785 年才知道中国人不是白种人,并感到大为惊诧。1771 年,《美国哲学学会会报》第 1 卷上发表了查理·汤姆森写的发刊词,热情洋溢地要求北美知识界研究引进中国物产的实际问题:


引进古老的东方国家的物产,特别是中国的产品,将使我们这个国家得以得到期待已久的长足进步。我们如能有幸引进中国的工艺、生活艺术、先进的管理和当地的植物,那么美国一定会成为像这个一样人口十分兴旺的民族。


汤姆森认为费城与北京的纬度相同,气候和蔬菜也都相仿,因此他主张进口中国的样品,采纳中国的技术,在美国发展棉花、茶叶,建立丝织业和瓷器制造业。他认为宾夕法尼亚州也能制造出像进口的中国瓷器一样精致的瓷器。富兰克林认为,不仅中国的德行政治值得学习,而且中国的农业成就也堪称北美的典范。如果借鉴中国的经验,北美也可以成为中国那样的繁荣地区。他说道:


我们有理由希望,如果进行适当的调研,很多中国土生的植物,包括茶叶也可以在美洲发现,茶叶已经在我们中间广泛饮用,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需品并非常有利可图……如果我们能如此幸运以至于把中国人的勤劳、他们的生活技术和改善耕作的方法以及他们本土的植物引进来,美洲会很快成为像中国那样人口稠密的地区,这样美洲能容纳的居民会比世界相同纬度的任何国家都要多。

富兰克林一度非常努力地在殖民地提倡发展养蚕业,认为丝绸不但让中国人有衣可穿,而且还可以用来出口,繁荣自己国家的经济。富兰克林对他的同事宣称,如果人们觉得种小麦没有意思,那么他们应当考虑养蚕和制作丝绸,生产麻布和丝绸对于美国内陆来说再合适不过。他以中国为例表示,中国的丝绸业的发达使得这个国家人人都可以用丝绸来做衣服穿,同时他们还可以把多余的丝绸用来出口,而后来这些丝绸便传遍了印度和欧洲等地。


杰斐逊在得知中国的某些旱稻品种在欧洲生长得非常不错时,竭力从欧洲的朋友那里获取这些旱稻的种子,他希望将这些旱稻移植到南卡罗来纳的种植园里,这样可以解决水稻缺水带来的许多问题。乔治·华盛顿一度非常努力地在自己的花园里种植来自中国的花草,希望他们能够在北美的土壤中繁衍开来。


随着中美之间航线的开通,美国的商船直航中国,许多有关中国的知识也在美国流行开了,中国文化艺术风格在美国也有所流传。来中国的商人、海员等,都曾把一些中国艺术品带回美国。美国学者伊罗生(Harold Robert Isaacs,1910—1986)指出:


驾驶这些轮船的商务航海家们带回了茶叶、丝绸以及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甚至还带回了一些作为游客的中国人。这些航海家们为新英格兰房屋装饰增添了中国式的格调,在今天我们还可以见到这种装饰。他们还在他们的郊区花园建造了亭子,使村民有了对中国人肤浅的了解。这种了解是一种把浪漫、刺激、朦胧、美丽、古怪、精致和危险合在一起的混合物,它直到今日还一直影响着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1796 年,一位曾经当过荷兰东印度公司代办的荷兰人豪斯格斯特(A.E.Van Braam Houckgest)定居美国费城。他曾于 1790—1795 年间在中国工作,赴美时带来了 2000 幅中国绘画和大量的中国家具以及其他艺术品。他在费城郊外建造了一座中国风格的住宅,他把收集的中国古玩布置在房间里,形成了浓厚的东方情调,命名为“中国退隐园”(China's Retreat),楼上是一座宝塔,里面装有包括 17 个中国人物塑像的立体布景。当时费城的一些名流们常是他的座上客,以领略东方艺术情调。他还于 1797 年出版了《荷属东印度公司使臣朝觐中国皇帝实录》,这是在美洲出版的第一本关于中国的书。19 世纪初,美国也受到欧洲流行的“中国风”的影响,一些富商和博物馆开始收藏中国古典艺术品、民间艺术品、瓷器和丝织品等物,甚至还举行过中国画展览。


富兰克林对中国的长城也很有研究。在 1754 年至 1763 年殖民地对抗北美印第安人和他们的法国盟友的战争中,身处宾州的富兰克林力主修建一座类似于中国长城的城墙,来保护殖民地的居民。虽然这座“长城”没有被保存下来,但那座城墙对法国人和印第安人构成了巨大的障碍,令他们无法进入殖民地核心区域。而纽约等地的商人效仿中国的运河系统在纽约和奥本尼之间建立了运河,直到今天这条运河对纽约经济的影响仍清晰可见。


