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84 不管修学哪一个法门,没有说是不持戒就可以成就的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284

佛敕文殊拣选偈颂

下面一首,是讲优波离尊者,他是持戒第一的。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束是约束,持犯是讲戒律,有止持,有作持,有开遮持犯。「非身无所束」,有身,才有这个约束,如果没有这个身,谁受约束呢?「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它这种约束,只有有身才有这个约束。如果能够破了四相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么诸位想一想,这个持犯还有什么约束呢?!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很好啊,大悟之人,就不拘小节了,就没有这些约束了。所谓大悟是什么呢?破四相之后,这是大悟之人。破了四相,生死了了。不但生死没有了,轮回也没有了;不但轮回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呈现在面前的,是一真法界。

那么由此可知,这个戒律啊,只能够规范十法界之内的有情众生。十法界之内,诸位也许会怀疑了,十法界里面有佛法界,那佛还不行吗?!你要晓得,佛,天台家讲的四种啊,有藏通别圆。藏教的佛,还没有见性,那么试问问,他要不要持戒呢?当然要持戒,没见性嘛。通教的佛,还是要持戒。别教的佛呢,我们可以说,那是大彻大悟了,别教佛相当于圆教二行位的菩萨,圆教初住就见性了。话虽然是这么说,理上是这么讲,可是,就以圆教来说吧,初住见性了,明心见性了,四相破了。往上面再升进,还有四十一个的位次,到这个妙觉位。既然还有四十一个位次,戒律也不能够缺少啊。但是,他们那种修持的方法,跟我们不一样了。没有见性,的确约束于身口气质啊。见性之后那个戒律,叫心地戒品,不在于身口气质了。身口气质没有约束了,是在于起心动念了。那个境界太微细了,此地也是就粗显处来说。

尊者是以戒律来教人,换句话说,律宗的祖师。戒律,是大小乘之共同科目,换句话说,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没有说是不持戒就可以成就的,没有这个道理。所以在图书馆的同修,这是为了方便起见,现在真正要是讲戒律、修戒律,怕大家都做不到,所以我们选出莲池大师的《沙弥律仪》,选出这个两篇。他这个两篇东西,等于说是戒律的纲领,戒律的摘要,以最浅显的文字来注解,我们将它影印供养给诸位。这个事情不能督促,现代时代不相同了,只能够劝勉大家,我们用《感应篇》、用《了凡四训》、用《文昌帝君阴骘文》,就是最近这个《安士全书》里面的,希望大家自己发心去修学,奠定戒学的基础。因戒生定啊,因定才开慧。所以持戒是学佛的最初方便,是开慧的手段。不从这上面开慧,你纵然开了慧啊,叫狂慧,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通通是从定里面发生的。那么这一点呢,希望诸位要特别留意。

要是讲大乘佛法,一乘圆教佛法,《华严经》里面的《净行品》是戒律,《梵行品》是戒律。净行品是初学的,梵行品就把这个境界又往上提升了一层了。古人教我们学华严,将《净行品》跟《普贤行愿品》定为课诵,学华严经,它的课诵,早课,念净行品,以净行品来修学。晚课,念这个十大愿王,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这个最后一章,别行的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么这两品呢,实际上就是我们净土宗历代祖师劝勉我们的持戒念佛,就是这个意思啊。我们最近选出的选读的本子,主要就是选的这个两品。为了让大家对于整个《华严经》有个概略的认识,我们还选了纶贯。为了在这个乱世当中自救救人,我们选了观自在菩萨这一章。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这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你们看看文钞里面所说的,他劝念佛的同修,每一天在早课啊,加持一千遍的观世音菩萨圣号,祈求世界和平。所以我们这个华严选读,就选了这个四篇文,可以作为课诵。

