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巴豆

2017-08-11 中医宝典


更新啦!【中医宝典App】中医经典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编者按

巴豆是人们熟知的泻下药,那么中医是如何认识巴豆的呢?

 

在泻下药中,巴豆的毒性最大,泻下作用最峻孟。因此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不把它作为泻水逐饮或者逐水退肿药。

 

巴豆是泻下药中唯一热下的药物,能治疗冷积。便秘有寒者,用少量巴豆做一般的泻下药,能起到通便的作用,即“峻药轻用”。巴豆有祛痰利咽的功能,是古人作为急救的一种手段,今天已被吸痰器取代。

 

为了降低毒性,巴豆一般被制成巴豆霜,通过吸掉巴豆的脂肪油从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

 

巴豆的刺激性很强,加工时要避免过多直接与皮肤接触和吸入蒸气,不然容易引起皮肤、黏膜充血水肿,严重的还会出现淋证样的症状。

 

巴豆 


福兮祸所伏之祝寿

 

《伤寒论》曰,三物白散寒实结胸,无热症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三味为散,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

 

有个老人七十多岁,平时就喜欢喝酒,比较多痰。这次正逢他过生日,家里人都很高兴,准备大摆宴席,为老爷子祝寿。这样热热闹闹,张灯结彩,老人家也喜笑满面,大家都放开肚皮喝酒吃肉,一直搞到晚上十点多才吃完。

 

老人家从来没有吃这么饱过,然后就有点困倦,便上床睡觉。

 

第二天大家发现怎么老爷子还没有起来,以前老爷子每天都是天还没亮,他先醒过来,今天见不到老爷子便赶紧破门而入。

 

原来老人家还在深睡之中,大家开始叫,老人家却迷迷糊糊,不知如何作答,好像痴呆了一样。家里人第一个想到会不会中风了呢?但口眼也没有歪斜,身体也没有偏瘫,就是神识迷糊,昏不知人,于是不得不请爷孙俩前来。

 

小指月摸完脉后说,爷爷,双手脉都实大有力还带滑。然后又看到老爷子满嘴都控制不住流出大量胶痰,非常粘稠,撬开口腔一看,舌苔厚腻垢浊。老爷爷说,整个痰实壅堵在胸肺,所以神不住主舍。

 

家里人说,该怎么办呢?老先生说,这几天大便怎么样?家里人说,这三天老爷子都没有大便过。小指月说,小大不利当治其标,是不是该先通通肠?老先生说,不单是要通肠,还要把胸膈中的胶痰导泻下来。

 

小指月说,爷爷,那是不是要用凉膈散呢?老先生说,你看他舌苔如何?小指月说,白腻垢浊。

 

老先生说,凉膈散是治热证的,用硝黄。这个应该按照寒实结胸来论治,选用《伤寒论》的三物白散。

 

小指月不解地问,爷爷,这脉象那么有力,不用硝黄去泻吗?老先生说,有力非为热实跟寒实,如果热实就用硝黄,如果寒实就用巴豆,这里头如果弄反了,祸不旋踵啊!

 

《本草通玄》曰,巴豆,禀阳刚雄猛之性,有斩关夺门之功,气血未衰,积邪坚固者,诚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轻妄投之,祸不旋踵。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冷,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脏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恶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世俗未明此义,往往以大黄为王道之药,以巴豆为劫霸之剂,不亦谬乎?

 

小指月才明白,说,这巴豆不是有毒吗?老爷爷说,覆舟之水亦可载舟,伤人之药亦可救人。

 

然后给这老人家用上三物白散,连灌了两次药,并不断呕吐出更多的粘痰来。第三次再灌药进去,腹中转气鸣响泻下,连续泻下三次,搞得满床都是稀屎。这时老爷子便说,我好口渴啊,想喝水。

 

老先生说,先给他一碗冷粥,不要泻得太厉害。小指月说,为什么用冷粥呢?老先生说,巴豆乃大热之品,攻下峻利,斩除寒积,势如破竹,唯有用冷粥可以缓其峻利。小指月点点头。

 

