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摄影美学|摄影理论的重要著作出版

1908阅览室 1908阅览室 2022-12-25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美学是必要的,尤其在照片是一个痕迹(trace)的情况下。
然而,照片是什么的痕迹?
是我们意图拍摄之物的痕迹,还是在此之前没有事先考虑、没有意愿、没有欲求的拍摄之物的痕迹呢?
是物体自身的痕迹,还是一个纯粹现象的痕迹?
是可摄(photographiable)之痕迹还是不可摄(l’imphotographiable)之痕迹?
是摄影主体(sujet photographiant)还是摄影行为、摄影活动或元摄影之痕迹?
是视点的痕迹抑或取景的痕迹?
是数码矩阵的获得之痕迹还是数码矩阵的开发之痕迹?
是某一特定摄影器材的痕迹,还是令这张特定照片得以成为可能的一般认识论与技术条件的痕迹?
是摄影客体(l’objet à photographier)的痕迹,或是照片的痕迹,是摄影主体,或是被摄主体,或是观看摄影的主体的痕迹?
是逝去时间的痕迹还是逝去空间的痕迹?
是逝去生活或是死亡的痕迹?
是所有这一切“同时”(à la fois)的痕迹吗?或许是。但情况是如何的呢?
 
摄影因此构成问题。
这也是为何它的美学是必要的。
 
——《摄影美学》
 
 

《摄影美学》总带有一连串哲思发问,一连串缜密思考,一连串切实案例。而这一切的目的在于构建一种基于理性的摄影美学。

有关摄影理论的重要著作

《摄影美学》是国际摄影理论研究权威专家、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评论家、美学学者弗朗索瓦·苏拉热 François Soulages 经典之作,自1998年于法国首版以来,在世界已被译成多种语言。
 
《摄影美学》背后是坚实的欧洲理论的传统以及主要来自欧洲的摄影实践的支撑,迥异于英语书写的摄影理论。从基于照片的生产机制出发,从影像生产过程中遗失与留存的辩证关系开始,深入讨论摄影在当下,特别是数码摄影时代的境遇和可能性,展示摄影理论的新地平线。

它的最新版本,也是它的第一个中文版在广州美术学院和众多学者的推动下被成功出版。这将为国内摄影理论研究带来重要参考意义。

 

 

贯穿摄影与当代艺术史

苏拉热的“摄影美学”建立在跨学科的背景之下,扎根于哲学、艺术史、精神分析学、文学、语言学、摄影史以及电影史之中,巨量信息被精心地编织进他的理论之网。
 
它围绕三个主要问题,探讨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摄影与现实是什么关系?摄影作品的特性是什么?为什么摄影艺术处于当代艺术的核心,甚至自身是当代艺术的核心?

目录 

导 言

摄影经历的震荡

作为艺术的摄影.

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

数码摄影

自拍

一种摄影美学的必要性

第一时刻 从真实到摄影

序 章

问题的关键

无法绕开的问题

处理该问题的必要性

第一章 新闻报道摄影的客体:从幻象到创作

1.1虚幻的客体-真实(摄影图片社)

1.1.1相信的理由

1.1.2怀疑的理由:巴特对峙卢斯

1.2不可能的客体-本质(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1.2.1“普遍摄影”(笛卡尔)

1.2.2“万物皆流动”(赫拉克利特)

1.3寻找客体-问题(对同一客体的四项报道)

1.3.1摄影图片社含混不清的客体(热拉尔·尤菲拉斯)

1.3.2客体-问题的四重命运(卡迈勒·德里迪)

1.3.3客体-问题的重复加倍与一分为二(贝尔纳·普洛苏与弗朗索瓦丝·努内兹)

1.4客体-托词的力量(让-皮埃尔·埃夫哈尔)

1.4.1报道-托词

1.4.2面向一种新闻报道摄影的美学

第二章 从肖像摄影客体到普遍意义上的摄影客体:“此曾被摹拟”

2.1肖像客体的编排式呈现(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

2.1.1戏剧化的摄影

2.1.2面向一种肖像美学与编排美学

2.2面向一种“此曾被摹拟”的普遍美学

2.2.1摄影的手法

2.2.2真实的游戏(安德烈·赫尔普克与皮特·蒂尔内)

2.2.3游戏(jeu)和摄影师的自我(je)(杜安·迈克尔斯和威廉·克莱因)

第三章 普遍意义上的客体:不可摄之真实

3.1既非客观主义,亦非写实主义

3.1.1技术及人文层面的限定

3.1.2艺术的限定

3.2问题的核心

3.2.1符号学方法:杜布瓦与舍费尔

3.2.2对问题的哲学解答:康德

3.2.3问题的科学、艺术及美学模式:巴什拉与克利

3.2.4问题被掩盖的原因:尼采

3.3对问题的两种艺术性提问

3.3.1面向一种虚构美学(让-马克·拉里耶)

3.3.2面向一种想象的指示物美学、印迹美学与档案美学(埃尔韦·拉博)

