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83 要是一生当中能完整不漏听过一部华严经,你是真正稀有的人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283

佛敕文殊拣选偈颂

再看底下一段:【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这是毕陵尊者,他是因为身根而悟入的。文殊菩萨在这个评断里面,第一句话就说明,身根与触尘相同,换句话说,必须要有能触之尘,才显有所触之身。能所互触,都没有自性,因此才说「各非圆觉观」啦。触,不是身,触非身啦。换句话说,必须触与身相合的时候,触与身这种知觉,才能够显示出来,如果要是离了两边,都显示不出来。换句话说,它也是落在能所,既落在能所,就不是真正的圆通,因为能所是二嘛。诸位要记住这个原则,佛法是不二法,圆+通是佛法,圆通是不二法,那怎么能够入圆通呢?!

「涯量」,涯是边际,量是度量,这两个字拿现在的话来讲呢,就是边际,就是界限。换句话说,身的边际,与触的边际,它的性质是暗的相,不是明显的,是暗相。会,是知的意思,「不冥会」这个意思就是说,不能于远离之时,暗中有知啊。它必须要接触的时候,明显地有这个知觉。触尘与身离得远远的,这个当中哪里还会有一种知觉呢?不可能有一种知觉了,所以叫「不冥会」啊。那么这个方式啊,初学的人也是做不到的。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这一段是讲的意根,须菩提尊者他是因意根而证入的,这个金刚般若会啊,须菩提尊者是当机者。文殊菩萨在这首偈子里面第一句,就说出这个意根是第七识,第六是意识,第七叫意根,所以这个六以七识为根,叫它做意之根。六七识相杂,于是这个意的作用就是恒审思量,所以叫它做乱想,「知根杂乱思」啊,我们今天讲的胡思乱想,这个是意根的相貌。「湛了终无见」,湛是它清净,心定,净了,换句话说,妄念没有了。没有了,这个第六第七识就找不到了。它的相,就是胡思乱想,胡思乱想这个相呢,就是第六意识的相。而在这个一切乱想里头起执著呢,这是第七识的相,七识之相。可见得这个六七识没有自性,起用的时候有这个相,到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没有了,找不到这个相,「湛了终无见」啊。

那么这里就明了了,六七识是生灭法。乱想的时候,就有;没有乱想的时候,就无。是不是生灭法呢?是的。你们看看百法就晓得了嘛,百法,前面九十四种叫有为法,后面六种叫无为法,所谓有为法,就是生灭法。所以八识是生灭法啊,转成四智呢,那就是不生灭法了;没有转成四智,它是生灭法。所以我们用的这个心、八识心,是生灭心、妄心啊。以生灭的妄心,要想证不生不灭的究竟果,楞严经前面讲了,无有是处啊。为什么呢?因果不相应。「想念不可脱」,这个一句,包括了六七相依,互显成根。所谓意,就是第六的观想,第七的思量、恒审思量,就是执著,这两者俱不可一时顿脱。那是相当觉悟的人,才办得到,像须菩提尊者,解空第一的人,他行啊,他能够顿脱啊。须菩提这样根性的人,在我们初学的大众当中,也不多,这个我们要晓得。如果要是多的话,那都是金刚经的当机者了,见到世尊的日常生活,那都应当赞叹「希有希有」啊,为什么不是呢?那么由此可知,须菩提尊者入道的这个办法,初学人是学不来的。

底下一段呢,这是讲舍利弗,他从眼识,前面讲六根,这里讲六识了,从眼识而悟入的。【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舍利弗尊者,这是古佛再来,他老人家是表演给我们看的。那么我们一般讲根尘和合,识生当中,根尘和合,识就生了。二和就行了,此地讲「三和」。「三和」的意思,是能所合起来讲,外对无情的色尘,内又依无分别的眼根,当中起了一个乍现随念的分别,这就是眼识,根尘识三和合。识,起见的作用,起这个作用,是三和而成的啊,文殊菩萨讲「识见杂三和」啊,可见得它不单纯。那么此地同修要特别注意,文殊菩萨这些评断,对我们都有好处,句句话都有好处,提起我们的观照。我们眼见色、耳闻声,立刻就晓得,这个识之生起,是三和的。「诘本称非相」,诘是追究它的本源。追究它的本源呢,它没有色相,所以说「自体先无定」,它没有自性啦。境,外面的境界,属于相分,眼识属于见分。根与境界合,识生其中,叫三者和合而成,所以它根本就无自相可得,和合的时候好像是有,不和合就没有了。可见得这个相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那么以一个虚妄无有定体的这个方法,能不能够修得真实圆通?那么这是初学的人也很困难的。

