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荐 | 许慎:说文解字叙(季旭升 译)

许慎 黄灿然小站 2022-04-26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语译:


古代伏羲氏称王于天下的时候,抬头观天象,弯腰看地理,观看鸟兽的花纹和各地适合的植物,或近从身体取法,或远从万物取法,于是创造了易八卦,垂示了最高法宪的样貌。等到神农氏以结绳为治,而以结绳统理各种事物,各种事业开始兴盛繁多,而巧饰诈伪也开始产生。黄帝的史官仓颉见到鸟兽走过的足迹,知道它们的大小纹理都可以互相区别,于是开始创造了书写契刻的文字,百工因此得以治理,各种的物类得以察知,这是取于《易经·夬卦》。《易经·夬卦》的卦辞说发扬决断之事于王者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用来宣明教化于王者朝廷,(《易经·夬卦·象传》又说)君子要藉着“文字”布施德禄于下,并且避免夸耀这是自己的德惠。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寖)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① 这六个字是段玉裁依据《左传·宣公十五年》正义引《说文·叙》补的。
语译:
仓颉最初造字,是依仿着事物的形象造字,因此叫做“文”。后来形符和声符拼在一起,就叫做“字”。“文”是物象的本形,“字”是说孳乳而渐渐增多。写在竹木、缣帛上叫做“书”,“书”的意思是“如”,意思是“如”所要表达的概念来写字。从仓颉到五帝三王的时代,字体不断地改变,这期间封于泰山的帝王共有七十二代,字体都不相同。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① 见意,大徐本作“可见”,段玉裁注根据《汉书·艺文志》颜注改为“见意”。校改的另一个理由是:“视而可识”和“察而见意”押韵,许慎给六书下的定义都是押韵的。


语译:
《周礼》规定学童八岁进小学,保氏教国子,先教“六书”:一是指事,指事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分辨就能看出意义,如“上、下”;二是象形,象形是画出物的形状,随着物的形体而弯弯曲曲,如“日、月”;三是形声,形声是以事类为形旁,以声音相近的字作声旁,如“江、河”;四是会意,会意是把表示某一类意义的字合在一起,藉以表达要表达的意义,如“武、信”;五是转注,转注是两个字声音相近,所从部首要表达的意类也相近,这两个字的字义几乎相同,可以互相注解,如“考、老”;六是假借,假借是一个有义无字的词,藉着同音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义,如“令、长”。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①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畮(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① 许慎以为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则许慎的意思,大篆就是籀文。② 此处的“古文”泛指大篆以前的文字。《说文解字》的“古文”有三种意义:一是特指仓颉造的字,二是泛指古代的文字,三是特指战国时候的六国文字。下文“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的“古文”取第三义。③ 以上三篇合称“三仓”,也可以径称为“仓颉篇”。④ 颇,稍稍,与今义不同。
语译:
到了宣王时的太史籀著了大篆十五篇,和古代的文字有些不同。到了孔子写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用的都是“古文”,这些文字的意义都是可以讲得出来的。
后来诸侯大力征伐,制度不统于周天子,他们讨厌周天子颁布的礼乐妨碍了自己扩张势力,于是都抛去了周天子颁布的典籍。当时天下分成七个大的国家,田畴计算亩的大小不一样、车子跑在路上两轮之间的轨距不一样、律令的规定不一样、衣冠的制度不一样、言语的发声不一样、文字的形体不一样。秦始皇帝在即位的第二十六年兼并天下的时候,丞相李斯奏请秦始皇统一这些差异,废掉和秦不同的文字。李斯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都是从史籀的大籀中录取的字,有一些字做了一点简省或改动,这就是小篆。