第四章 摄影式客体:摄影性

4.1摄影定性的问题

4.1.1照片的接受条件

4.1.2照片的可能性条件

4.1.3照片的制作条件

4.2摄影的特性

4.2.1摄影性的概念

4.2.2问题的核心

4.3实践-美学结论

4.3.1面向一种选择美学

4.3.2面向一种可能性美学

4.3.3面向一种图像的图像美学以及变化的美学

4.3.4面向一种混合美学

4.3.5面向一种未完结的接受美学

4.4摄影的独特性

4.4.1艺术

4.4.2存在

4.5摄影性美学

4.5.1三重观点

4.5.2未完结美学及接受(吉勒·卡隆)

第二时刻 摄影作品

第五章 从无艺术到艺术

5.1无艺术和艺术

5.1.1对艺术的拒绝(唐·麦库林)

5.1.2从符号到图像

5.2从无艺术到艺术的转移(马克·帕托)

5.2.1照片的美学制造条件

5.2.2照片的技术生产条件

5.2.3照片的美学接受条件

5.2.4面向无艺术的美学

5.2.5摄影行为、摄影活动以及元摄影

5.2.6面向一种摄影的否定美学

5.2.7摄影作品

5.3从匿名到普世(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5.3.1面向一种匿名美学

5.3.2面向一种普世的美学

第六章 作品生成

6.1艺术生成先于作品生成(雅克-亨利·拉蒂格)

6.1.1摄影师与画家

6.1.2面向一种事后的美学

6.2作品生成的未完结性(若热·莫尔德)

6.2.1系统

6.2.2先决条件与艺术的三角

6.2.3一件作品的生成

6.3作品生成的美学及接受者

6.3.1面向一种诗意的美学:布朗肖

6.3.2面向一种想象的美学:巴舍拉尔

第七章 作品和世界

7.1公共的、外在的、非个人的和普遍的世界(黛安·阿勃斯)

7.1.1面向一种悲剧美学

7.1.2面向一种再现美学.

7.1.3面向一种构成美学

7.2私人的、内在的、个人的和独特的世界(热拉尔·穆兰)

7.2.1与艺术作品的接近:胡塞尔理论

7.2.2与世界的接近:海德格尔哲学

7.3美学和摄影

7.3.1风格

7.3.2面向一种“同时性”美学

7.3.3面向一种微不足道的美学

第八章 批判性的作品

8.1艺术与社会:对批判性新闻摄影的重新评估

8.1.1“同时性”的美学和政治

8.1.2调查研究、记忆和相互作用

8.2作品:对现实的批判

8.2.1对广告的批判(安娜·福克斯)

8.2.2对官方委托的批判(托诺·斯塔诺)

8.3作品:对现实表象的批判

8.3.1对电视行业的批判(克里斯蒂安·加蒂诺尼)

8.3.2对电视的批判

8.4作品:对于摄影的批判(克里斯蒂安·加蒂诺尼)

8.4.1批评

8.4.2批评

第三时刻 摄影艺术

第九章 共同创作

9.1摄影与语言

9.1.1相似性、差别以及转移

9.1.2摄影的特性

9.1.3口语-写作,话语与寓言

9.2摄影与文学

9.2.1共同创作的障碍

9.2.2相似性、差异与转化

9.2.3面向一种共同创作的美学

9.2.4书写图像(克劳德·马亚尔)

第十章 转 移

10.1摄影中的转移

10.1.1摄影蒙太奇

10.1.2面向一种转移美学

10.2向当代艺术的转移(文森·贝德格尔)

10.2.1绘画与摄影

10.2.2绘画式与摄影式

10.2.3作为转移阵地的书籍

第十一章 参 照

11.1摄影:作为其他艺术的参照

11.1.1从“暗箱”到摄影

11.1.2绘画的终结

11.1.3面向一种参照美学

11.1.4面向一种视点美学:帕斯卡尔、莱布尼茨与尼采

11.2作为摄影参照物的其他艺术(汤姆·德劳霍什)

11.2.1所谓“造型”摄影的问题

11.2.2对摄影的探索

11.2.3对另一种艺术的需要:面向一种混杂的巴洛克美学

第十二章 记 录

12.1从手段到目的

12.1.1传统的手段

12.1.2自身即目的(曼·雷)

12.1.3当代艺术

12.2艺术的二次方

12.2.1面向一种记录美学

12.2.2面向一种艺术的二次方美学:马尔罗

12.3从艺术摄影到摄影的摄影

12.3.1建筑摄影

12.3.2雕塑摄影(马克·帕托)

12.3.3摄影的摄影


结 语

美学

根基

作品

艺术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并存

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汪民安教授这样评价:“这本书将宏大的理论抱负、细腻的作品分析和丰富的历史文献熔于一炉。”例如在第七章“作品和世界”中重点讨论摄影作品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以阿勃斯和热拉尔·穆兰的艺术作品作为根据,以帕斯卡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提出的哲学问题为根据,并以摄影风格的研究为立足点,向人们亲身经历的世界和摄影作品创造的双重世界发问。
  
