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28期:刘能英 | 十年诗词创作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都行 Author 刘能英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云帆诗友会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28集刘能英:十年诗词创作谈
一入诗门深似海。


从2009年开始写诗,忽已十载。蓦然回首,别有感怀。


四十岁之前,作为一个县级某单位的小职员,每天上班看看报,上上网,下班带带孩子,打打麻将,生活自然也是很惬意的。


我满以为会这样终老一生。2009年孩子高考结束,我再也不用偷偷摸摸打麻将了,自由自在地打了三天之后,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可是不打麻将,大把大把的时间如何打发呢?


黄昏散步,我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行走,有古琴培训班,一打听,报名费倒不贵,但一张琴的价格不菲。类似的还有书画班、舞蹈班、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等等,可是全部需要花钱,我就放弃了。因为我并不打算学有所成,我只是想消磨时间而已。


有一天在办公室上网,无意中听到一曲《望江南》,甚是喜欢,打开一看,原来是唐诗宋词网站,里面有个论坛,有好多当代人在那里写诗,我心想,唐诗宋词不是唐宋人写的吗?当代人还能写?他们能写,我也能写嘛。于是我依样画瓢,写了一首《长相思》,自我感觉良好,谁知丢到论坛里,马上有人批评我不符合格律,我当时就懵了,赶紧打开百度查询,才知道格律是何物。


就这样误打误撞地误入诗词之门,从此一入诗门深似海。诗的海洋,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尤其是对我这样一个连爱好者也算不上的中年妇女,难度更大。


好在我的初心是来打发时间的,所以也并没有什么压力,一路走,一路学,遇到什么体裁就学什么体裁,喜欢哪种风格就学哪种风格,拿到哪本书就看哪本书,书翻到哪一页,就算哪一页。呆在乡村,就写乡村,漂到北京就写北京,高兴也写,惆怅也写,反正也不花一分钱,偶尔获个小奖,还能有点意外收获。

在写作过程中,我都是很随性的,并没有一个短期或长期的计划,最初是填词,而且都是填的长调,那个时候因为是初写,积蓄了四十年的情感,遇到开闸,恨不得凭一首词就把它全部发泄出来,小令字少不够用,所以那个时期的作品都是长调。比如:


满江红·偶感

连日西风,吹不散,愁云闷雨。高城外,残荷断梗,柳烟樟雾。雁影沉沉伤逝水,山形隐隐迷前路。笑匹夫,屡作稻粱谋,中兴举。

方寸地,今谁主。踌躇志,何人语。一年年,机会失之三五。世上功名春后雪,人间富贵花间露。算明君应有只不知,何时遇。


因为感情过于充沛,虽是长调,也因字数有限,而使作品显得空洞、虚泛。也因为这个时期,写作的时候头脑里想法多,手上办法少,所以这个时期的作品,模仿痕迹重,虽然感情真挚,但都是泛情、博爱,独特性不足,所以很少收录到我的作品集中。


到了2013年以后,积蓄的情感发泄得差不多了,再写长调,字数也难凑齐了,于是就改写小令或是中调。我也不知道小令、中调到底该如何写,其实连词该如何写,我心里也没个谱,之前写长调,也是基于把字凑齐完事。我虽然学历不高,基本功不扎实,但凡事我喜欢琢磨。我至今能完整背诵的词,只有四首:


一首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首是辛弃疾的《西江月》: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一首是苏东坡的《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还有一首是辛弃疾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四首词,《如梦令》通篇讲故事,虽然只有33个字,但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情节、有高潮,扣人心弦,吸引人一步一步读下去。

《西江月》,上片说理,下片讲故事,下片只有4句25个字,却把一个故事完完整整地讲述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一应俱全

《临江仙》,则是上片讲故事,下片抒情。上片4句30个字,故事的4个要素,一个不缺。

《清平乐》,全词既不说理,也不抒情,也不讲故事,就是给读者呈现5个人物4个画面。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这四首词,几乎都是零度写作,作者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把生活中的故事、场景、片断,客观地描述、讲述、呈现给读者,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情感强加给读者,而是让读者从作者的零度写作中去感受。

