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胆 ▏太牢祀孔子 ▏儒佛交非——《竹窗随笔》
编者按:《竹窗随笔》是莲池大师(明代高僧,净土宗第八代祖师)晚年的随笔文集,由福建佛学院演莲法师进行白话注译。
心胆 ▏太牢祀孔子 ▏儒佛交非——《竹窗随笔》
心胆
古人有言:“胆欲大而心欲小。”胆大者,谓其有担当也。心小者,谓其有裁酌①也。担当,故千万人吾往②。裁酌,故临事而惧,好谋而成③。此正论也。至于僧,则反是,吾谓心欲大而胆欲小。心大,故帡包十界④,荷负万灵⑤,而弘度无尽。胆小,故三千威仪八万细行⑥,持之无敢慢。今初学稍明敏者,近蔑时辈,远轻昔人,藐视清规,鄙薄净土,胆则大矣!鞠其真实处,则唯知有己,不知有人,唯知保养顾爱其撮尔之血肉身,不知恢复充满其广大之法界量,心则小矣!或曰:“黄檗号粗行沙门,非胆大之谓乎?”噫!拙于画虎者,不成虎而类狗。尔所谓胆大者,吾恐不成粗行沙门而成无赖僧也。可弗慎欤?!
【注释】
①裁酌:细密地筹量考虑。
②千万人吾往:表示志向坚定,勇往直前。《孟子·公孙丑上》:“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③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说:面临大事时,应以战战兢兢的谨慎态度处理。凡事应当预先谋定,然后按照计划一步步地去完成。
④十界: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前四为四圣法界,后六为六凡法界。
⑤万灵:统指一切众生。
⑥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指有关比丘在日常生活中所应注意的威仪细行。言三千威仪者,即行、住、坐、卧之四威仪各有二百五十戒,共为一千;若摄三聚净戒,即成三千。言八万微细者,以三千威仪又配身口七支,则为二万一千;以此复对治贪嗔痴三毒及等分四种烦恼,则为八万四千,若取大数,则称八万细行。
【译文】
古人有说:“胆要大而心要小。”胆大,是指有担当大事业的勇气。心小,是能审慎地思虑问题。敢于担当,则纵有千万人也阻挡不了我前进。因能审慎,故而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这种观点原是正确的。至于出家人,则与此相反。我认为应该“心要大而胆要小。”惟其心大,方能包容十界,以大弘誓愿化度无量众生。惟其胆小,对于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始能严谨护持,不敢丝毫轻忽。现今初学的人稍有小聪明,便目空一切,既瞧不起同时代的人,亦不将古人放在眼里。藐视清规,鄙薄净土。论其胆果然是大,而考查他的内心深处,则唯知有自己,不知有他人。只知保养爱护自己一具血肉身,而不知恢复扩充自心广大法界量,这样的心未免太小了。有人问:“黄檗禅师号称粗行沙门,难道不是说他胆大吗?”咦!不会画虎的人,画虎不成反类犬。你所谓的胆大,我怕有人学不成粗行沙门反而成了无赖僧。不可不慎呀!