那么文殊菩萨的意思呢,就是讲,这个不能够遍满法性的办法,要叫初心的人、初发心的人,依这个来证圆通,都会有障碍。这个证圆通诸位要晓得,证圆通就是明心见性。文殊菩萨所讲的这个一点都不错,初心的人,就是初发心的人,他容易著相啊,稍稍有一点执著,就变成障碍。我们晓得这一点,才真正能够懂得文殊菩萨的意思。

再看下面一段:【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佛的弟子当中,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神通,是修得的,修神通完全用的是意识。意识它所对的是法尘,意缘法尘分别性啦,神通于是乎现前了。那么这是我们看一般修神通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的,这个说得没错。文殊菩萨在此地说得就深了,把这个真相说出来了。我们平常看,只看个外表。譬如说是,哎呀某人开智慧了,实际上智慧是你本来有的,每一个人的智慧都与诸佛无二无别,你为什么不能现前呢?是因为有烦恼盖覆住了,你把烦恼无明去掉,你智慧就现前了嘛,本有的嘛。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无明本无」啊,无明是不觉,「不觉本无」啊。

那么神通是真如本性的德用,它也是本有的,由此可知,不是修得的啊。我们凡夫妄想分别太多了,所以我们这个能力没有办法完全透出来。这些菩萨他们修定,这个修定要是以中国的宗派里面来讲呢,相当于止观。所以这个楞严经没有到中国来之前,我们智者大师他从法华经里面开悟,悟入之后,他发明了『三止三观』,那就是讲修行用功的方法。天台宗的方法是止观,止观也属于禅的一种。在当时,印度有一些高僧到我们中国来弘法,拜访智者大师,看到智者大师这个教学的方法,非常赞叹,告诉他这与楞严经里面佛所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大致相同。于是乎中国人才晓得印度佛经里面有一部《楞严经》,所以《楞严经》经没有来,名字先知道了。

楞严经到中国来之后,你看历代祖师大德们给它做的注解,完全是用天台止观来解释。一直到明朝的交光大师,他才把过去人的这个解释推翻了,这就是《楞严正脉》。楞严正脉在楞严经的注疏里面讲,那是新派的,旧派的像以长水为代表的,他们是采用的天台的教义。那么到交光大师呢,完全不是的,他提出的也很有道理。因为天台教观,用意识,就是用第六意识心所修的。而楞严经里面经文这个教义,诸位能看得出来,它是要舍离意识心,不用心意识,叫你用六根的根性。用六根的根性,这个不是天台家的方法。交光大师提出这一点,相当有见地,所以说明末以后这些诸大师啊,注解楞严经,都采取交光大师这个看法。于是乎楞严经的注解,就分成了新旧两大派。

那么我们学这部经,不要有门户之见,不要存优劣之见。说个实在的话,交光大师说的是有道理啊,我们要用他那个办法,得不到利益。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心意识离不开啊。反而用天台家那个老注解的时候,我们得受用。就跟《坛经》里面神秀大师那个偈子对我们来讲有用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对我们来讲有很切实的用处,能帮助我们。六祖大师那个偈子,高虽然是高,没得用处,「本来无一物」,你行吗?你能够本来无一物吗?!你阿赖耶识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你没有办法啦。就是那个东西好是好,太高了,用不上啊。所以诸位要懂这个意思。

那么现在我们看的这个楞严注解,就是圆瑛法师这个注子,也是依据交光大师的正脉。所以你把正脉打开合起来看一看,十分之七是正脉的内容,另外很少部分参考其他的注疏,是以正脉为主写的这部讲义。这是我在此地提醒诸位,文殊菩萨这个标准呢,拉得太高了。就是「本来无一物」,拉的这个标准,「舍识用根」,拉这个标准,实在讲呢,不是我们初学的啊。人家这个地方讲的初心,不是我们这个初发心啊,我们没有到这个程度啊。他这个初发心是圆教初住的人,叫初发心啊。初住菩萨是大乘法里面见道位,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连小乘见道位都不够资格,小乘见道位,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所以你看到『初心』,哎,大概说的是我们,那就误会啦。那个初心好比念书,一年级,人家一年级是大学一年级,不是你小学一年级啊。你小学一年级,哎,一年级,以为是自己,这个搞错了。虽然都是一年级,这个程度相差悬殊太大了。那么这一点我们要特别留意,要晓得交光大师说的没错,是有道理,对于我们这个小学一年级的人,用不上啊。只能够说熏习成种,让我们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情,它是相当高的境界。

