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五)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五)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也是拉开分数的关键!很多同学提起文言文就头疼,觉得很难,下面是文言文阅读做题的一技巧!


文言文实词的判断方法

1.课文求义法


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例如:

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

A.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例如: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如:

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 的:箭靶)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假:借助)

③其文约,其辞微。(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


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例如: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


③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

③故久立与其客语。

④徒立故琅琊王泽为燕王。


解析:

①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②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


③句中“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


④句中“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

5.形训求义法


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的剖析释义。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也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的。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①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句中的“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字,“粜”的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②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③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

6.音训求义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后人便称之为通假。例如早晨的“早”,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写成“蚤”。“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

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


①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

②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亡”通“无”,“胡”通“何” 。

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信”通“伸”。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这里,再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义为“给予”。

②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孰”通“熟”,义为“仔细”。

③(陈涉)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对“趣”字按其字面无法解释,如联系下文的“亟”(意同“急”),前后参照,可推知“趣”通“促”,意为“催促” 。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应该在拥有扎实的课内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上下语境,综合考虑,灵活运用。




我是梅子老师,我专注于小学教育!


近期热点分享:

每日一字No.1~No.10 | 辟

【每日一字】No.11 ~No.20 | 颦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一篇给孩子梳理好!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赶紧给孩子收藏!

文言文翻译口诀

做文言文阅读题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二)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三)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四)


【文言文解读】之一:《论语》十一则(附译文)

【文言文解读】之二:学弈·两小儿辩日

【文言文解读】之三:矛与盾·郑人买履

【文言文解读】之四:掩耳盗铃·杨氏之子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五):关尹子教射•画蛇添足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六):精卫填海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七):伯牙绝弦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八):揠苗助长·滥竽充数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九):鹬蚌相争·截竿入城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十):孟母三迁·曾子杀彘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十一):常羊学射·次非杀蛟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十二):高阳应造屋·竭泽而渔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十三):功名·目贵明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十四):自知之明·对牛弹琴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十五):鳝救婢·铁杵磨针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十六):画蛇添足·凿壁偷光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十七):守株待兔·疑人偷斧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十八):伯乐相马·对牛弹琴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十九):望梅止渴·叶公好龙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二十):朝三暮四·狐假虎威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二十一):名落孙山·画龙点睛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二十二):一箭双雕 ·自相矛盾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二十三):草木皆兵·朝三暮四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二十五):盲人摸象·刻舟求剑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二十六):江郎才尽·自相矛盾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二十七):郑人买履·熟能生巧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二十八):惊弓之鸟·按图索骥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二十九):黄香温席·鹦鹉灭火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三十):犬救幼女·陆绩怀橘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三十一):孙泰·文徵明习字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三十二):智犬破案·狂泉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三十三):愚人食盐 ·水滴石穿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三十四):盗牛·雏燕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三十五):尔辈亦鹰犬·关羽刮骨疗毒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三十六):王戎早慧·欧阳询观古碑

小学文言文大集合(三十七):邴原泣学·公冶长与鹞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梅子老师的教育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