太牢祀孔子
汉高帝过鲁,以太牢①祀孔子,史官书而美之。此有二意:一则暴秦焚书坑儒之后,而有此举;二则帝固安事诗书②毁冠辱儒之主也,而有此举,故特美其事耳。据孔子之道德,则贤尧舜、配天地、逾父母,虽烹龙炮凤、煮象炙鲸,亦何足酬恩于万一,而况“骍且角③”之一物乎!“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④”,易之明训也。仪不及物,神将吐之,况于圣人乎!用是例之,其余可知矣。惜乎自古及今,相沿已久,而莫可挽也。
【注释】
①太牢: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称为“太牢”。
②安事诗书:西汉太中大夫陆贾,于汉高祖刘邦前称说《诗》、《书》,高祖以为天下是靠骑在马上南征北战得来的,哪里用得着《诗》、《书》。陆贾谏说:您在马上可以取得天下,难道您也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高祖乃令陆贾述国家兴衰存亡之故,而著《新语》。
③骍且角:指毛色正、头角好的牛。语出《论语》: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④禴祭:《礼·王制》:“天子四时之祭,春曰禴,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禴,薄也。春物未成,祭品鲜薄。
【译文】
汉高祖刘邦路过鲁(今山东省)时,用太牢祭祀孔子,史官记载此事并加以称颂。这其中有二层深意:一是在暴虐无道的秦王焚书坑儒之后,而有此崇奉圣人的举动;二是汉高祖本来也是一位轻视诗书、毁冠辱儒的君主,而能有此举动,殊为难得,故而特别赞美其事。据孔子的道德,可以与尧舜并列,与天地相匹配,恩德胜过父母,即使烹龙炮凤、煮象炙鲸,也不足酬恩于万一,何况只用“骍且角”的一头牛呢!“东邻杀牛举行盛大的祭祀,不如西邻虔诚地举行简单的祭祀。”这是《易经》中的明训呀。如果祭祀的人表现的仪容气度不及祭物,神灵必将唾弃之,何况是圣人呢!以此为例,其余也就可想而知了。可惜自古及今,陋习相沿已久,恐怕难于挽回了。
儒佛交非
自昔儒者非佛,佛者复非儒。予以为佛法初入中国,崇佛者众,儒者为世道计,非之未为过。儒既非佛,疑佛者众,佛者为出世道计,反非之亦未为过。迨夫傅韩①非佛之后,后人又彷效而非,则过矣!何以故?云既掩日,不须更作烟霾故。迨夫明教空谷非儒之后,后人又彷效而非,则过矣!何以故?日既破暗,不须更作灯火故。
核实而论,则儒与佛不相病而相资。试举其略:凡人为恶,有逃宪典于生前,而恐堕地狱于身后,乃改恶修善,是阴助王化之所不及者佛也。僧之不可以清规约束者,畏刑罚而弗敢肆,是显助佛法之所不及者儒也。今僧唯虑佛法不盛,不知佛法太盛,非僧之福,稍制之抑之,佛法之得久存于世者,正在此也。知此,则不当两相非,而当交相赞也。
【注释】
①傅韩:唐朝傅奕和韩愈的合称。傅奕,精于天文历数,官太史令。曾屡次上书请禁佛教,主张僧尼还俗。著有《老子注》、《老子音义》。韩愈,参见前“韩昌黎”注。
【译文】
往昔儒者非议佛教,而学佛的人又非议儒教。我认为佛法初传入中国,由于崇信佛教的人愈来愈多,当时儒者出于维护世道的考虑,而非议佛教,这种用心是可以理解的。既然儒者非议佛教,此后怀疑佛教的人逐渐增多,学佛的人为维护出世之道,反过来非议儒者,这种做法也不算过分。及至唐朝傅奕、韩愈非议佛教之后,后人又彷效他们而非议,这就未免过分了!为什么?乌云既已掩蔽了日光,没有必要再施放烟雾。及至明教、空谷两位禅师著书反驳儒者之后,后人又彷效他们而非议,这也过分了。为什么?阳光既已破除黑暗,没有必要再点灯火。
据实而论,儒学与佛教并不冲突,而且还可以互相资用。在这里试举出大概:凡世人为恶,在生或者可以侥幸逃过法律的惩治,却害怕死后会堕入地狱,于是改恶修善,这是佛教暗中辅助王化所不及的地方。僧人中有不能用清规戒律加于约束的,因为畏惧刑律而不敢放肆,这是儒家设立典章法度显助佛法所不及之处。今时僧人只忧虑佛法不盛,不知佛法太盛了,未必是僧家之福,稍微有所压抑与制约,也许使佛法更能久存于世,其道理就在这里。明白这一点,便不该两相非议,而是应当互相赞扬才好啊。
❈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