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珠江会讲||第40期:疫情之下的伯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40期

疫情之下的伯城观察



【编者按】病毒与人类共进退,灾难与文明共成长。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紧张和积极应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战疫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020年5月18日上午,珠江会讲第40期,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陈洁接受了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姚华松的在线访谈。



姚华松:陈洁您好,好久不见,我们上一次见面应该是2018年在武汉大学举办的2018年6月23至25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的Urban China Research Network(UCRN)年会对吧?听说您去英国伯明翰大学做访学去了?啥时候去的?还适应吧?对了,伯明翰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可以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吗?

陈 洁:谢谢姚老师!确实好久不见了,我一直有关注您的信息呢,特别是今年春节您在湖北的时候。现在感觉我们是来了一次角色调换,换您来关心我。我是2019年10月到了伯明翰。这段访学期间发生了不少应该会载入史册的事件,每天刷国内外的新闻成了我的常态。

伯明翰市(Birmingham)位于英格兰中部,属于西密德蘭郡(West Midlands County)(参见图 1),是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有国际机场和发达的铁路交通,是区域交通枢纽;伯明翰人口超过120万,是一个多族裔的国际化城市, 有来自加勒比地区、南亚和爱尔兰等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及其后裔,并有较明显的族群聚居地域分布(图 2)。根据伯明翰市议会公布的数据,2011年伯明翰有约42%的定居人口是非白人族裔。


图1 伯明翰在西密德蘭郡和英格兰的位置


图2伯明翰种族分类比例和居住地区分布
(来源于伯明翰市议会网站)

 

姚华松:嗯,谢谢你的介绍。对了,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伯明翰的新冠疫情防控的情况,特别是你身边的一些人的感觉与状态,他们面对疫情的时候。

陈 洁:关于英国的抗疫情况,曹博士在英伦观察已经有相当详细的介绍。我就补充一点个人的观察,感觉是一波三折,一言难尽。伯明翰的新冠死亡率在英国城市里仅次于伦敦,少数族裔占比高且新冠死亡率高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英国发现有新冠确诊案例的初期,可以感受到周围一阵紧张。在伯明翰大学已经可以看到有亚裔学生戴起了口罩。我的邻居是一位英国人,他相信政府会控制住,疫情不会在英国爆发,同时认为没病的人不应该戴口罩,欧亚的文化不同,这里戴口罩容易让人联系到恐怖分子,会引起恐慌。二月初,一位住布莱顿(Brighton)的朋友告诉我,当地新增确诊多个案例,还有认识的人,她所在的妈妈群开始紧张地讨论如何抗疫如何保护家人。一位居住伦敦周边小镇的朋友刚好在那期间肺炎住院,医生认为无接触疫区的人不会感染,不考虑做新冠检测。二月下旬,新闻报道过的感染个案全部痊愈出院,形势似乎得到了控制,  很多人感觉松了一口气,还有人考虑要退还部分口罩。三月初,据我在伯明翰一家做物理治疗的医院的观察,医院前台增加了询问旅游史的流程。碰巧当时有意大利旅游史的人来就诊,前台工作人员和医生显得神情紧张,但他们都没有佩戴口罩和手套。我的一位邻居去和旅游回来的朋友聚会,而后者仍处于14天的隔离期间。在WHO宣布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pandemic)的当天(3月11日),英国从一艘出现新冠病例的游轮(Grand Princess)接回100多名英国乘客。他们飞抵伯明翰机场后各自乘出租车回家居家隔离,机场部分工作人员没有做特别防护。

3月12日,英国首相发表疫情讲话,直指在这次疫情中很多家庭可能会失去所爱的人……建议感觉自己可能感染新冠的,尽量先自己上网查询有关信息,不要急着打医疗咨询电话111……提出了 “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的概念。一时间,舆论反响强烈,在英国的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都出现了对政府的抗疫举措的质疑和批评的声音,政府官员接受采访时否认群体免疫是抗疫政策。英国政府自3月16号起逐渐升级抗疫措施,3月23日宣布全国开始实施居家隔离措施、停止非必要的活动。事实上,三月中旬民间已经有自发的抗疫反应:各学校陆续宣布停课,会议和活动被取消或改期;越来越多在英的留学生(包括意大利和俄罗斯的留学生)选择回国,但接踵而至的是机票难求、航班取消等难题;超市部分货架被清空,卷纸、消毒剂、洗手液、面条、面粉、酵母粉等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在实施全国隔离措施前,一边厢有大量没开封的食品因过期而被丢弃,另一边厢有酒吧营业至深夜,人满为患。这魔幻的一幕反映了当时民众对疫情的态度有非常大的差异。

