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书 |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至爱书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by伊凡·蒲宁
by云也退
单看简介,真不会去读它。向《少年维特的烦恼》致敬的书太多,不缺俄罗斯这一本,再说,蒲宁写的《米佳的爱》,差不多已经把他人生最心疼的一块经验给嚼过一遍:卿本佳人,想找个佳人为伴,无奈缺心眼。大致如此吧。
幸好还是没有错过。十几万字看完,觉得满眼都是“悲伤”。这应该是我看过的书里,“悲伤”一词出现最多的一本了。蒲宁说,从童年到少年,他就没有不悲伤的时候。在家里,他什么都有,疼他的父母,和睦的兄弟,钱、产业、仆人,亲戚有庄园。可他为此却患失患得,伤春悲秋。
好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害怕失去;家里太舒服了,以至于近似囚禁。他说他记忆里只有夏天,因为家里人总是把精彩的节目都安排在夏季,又是郊游,又是野营,而把另三个相对严酷的季节都挡在家门外头了。爸妈待他也太好,尤其是妈妈,蒲宁没有细写,只说妈妈让他明白养育之恩是报不完的——他的心有多重,可想而知。
我喜欢蒲宁(在书中就叫亚历山大·阿尔谢尼耶夫)的爸爸。他承担了能承担的一切,蒲宁辍学回家,一门心思写诗,也被他爸爸扛了起来。当家道中落,支持不下去时,这位细腻的爸爸让儿子们出去工作,并忠告蒲宁说:你在闯荡中要记住一点,没有比悲伤更大的不幸了。
作为乡下少爷,小蒲宁读俄译本《堂吉诃德》,读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善待长工、牛奶工、马车夫、仆人们,以一种和平崛起的方式成长为精英,难怪他后半辈子如此记仇十月革命,难怪他能说出“地主也是挣辛苦钱的”这样愤怒的话来。不过在这本自传小说里,他没有怨言,一刀刀都割向了自己,他痛切地回顾了他那宏远的抱负,柔软的内心,明朗苍凉的诗人情操,是怎样把他变成情场上不撞南墙不回头的loser的。终究是性格即命运。
它跟《维特》太不一样。20世纪的文学不同了,黑塞的《在轮下》,莫里亚克的《爱的荒漠》,以及蒲宁这本《一生》,一个个想不开的年轻人,都不是维特那类,浑身散发着那喀索斯气息的。他们被自己的敏感美丽地杀伤,他们悲伤超越了年龄赐予的特权。蒲宁像是在一件易碎品周围一张张垫旧报纸。那是他的文字,随便看几段好像也不过就是抒情,然而,它们其实很精确,很节制,没有一句冗余,让人觉得那易碎品非同小可。
当他闯荡到妻离家散,又一次回到老屋,看到乡下的衰败失修,惟爸爸依然在那里,他依然把自己捯饬得整整齐齐,为对抗衰老作不懈的努力。晚上,他捏着烟卷,跟儿子唠上几句话:
“得了,我的朋友,一切事情都有一定的道理,无论是青年时期的焦虑、悲伤或欢乐,还是晚年的平和与安宁……这话是这么说的吧?”
那时见到戴骢先生(愿他长寿),他沉着一张经受了文革洗礼的脸容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其实应该译成《阿尔谢尼耶夫的青春时代》,因为它就写到20岁的样子,新版会改。”不过到现在,新版不管是谁翻译,还是“一生”。
第一版的封面画很有意思,真就是一个达·芬奇自画像那样的老汉。设计者肯定没看过书。连简介都没有。
往期回顾
看书 | 《惊悦》:护教名家C.S.刘易斯笨手笨脚地写了本自传
福克纳120周年记:今天,你必须像个健身者一样走进约克纳帕塔法
看书 | 虽不比雨果风华绝代,但这个沉闷阴郁的胖子却是法国真正的国宝
看书 | 上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出版依然是一门很伟大的事业
看书 | 巴格达大学高考政治主观题:萨达姆和美国人,哪一个更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