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 | 《格言联璧》⑨——德生于卑退 ​福生于清俭

灵隐寺 2024-03-19


阅读 | 《格言联璧》①——读书明理德为先

阅读 | 《格言联璧》②——明理善思惟

阅读 | 《格言联璧》③——涵育以养深

阅读 | 《格言联璧》④——大事难事看担当

阅读 | 《格言联璧》⑤——佛子的脚跟立定处

阅读 | 《格言联璧》⑥——勤学好问 务实耐久

阅读 | 《格言联璧》⑦——闭口深藏舌 修行第一方

阅读 | 《格言联璧》⑧——减嗜少欲 戒除烦恼



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

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格言联璧》


这则格言的意思是说,道自安静之中得来,德于谦让之中养成,福在清俭之中积累,命于和畅之中保全。





道生于安静

道生于安静,这是说我们的智慧,是从这一念宁静、祥和的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试想一下,如果每天置身在吵吵闹闹的环境中,或者心浮气躁,这念心就很难安静下来,那也就谈不上开智慧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说,让这念心保持清虚和宁静。在这样一种至极笃定的状态下,不受外界负面因素的干扰,才能真正得道。



《庄子·达生》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梓庆是古代一位木匠,他擅长砍削木头制造一种乐器,人们称这种乐器为鏮。


梓庆做的鏮,看到的人都惊叹不已,认为是鬼斧神工。


鲁国的君王听闻此事后,召见梓庆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


梓庆回答说:“我只是个做工的人,谈不上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每次我准备做罅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神。


斋戒到第三天,便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到第五天,不会再把别人对自己的非议、褒贬放在心上;斋戒到第七天,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我在把外界的干扰全部排除之后,オ开始动手加工制作。”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要成就一件事情,摈除杂念,静心专注是非常重要的




佛陀在《遗教经》中讲:“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


佛陀教导我们:修行人想要求得寂静无为的安乐,应当远离混乱喧闹的场所,因为热闹的地方,易使人心散乱,不得安定神志。应该居住在安静、少有人过往的地方。空闲不是为了偷懒,是为了避开人来扰乱,可令身心寂静。


对修道人而言,若观修娴熟,六根清净,无论住在何处,都是“独处闲居”;若尚未训练守护六根,则当先令身寂,以达心寂。


佛制戒定慧三学,有了清净的戒,进而就会得到清净的禅定和智慧。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识心达本源,明白佛法的真理,进而落实在生活当中,指导我们学习、工作和修行。



德生于卑退

德生于卑退,这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于谦虚忍让中得以完成。


在中国的古老典籍《周易》中有卦辞:“谦,德之柄也。”意思是说,谦虚是做人最基本的品德修养。


又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这是指道德高尚的人,总是以谦卑的德行约束自己,将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上。儒家典籍《尚书》中亦有“满招损,谦受益”的警训,意谓骄傲自满容易招致损失,而谦虚能够使人获益。


《六祖坛经》中的记载:

一位名为法达的出家人,诵了三千多部《法华经》,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去拜见六祖,顶礼的时候,头不着地。六祖开示说:“顶礼是要去除我们的慢心,你顶礼的时候,头不挨到地上,说明你有一个我相在,因此就有了罪过。不执着诵经的功德,才会有无量的福德。”


如何降伏我们的贡高我慢?

佛陀在《遗教经》中讲了对治方法:“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骄慢,当疾灭之。增长骄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


佛陀语重心长地教导:我的弟子,应当摸头自省。已经放下了世间的一切,没有美好的服饰庄严色身,穿的是坏色衣,托钵乞食过生活,见到自己这个样子,如果还会生起骄慢心,应当及时地来对治。对于一个世间人来讲,都不应该有骄慢心,更何况是出家学道人呢!经中虽然呼的是“汝等比丘”,但学习谦让,对治骄慢,通于所有的佛弟子。


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谦卑对于修道人来讲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不懂得谦下恭敬的人,是没办法从善知识处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的。无论出家在家,谦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的境界。学会谦让成就自己的福德,奠定做人、解脱、成佛的基础。


去除我慢修德行,低头谦下卑作门。

一句弥陀常常念,厚德载物利众生。



福生于清俭

福生于清俭,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人的福报要从清廉、节俭中积累。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有福报的人,衣食无忧,事业有成。尤其在家人,希望家庭幸福美满,一切顺顺利利。但我们要知道,福报不是天定的,更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佛教注重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种善因,自然感得善果。


东汉名臣杨震为官清廉,有人在夜里给他送金子,杨震拒而不受。来人说:“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正色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杨震的清廉给后代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建立了家风。后来他的儿子、孙子、曾孙都有福报,在朝为官。


福报还可以从勤俭节约中积累,这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用纯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格言;国家领导人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作为治国的经验。可见,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


少欲知足,更是佛陀所赞许的一种生活态度。在佛教典籍中,处处可见世尊让我们放下内心的贪念,简单质朴地过生活。历代的祖师大德莫不婆心切切地教导我们,培福不如惜福,并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佛教培植福报的方法