3月23日,全国进入居家隔离阶段。疫情数据快速攀升,有王室成员和多位政府高官感染新冠,其中首相还病重入院。疫情的发展一度令人相当担忧。有官员因被媒体曝光违反居家隔离的政令而引咎辞职的。轻症的患者难以获得检测和医疗支持;新冠病毒的检测和排查的速度远落后于德国、韩国,至五月初也未能达到政府承诺的检测量;医护等一线工作人员的防护用具供应不足是政府一直备受诟病的问题。四月下旬疫情数据似乎过了拐点,社交媒体如Twitter上反对居家隔离,要复工复产的声音开始越来越多。英国首相在4月27日康复恢复工作后,于5月11日开始将居家隔离(“stay at home”)政策改为模糊不清的“保持警惕”(“stay alert”)政策,发出了鼓励复工复产的信号。在感染基数巨大,检测、追踪和防护措施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我对英国疫情的控制感觉不太乐观。

 

姚华松:嗯,谢谢你的解答。对了,我还想了解一下普通民众居家隔离状况。居家隔离期间,能不能给我们描述一下你观察或了解到的关于他们日常生活的情况。

陈 洁:好的。在3月23日实施全国居家隔离令之后,加上其他限制过量采购的配套措施,恐慌抢购囤货的现象逐渐减少。如图 3显示了超市对于商品购买数量的限制。图 4是英国媒体4月10日刊出的前首相特蕾莎·梅排队等待进超市购物的照片,图上的人们都有遵从保持社交距离的规定。图 5是五月初在伯明翰两个超市拍摄的图片,可见货品供应正常,收银的柜台增加了隔板,地面增加了间隔距离的提示标志。


图3 英国主要超市在疫情隔离期间的特别安排
 

图4 英国超市外排队保持社交距离
(来源: Daily Mail 引自CLICKNEWS AND MEDIA)

图5 伯明翰市两家超市(摄于2020年5月3日)


英国的居家隔离令相比意大利、西班牙或法国的封城措施要宽松不少,允许每天外出运动一次。可以看到散步、跑步、骑车运动的人,也有结伴或一家人一起遛狗的人。有一次碰到一位溜猫的人,还戴着口罩,实在难得(图 6)。图 7里的两位老人,在自家院子里坐着摇椅晒太阳喝啤酒,友善地向路过的我打招呼。

图6 溜猫 

图7 两位长者在院子里坐着摇椅喝啤酒

我有一位英国朋友,是一名退休女警察。她住在英国南部一个小镇上,家里有一片牧场,养了羊驼、鸡和蜜蜂。我每次怀着忐忑的心情给她发信息询问近况,收到的回复总是满满的画面感,散发着阳光的气息。3月24日,她告诉我在外甥女们的帮忙下检查了蜂巢,发现蜜蜂们熬过了寒冬,还生息繁衍得很好,“那么多的蜜蜂在温暖美好的天气里飞舞,煞是奇观”。她忙着给蜜蜂分巢,给蜂巢彩绘,给羊驼剪毛。还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做家务,但希望接下来的几个礼拜发生奇迹......当天英国正经历了疫情爆发以来单日死亡人数最大的增幅。她提到的外甥女小帮工,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4月6日,她告诉我可能有小鸡要孵化出来了,满满的期待。她还告诉我,他们当地的教区议会(Parish Council)组织成立了一个90人的义工队,每天给弱势群体名单上的人打电话,每天完成约15次代购和配送,而我这位朋友则负责取药和送药的义工工作。 

姚华松:作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相信社会力量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除了政府的各种抗疫政策外,我还想了解一下伯明翰民间抗疫的有关表现。

