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忆丨杨子越:武斗的战火硝烟殃及我家炕头

2018-03-09 杨子越 新三届


 

作者简介

杨子越,男,1950年代生人,退休教师。原籍河北保定曲阳县,现居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系巴彦淖尔市作家协会会员,已在各级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百余篇首。


原题

一 夜 惊 魂


 

1960年代末期,文化大革命进入了两派武斗阶段。

 

我们村革命的重心,由起初的批斗地富反坏右转变为两派之间相互夺权的拉锯战,开始了激烈武斗。所有的村子都按观点的不同分成了两派,一直到公社到县里到地区。


两派都有自己的组织名称,大都是根据当时的形势或领袖伟人诗词中的题名起的,如“满江红”战斗队、“八一”战斗队、“卫东彪”战团、“人民革命委员会”,简称“人委”等。


我们村的“满江红”被“人委”称作是“保皇派”,就是保护当时执政的村干部,而“人委”派则是造反派,是夺权的一派。两派的夺权斗争搞得如火如荼,就像赛场上比赛似的。


社员们正在地里劳动着,只要听见军号一响,两派的人扔下工具就回村闹革命去了,剩下一些地富反坏右和他们的子女在地里坚持劳动,这些人没有资格参加派别,更没有资格闹革命,他们是被革命的对象。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两派武斗的时期,他们得到了暂时的休养。


那时候我刚走出村校的大门,在生产队当了一名社员,老老实实地接受着劳动改造,亲身经历了那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一次路过西院(“满江红”派的“根据地”,一个杨姓家族的大院)的大门,看见人们在房顶上垒掩体,掩体上有枪眼,就像电影里修筑工事阻击日本鬼子似的,有的人还拿着长矛,长矛是把杀猪刀绑在一根长木杆上。


后来又出现了新制造的长矛,土枪,手榴弹,土炸弹。土炸弹是用铸铁水壶制作的,里边放上石子或钢珠,杀伤力可想而知。

 

每个村两派势力有大有小,在我们村,“满江红”没有“人委”势力大,经过几番较量,“满江红”败下阵来,在村中难以立足,只好跑到邻村去搬救兵。在邻村的本派武力支援下,“满江红”又打回村里来,夺了“人委”的权。


“人委”派跑到临县的一个村子躲起来。这一躲就是半年多,从夏天到冬天,两派武斗暂时偃旗息鼓,乡村又恢复了平静。但,一场更惨烈的武斗正在平静中酝酿着。

 

进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着过一个欢乐的春节。虽然那个时候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但年总是要过的,日子总是要过的,过一个欢乐团圆的春节是每个人的希望,人们开始杀猪,磨面粉,做豆腐,蒸饼子(用豆腐渣掺合上玉米面做的饼子),置办年货。村子里呈现出少有的欢乐祥和的气氛。

 

一天夜里,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安静地睡去了。人委派联合了外县几个村的骨干,悄悄地摸回村里来。

 

我家住的是南房,门在北,窗在南,炕连着窗户,窗户在炕的中央,窗外有一棵桃树,月光把桃树的影子印在窗纸上,影暗疏明,外面月冷光寒,寂静无声,我们一家人睡在一条大炕上,我挨着弟弟,也不知为什么,那晚我怎么也睡不着,我被一家人此起彼伏的鼻息声包围着,辗转反侧,胡思乱想着。


刚要迷糊着,外边传来叭叭的枪声和喊叫声:“把西院包围起来,别让他们跑了!”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后,枪炮声顿时激烈起来,有火枪、步枪单放的嘭叭声,有哒哒哒连放的声音,不知是冲锋枪还是机关枪,更有震耳的爆炸声。


我家离西院只有几十米远,一切都听得清清楚楚。我们一家人都被惊醒来,侧着耳朵听外边的动静。父亲叹口气说:“是人委打回来了,说不定又要死人了,唉。”父亲让我们躺着不要动。母亲说:“人委的人会不会闯进咱们家里来?”父亲说:“应该不会,咱们又不参加派别,谁也不偏向。”又告诫我们,在外边什么话也不能说,更不准和哪一派的人有密切来往,老老实实干活就行了。


正说话间,突然窗外火光一闪,一声剧烈的爆炸,天摇地动,不知是一颗石子还是一颗钢珠破窗而入,啪的一下砸在我和弟弟的枕头中间,又弹射到地上。5岁的妹妹吓得大哭起来,母亲赶紧把她搂在怀里,一家人惊恐万状,生怕有人闯进来。


父亲让我和弟弟离开炕中央,躲到炕角里。我们不敢点灯,黑暗中胆战心惊地听着外边的动静。一股浓烈的火药味冲进屋里来,在黑暗中弥漫。

 

过了一阵,枪声稀疏下来,听见有人喊:“他们往北跑了,追!”“搜一搜,看有没有藏起来的!”

