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粉丝互夸群潜水,经常看到有新手妈妈提问老司机:“娃xx月龄了,还没见到传说中的“语言爆发期”,怎么办?”这话听着没毛病,正常人迟早都会说话,着的哪门子急啊,长大就好了。我曾经也在一些事上这么劝人宽心,但是,唯独语言启蒙这件小事上,我不认同,甚至非常反感“静待花开”。因为这四个字暗示我们,你无须努力,就可以毫不费力。这就好像总有人在我的早教启蒙文章下留言说,我们小时候也没做这些啊,现在还不是一样长大了?
学龄前,尤其0-3岁低幼阶段,我们跟孩子说多少,怎么说,绝不仅是“词汇量”的问题。我是个偶像包袱很重的人,既然你这么说,我就不能视而不见。
很多人(包括曾经的我)认为,娃只有坐那读绘本、拼拼图、玩桌游、上网课、刷练习册、做手工、探索点啥,才称得上“启蒙”,才能让娃长脑子。泡一杯莲花清瘟,跟娃坐下聊聊天,随意交流下感情,难道不香吗?!
他们除了用大半本书的篇幅给自己写软文以外,还提出了非常有用的“3T原则”。
Tune in(共情关注)
做到这点真不容易,因为我们默认孩子不如我们,要么处处想引导ta们,要么功利心过强,总希望娃“把聪明用在正地方上”。当娃漫无目的在家里闲逛,霍霍屋子,你就忍不住叫ta过来读个书;当娃拿着玩具汽车满屋疯跑,就会玩些没营养的奥特曼,你就忍不住叫ta过来拼个图;当你指着绘本里的农场说“数数有几只羊”,娃却说“你看奶牛吃草呢”,你就气不打一处来。
你要观察娃在霍霍什么东西,并跟ta展开讨论这些东西的细节;你要留意Ta玩的那些“没营养”的东西,并以这些东西为轴心发散聊天;Ta既然满眼都是奶牛吃草,你就应该忘了你的羊,跟ta讨论牛吃草这件事。这就是3T原则的第二个T,Talk more(充分交流)。
Talk more(充分交流)
我们对娃的回应,不应是只言片语,而是应该尽量话痨。你也可以跟娃说,是的,奶牛在吃草,牛要吃很多草,才能产出牛奶,咱们平时喝的牛奶都是从奶牛身上挤的,然后经过工厂的加工和消毒,最后批发给超市,人们就可以买到牛奶了。
当娃说一个短句,我们可以用2-4个短句回应,就可以达到“充分”的标准。连这么没营养的一句“奶牛在吃草”,都可以讨论这么多,涉及自然科普和多个高阶词汇(加工消毒批发),同时还包含了“脱离语境的语言”。在这句话中,💩、臭、尿布,都是娃可见或可闻的“语境语言”。而上面我举的浮夸例句中,奶牛产奶,挤奶,工厂加工,运到超市,都脱离了语境。而这种“脱离语境的语言”,比“语境语言”要求娃具有更高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回应能力。
Take turns(轮流谈话)
当娃在蹦词期,我们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想给ta尽可能多得输入,期待语言爆发的到来。而当娃真的到了语言爆发期,成了话痨的烦人精,我们就觉得语言启蒙的任务结束了,能闭着嘴嗯一声,就不张嘴说一个词儿。如我开头所写,语言输入的意义,绝对不是积累词汇那么简单。怎么办,为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你觉得她/他什么感受,最后怎么样了等等。这些问题都不能用是或不是回答,它们可以充分激发娃的思路,让ta们开始独立思考,并逐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我之前写过一篇低幼绘本共读,文中提到的互动提问技巧,就是贯彻了“轮流谈话”的原则。
这篇写得比较早,偏“低低幼”了,现在我又多了不少心得,等我缓一缓,继续分享。
与娃交流的3T原则,总结下就是,在“共情关注”的基础上,用“轮流谈话”的形式,展开“充分交流”。娃的执行力不比成人,就算你痛恨工作,觉得同事都是贱人,也一样可以为了钱忍气吞声,完成任务,和睦相处。如果不感兴趣,无论多充分多有技术含量的交流,对ta们来说都是左耳进右耳出,对塑造大脑的贡献更是微乎其微,或者完全没有。不怕你说我散播焦虑,语言这件事,不能因为迟早开花,就真的坐等花开。
开花也得分开出个什么花,开得怎么样。
黛西 于法兰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