在佛教看来,培植福报的方式有很多。《佛说布施经》中,佛陀开示弟子们布施能得到五种利益:身相端严、气力增盛、寿命延长、快乐安隐、成就辩才


《师子月佛本生经》云:“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己。”这告诉我们:因持戒而得到的功德是可以仗恃依怙的,福报也会恒常跟随自己。


一个小故事

从前,在罽宾国靠近僧伽蓝的地方,有条毒龙时常出来害人。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入于禅定,用种种神通力,也不能驱逐此毒龙。后来有一位僧人,仅对毒龙说了一句“贤善,远此处去”,毒龙就离开了。


五百阿罗汉问这位僧人,用何神通降伏毒龙。僧人说:“我不以禅定力,只是平生严持佛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由此可知,持戒的功德不可思议!


一句弥陀,知因识果;

培福惜福,持戒解脱。



命生于和畅

命生于和畅,这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生命从平和顺畅中得以保全。


清代名医张培仁在《妙香堂丛话》中说:“人常和悦,则心气充而五脏安。”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应当常常保持平和畅达的心态。这样自然心气充足,五脏六腑也会安和,可称之为善于调养心神。


现在很多人追求养生,采用各种调理,各种保健,往往追求的是用外在的药物来调理身体,却忽略了自己的心态是否和谐舒畅。


佛法是心地法门,最为关注的就是我们的内心。要能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不管遇到什么境界,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吉祥经》中讲:“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看破世间种种的虚妄不实,不去随着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种境缘,或喜或忧。内心保持自在宁静,不起贪嗔痴等烦恼,这是最吉祥的。


一则小故事



秋天的禅院,草地枯黄了大片,很煞风景。


小和尚看不过去,就对老和尚说:师父,快撤点种子吧!


老和尚说:不着急,随时。


春天来了,老和尚找来了种子,对小和尚

说:去种吧!


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说:师父,好多种子都被吹跑了。


老和尚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生发不下去也发不了芽。


师徒二人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对小鸟连轰带赶,连忙向师父报告: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老和尚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夜里,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老和尚住的房间,带着哭腔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老和尚说: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又过了几天,以前光秃秃的地上居然长出了许多绿芽草苗,连没有播种的地方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地说:师父,快来看呢,草都长出来了。


老和尚依然平静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这则小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把生活定格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标准上。要学会随遇而安,在平凡中感悟幸福和快乐。


老和尚的平常心,看起来随意,无可无不可,实则蕴含着佛法的智慧,洞察世事后的豁然开朗。


随时、随遇、随缘、随喜,

说起来容易,行起来难啊!


学会观照好自己的内心,让生命平和顺畅地度过每一天,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偈勉:


积极进取,随缘努力,

随遇而安,淡定随喜。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来,断恶而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

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长按左侧二维码,随喜放生,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云林藏识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泉水生暖意  放笑脸相迎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眼前佛面即如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鹫峰从天竺飞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毗卢楼阁在南中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悟道一念自开怀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琉璃世界放光明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慈云法雨济群生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广大行愿利有情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灵山复现慈云


☀云林学处

学处 | 世出世间  以孝为先

学处 | 学佛三要诀——怖生死、奋刚勇、开正见

学处 | 弘一大师总结《地藏经》的三个要点

学处 | 蕅益大师《圣学说》导读

学处 | 佛经中的四种月喻:圆明朗彻,普照众生

学处 | 《地藏赞》释——地藏誓愿 永无尽期(梵呗唱诵)

学处 | 一灯能破千年暗——燃灯古佛圣诞谈供灯功德

学处 | 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佛陀专为盲人说的一种法门

学处 | 何为慈悲 你真的会那么慈悲吗?


☀云林观照

观照 | 五种因缘  求财不得

观照 | 随信行  随法行

观照 | 转烦恼为菩提

观照 | 成住坏空  思维无常

观照 | 心与佛相应  方获大加持

观照 | 十种礼佛方式,你属于哪种

观照 | 钱财应向何处求

观照 | 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观照 | 人生在世 佛经不可不读

观照 | 幽默的妙用

观照 | 佛教重阳 孝亲报恩


☀云林常识

常识 | 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可称为“经”

常识 | 《华严经》妙觉法门的三大菩萨

常识 | 吃素与吃斋的区别

常识 | 出家与在家的区别

常识 | 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

常识 | 为什么要做佛事?

常识 | 佛门礼仪——如何在寺院过堂?

常识 | 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

常识 | 不可不读的佛经——《心经》

常识 | 不可不读的佛经——《金刚经》

常识 | 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中的菩萨圣像都是谁?


☀云林分享

分享 | 此中有真味  此中有真情

分享 | 灵山莫远求  心明即灵山

分享 | 感受与感恩

分享 | 若无闲事挂心头

分享 | 广结善缘  生欢喜心

分享 | 学习慈悲善巧  感悟多彩人生

分享 | 心系云林  服务大众

分享 | 找寻回家之路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