底下一段呢,这是讲普贤菩萨了:【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前面两句的意思是说,不是用耳闻,不是用识来闻,普贤菩萨用心闻。心闻是什么?是闻性啦。所以普贤菩萨他有大神力,能知他方恒沙世界一切事情,他方世界下几滴毛毛雨,普贤菩萨都知道它的头数,他有这么大的能力。那么这就是经上所讲的「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普贤菩萨是修的大行啊,他是修法界行,大因所生,文殊菩萨在此地这首偈子也是赞叹的意思。「生于大因力」啊,初心的人,初发心的人,他办不到啊。那么也许诸位要问了,我们在华严经上极力地勉励同修要修普贤行,那就是叫你要发大心、修大因、证大果。诸位有没有想到过,这所有的学佛的这些同修们,是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读华严经,听华严经?这个难啦。不要说太大的范围吧,就是我们台北市这个地区,学佛的人不少啊,有几个人看过华严经?有几个人手上有一部华严经?有几个人在一生当中听过一次华严经的?这个机缘不容易。你要是一生当中听过一部华严经,完完整整从头听到尾的,你们在台湾到处去打听去,有几个人?恐怕一个都找不到啊,真正稀有啊!

所以在佛门,讲华严经的道场,十方诸佛菩萨龙天护持。为什么呢?这个道场转根本法轮,讲根本法啊。过去这个法缘殊胜,这样的经都是在寺院丛林里面讲,一般都市里面,这些下院、讲堂,都不讲这个大经。纵然讲,讲个一品、一章,不能讲全经的。寺院丛林,那都是出家众,在家居士也是常年住在寺院里面,在一起共修的。每一天八个小时,一年一部,这才圆圆满满呢,一天八个小时啊。那么要一天一个小时,八年圆满,一天两个小时,诸位想想,四年圆满。你要记住,每天干咯。一个礼拜讲一个小时,那要讲几十年啦。这个因缘不容易得到啊。民国初年,有几位大心的菩萨,发心弘扬华严,奈何众生没有福报啊。民国初年,诸位看看中国近代史,军阀割据,讲这样的大经,常常受时局不稳定,时时中断。统一之后,又跟日本人八年抗战。所以这几位弘扬华严经的这些大德,都没有办法将一部华严经圆圆满满地讲下来。那么我们今天,虽然是有三十多年的安居乐业,可是要讲华严,也不容易。我们是发了心,从民国六十年讲到现在,断断续续这一部经才讲了一半多啊。

所以诸位要晓得,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啊,这句话千真万确啊!特别是华严经,正如武则天题的这个开经偈一样,「百千万劫难遭遇」。你这一生遇到这样的经典,不知道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你才能够遇到了。看看将来,如果有这个因缘、殊胜的因缘,能够办一个佛学院呢,在佛学院开这个课程,每一天两个钟点,四年一部经圆满。只有这个办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啊,才能够听到一部完整的华严经。不是这个办法,那就没有别的办法了。那么我们自己有能力自己办佛学院也很好,其他的有大福德的法师,他办佛学院,要发心请法师讲华严经,我也愿意帮忙,也愿意成就。因为这个是佛门的根本法,义不容辞,不能够推卸的。其他的经典,可以能够推卸,请别人去讲,华严经,不能够推辞。

