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丨洪昱斌:滤除杂质,保留一颗创新之心
校
友
故
事
洪昱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1996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现为三达膜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任中国膜工业协会海水淡化分会副秘书长,系厦门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
在三达膜,洪昱斌主要负责公司膜材料研发、膜设备制作和膜应用工艺三大领域,先后完成了陶瓷膜和中空纤维膜等新材料研发。他主持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1项,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5项,取得授权专利68项,其工作室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染料、食品、化工等领域,转化产值累计达5亿以上。
由于在膜技术行业的积极贡献,洪昱斌先后被授予“厦门市优秀企业科协工作者”、“厦门市最美职工”、“厦门市知识产权先进个人”、“中国膜行业优秀工程师”、“厦门行业(数字)工匠”等荣誉称号,202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4年有多长?长到中国膜工业总产值从1999年的20多亿元跃至如今3000多亿元。但24年又很短,短到洪昱斌回首初入三达膜公司的样子,仍觉记忆犹新。
24年来,洪昱斌在三达膜一直潜心于膜材料研发、膜设备制作和膜应用工艺三大领域,先后攻克了多种新材料研制难题、完成了陶瓷膜和中空纤维膜等新材料研发,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推动了膜行业的进步,也因此荣膺各类称号。24年过去,行路迢迢岁月远,忆往昔,不难发现成就之下是行人不曾停歇的步履。
1
寻找挑战,
横跨专业攻难题
1999年,走出农大的第三年,洪昱斌入职了三达膜。作为技术员,洪昱斌主要负责工艺应用:把膜设备、膜技术应用到发酵过程或者是制药过程中,都离不开他的安装调试。在和设备打交道的十年里,他经手的膜材料主要都是由德国、美国进口而来,这让他深深感到一种受制于人的局促感,2008年的一次惨痛教训更是让他体会到了被“卡脖子”的切肤之痛——那一年,某药业向三达膜采购了一系列陶瓷膜成套设备,但设备投入使用不到一个月,陶瓷膜就断了,因此客户要求退回所有的设备,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洪昱斌眼睁睁看着三达膜近20%的年销售额就此蒸发。
实际上,在2007年,公司已经决定一定要攻克核心技术,提升公司竞争力,在决定由谁带头攻坚时,洪昱斌主动站了出来,“那个时候公司盘点了一圈看谁有兴趣或者谁愿意去做这一块,刚好我有兴趣跟爱好,包括自己也有理想,(我)提起往(这个)方向去转,所以当时也就往这个方向从零开始学起了。”虽然此时已是公司副总,手下有着七八十人的工程团队,但洪昱斌心一横还是决定新组团队、亲自参与,自主研发陶瓷膜材料。怀揣攻坚克难的决心和理想,招来2个本科生,2个硕士,外加5个负责配料、烧制的工人后,洪昱斌便带着研发小组从零开始,解构原理、消化技术、设计实验、验证成品,一步一步探索陶瓷膜之谜。
【图1】图为洪昱斌在实验室
三年里,试过一千种多种配方后,他们终于找到了理想方案:“99%三氧化铝,加入一点稀土,彻底改变了陶瓷膜的强度。”也就在2010年,他们自主研发的陶瓷过滤膜生产技术的改进与产业化获得厦门市科技技术进步三等奖。
不过科学技术的攻破并不是故事的终点,对于工业化来说,能否将技术转化为实质可用的产品是更大的难题。洪昱斌心里清楚,用自家的技术造出来的产品,只有在客户那经过了一两年的使用,能显示出可与国外同类产品媲美的寿命周期时,才能说明自己的研发真正收官了。从2009年,他便带领团队开始了“基于多孔复合陶瓷滤芯净水机的研发与工业化生产项目”和“高性能环保型管式多通道陶瓷膜研制及产业化项目”。在陶瓷过滤膜生产技术的攻克之际,团队还耐心地投身于陶瓷膜产品设计、中试验证以及最后的规模生产。
努力终有回报,两项产品成功通过各类考验,展现出不逊于外国产品的优良性能,也广泛受到了肯定——2012年高性能环保型管式多通道陶瓷膜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2014年基于多孔复合陶瓷滤芯净水机也获得了这一荣誉;2013年,在看到洪昱斌团队的成果之后,某药业重新连续5年订购,成为三达膜最大的客户之一。
2
吸收经验,
扎根研发做创新
陶瓷膜研发顺利收官,给了洪昱斌极大的信心,让他认识到了带领团队做好科研的诀窍,也让他摸清了适合自己公司的研发之路,这对之后中空纤维膜、纳滤芯的研发都有着深远影响。
对他自己而言,与陶瓷膜打交道的这几年让自己不再是对膜材料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在农大扎实啃过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课又重新被捡了起来,并且与材料学碰撞出了全新的生命力。近年来,作为第一完成人,他先后主持包括4个国家级项目在内的十余项科研创新项目,获得近60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5项,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膜材料行家。
【图2】图为洪昱斌亲自做试验