陈 洁:我们国人往往以外国民众是否配戴作为判断一个地方抗疫是否得力的标准。在英国,民众主要的口罩观包括:生病的人才戴口罩;戴口罩对预防新冠没有帮助;普通的口罩不能防新冠,有用的口罩类型已经买不到;勤洗手和保持社交距离比佩戴口罩更重要;佩戴口罩会引起社会恐慌,甚至会让人联想到恐怖分子。超市的图片(图 4和图 5)难见口罩的踪影;在户外碰到的人也很少有佩戴口罩的。有华人朋友居住在伦敦周边白人聚居的区域,当地极少有佩戴口罩的,因此对于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会感到更纠结和为难。英国政府和主流媒体并不鼓励无症状的公众佩戴口罩。尽管也有英国学者呼吁佩戴口罩,尽管四月开始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佩戴口罩,英国是直到最近要推进复工复产,才考虑提倡民众在公共场所用口罩或围巾遮掩口鼻,而其公共医疗系统会担心口罩采购供应会受到影响。可见,不同的国家和族群对于公众戴口罩是否有利于抗疫的认知有着天壤之别。多重因素共同塑造着当地民众的口罩观,包括政府、专家和传媒的宣传、人口密度、居住环境、口罩的供应、文化习惯、过往的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等等。

我了解到,不少华人朋友都在尽自己能力支持抗疫或者给邻里提供帮助。有一位博士生朋友协助国内捐赠团体处理防护物资捐赠事宜,感慨良多,实际操作要比预想中要困难太多。第一批捐赠的口罩在三月下旬运到伯明翰,但由于所联系的组织迟迟没有反馈,直到四月中旬才分别捐赠到养老院等三个机构。第二批捐赠的医用防护物资准备好待运后,由于拟捐赠的医院不予答复,还有关税、物流等问题, 搁置了一个月才找到解决方案,这期间经历的是看着疫情数字不断飙升而防护物资无法运到前线的心焦和无奈。另一位华人朋友,众筹了2万多英镑购买防护用品,捐赠给英国多家医院和养老机构的一线医护人员。他在捐赠过程中也碰到了医院拒收或者不能开免责信函的问题,但是他表示能理解医院的难处。因为很多捐赠的物资量少零散且未达医用防护的标准,医院如果接受这样的捐赠,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捐赠人沟通、需要甄别检验和考虑分配方案。在紧张的疫情期间,这成了院方难以承受之重。后来他通过直接联系一线医护人员的方式解决了走医院流程难以克服的问题。

有一段时间每到晚上8点,民众会响应政府的号召给医护人员和其他一线工作人员鼓掌致谢(图 8);一些超市出台优先医护人员和帮助弱势群体的政策,比如给他们预留特定的购物时间(图 9);幼儿园、小学向医护工作者的小孩保持开放。


图 8   民众给一线工作人员鼓掌致谢(来源于Skype news,2020年4月24日)

图9 超市的政策-对医护和弱势群体的支持


姚华松:国内清华学者的景军教授在研究泰坦尼克沉船事件时,提出了一个“泰坦尼克定律”的概念,主要阐述社会等级与伤害程度之间具有密切关联性。我相信,本次疫情对不同人的影响是差异性的,我更加关注受新冠疫情影响巨大的弱势群体,你了解伯明翰在这方面的情况吗?

陈 洁:英国目前的新冠死亡数据显示,长者和少数族裔是新冠疫情中值得特别关注的群体。

长者特别是养老机构中的长者死亡率很高。有朋友问英国在提“群体免疫”的时候是否要放弃老人。就我个人的观察,相信这个不是政策的本意。3月16日的首相讲话有要求易感人群包括70岁以上的老人要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社交接触,准备居家隔离12周。3月21日政府专门宣布了保护高风险人群的一些政策,包括保证物资供应和义工服务。图 9包括了英国主要超市在疫情隔离期间照顾长者和其他弱势人群的举措,比如将开店后第一个小时的购物时间和最清洁的购物环境预留给弱势人群。还有一些超市优先给弱势人群提供配送服务。但是,作为重点保护的长者群体却在第一波疫情中受到严重的冲击,很可能是政策的制定、落地和执行方面存在漏洞和不足。据了解,一些私营的养老机构,防护物资十分缺乏,甚至连洗手液也没有。