那么我们讲到普贤菩萨的大因,你有这个机缘,闻到大经,自己真正能够发大心,行!但是,这种机缘不多,所以也不是初心人能够学习得到的。那个初学的人,不要说听华严经,连华严经他都没能看到,那有什么办法呢?那就没有法子了。所以诸位真正有福啊,真正有福啊,只是福报不圆满就是了,欠缺,不圆满。如果想真正圆满,像我们这一个讲堂,如果说把别的经通通不要讲了,每一天晚上讲两小时,讲华严经,一年到头不中断,的确,四年一部华严经,圆满。这个要是有大心的人,才能受得了啦,他才肯学,才能听啊。心量小的,哎呀,四年听一部经,不行,这个太长了,我不学了,他要学些小部经。心量小的人多,心量大的人少,心量大的人不多。

下面一段,孙陀罗尊者,他所悟入的,鼻识。【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孙陀罗尊者是因鼻识而悟入的,文殊菩萨说了,然此鼻观呢,原是「权机」,就是权巧对治的法门,不是根本法,无非是暂时教给人收摄乱心的一种方法。这个就是讲数息观呢,比如说心定不下来的时候,你就数这个呼吸,这叫观。这个呼吸啊,一个出息,一个入息,只能够观一样,不能通通观。要观入息,就是吸进来,吸进来之后,然后再吐出去,再吸进来,单数这个吸,不数出,单数入。如果观出息呢,也行。那就吸气不管它,单管呼气。从一到十,清清楚楚,你这个妄念就没有了。所以这是暂时调心的方法,不是「无住生心」啊。

后面这个两句,我们能够看得出来,心很不容易收摄,常常是一个散乱的样子,就是「住成心所住」。住是什么呢?心定了。定了以后又乱了,乱了好不容易收起来又定了,可是稍稍放松一点呢,心又乱了。这个意思是讲,修道的人唯恐不住,但是,既然寂静了,又成了一个所住。换句话说,住与不住啊,都不是无住的本体。这是我们今天早晨在《信心铭》里面就看到消息了,大经大论上说得更多。

你心里面有一个清净,你就住在清净上了,你就不是无住生心了。纵然证到阿罗汉果,佛在楞严上还说,「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你问阿罗汉的心有没有住?有住啊,住在法尘上啊。无住生心才是真心,有住生心是妄心啊。阿罗汉没有见性啦,就是因为他住心,他住心啊,所以他不能见性。凡夫的心是乱住,它很不稳定,一会儿住贪,一会儿住嗔,一会儿住痴,乱住啊,极不稳定。阿罗汉有住呢,他有一定的,他就住在「内守幽闲」,所以叫他做九次第定。那个定是个障碍啊,他要把那个定舍弃了,那就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这就是小乘所讲的「回小向大」。此地说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文殊菩萨教给我们这个道理。纵然到心寂静了,又成了一个所住,住与不住,都不是无住的本体。换句话说,孙陀罗难陀,他行,他有本事啊。他在前面讲了,他是「息久发明」,发明什么?开悟了。普通一个人学这个方法,很容易堕在虚妄的境界里头,所以孙陀罗难陀他用的这个办法,也不适合于初学人。初学人用他这个方法相当困难,他用行,别的人用,不行。

那么这些文章啊,习惯上讲叫流水句,流水句是什么?好像这个条文一样,一条一条的条文一样,读起来、看起来,都好像枯燥无味。但是你要是细细想里面的道理、里面的境界,你才晓得这个经义的丰富。我们自己如果能够体会得到,对于自己的修学有很大的帮助。将来你要是教导别人,用处更大,你就可以给人解释,为什么哪些哪些法门,初发心的人不能学?到某一个阶段,哎,你可以学哪一个法门,可以指点给人讲。

第一百五十七面倒数第二行。这里讲到富楼那尊者,他是以舌根入道的。文殊菩萨对他的评断呢:【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富楼那尊者他是世尊会下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前面两句,菩萨批评他说,说法是由于舌识调弄音文,音就是音声,文是讲文章。这个文章并不是写出来的文章,就是这个音声有条理、有层次,将一桩事理说得很明白,别人一听了就懂得了,这就是文章。并不是说一定要记录下来才叫做文章,不记录也是文章。说法,当然离不开世出世间法,以这些法来开悟别人。