老先生又说,用这三物白散治病,通泄胸腹痰水,就像倾盆大雨,一泻过后,万物焕然一新,如果没有辨明寒积,或泻下过度,就像暴雨如注,泛滥成灾,反而不可收拾。所以用巴豆必须随时准备冷粥,以缓其暴利,冷粥就是巴豆的刹车板。

 

这老爷子慢慢就能讲话,神志也恢复正常了。老先生说,老年人本来脏腑元气虚,就应该少激动,七分饱。你这又是祝寿,又是庆贺,又是满桌酒肉,这不是孝敬老人,而是完全没有半点健康常识。

 

无知的爱等于伤害,无知的孝反而带来灾病。痰生百病食生灾。

 

这家里人听后羞愧难当,还好及时把老爷子救过来了。难怪农村里面流传这样的俗话说,老年人千万别祝寿,一祝寿就会缩短寿命。这种看似有些武断的结论,很多人其实是不懂得此中的道理。

 

老年人是过得平平常常最好,心情激动难安,餐桌上又暴饮暴食,这就是为何逢年过节,老年人更多住进医院的道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叶橘泉经验

 

仲景《伤寒论》有桔梗白散,是典型的巴豆剂(巴豆霜1分,桔梗、贝母各3分)。原方主治“寒实结胸,无热症者”。

 

我曾用于痰食胶结昏迷不语之老人,获得意外之疗效。如郑姓老人年70余,素嗜酒,并有慢性气管炎,咳嗽痰多,其人痰湿恒盛。时在初春,其家有喜庆事,此老人嚼酒肉饭食后,即入床睡眠,翌日不起,家人在忙碌中初当不知,至晚始发觉患者迷糊,询之瞠目不知答,木然如痴呆。

 

因其不气急,不发热,第三天始邀余诊,两手脉象滑大有力,检视口腔,满口痰涎粘连,舌苔则厚腻垢浊,呼之不应,问之不答,两目呆瞪直视,瞳孔反应正常,按压其胸腹部,患者蹙眉似有痛闷感拒按状,余揭被时发觉有尿臭,始知其遗尿在床,然大便不行。

 

当考虑其脉象舌苔是实证,不发热,不咳嗽,不气急,病不在脑而在胃,因作寒实结胸论治,用桔梗白散五分,嘱分3次以温开水调和缓缓灌服。2次灌药后,呕出黏腻胶痰样吐物甚多,旋即发出长叹太息呻吟声,3次药后,腹中鸣响,得泻下2次,患者始觉胸痛、发热、口渴,欲索饮,继以小陷胸汤2剂而愈。

 

巴豆治冷积寒泻

 

远方有个医门国手刘老,八十高龄,却得了泄泻病。不管是健脾除湿,还是补火助阳,或清热解毒,屡治不效。

 

周围的名医也纷纷出主意,如此迁延数月,病情日重,于是写了一封信过来,请爷孙俩出诊,前去看一看。

 

老先生收拾好行囊,小指月也背了个小包裹,便日夜兼程,徒步而行。

 

小指月在途中走得腿都提不动了,这长途跋涉,不单需要耐力,更需要精神。他看爷爷怎么走得脸不红,气不喘,好像前面走那么久等于没走过一样。便不解地问,我都快累趴下了,你怎么还闲庭信步的呢?你是怎么走下去的?

 

老爷爷笑笑说,再远的路,你只要走好当下的一步就行了,我所要做的就是专注当下,只要把脚迈开一步就行,这里头不需要太多的耐力,也不需要太大的精神。

 

小指月恍然大悟,原来这一路长途跋涉,小指月不是累在双腿上,而是累在心念上。他一直在观赏风景,在思考问题,又在猜想这最难治的泄泻病会难道什么程度呢?