那么神通呢,就是说是本能。这个意识要能够收摄住,像这个《四十二章经》里面所讲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制是什么?控制。你能够把心控制在一个地方,不叫它胡思乱想,控制在一个地方,这就是定。比如说念佛人,他把这个心呢,就系念在佛号上,久而久之得了定了。得了定了,叫念佛三昧。禅家,就大的来说,一种是观心,一种是参话头,也是把心止在一处。教下里面,刚才讲像天台的止观,还是系心在一处。华严宗的修行法,它是做法界观,还是属于止观的一种。那么这个开头,都是用的心意识,这个心意识啊,是要用一个阶段。用一个阶段之后,这个第六意识啊,它不妄动了,也就是妄念少了,心逐渐逐渐清净了,然后再把它舍掉,舍识用根,得定了。这绝对不是你现在能做到的,这一点诸位必须要明了啊,现在哪能做得到啊。你在佛门用上十年、二十年功夫,然后你再修舍识用根,那是上上乘的根性啊,那就不简单啦。

你要不信,你就是拿《六祖坛经》来说,「参请机缘」那一章里面,十三位善知识,哪一个人不是用的心意识?!到六祖那个地方,六祖给他一点破,心意识一放下,就证入了,境界就提升了。他要没有前面那一段工夫,碰到六祖,六祖怎么说,也是枉然,这叫根熟啊。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遍,三千遍,十年啦。一天念一遍,一年三百六十天,十年三千六百天,干了十年啦。十年都是用心意识在那里念,所以被法华转,不能转法华啊。到六祖那里,被他一句点破了,通通放下了,这一下证入了。我们这些人,不要说碰到六祖,就是碰到释迦牟尼佛,碰到毗卢遮那佛,也没有办法,也点不通啊,也没有法子啊!所以这一点希望我们要特别地留意,要去体会。

现在我们所修,修摄心一处,就是修你这个第六意识的心,不可以好高骛远啊,那个一步登天呢,是登不上去的啊。逐步逐步地来修学,按步就班,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来修。所以你看那个持律法师,你们看这一期会讯里面,我们把这篇文选出来供养给诸位。那个人就笨到那个样子,哎,他有他的可爱之处,有他可取之处,他用上二十年的功夫,他开悟了。这个人,道源老和尚他们都见过的,听他讲过经,讲得真好,开了悟的人嘛。这是值得我们效法的。你们自己如果说是笨,大概还没有笨到持律法师那个样子,还没笨到他那个样子啊。那样的人都会有成就,可见得哪一个不会有成就啊,就怕你是用功不得法,那你就没有成就了。用功得法,没有不成就的。

所以头一个学什么呢?学老实。凡是不成就的,全都是不老实的。天台家的教学,叫你出去讲经说法,给诸位说,完全背注解。他上台讲什么经呢?!背注解啊,决定不准你自己加一点意思,除非你开悟,不开悟决定不允许加一丝毫意思在里头,所以他能够开悟。真的啊,俗话说得好啊,聪明反被聪明误啊。那一些不开悟的人,都是聪明人;开悟的人,都是不聪明的人,都是老实人,循规蹈矩,决定不敢胡作妄为。那么你们今天学经,哪一个人能办得到呢?!如果叫你学一部经,学圆瑛法师的注解,把它通通都背过,上台的时候,完全照这个注解念出来,你们会觉得,这有什么意思啊,枯燥无味啊。好了,那你不枯燥无味,不枯燥无味,一生都没有开悟的指望。哎,人家那个枯燥无味啊,他搞个十年二十年,嗬,最后味道就出来了。你晓得他为什么?他心是定的,刚才讲了,制心一处嘛,他心是定的。你自己要研究,哦,这个怎么讲?我要怎么发挥?你心是乱的,你心是到处在攀缘,你心没有办法制在一处。你们想想谁聪明?不知道这个原理,不知道祖师用心之苦啊。