自 18 世纪初开始,中国的建筑和家具风格在北美逐渐流行开来,人们视这些来自遥远的中华帝国的设计为流行时尚。其特点便是在顶部拥有像宝塔一样的曲线,刻上龙的图案,以及两边的“耳朵”往上翘起。杰斐逊是最早推崇中国设计风格的人之一。杰斐逊在修建自己的花园时,对采用中国的园林设计风格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兴趣。他最终在花园的屋顶、门廊和过道的栏杆中采用了许多中国元素。杰斐逊晚年曾一度考虑修建一座有中国式屋顶的建筑,以及几座中国式亭子。他在 1771 年的笔记中明确表示,他希望修建一座方形的“中国庙宇”。费城的富商约翰·拉铁默的住宅里也完全按照中国风格布置,墙壁上贴着中国壁纸,张挂着丝织帷幕,摆放着中国的瓷器和家具,客厅里悬挂着一幅表现广州大火的油画。



18 世纪“中国风”在美国的流行,其影响是持久的。伊罗生在 20 世纪中期指出:“一个多世纪以前,由新英格兰航海家引进的中国式的房屋装饰风格,至今还伴随着我们。在最近几年里,中国式的风格已扩张到女性时装,甚至是面部化妆中。在 20 世纪 20 年代,麻将热席卷全国,然后消失,但中国餐馆却已成为美国城市风景中令人熟悉的一部分,杂碎、炒面和许多十分精致的碟子已经被这块拥有许多烹调技术的国土所吸收,变得很自然……根据大量一般的知识来源,我们很小就可以轻车熟路地一眼认出中国农民戴的圆锥形草帽,或是中国式房顶向上翘起的角。我们知道中国谜语、中国棋、中国灯笼、中国红、中国黄。”


摘选自:

书名:新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第四卷)
作者:武斌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01


更多相关阅读


王荣华 |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宣传于漪、曹鹏?当督陶官唐英面对剧烈的审美转折
英国的古老习俗——“告诉蜜蜂” | 赵秀荣
“曼哈顿计划”女物理学家和她的中国养牛生涯
谁是现有记载中最早从美国来中国的美国人
印尼 | 寻找梭罗河的足迹
金克木 |诗的年纪
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为何衰落了
周恩来和尼克松在国宴上怎样喝茅台
殷人的酒文化
杨振宁如何加入了奥本海默的普林斯顿研究院
沈从文晚年书法中的童心 | 刘媛
芯片和彼此依存的世界
在入世与出世间徘徊:《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为何是美国造出了原子弹,而不是德国?
二战中的法兰克福学派
来新夏 | 什么是龙鳞装
宋代文坛顶流的天价稿酬
大英博物馆如何错误地“打开”了《女史箴图》从李时珍纪念邮票谈谈《本草纲目》
英国国家图书馆里的黑水城西夏文文献
探访南半球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的坎特伯雷博物馆
如果你想了解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的哈贝马斯……
“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要求我们明白它的。”
坦桑尼亚何以成为“人类的摇篮”
王韧丨古画中的消夏文化
《长安三万里》之后:宋代诗人的谪仙梦与功名心
“非洲温暖之心”马拉维的渔民生活
姜义华 | 追寻“考古学上的中国上古史”赵琦 | 阿基琉斯的愤怒与希腊共同体的秩序
沈丹森 | 中印研究的兴起、发展与现状南非是如何列入“金砖五国”之一的
郑家馨 | 南非钻石矿业的发现和争夺往事
怀念学术书苑
听“苏联楼”诉说往事
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为何选址在哈同花园?
汪耀华 | 上海曾经的专业书店
徐静波 | 神保町的旧书店街
南宋时期浙江的医政令和医药律令张幼仪: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
李雪涛 | 不凋的智慧之树——怀念周珏良先生
成都大运会上的“太阳神鸟”有多少神秘故事
电梯狂想曲:在钢筋混凝土中,人是匿名的,又有短暂亲密的联系
“社会科学”一词的发明
赵珩 | 炝与温拌
老舍:可爱的成都怎样读懂“不明觉厉”的《本草纲目》
郑逸梅 |西瓜美学家施昌东的传奇人生 | 陈允吉 高曜
齐白石 | 从雕花匠到画匠
程毅中 | 失而复得的螾庐寄妹诗与张元济先生的题诗邹怡 | 寄情沙漠的江南水乡之子高峰枫 | “披头士”与《老子》47章
叶朗 | 曹雪芹如何继承了汤显祖
“重叠金”:额黄与返照 | 孙华娟秘鲁国庆日,血的节日邓云乡 | 为邓家菜出联
蒋凡 | 漫谈《封神演义》被称作“民间神谱”的《封神演义》
赵四方 | “足底曾经十二州”
周汝昌谈红楼:宋翔凤说曹雪芹性格放浪,不拘常理
郭立暄 | 醇醴中人浓有味,大音入耳听无声——评杨成凯《古籍版本十讲》
黄可 | 郑振铎与《中国版画史图录》
王丁 | 张德彝笔下的德国三皇之年
“梅雨”何以成为我国气象学科的关注重点攀登者——记《资本论》翻译者张钟朴 | 康岩
长着胡子的岛:巴巴多斯
岱宗夫如何?——重读《望岳》| 刘摩诃赵长征 | 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喜欢今天的推送

请分享、点个赞、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茶叶、丝绸、瓷器……18世纪流行美国的“中国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