例如第八章“批判性的作品”中主导的概念是“批判”,并在章节开头明确表达:“一种具有批判性的作品美学应该被应用。”为使人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摄影、政治、社会、记忆和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摄影师中,讨论了加蒂诺尼、安娜·福克斯、托诺·斯塔诺、萨尔加多、雷蒙·德帕尔东、雅克琳娜·萨拉蒙、海伦·勒尼、帕托、赛梅尼克等,他们的行为活动展现出一件摄影作品所具备的三重批判性:对真实的批判、对真实的表象的批判、对既是图像又是艺术的摄影本身的批判,并进而深入分析。
 
《摄影美学》不仅有界限严明、定义明确的艺术理论,作者还试图开启作品本身意义解读的无限性。理论和案例水乳交融,案例服务于理论的阐述,但案例本身就是理论如何运用和展开的精彩演示。
 

环环相扣,流畅通俗

实际上《摄影美学》的每个章节的开篇,都有一个提纲挈领的要点提示,正如本书一开始一连串的发问,在深入开展论述之前有效引导读者思考和研读。对于难懂的艺术理论,在段落内部、段落与段落之间、篇章与篇章之间环环相扣,前后呼应,这在阅读和理解上带来酣畅感。

 


从思考摄影,到超越摄影

苏拉热指出摄影的要点呈现出对于一般哲学问题的思考,譬如,真实与真实的表象、主体与客体、存在与时间、生命与死亡;且尤其呈现出属于美学范畴下的思考,比如,艺术与无艺术、创作与技术、碎片与作品、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作者以对摄影的美学思考折射哲学问题,不仅质询摄影与艺术,还质询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人类与表象的关系、人类与其自身的关系。而这些探索与讨论,不论对于摄影研究者、从业者、爱好者,艺术研究者、高校师生,文化从业者、摄影师、策展人、影视媒体人、大众读者都将有一场深度洗礼。
 

学者评论
《摄影美学》是法国著名学者苏拉热教授耕耘多年的力作。 
该书置于变化中的时代语境,结合众多案例,以宏阔的视野深入分析了真实与虚拟、客体与主体、“无艺术”与艺术、作品与世界、摄影及其他媒介等与摄影密切相关的关系问题,在此多重关系之中揭示摄影的特性。 
它将摄影美学定位于遗失后的留存美学,将照片视作不可辨识的主客体及摄影器材综合作用的痕迹和难解之谜的联结。 
因此,此书并非要提供一个关于摄影的确定性答案,而是启迪读者进行开放性的想象与质询。 
正如许多摄影作品本身所给予我们的那样,此书将带给我们一段难得的富有诗意和哲思的沉思之旅。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自成一体的法国摄影理论,其背后是坚实的欧洲理论的传统以及主要来自欧洲的摄影实践的美支撑,因此别开生面,迥异于英语书写的摄影理论。 
从基于照片的生产机制出发,从影像生产过程中遗失与留存的辩证关系开始,深入讨论摄影在当下特别是数码摄影时代的境遇和可学能性,展示了摄影理论的新地平线。 
这也是一本理论和案例水乳交融的摄影理论著作。案例服务于理论的阐述,但案例本身就是理论如何运用和展开的精彩演示,正可让我们一睹法国摄影理论的风采。 
——顾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往期推荐



拾城冯立②冯立①秋山亮二盖瑞·温诺格兰德ソノダノア荣荣和映里解海龙浙江摄影出版社王春帅浙江当代摄影王士杰老安蜷川实花路易吉·吉里|薇薇安·迈尔伯汀斯基植田正治欢岛周仰陈灿荣观念艺术庄学本张侯权尤达任安迪·沃霍尔李·弗里德兰德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傅拥军汪雪涯蒂尔尼·吉伦|秋山亮二王轶庶徐小通刘思麟威廉·埃格尔斯顿彼得·比亚洛布热斯基山地俊辉W·尤金·史密斯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徐盛哲尴尬郑傅尔得马西莫·维塔利盖少华马克·鲍尔严明土门拳山本昌男吕楠乔尔·迈耶罗维茨匹兹堡项目西蒙·罗伯茨王兵蒂姆·赫瑟林顿木村伊兵卫拉里·克拉克布鲁斯·戴维森约瑟夫·寇德卡罗曼·贝扎克Eric托马斯·德沃扎克刘昕奥山由之浅田政志葛亚琪张克纯蔡东东川内伦子格利高里·克鲁德逊中平卓马亚历山德拉·桑吉内蒂尾仲浩二陈菠菜王福春庄喆余海波横浪修安妮·戈拉兹贝尔纳·弗孔中古书⑨中古书⑧中古书⑦中古书⑥中古书⑤中古书④中古书③中古书②中古书①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我们的摄影书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摄影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