过去海仁老和尚在香港,他前几年圆寂了,香港称他做首楞严王。他一生就讲一部经,楞严经,完全是背注解。跟他学经的人,也是背注解。他大概只有五六个学生,都不错,根底打得深。那么这种教学,看起来好像是笨,奇笨无比,绝对不为现代人所齿,可是它对于开悟啊,对于摄心啊,定慧啊,那真是有妙不可言的功夫。现代人头脑再灵活、再灵巧,总是向外攀缘。表面上看,往近处看,好像好看得不得了,往远处看,就吃大亏了,比不上人家了。我们仔细看看《高僧传》,看看古来的这些出家在家的,他们的那些成就,你从这个角度去看,你才了解,他为什么会成就。再看看我们现前这一代,在家出家的,这么多年的苦修,为什么不成就?两个一比较,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为什么成就?我们为什么不成就?他们的成就,循规蹈矩;我们的不成就,好高骛远。不知道,那无可奈何啊;知道了,就要改啊!改过自新啊,知道了就要改。从今天起改,不迟啊,纵然花二十年的时间,还是值得。纵然是你三十岁的人,花二十年的时间,五十几岁开悟,不算迟啊。悟了之后啊,正好度众生。换句话说,那个时候的佛法,正是要兴旺起来的时候了。

那么这就是说明了,智慧、神通、德能,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何关法分别」啊。用意识,是法尘的分别性。神通,是旷劫宿因之力,于法尘分别性了无干涉啊。换句话说,不是法分别而现前的,所以菩萨在此地讲啊,「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念念攀缘,这个第六意识是攀缘的。比如说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念念就攀缘这个佛号;禅宗参话头,念念攀缘这个话头。它要舍掉这个攀缘,那就是用六根根性了,那就不是用的第六意识了。这个攀缘的心,当然离不开法尘,这个『物』就当做法尘讲。这个办法不能见性,这是真的。这个办法可以制心,可以制心一处。到制心一处了,再把这个办法舍掉,就见性了。那就是入了初住了,大乘的初心。(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60目录(未完)

261 反闻就是不用心心所,舍识用根就是反闻闻自性

262 不分别、不执着是定,了了分明是慧

263  世间法里可以将功折罪,因果报应没有办法将功折罪

264  三藏十二部经典及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所说的全都是咒

265  无论是出家、在家,学佛先学舍身

266 广修供养就是舍身珍宝,难舍能舍,难行能行

267 佛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西方世界所接引的耳根最利的众生

268 对于一切法门不要生高下想,只能够说哪一个法门适合自己

269 为别人设想这个就是布施,为别人服务也是布施

270 佛的经典这个法味没有止境,只有一遍比一遍浓

271 一念心动了外境就是魔;一念心清净了外境就是佛

272 你之所以看到生灭是因为用生灭心看的。把生灭心舍掉了当下就是不生不灭

273 念经的用意是叫你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照久了就入实相般若了

274  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是不可能用心意识去知的

275 心里头如果还有时间、空间的概念,就不能证得一心

276  十方净土是自己变现制造出来的,别人不能给你制造

277 你有“我要得到一点什么”这一念心,你不会开悟

278 在做梦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整个梦境就是三细相

279 初学的人多半是在逆境里头成就;传道的时代必定顺境

280 别人赞叹你欢喜了,骂你几句难过了,你就是著相啦

281 讲经听经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开悟,因为我们没有基础

282  你要真是个老实人,就是上上根人,没有不成就的

283 要是一生当中能完整不漏听过一部华严经,你是真正稀有的人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60目录(未完)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18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210链接(未完)

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魔王波旬(第六天魔王)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