那么第二句讲「开悟先成者」,这一句话很重要,成是讲成熟,凡是说法,闻法开悟必定是成熟之人,我们一般讲是种子成熟。如果他不成熟,诸佛菩萨怎么给他开示,他也没办法悟入。这个成熟不成熟的关键啊,给诸位说,就在放下放不下。成熟啊,就是真正放下了,有一丝毫不能放下,就障碍了悟门。这样的话在佛法里面可以说听得太多了,经论里面,语录里面,几乎天天都是。那么要真放下呢,实在讲太不容易了。为什么呢?好,我放下了,我通通都放下了。你们想想,放下了没有,你还有一个『通通放下』,就还没有放下,你还有这个东西在,那就不行了啊,还是障碍啊。所以说连『放下』也要放下啊,真正做到是一念不生啊。这个一念不生是不生一个妄念,妄念没有了,正念就现前啦。

这个境界,说不出的,所以古德常讲啊,唯证方知,只有你自己证得这个境界,所谓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要没有证得这个境界,总是要隔一层。那么要讲到证得,佛法教学里面,特别注重的,言下顿悟啊,注重这一点。不能顿悟呢,多数都被言语文字迷惑住了,又变成了障碍了。换句话说,说法或者是经文,它是帮助我们开悟的工具,你要会用,用得很得法,帮助你开悟;要是不会用,用得不得法,就被这些文字言说障碍了。古德讲啊,「死在文句之下」,文句变成了障碍。那么这个就是先成熟啊,这一点非常重要。

末后两句讲的是多数人,一些人不会有的,就是死在字里行间,死在言语之下,「名句非无漏」啊,言说、文字不是无漏法。要用这些不是无漏的法,你在这个里面去证得无漏,这是教学的成功。迷在这个有漏法里面,那如何能够获得圆通?!禅家把这个文字、言说、种种开示,比喻作什么?指月。你看禅宗语录啊,名字叫《指月录》。指月录是什么?用手指着月亮,叫你看月亮,不是看手指啊。你会看月亮呢,月亮是无漏的。手指是有漏的,指着那个月亮,月亮在哪里啊?你老看着手指,以为月亮在手指上,这就错了啊!

这个学佛,确实有不少人发生了误会,般若在哪里啊?般若在《大般若经》里面,在《金刚经》里面。如来藏在哪里?如来藏在《楞严经》里,就糟了糕了啊。那么这就是这个意思,说明「文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可是初学的人,又不能不用这个办法。在于老师善巧的诱导,更重要的是我们做学生的要能善得意旨,了解老师的用心、用意。即言说,离言说,那就是即有漏啊,成无漏法。那么这是学佛很重要的一个关键之所在。(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60目录(未完)

261 反闻就是不用心心所,舍识用根就是反闻闻自性

262 不分别、不执着是定,了了分明是慧

263  世间法里可以将功折罪,因果报应没有办法将功折罪

264  三藏十二部经典及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所说的全都是咒

265  无论是出家、在家,学佛先学舍身

266 广修供养就是舍身珍宝,难舍能舍,难行能行

267 佛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西方世界所接引的耳根最利的众生

268 对于一切法门不要生高下想,只能够说哪一个法门适合自己

269 为别人设想这个就是布施,为别人服务也是布施

270 佛的经典这个法味没有止境,只有一遍比一遍浓

271 一念心动了外境就是魔;一念心清净了外境就是佛

272 你之所以看到生灭是因为用生灭心看的。把生灭心舍掉了当下就是不生不灭

273 念经的用意是叫你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照久了就入实相般若了

274  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是不可能用心意识去知的

275 心里头如果还有时间、空间的概念,就不能证得一心

276  十方净土是自己变现制造出来的,别人不能给你制造

277 你有“我要得到一点什么”这一念心,你不会开悟

278 在做梦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整个梦境就是三细相

279 初学的人多半是在逆境里头成就;传道的时代必定顺境

280 别人赞叹你欢喜了,骂你几句难过了,你就是著相啦

281 讲经听经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开悟,因为我们没有基础

282  你要真是个老实人,就是上上根人,没有不成就的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60目录(未完)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18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210链接(未完)

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魔王波旬(第六天魔王)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