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漢興有艸書。尉律:學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並課,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
① 隶书,其实滥觞于战国时代,战争频作,事务繁忙,书写贪快,破圆为方,去繁趋简,隶书渐渐形成。② 古文灭绝,不是因为有隶书,而是因为李斯奏请“书同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③ 据《汉书·艺文志》及《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史律》,“吏”当作“史”。④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史律》:“试史,学童以十五篇,能风(讽)书五千字以上,乃得为史。有(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其八体课大史,大史诵课,取最一人以为其县令史,殿者勿以为史。三岁一并课,取最一人以为尚书卒史。”与《说文·叙》大体相同。
语译:
当时,秦烧灭了经书,扫除了旧有的典籍,大规模地发动吏卒,进行各种劳役戍守,官狱的职务非常繁重,于是开始有隶书,以趋向简易,而古文从此就灭绝了。从这时起,秦文字有八种形体,一是大篆,二是小篆,三是刻符,四是虫书,五是摹印,六是署书,七是殳书,八是隶书。汉朝兴起,又有草书。汉朝廷尉所掌管的律令规定:学童十七岁以上开始进行测验,要能读写九千个字才可以当史。又以秦书八体来进行测验,郡移送到太史那儿一起测验,成绩最好的就派他做尚书史。书写不正的,就纠举弹劾他。现在虽然也有廷尉掌管的律令,但是不认真考核,小学不讲求,大家不知道这些事儿已经很久了。

孝宣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為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楊①雄,采以作《訓纂篇》。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書所載,略②存之矣。
① 段玉裁注:“杨从木。或从手者,误。”② 略,“几乎全部”的意思,与今义相反。
语译:
孝宣皇帝时召能诵读《仓颉篇》的人来施教,要张敞跟着他学习。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都能谈仓颉篇。孝平皇帝时召集爰礼等百余人,在未央廷中解说文字,以爰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采录了这些内容编成《训纂篇》。自《仓颉篇》(仓颉、爰历、博学)以下,加上司马相如《凡将篇》、史游《急就篇》、李长《元尚篇》、杨雄《训纂篇》等共计十四篇,加起来共有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用到的字,几乎全部包括了。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四曰佐書,即秦隸書,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①;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於世。諸生競說字、解經誼,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籀。俗儒啚夫翫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秘妙,究洞聖人之微恉。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因號:「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僊之術焉。」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
① “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一句,原在“三曰篆书,即小篆”下,段玉裁注以为当移此。
语译:
等到王莽摄政,令大司空甄丰等人校文书之部,王莽自以为应该制礼作乐,对古文也进行了一些改动。当时字体有六种:一是古文,即孔子壁中书;二是奇字,即古文而字形特殊的;三是篆书,就是小篆;四是佐书,就是秦隶书,秦始皇令下杜人程邈所创作的字体;五是缪篆,是用来摹写印章的;六是鸟虫书,就是写在幡信上的字体。壁中书,是汉朝初年鲁恭王破坏孔子故宅,得到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还有北平侯张苍所献的《春秋左氏传》,郡国也往往在山川得到鼎彝铜器,它们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虽然不能再见到更早的源头,但是古文的详细情况,几乎可以全部了解了。而世人却群起抨击,他们认为这些文字是“好奇者”故意诡变正字、向壁虚造一般人认不得的字,变乱恒常的行为,以炫耀于世。诸生争着说字、解经义,他们说秦时的隶书就是仓颉时的字,父子相传,怎么可能随便改动!竟然鄙陋地说:马头加人就是“长”、人拿着十就是“斗”、“虫”字是把“中”的中笔弯曲。甚至于廷尉也以文字结构解说法律,如“苛人受钱”,“苛”这个字就是“止句”(如《居延图》412“苛”作“苛”【见下图】,

上似“止”、下似“句”),止之而钩取其钱。像这样的情形很多,都和孔子传下来的古文不合,和《史籀篇》也不合。俗儒鄙夫习惯于他所学的,蔽于听闻不广,没有见过通学之人,未曾听过文字的道理,责怪旧的经传,而喜欢鄙野的言论,认为自己所知道的那一点点东西是神秘奥妙的,能深究洞见圣人隐微的旨意,又见到《仓颉篇》中有“幼子承诏”,解成“黄帝乘龙上天,幼子承诏继位”,于是说这是古代帝王所作的,文辞中有神仙之术。他们这样的迷误不知,岂不是很悖乱吗!