对科研团队而言,队伍在陶瓷膜研发的经验上稳步发展,管理体系日趋完善。从10人研发小队开始,洪昱斌至今先后指导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五十多名,帮带一线技术操作工一百多名,打造了一支由博士、硕士和技术型人才组成的高层次、多学科结合的科研团队。队伍与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高校研究所长期保持着合作关系,数年来仅中国知网 (CNKI) 上便有洪昱斌分别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及材料学院、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福建医科大学等高校教授联合发表的论文共22篇。借鉴大学研发流程,洪昱斌按课题成立了药剂、无机膜、有机膜、膜组件开发与应用的研发小组,定时为各组制定整体方向进度目标,定期召开组会验收进度,还常常带领成员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交流会、展会、科研技术培训等,有序形成了一套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遵循项目负责制的创新管理规定。团队整体欣欣向荣,斩获不少荣誉:他带领的陶瓷膜研发组被授予“省级工人先锋号”、“五一先锋号优胜集体”荣誉称号,有机膜研发班组被授予“市级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对公司而言,陶瓷膜产品的成功为之后研发、验证、规模生产新产品提供了可贵经验。和高校的课题研究不同,“像我们工作都是长期的,而且是要经过两三年的周期才能够验证完的。你只是说实验室里面用快速指标比如说加速老化还有强度爆破这些方法来做出来的只是叫做成功的一小步。”高校的实验室可以仅仅通过小试验证出科学原理上的可行性,“但是这个东西能不能做成产品还是要有个经历的。设备能不能匹配,功能能不能操作,市场上能不能接受这些产品,这个又是另外一个课题与挑战。”为解决这个挑战,洪昱斌积极向同行学习借鉴生产化技术,统筹资金推动中试产线建设,产品研发周期因此缩短为一年半。经过中试到了规模生产时,他又逐渐摸索出组织生产、设计工艺路线、严抓品控的最佳方法,成功凝聚上百号人的力量,将陶瓷膜变为实物、走向客户。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次陶瓷膜的成功经验,公司之后也难以支持洪昱斌继续研发推出中空纤维膜、平板膜、纳滤芯。多项产品的成功研发,才让三达膜能在生物制药、食品饮料、石油化工等行业大展身手,填补国内外多项膜应用技术空白,才使其能延伸到市场空间更大的膜法水处理领域,成为全面发展的膜技术应用开发企业。
【图3】图为洪昱斌介绍公司LMBR模型
3
回忆过往,
勇于探索赢将来
在三达膜的24年,见证了洪昱斌从初出茅庐的技术员蜕变成运筹帷幄的总工程师。虽然是“半路出家”,但如今和洪昱斌谈起膜材料,他已是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了。可倘若回到30年前,那时还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忙碌的他,估计也从未料到自己之后会改行换业、在异域历经挑战。
1992年,洪昱斌成为了农大的一名本科生,回忆那时候的日子,他开玩笑地表示:“当年我学习的时候,我们读大一大二是比高三还辛苦,大一大二就又叫做高四高五的。”当时英语、高数、物理、化学等基础课是北京市统一联考,学院路八大学院的学子们纷纷暗地较着劲,都拿出谁我争锋的势头;洪昱斌本专业的化学基础课还多达六门,都需要学得精且深——因此那些日子总是充斥着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以及试剂混杂的怪味,不过所幸也因此之后跨专业研究陶瓷膜时那些化学试剂的特性并不算完全陌生。
除开学业上的传授,农大也在别处悄悄影响着这个青年。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也是洪昱斌第一次感觉自己“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如何与同学、与老师相处,都因为“自我独立”心理的介入,成为和高中时期不一样的尝试,令人印象尤深。无论是晚自习时和同班同学在自习室里讨论课后作业,还是和专业其他年级的同学们在新年晚会上联袂演出《雷雨》,或是在学长学姐的指导下做实验设计制图,又或是在班会上听班主任韩淑琴老师的谆谆教诲,都是至今难忘的情谊。
更为重要的是,在和同学老师的沟通交流中洪昱斌逐渐开始思索生活的本质,思考未来又该何去何从。为了给这些问题找到答案,同学和老师们的观点被拿来参考,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也被洪昱斌纳为己用:康德、尼采的著作、西方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经济学管理学的教材,都成为洪昱斌打造自我独立灵魂的一片原料。当年每本不过薄薄几百页的系列丛书,若干年后让洪昱斌在面临成本控制、研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问题时不必手忙脚乱毫无头绪,让洪昱斌早早树立起自己的人生哲学、坚定而又蓬勃地走在自己喜爱的科研方向。
不过30年匆匆而逝,很难辨别清楚是当时跨学科的尝试让洪昱斌后来更坚定地选择了创新不息的人生之路,还是本科跨学科学习本身就能说明洪昱斌一直便目光高远、不惧荆棘。无论如何,这段经历对他弥足珍贵,跨学科的价值也颇受其肯定,他最后向在校的师弟师妹们建议:“学校这四年的时间其实是非常宝贵的,应该得抓住这些时间多学一些跨学科的东西。不一定当时知道有啥用处,但是走出来了以后会发现还是很有用。要不你碰到(相关)问题,你就根本不知道做件事情应该具备哪些知识点,所以我觉得在校的时候就一定得跨学科,不是仅仅我们自己的专业,涉及到你有兴趣的有爱好的就多去了解多去看。”话语间,透出一股敢于挑战、力求创新的飞扬风采。
往期回顾
校友故事 | 邵根伙(88届硕、91届博):在祖国大地播撒农业兴旺的火种
校友故事 | 吕名礼、吴竹夫妇:人生这道数学题,你做对几道?
校友故事 | 高福:高考不是唯一起跑线,是不断提升的新起点
校友故事 | 刘含:英伦奋勇逐梦,挑战创业人生
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作者:罗颖楦 英语191
编辑:张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