 

又过了一会,街上传来爹呀妈呀一声一声的惨叫,不知是谁让人委的人逮住了,正在遭受着毒打······

 

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村子里像往常一样安静,就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只是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火药味。

 

有人在村北的麦地里看见趴着一个人,脸朝下,一把长矛从脑后刺进去,从嘴里穿出来,腿上受了伤,脚下有蹬出的坑,双手下边有扒开的冻土。死者叫三货,满江红的人,三十来岁。

 

有人在一家大门洞里发现一个满脸血污的人,坐在地上,有气无力地呻吟着,奄奄一息。他被打得皮开肉绽,他就是那个晚上喊爹叫妈的人,满江红派,他叫同军,二十七八岁,和我一个生产队。

 

人委派又掌了权,满江红派跑了。

 

三货死了,同军留下了后遗症。死也就死了,残废也就残废了。动乱时期,找谁去?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记忆:文革反思录

文革中鲁迅手稿遗失问题真相

洪君彦:妻子章含之文革中出轨婚姻破裂

文革里读完5年大学没给文凭

王宗禹:我目睹学生毒打老师父母的野蛮暴力

周大伟:“红色海洋”中的童年记忆

老鬼:1960年代爹亲娘亲没有粮票亲

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美女不论出身)

马小冈:从对联 · 老兵 · 联动说起

马小冈:“联动”冲击公安部真相探源

董良翮去世,孔丹回忆联动往事

王冀豫:我是杀人犯—— 一个红卫兵的反思

于向真:一个女红卫兵的1966年

王学泰:文革监狱里认识的干部子弟

朱学勤:寻找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六八年人你在哪里?

蒋国辉:一场武斗战殁13个战友

蒋国辉:我赶上毛泽东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

郑克中:北大“文革”二三事

陆伟国 :我见证的人大血腥武斗

史钊:一个中学生在“文革”中的挣扎沉浮

北影大院 : 荒唐而残酷的文革日子里

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

穆欣:陈伯达和江青的明争暗斗

王广宇:精神病人陈里宁"摇变"造反派始末

洋人造反派李敦白被关入秦城监狱

白音太:“内人党”冤案前后

毛泽东在林彪出走的那些日子里

"老三篇"称呼的由来及出版前后

傅国涌:邓拓之死

李榕:又见聂元梓

聂元梓等人第一张大字报出笼记

徐景贤披露上海锦江饭店“电梯事件”内幕

阎志峰:“一打三反”运动是怎样发动的?

冯印谱:"大锅饭", 生产队社员都是"贼"?

于向真:我的庆哥

冯骥才:那些上山下乡的女知青

冯印谱:革命年代的“革命婚礼”

冯印谱:难忘“文革" "恓惶年”

"小爬虫"王关戚接踵爬进秦城监狱

50年前的今天:遇罗克被捕入狱

陈楚三:关于红卫兵的一桩历史公案

王世浩:一份红卫兵大串联的真实记录

沈乔生:五类分子的子女

 吴晔:鸡飞狗跳的岁月

陆伟国:对小说《刘志丹》的批判

打鸡血:一段真实却又无比荒诞的历史

冯印谱:两张揭批父亲的大字报

曾被封“革命小闯将”的黄帅去世

“反潮流英雄”李庆霖的沉浮人生

王文华:文化部极"左"岁月遭遇的人和事

王友琴:文革的牛与鸡

王友琴:北京第三女中校长沙坪之死

王友琴:于光远为何避谈前妻?

田小野:与王友琴面对面

王友琴:130万个罹难者的名字

王友琴:未曾命名的湖和未曾面对的历史

于光远前妻孙历生是谁害死的?

黄永胜没料到毛泽东下手这么狠

刘家驹:我写林彪传的遭遇

刘家驹:在安徽制止武斗的回忆

张聿温:林豆豆在空军报社的十年

吴李邱王笔下的“七二O”事件

袁晞:毛泽东时代的常委们

潘松庆:武汉文革拾忆

平庸之恶:老兵王更印的人生悲剧

 珊伊:被放逐的红卫兵女孩

黄帅:离开“文革”的冷暖人生

陆伟国:人民大学文革大事记

梅桑榆:文革时期的乡村批斗会

张玫:十二岁红少年 六千里大串联

红色少年三度越境投奔抗美援越战场

李如茹: 怕死的我救下妈妈和我两条命

冯印谱:毛主席像章做了定亲礼品

陆伟国:我的俄语老师阚玉瑶之死

陆伟国:四位同班同学的文革遭遇

张宝林:人民大学教授蒋荫恩之死

陈原:祖母,你因何受难

尚晓援:母亲阮季,

永远活在我的生命延续中

严凤英含冤枉离去49年,凶手在哪里?

刘晓阳:敢与周恩来拼酒的女将

——俞志英阿姨二三事

刘晓阳:插队朋友顾家錡和他的母亲

吴思:我在乡下的极左经历

贺越明:“另册”里的三六九等

姜和平: 50年前的教育部小红卫兵

姜和平:一对姐妹花的惨死

姜和平:夜搜苏修特务记

马小冈:当知青遇见司马迁

李向前:寻找我六九届的伙伴们

潘虹:父亲的自杀让我超越痛苦

尹俊骅:高三那年废除高考,

我们连夜致电毛主席表忠心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