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也夫。」蓋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邪辭,使天下學者疑。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稽譔其說。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分別部居,不相雜廁。萬物咸覩,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喻。其偁《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詩》—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蓋闕如也。
语译:
《书经》上说:“我要观看古人的物象。”这就是说要遵照旧文而不随便穿凿。孔子说:“我还来得及看到历史所阙漏的记载,现在已经都没有了。”这就是抨击那“不知而不问”的人。这些人囿于自己有限的见闻,是非没有一个标准,只是用一些巧说邪辞,让天下学习的人疑惑。文字是经义的根本,是王政的开端,是前人用来垂示后人、后人用来认识古人的媒介,所以说“本立而道生”,文字确立之后,才知道天下最高的奥妙,而不会混乱。我现在先叙述篆文,加上古文、籀文,广博地采录通人的说法,不论小大,只要是有证据而可信的,我都加以稽考诠释,我要用这些文字来整理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解除世人的错误认识,使学习者都明了文字的形音义。我把所有的文字分别它们的部首归属,使它们不相杂乱,万物之名都见于此,本书没有不收录的。因为这个目的在书中不明显,所以我在《叙》中明白地说出来。我提到《易经》是指孟氏《易》、《书经》是指孔安国所传、《诗经》是指《毛诗》、《礼》是指《周官》、《春秋》是指《左传》,还有《论语》、《孝经》,都是古文学。我对于我所不知道的,就用“阙”来表示。


选自《说文新证》,季旭升 撰,艺文印书馆,2014
──────小站六周年 | 分类总目录
小站六周年 | 精选261篇最受欢迎诗文
小站六周年 | 50篇文章又好又长又难读
小站六周年 | 85首好听的乐曲
黄灿然:诗九首
黄灿然:来自黑暗
黄灿然:关于婚姻生活的叙述
黄灿然:我的灵魂(诗2首)
曼德尔施塔姆诗13首(黄灿然 译)
莫·范黛安诗4首(黄灿然 译)
阿尔·珀迪:诗4首(黄灿然译)
曼德尔施塔姆:十二行诗十五首(黄灿然 译)
帕特里克·莱恩:诗4首(黄灿然 译)
布雷滕巴赫等6位诗人20首诗(黄灿然 译)
阿特伍德:日渐衰老的女诗人坐在阳台上(黄灿然 译)
米沃什:关于T.S.艾略特的省思(黄灿然 译)
W.B.叶芝:人的灵魂(黄灿然 译)
我荐 | 卞之琳:诗10首
我荐|黄侃:中国文学概谈
我荐 | 朱朱:诗2首
我荐 | 毗耶娑:薄伽梵歌——善性、忧性和暗性(黄宝生 译)
我荐 | 华彦钧(阿炳):二泉映月(原始版)
我荐 | 毗耶娑:薄伽梵歌——神性与魔性(黄宝生 译)
我荐 | 毗耶娑:薄伽梵歌——行动而不执著于成果(黄宝生 译)
我荐 | 斯宾诺莎:满足之后,巨大的悲哀就会随之而来(谭鑫田、傅友德 译)
我荐 | 凌越:诗8首
我荐 | 韩东:诗14首
我荐 | 于小韦:诗12首
我荐 | 奥威尔:甘地随想录(董乐山 译)
我荐 | 聂鲁达:绝不宽恕(赵振江 张广森 译)我荐 | 由谁的意愿和指令,思想出现?(黄宝生 译)我荐 | 休谟:谈谈写作的质朴和修饰 (杨适 译)
我荐 | 卡夫卡:我首先想要找的就是这样一把火(祝彦 译)
我荐 | 柏格森:天才的产生只是大自然的一时疏忽(徐继曾 译)我荐 | P. R. 基夫:地下军队(熊依旆 译)───────
||关注重要,阅读更重要;收藏重要,转发更重要;点赞重要,点“在看”更重要||

关注我,点击最上端蓝字“黄灿然小站”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所有手机赞赏适用,请在“添加留言”处留下您的昵称或名字
您的打赏可帮助黄老师交房租、打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