 

这样在念头上消耗的能量气血,都比双脚走路消耗得还要多,所以小指月年少看起来体力居然跟不上爷爷这老头子。

 

这时指月稍微调整一下心态,就不是落在爷爷后面了,而是赶在爷爷的前面。这样终于走到医门国手刘老的家了。

 

老先生先凭脉望色,然后再看以前医生开的处方,原来前面医生都说,年老体衰,中气不足,才导致泻痢下注,所以必须用补。

 

可越补阻滞就越厉害,泻痢就越排不干净。小指月说,爷爷,这关尺部脉象都带些滑数。老先生说,看来还是要通因通用。

 

这医门国手刘老说,我以前也想过通因通用,所以用芍药汤、香连丸,服用后也没有效果。

 

老先生说,你这身体确实不太好治。医门国手刘老说,先生但说无妨。老先生说,通因通用,有小通跟大通之分,你素来身体多痰湿,肥胖,积滞在大腹,不是一般小通能通得开,必须要雷霆手段。就像盘根错节,非斧斤不能斩除,如果我用迅猛涤荡之剂,你敢服吗,你会怀疑吗?

 

这医门国手刘老说,当世之医,唯君与我,君定方,我服药,又何疑之有呢?于是俩人相互信任,老先生便再无顾虑,遂用巴豆霜一味,峻下痰水,泻痢遂愈。

 

小指月说,为何要选用巴豆呢?老先生说,巴豆乃治泻痢良药,李时珍称巴豆治泻痢乃千古不传之秘,特别是年老体衰,本身阳气不足,病人又喜欢吃生冷海鲜鱼肉,这些黏滑冷积,滞塞在肠壁,便导致泻痢反复难愈。你若用寒下之硝黄,这些寒痰留饮更下不了,如雪上加霜。这时你用温下之巴豆,方能如春阳融雪,肠通腑畅,寒去痢止。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墨余录》中记载,明代著名医家王肯堂,八十高龄患泄泻病,自治不愈,邑中诸医也遍治无效,迁延数月,病情日重,于是写信请李中梓为其诊治。

 

李中梓日夜兼程,来至肯堂病榻前。经过凭脉审证,仔细诊视,终于弄清病变的症结在于前面诸医咸云病缘于年高体衰,故屡用补剂,愈补则愈滞,治疗惟有采取“通因通用”之法。

 

由于王比李年长,名气也高,李颇有为难之处。于是便对王肯堂说:“公体肥多痰,当有迅利荡涤,能勿疑乎?”

 

王曰:“当世之医,推君与我,君定方,我服药,又何疑也。”

 

李中梓便一反他医治法,遂用“巴豆霜一味,下痰涎数升,其疾顿愈”。

 

两位名医彼此相互敬重相互信任,一时被传为医林佳话。

 

巴豆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根及叶亦供药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干燥。根、叶全年可采,根切片,叶晒干备用。

【炮制】生巴豆:去皮取净仁。

【性味】种子:辛,热;有大毒。根、叶:辛、温。有毒。

【归经】种子: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种子:泻下祛积,逐水消肿。用于寒积停滞,胸腹胀满;外用蚀疱。用于恶疮疥癣,疣痣,白喉,疟疾,肠梗阻。

根:温中散寒,祛风活络。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毒蛇咬伤。

叶:外用治冻疮,并可杀孑孓、蝇蛆。

【用法用量】

种子:0.5~1分,内服去种皮榨去油,配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涂患处,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患处。

根:1~3钱。

叶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注意】孕妇禁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本文选自《小郎中学医记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作者:曾培杰,陈创涛,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请支持、购买正版图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番泻叶 火麻仁 芦荟 大黄(1) 大黄(2) 


大黄(3) 大黄(4) 大黄(5)


紫草 水牛角 青蒿、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芒硝(上) 芒硝(下)


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千里光、白蔹、四季青 


熊胆 绿豆 生地 玄参 丹皮 赤芍


败酱草、大血藤 射干、山豆根、马勃 青果 木蝴蝶 


白头翁 马齿苋 鸦胆子 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连翘 穿心莲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蒲公英 


重楼(七叶一枝花) 土茯苓 鱼腥草 金荞麦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秦皮 苦参 白鲜皮 金银花


升麻 葛根 淡豆豉 浮萍 木贼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胡荽(香菜)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荆子 柴胡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苍耳子 辛夷花 葱白 鹅不食草 


麻黄 桂枝 紫苏 香薷 生姜(上) 生姜(下) 荆芥 防风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