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肝炎的治疗

2018-04-02 牛翁一安平泰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编者按

中医是怎么回事?现代人应该如何从中医获得健康的身心?在追寻生命和生存质量的今天,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医。

 

本文由作者“牛翁一安平泰”发布于天涯论坛(牛翁QQ362944773),我们分享并希望能与大家在思考辩论中对传统经方中医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上一篇:纯中医怎么看待糖尿病

 

肝炎的治疗原则

 

说到肝炎的论治,经方中医有很多方子,都是针对这个所谓的肝炎的。“肝炎”这个病命名真的很不科学,内容包括的太复杂了,我们经方中医却在大道至简的情况下,反而更细致的对待肝病。

 

肝病其实是很重要的,在伤寒《金匮要略》开篇,仲景先师就先拿肝病做了比喻,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这金匮的开篇,张仲景用这一段话指出了肝病的治疗原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符合这个用药原则的经方有很多,很多跟厥阴经不沾边的方剂,都是治疗肝炎的良药。就是因为肝炎这个病名太模糊,所以西医治疗肝炎才那么无力而多有害,我们经方中医只要辨证施治就可以了。

 

老牛引出这一点话的意思,不光是为了阐述治法,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在里面。“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段很多医家认为是张仲景用肝之病来做了引子,来引出其他几个脏腑疾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除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也可以排列出;“见心之病,知病传肺”,等等组合来,一样都可以套用这个原则吧?

 

可老牛认为,仲景先师说的很清楚,上工治未病就是要求医生首先会治疗肝病,肝病和脾病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是影响到人体整体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我们老百姓有一句俗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而老牛还要再给它加上一句“一身之际在于肝”。这才是一个纯中医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只有具有它,你才能和仲景先师神交,这是必备的钥匙。

 

人体的肝阳生发,乃是一身卫气之根,我们很多人早起没有精神,没有胃口,眼睛睁不开,手脚没有力气,脑子稀里糊涂的反应迟钝,人显的很虚弱,这都是因为肝气生发不遂的结果。这种状态工作学习的效率可想而知,所以说“一天之计在于晨”,很重要,也很珍贵。

 

很多久病之人在春天,特别是开春的时节死掉;还有很多人每到春天就百病缠身、不能自拔,很多人在春天抑郁自杀等等,都是没有及时的调整好肝脾之间的关系,所以说,百病起于肝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老牛在上文谈麻黄的时候,费了大量的篇幅,就是为了强调这一点,麻黄色清,味辛,性温,是最能激发肝阳为用的药物,当然也是整部伤寒论最耀眼的明星啦。就是因为那是“上工”必须要掌握的东西。人体肝阳正常的生发是保证一切功能实现的基础,是保卫人体不受外邪冲击的卫气的根源,所以说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仲景先师的用心何其良苦啊!

 

纯中医怎么看待肝炎

 

人体的肝系统很特别,在中医很多概念中,肝系统很有自己的个性的,比如说它“体阴而用阳”,就是说它本身属于阴脏,却肩负着一部分阳腑的功能。其实这是在描述肝木的特点,内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木的生发条达为本性,人体的肝在很多时候是担负着一身气机的生发,担负着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发动机的作用,而且内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这也更加形象的描画出肝的特点,很象一个指挥者的角色,的确很形象。

 

可是要谈到辨证论治,还要回到伤寒六经体系来认识厥阴肝经。在伤寒经方概念中,厥阴肝经和心包经虽说都属厥阴,但是肝经的意义更重要一些。因为厥阴心包经的概念比较模糊,很多医家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说就是人的膻中,是“喜乐出焉”的地方。其实老牛更认可心包经的字面意思,心包者,包心也,就是代君受过的心包络。中医认为“心君不受邪,心包代为受过”,人心是最重要的君主之官,有人拱卫也是现实,心君一旦被攻陷,这个人基本就是行尸走肉了,面临着随时倒下的风险。我们看很多心梗病人,脑血管破裂病人,在发病之前还好好的,看似一个常人一样,但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了。

 

所以我们要看厥阴肝经,因为这很重要,厥阴肝经病在上文老牛说过,它基本属于两可之间的状态,也就是说,调理的好,人正气恢复阳气来复,这个病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有可能疾病会“战汗而解”,邪气随汗走表外出病愈。反之就是调整不利,阴胜阳败,正气继续败北撤退,邪气入里,关键是会造成很严重的厥阴下利,这说明肝气生发的功能完全被破坏了,造成肝气下陷。这种下陷就是我们常说的拉肚子,我们看伤寒厥阴病篇就会发现大量的下利症候存在。

 