在本次疫情中,黑人(Black)、亚裔(Asian)等少数族裔的新冠感染致死率不合比例地高。根据国家统计办公室的数据,黑人的新冠致死率是白人的4倍,巴基斯坦裔、印度裔和混血族群的也明显高于白人族群。根据英国ICNARC数据(苏格兰地区的数据暂缺),少数族裔的人口比例与新冠重症比例对照明显偏高(参见图 10)。BBC新闻5月10日的报道称,已有70多名公众人物联署要求首相对此问题开展独立调查。而少数族裔BAME(Black and Asian Minority Ethic)医护人员的高死亡率问题则更早引起关注。据4月10日卫报的报道,英国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的前十位医生,以及当时殉职的六位护士中的一半都是少数族裔的。作为一个多种族的城市,伯明翰少数族裔新冠致死率高的问题也是非常突出,这可能也是伯明翰整体的新冠死亡率仅次于伦敦的原因。有一些机构,如大学医院伯明翰NHS基金会信托已经展开调查。文化、种族和社会经济等都有可能是造成这种不平等(inequality)的因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图10 少数族裔的人口比例与新冠重症比例对比(来源于BBC新闻,2020年5月7日)

 ◎我们所做的仅仅是,致力抢救我们自己的当下叙事和可能留存给未来的点滴印迹——陈潭(《南方治理评论》主编)



      珠江会讲系列访谈仅代表受访者个人的观点,并不反映所属单位的立场和观点,也不代表访谈机构和所载机构的立场和观点。



谷琶公告||“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征稿谷琶公告||“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稿
谷琶公告||“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谷琶公告||第二届“海洋社会与文化”工作坊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谷琶辑刊||《南方治理评论》征稿启事谷琶辑刊||《社会创新研究》征稿启事

 


珠江会讲

珠江会讲||第1期:疫情之下的学术张望
珠江会讲||第2期:疫情之下的经济展望
珠江会讲||第3期:疫情之下的乡村图景珠江会讲||第4期:疫情之下的围城记忆
珠江会讲||第5期:疫情之下的青年言说
珠江会讲||第6期:疫情之下的青年担当
珠江会讲||第7期:疫情之下的智慧防控
珠江会讲||第8期:疫情之下的大国九问
珠江会讲||第9期:疫情之下的海外乡愁
珠江会讲||第10期:疫情之下的化危为机
珠江会讲||第11期:疫情之下的纽约观察
珠江会讲||第12期:疫情之下的田园网课
珠江会讲||第13期:疫情之下的舆情治理
珠江会讲||第14期:疫情之下的北京观察
珠江会讲||第15期:疫情之下的国际合作珠江会讲||第16期:疫情之下的生涯重塑珠江会讲||第17期:疫情之下的心理防护
珠江会讲||第18期:疫情之下的全球治理
珠江会讲||第19期:疫情之下的瑞典观察
珠江会讲||第20期:疫情之下的韩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1期:疫情之下的罗马观察
珠江会讲||第22期:疫情之下的美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3期:疫情之下的狮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4期:疫情之下的英伦观察珠江会讲||第25期:疫情之下的加州观察
珠江会讲||第26期:疫情之下的澳洲观察
珠江会讲||第27期:疫情之下的雪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8期:疫情之下的社工行动
珠江会讲||第29期:疫情之下的志愿行动
珠江会讲||第30期:疫情之下的社区行动
珠江会讲||第31期:疫情之下的弱势关怀
珠江会讲||第32期:疫情之下的北美观察
珠江会讲||第33期:疫情之下的印度观察
珠江会讲||第34期:疫情之下的瑞士观察
珠江会讲||第35期:疫情之下的伊朗观察
珠江会讲||第36期:疫情之下的日本观察
珠江会讲||第37期:疫情之下的德国观察珠江会讲||第38期:疫情之下的荷兰观察珠江会讲||第39期:疫情之下的俄国观察


谷琶书苑||荐读:卫生政策与大国健康

谷琶书苑||荐读:公共卫生与健康城市

谷琶书苑||荐读:病毒、疾病与人类

谷琶书苑||荐读:阅读防疫,以读攻毒

谷琶课程||档案《1910:哈尔滨鼠疫》

谷琶课程||纪录片《下一次瘟疫爆发》

谷琶课程||美剧《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谷琶课程||电影《极度恐慌:致命的病毒》

谷琶课程||张文宏:《传染病学》概说

谷琶课程||沈洪兵:《新冠病毒及其应对》

谷琶课程||王立群:《历史视角看瘟疫》

谷琶课程||邬贺铨:《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

谷琶课程||温铁军:《疫情下的全球化危机》

谷琶课程||王绍光:《中国体制的优势》

谷琶课程||李芒:《疫情之中话教学》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