我想,一个连爱好者都算不上的中年妇女,能记住这四首词,应该就是基于它的故事性及画面感。所以,在我的写作中,就不知不觉地模仿或是借用了这种写法,情感表达也尽量向零度靠近。比如:


摊破浣溪沙·野趣

为采池边那朵花,草虫惊我我惊他。偶见槐阴陡坡下,有西瓜。

解带抛衣斜过坎,屏声敛气倒攀崖。隔岸却闻村妇喊:小心呀。



生查子·稚子数星星

上元观月时,忽听儿呼母,惊报一星星,隐在东南处。

转头西北望,复报三和五。良久不曾言,再报无从数。


填词是从长调开始,慢慢转入中调、小令。写诗,其实也是从字数多的七律慢慢转到字数少的五律、七绝,五绝的。


我对杜甫的《秋兴八首》始终喜欢不起来,感觉一是多,好东西一多,就有审美疲劳;二是太过于工整,更象是一张标准的国字脸。也许是他的对仗技术太高,反而让我忽视了他的思想性。


就好比是看模特表演,因模特太美而忽视了服饰之美。说实在话,杜甫的《秋兴八首》,我至今只完整地读完了其中的第一首。因缺乏故事性,对我没有吸引力,读不下去,也记不住。只在我写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仗的时候,我才选择性地读其中的对仗句。所以我七律写的不多,也不好。我看别人的七律,也仅仅是欣赏他的对仗技巧。但五绝、五古我很喜欢。后期也写了不少,大约是因为这个时候,手上的办法慢慢多了起来。前人的五绝、五古自不用说,当代人写得好的也很多,都是灵光一闪,直击人心。因为喜欢,所以模仿,所以师法。


比如:

夜飞南昌三章

登机半小时,离地三千丈。

合眼放心眠,红尘追不上。


游黄帝城遗址

村路寻遗址,阪泉沉断墙。

釜山怀抱我,不忍说沧桑。


双休即事

五日忙如蚁,双休眠未起。

寒来雪不来,何以邀知己。


写了一段时间五绝、五古后,感觉这一闪念的情感,虽然能及人心,但还是不够厚重,或者说是冲击力不够。于是又想着要写一些大部头的古风或是歌行。


古风或歌行如何写,我心里仍然没谱。前人作品中,我最喜欢白居易的,也许是我自己修养不够,其它人的,我似乎都看不太懂,看不懂的东西,就没兴趣。因此,我的古风基本上都是走的白乐天的路。好不好另说,至少通俗易懂。而且故事性很强。比如:


有女

有女常自恋,所恋在苗条。静似荷花立,动如柳丝摇。狭路每相遇,劝我减其膘。我谨侧身过,不屑与尔聊。当年娘生我,腊月寄寒窑。易熬三冬冷,难敌半夜烧。磨碎红莲壳,煮烂黄芯苕。阿爷勤于护,阿娘精于调。乃有我今日,体重略超标。一斤或一两,受之爷娘劳。岂可随意减,岂可任意糟。我丑爷亦爱,我瘦娘心操。生而为人女,但使乐陶陶。

写作的时间长了,慢慢就结交了许多诗友,讨论的话题就多了起来。


第一个话题是用韵

我从来不争论,别人用什么韵我不反对,我只管自己坚持平水韵写作。我的想法很单纯,不管哪个韵,都是写,初写的时候都要查询,查多了自然就都记住了,韵越多越乱。


就好比是戴一块手表,虽然这块表不怎么精密,但我能果断地辨别时间是几点几分,如果同时让我戴两块表、三块表,我反而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是几点几分。因为每个表之间总有误差。


如果只用一个平水韵,既能跟古人对话,又能指导自己写作,写的人,学的人,评的人,都简单,都省事。这也可能是基于我懒惰的原因。


第二个话题是时代性

我也不争论。一个诗人,不管是古人也好,今人也好,不可能每首诗都流传后世。所以都要有一部分反映时代的,也要有一部分准备流传后世的。因为时代性太强的作品,是很难流传后世的,


比如BB机,当时入诗,很现代,很亮眼,但现在再看它就是个笑话。还有许多网络流行语言,一阵风似的,半年就没影,你还指望它流传什么。


前人流传下来的作品,从魏晋到明清,如果不看作者、写作背景,单看作品,很难划分时代的。也就是说,你的作品只有符合大多数时代的审美,才能流传。某一个时代的特征太明显,流传就难了。所以我的写作,在这个问题上,不刻意追求,让它自生自灭,完全随我的兴趣。比如:


落叶

已是天寒暮色苍,何妨更使北风狂。

好将一段伤心事,吹向深山深处藏。


这一首诗,一点时代性也没有。


西江月·回乡所见

归路一窗晴色,沿途四望秋禾。夕阳无挂坠山坡,溅起人间烟火。

抱个孙儿喂食,叼根烟斗编蓑,阿公软语劝阿婆:看下新闻联播。


这一首词,时代性又太强。也许过不了几年,“新闻联播”是个啥东西,谁也记不起来。


第三个话题是语言风格

这个问题,我更不争论。因为我底子薄,基础差,书读的少,年纪大了也不愿意多读书,太深奥太偏僻太典雅的语言,我也写不好,有些典故,自己都要查半天,费时费力,自己都不懂,如何让读者能懂呢。


但是,对于别人写这样的风格,我一直心生敬畏,敬畏他们学识的渊博。而我自己写作,基本就是散文语言,小说语言,甚至是生活语言,说是口语我也接受。我想,我这么喜欢讲故事,是不是该考虑转型写小说呢。


第四个话题是创新性

我觉得创新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我个人坚持认为诗词联曲赋,他们在各自的时代已经达到了各自的巅峰状态,我们惟一要做的就是继承、传承。是个人都去自度词、自度曲,那还传承什么。虽然反对自度词曲,但我自己有时候也会凭兴趣,偶尔破格一两回。比如:


定风波·丁酉年北漂札记之二

对镜匆匆柳叶描,拍腮揉眼倦才消。红日五更迟不出,我出。横穿马路挤公交。

走走停停多少站?十站。转车再往四通桥。堵得上班时点过,难过。一天元气大萧条。


这首词,三个二字句:我出、十站,难过,都故意用了重韵,这在写诗、填词都是大忌,但偶尔为之,就当玩玩而已,若是惹得方家批评,我也虚心接受。


第五个话题是情怀问题

经常遇到有些诗评家,以是否格高来评价一首作品的好坏或是高低。有家国情怀的,以天下为已任的,评价自然就高。


理论上我不否认,但在实际创作中,我不苟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谓气格高古,自是佳作,但她的两首《如梦令》,都是小女子的日常生活,能说它不好吗?


我本就是平常女子,记录一下日常生活,抒发一点小情小绪,就足够了。天不降大任于我,非要以天下为己任,那不是我的生活,我也没有体验过,所以写不出真情实感。


我想,现在老干体流行,跟这一审美的误导还是有关的。似乎没有家国情怀,不以天下为己任,就不是好作品,导致人人都是领袖,句句都是口号;或者人人都以隐士自居,洁身自好。


须知隐士隐士,至少你得是个士,才有资格隐。有的人,比如我,本来就是沧海一粟,茫茫人海里想找都找不到,还需要隐么?当然我对真正的隐士情怀,真正的领袖气度,都是由衷敬仰的。所以,我虽然佩服有家国情怀的人,欣赏以天下为己任的诗,但我还是坚持只写我自己的生活,比如:


咏老

人生常无常,垂老能有几?风雪不时侵,炮火有时起。每为温饱愁,更恐病入髓。恰如危崖攀,亦如薄冰履。失手魂魄丢,失足脊梁指。小心大难排,犹得双轮驶。驶过百岁关,衰颜方转喜。头上无二毛,口中无一齿。耳不听是非,目不辨青紫。大洋浪虽汹,古井波自止。不为父母悲,不为儿孙累。不被事所牵,不被人所使。怡然养天年,从容待赴死。


如果有一天,天也降点小任于我,我再写也不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树诗。诗词一门,穷我一生,也难及千万分之一。这无关紧要,我本来就是来消磨时间的。这不,一眨眼就打发掉了十年的时间,余生,就打算这样耗在其中,消磨有限的时间,记录真实的自己,收获无穷的快乐。

刘能英简介


刘能英,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驻会签约作家,鲁院第22届高研班学员,《大地文学》编辑。获2014年度“子曰”青年诗人奖。 著有诗词选集《长安行》《大都行》、合集《行行重行行》。