厥阴病下焦气机下陷造成的下利,伴随的一定是上焦的呕吐,正是因为厥阴肝木失司,横逆克伐脾胃,造成肝经的夫妻经少阳胆经的上逆诸证多发。人体阴阳绝离的痞卦态势的确立,就是肝炎的最明确的表现,这其实就是西医常说的肝炎,严格意义上说是肝胆同病。让我们看看西医常见的几种肝炎。

 

第一种是甲型肝炎的症状:甲肝病情初发时,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想吃饭,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烧等症状,严重时眼睛、皮肤发黄。

 

第二种是乙型肝炎的症状:乙肝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乙肝症状比较常见,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有时会有肝区(右上腹)疼痛,查体可有皮肤、巩膜发黄,肝区触痛,化验检查可出现肝功能异常等等。慢性乙肝往往是症状、体征都不太典型,仅稍感乏力,容易疲劳,大多慢性乙肝是在健康体检时被发现。慢性乙肝也有可能会有肝区胀痛不适的情况。

 

第三种是丙型肝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疲劳、低热,更多的病人没有任何症状。慢性丙肝病人可以在20年间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感觉身体无力、没劲,即便经过了充分休息,这种疲倦感也仍会持续。

 

第四种是戊型肝炎的症状:戊肝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重型和淤胆型四种。除了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外,急性黄疸型病人还有尿黄、眼睛黄、皮肤黄、血中胆红素也升高的现象。重症肝炎的表现更重,甚至可以发生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有经验的经方中医一眼就能看出来,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这不就是中医的中焦脾胃病吗?没错。以上四种肝炎很多症状基本都是三阳的少阳阳明经证,以及三阴的太阴厥阴经证。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脾胃不和证罢了。特别是所谓的发黄的黄疸证,中医很明确的认为,黄色是脾之本色外漏,是明显的中焦脾胃病。之所以西医认为是肝炎,那是因为他们在面对这样的病人的时候,在脾胃器官上找不到病变的依据,却在肝脏上找到了病变的依据,依据就是肝细胞的各种不同的变化。

 

说到这里,老牛要和大家一起来看看肝细胞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都知道,肝脏的功能直观的看是藏血和输送血液的,在人们睡觉的时候,阳入阴(阴血)则寐。这时候肝是一个大的容器用来贮藏多余的血液,因为人睡觉了,眼睛闭上了,耳朵听不见了,各种功能都消停了,多余的血液就归于肝脏藏起来。阳出阴则寤,第二天早上便再度生发、发动起来,气血大量的输送到各个器官,用来实现人体的各种功能。

 

面对这样的要求,就要求肝脏细胞有极大的包容性,极大的伸缩性,极大的再生性。其实我们看肝炎病人所谓的肝损伤,其实就是肝细胞的某一特点被抑制或者说被破坏了之后的表现。肝细胞失去了包容性,伸缩性,再生复制性就是肝炎了,这些特性出问题,肝的生发条达的本性就会受到抑制,也就会造成上述的很多症状表现:“疲乏无力(肝气生发不遂,气血不能有效供给,器官缺养岂能不乏力)、不想吃饭(肝木克土,胃失所降,岂能不纳呆),小便颜色加深(郁而化热岂能不黄),有时伴有发烧(邪气在少阳经,往来寒热),恶心、呕吐(胃气失司,胃气上泛,岂能不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脾胃功能被肝木克伐,岂能有食欲),黄疸(人体自动报警,中焦病证据)。

 

除了上述这些症状的出现之外,我们还要看到肝炎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有的人一辈子都是肝炎病毒携带者,如果有一天,他去做了肝功能测试,会被发现是这个肝那个肝炎,那么这个人的心理负担就可想而知,社会上有多少对肝炎病人的歧视啊,其实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是人类自寻烦恼的结果。西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没病找病。

 

人家有的肝炎病人一辈子生长在大山里面,也许他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是一个肝炎携带者,或许人家活的很轻松很快乐啊!这一点老牛希望一些西医同仁们,那些有着正义感的白衣天使们认真思考一下。


(待续)


阅读前文:

纯中医怎么看待糖尿病

纯中医如何看待普通人的养生

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半夏

论癌症


老牛眼中的中医经典

太阴阳明证

苓桂剂的价值

少阴多死症


太阳表虚桂枝汤.

麻黄医案二则

经方要药:麻黄

从西医怕感冒说起……


御医和现代人

人类的健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学

续谈中医发展历史

临床医生体悟升级手册


伤寒大义

中医的道家属性

传统中医文化的兴衰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序言)


来源:天涯论坛,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药房医院“代煎药”的猫腻!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