参看更多云帆群友谈创作: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一辑·写诗十点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二辑·白秀萍分享获奖作品创作心得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三辑·武立胜改诗实例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四辑·英子浅谈流水对的理趣美之一(上)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四辑·英子浅谈流水对的理趣美之一(中)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四辑·英子浅谈流水对的理趣美之一(下)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五辑·英子浅谈流水对的理趣美之二

【云帆群友谈创作】段维·妙语凭灵感,诗句有窍门(1)

段维·妙语凭灵感,诗句有窍门——精心烹炼出诗的语言(2)

段维·妙语凭灵感,诗句有窍门——精心烹炼出诗的语言(3)

段维·妙语凭灵感,诗句有窍门——精心烹炼出诗的语言(4)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七辑·裴佩:我的学诗心得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八辑·英子浅谈流水对的理趣美之三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九辑·英子浅谈流水对的理趣美之四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十辑·张庆辉解码今人佳句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十一辑·英子浅谈流水对的理趣美之五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十二辑·武立胜改诗实例(二)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十三辑·曾少立改诗实例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十四辑·曾少立谈诗词创作中的新技法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15辑·郎晓梅:比喻在当下诗词创作中的调用问题刍议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16辑·阿朱:怀古绝句写作思路初探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17辑·英子:浅谈“虚实相生”法在诗词中的妙用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18辑·李葆国:家国情怀与诗词风骨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19辑·英子:巧用通感,拓宽诗词的审美范畴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20辑·张家安:浅谈诗者的灵性、禅悟与积累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20辑(重发)

【云帆群友谈创作】总第21期:隐括手法在词写作中的运用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22辑 | 无名:诗说心语

沈华维:诗材随处有,尽付苦吟中—祖孙乐组诗(16首)创作心得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24辑 | 赵秀敏:如何让诗中的联语灵动

苏俊答虞山诗词学习交流群群友十六问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26辑:师古而不泥古,力求意新格高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27辑:阿朱点评云帆一群诗友作品五首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27辑:阿朱点评云帆一群诗友作品五首

云帆团队


顾问(以接受邀请时间先后为序)

熊东遨 熊盛元 杨逸明 李树喜 钟振振 周啸天 邓世广 张海鸥 周燕婷 星汉 江岚 方伟 丁欣 段维 林峰(香港) 胡迎建 魏新河 陈仁德 刘能英 卢象贤 南广勋 马建勋 周达 杨子怡 王玉明

法律顾问

李清安

策划(排名不分先后)

南国风笛 罗琦 扈超峰 李军 何其三 李静 韦树定 邢涛涛 韩保汇

诗教

阿朱 段维

外联(排名不分先后)

吴瑾 静如 何芳 黄友富 左启顺 袁晓宏 陈兴 孙文 曹江宁 非也

编审(以年齿为序)

安全东 崔德煌 半隐庐 抱朴书生 萧雨涵 郎晓梅 崔杏花 唐颢宇

美编

张小红 王婷婷

收稿

土土 小乙 凌平 吴巧

执行主编

璐雨诗

总编

曹初阳

云帆·个人专辑集结号(不断添加中)



熊东遨  杨逸明 范诗银 李树喜 周笃文 陈永正 刘梦芙

刘征 熊盛元 秋扇 周燕婷 林峰 张海鸥 高昌 段维 方伟

钟振振  胡迎建 刘庆霖 江岚 陈仁德 邓世广 蔡世平 丁欣

郑欣淼 钱志熙 抱朴书生 史外外史 沈华维 张金英 屈杰

金水 星汉 刘能英 苏些雩 张红果 武立胜 赵京战 徐晋如

王蛰堪 郎晓梅 潘泓 无名 李葆国 韦树定 耿立东 师红儒 

周啸天 包德珍 崔杏花 廖国华 姚泉名 刘道平 李子 阿朱

宋彩霞 杨强 孟依依 天许 何智勇 吴化勇 萧剑勇 渠大白

苏俊 卢象贤 周泽安 张智深 陈逸卿 戴霖军 吴瑾 凌泽欣

冉长春 林丫头 何其三 宁静 何静 倾一阁 廖海洋 黄飞鹏

安全东 张家安 张晓虹 孔繁宇 王守仁 王旭 何永沂 曹阳

萧雨涵 雍平 赵英 赵秀敏 曾俊甫 王连生 王超群 郑邦利

莫真宝 李伟亮 王纪波 王海亮 莫雨涵 何芳 何强 冯仲平

王玉明 闫震 杨子怡 何革 扈超峰 观棋不语 曾真 张银华

金锐 李俊儒 汪冬霖 楼立剑 徐俊丽 白林中 张栋 孔祥庚

唐云龙 陆玉梅 刘曙光 杨森翔 国印周 赵义山  郭七 郑杰

陈思明 崔德煌 邢涛涛  黄友富 程运钦 白鹤 鉴水 陈楚明

半隐庐 楚家冲 楚成 祁丽岩 周维芳 半隐庐 韩倚云 月白

唐颢宇 落雪听禅 刘泽宇 董学增 郭定乾 姚晓明 东阁茶

张明新 林看云 胡文汉 刘南陔 杨春杰 眭谦 晋风 胡晓明

梦烟霏 汪良忠 刘英明 燕河 李静 李梦痴 白秀萍 许洁华

倪昌盛 尤悠 张芳君 老墨 李昊宸 马峥嵘 周路平 蔡红柳

杨新跃 孙文 枫叶 韩保汇 蒋世鸿 王善同 张庆辉 邓荣森

楚凌岚 木樨 玉蟾 时玉维 黄爱和 刘希波 查筱英 左启顺

深南 风清 梅庐 龙佩 匡晖 姜彬 曹辉 曹继梅 黄莽 小雨

染清尘 朱思丞 非也 何鹤 戴爱琴 彭中文 王映锦 邓寿康

南广勋 曹谦 潘松 胡水莲 华慧娟 侯兴黉 海天风 马建华

张海燕 安儿 杨勇民 桐荫 夜轻寒 风马驴 郑晓京 杨景乔

谢郎 月儿 王柳华 陈志文 冯恩泽 程良宝 熊华禄 周吉潭

王海娜 毛谷风 程裕祯 孙才 李如意 蒋有亮 哈声礼 张奕

周学锋 周向东 雨虹 老胡 严锦尧 蒋昌典 陈雅国 刘太品

巴晓芳 柳金虎 汪时健 晓梦 郭亚军 李正安 刘燕 陶永德

傅占魁 褚宝增 邵天柱 冷迎春 文裳 刘红霞 陈越 孙临清

辜学超 朱泽民 陈少聪 晏水珍 王惠玲 傅筱萍 桃熟流丹

顾青翎 王瀚林 苏小隐 段兴朝 孔祥金 武建东 燕雁无心

王悦笛 南风 翁寒春 梦欣 文弱 卢星 马征 杨名忠 熊天锡

潘乐乐 江合友 郭宝国 阮莉萍 邬小香 高寒 刘秦文 郑毅

王永江 沈尘色 程章灿 黄启深 张琳 易蓉 詹三霞 李晓明

李海彪 张彦彬 刘清天 雷海基 张正清 刘金平 樊令 大凡

潜斋 王少轩 胡平贵 周逢俊 钟子邦 瘦竹 张岩山 张伯晋

李清安 横道子 陈麦岐 陈显赫 闫双时 杨宝翔 玲珑 吴楠

陈少平 林志雄 杨敏 樵风 田茂 洪君默 李兵 宋晓光 梁风

康永恒 吴汉林 许建军 涂宏飞 姚从新 王红娟 苏燕 文森

周达 布凤华 范义坤 张洋 余秀玲 罗小娟 刘军 梁风 周晶

马建勋 李瑞河 黄小遐 苏声 秋宝 何乃政 诗影同春 郁犁

静如 周秦 梁二白 金嗣水 李云桦 杨世龙 王继权 牛应萍 

秦凤 叶兆辉 蒋永桢 唐龙 胥奇 方跃明 天放 静云、微灯

黄海涛 刘清天 王海燕 土土 小乙 张小红 璐雨诗 曹初阳

【云帆云帆群友谈创作】第28期

本文作者:刘能英;由“大都行”首发


本专辑由云帆诗友会转载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云帆诗友会





点击阅读原文,轻松购买《云帆当代诗词年鉴·201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