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22、123

2017-12-30 吕大成 追忆青涩

《天天糗事》之122——捡马粪

(此篇糗事可能会引起某些读者不适,请您慎重选择)


说起小时候的糗事来,再没有比“捡拾马粪”更糗的事了。下面将要掰扯的不仅仅是我自己的糗事,也是当时全市中、小学生集体的糗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正上小学。忽一日,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让每名同学捡拾马粪并上交学校。说是捡拾到马粪后集中起来,再交给“农民伯伯”,用来支援农业生产。老师还说,大家都说白面好吃,如果没有马粪,白面自然就吃不上了。老师说得这一点简直太重要了,将白面与“马粪”挂钩,它一下子就解决了我们为什么要捡拾马粪的疑问。原来,我们小时候白面异常短缺,是与马粪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啊。看来,捡拾马粪确实关系重大,它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从此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要想多多地吃上白面,就必须多多地捡拾马粪。那时候,我们也根本没有听说过上化肥这一说。当时的农田追得都是农家肥,各种动物的粪便、特别是大牲畜的粪便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肥料。因此,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叫:庄稼一枝花,全凭肥当家。肥多,庄稼自然就长势旺;庄稼长势旺,白面也自然就会多起来。


一日,我与小伙伴们一同前往旧“洋灰桥”捡马粪。那时的太原城里,有两座跨汾河的大桥,一座新桥叫迎泽大桥,是解放后新建的,走汽车;另一座旧桥是当年日本人占领时修建的,所以叫“洋灰桥”。这座旧桥,除了人步行外,还走马车以及自行车。 33 44703 33 14985 0 0 1611 0 0:00:27 0:00:09 0:00:18 3679 33 44703 33 14985 0 0 1448 0 0:00:30 0:00:10 0:00:20 3569 33 44703 33 14985 0 0 1328 0 0:00:33 0:00:11 0:00:22 3136p>


有人也许会问,你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地去那么老远的地方捡拾马粪呢?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当时捡拾马粪是全市性的重大举措,全市各中、小学校都有上交任务。各校的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手里拿着小铲、簸箕、烂脸盆、破铁桶什么的,纷纷走上街头,争先恐后捡拾马路上的马粪。所以,在市区的马路上有时就很难看到马粪。每当老远处看到一辆马车慢悠悠地过来,大家立即兴奋起来,紧紧地跟在这辆马车的后面,焦急地盼望着那些拉车的大牲畜能快点儿“开开恩”。这时的小屁孩儿们都把眼睛瞪得大大的,紧紧盯着这些大牲畜的尾巴。为什么要盯住尾巴看呢?因为大家捡拾马粪时间长了,都知道这个“秘密”,只要它们的尾巴翘起来,我们就知道有“货”了。如果运气好,正好能赶上这些骡马排泄,大家便蜂拥而上,把还冒着热气的马粪赶紧收拾起来。如果遇到捡拾马粪的学生多,谁的动作快谁就能收获满满。所以,这时的小屁孩儿们也顾不上干净不干净了,干脆扔掉手中的小煤铲,索性下手去捡了。心里还想,为了能吃上白面,这点脏算什么。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那就是小屁孩儿们跟在一辆大马车的后面,走出去好远好远的,也不见这些牲畜有一点儿排泄的意思,长长的尾巴懒懒地拖在后面就是不见翘起,有时从一条马路的这头走到那头,也没有一点儿收获,常常搞得大家无功而返、悻悻而归。


后来,听说旧洋灰桥上的马车多,马粪也多。于是我们就相约前往。这里要说明一点,因为当时城里的学校距离旧洋灰桥普遍较远,所以,大多数学生也去不了。由于粪多而人少,这里也就自然成为了一个捡拾马粪的理想地点。当我们走了好远的路来到桥上时,满眼看到的都是马粪,真得是喜出望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不一会儿,马粪就捡了满满一书包。你没看错,就是上学用的书包。那时家里既没有柳条筐,也没有塑料袋子,我就用自己的书包把捡拾的马粪装回来了。我在走以前,就提前把书本儿放在了家里,书包腾空后就用它来放马粪。回来后虽也洗过,但其味道久久不散,也算是糗事一桩吧。


由于我们当时年龄小,所以,捡回来的马粪“货真价实”。而一些“聪明”的高年级同学则不同,他们捡回马粪后,大多都要悄悄地在里面掺些灰土,让马粪与灰土充分混合,再用箩筐盛之,一边装一边还往上面潲水,并且还用脚踩得实实的,沉沉的压分量。为什么呢?对了,因为当时上交马粪时,学校要过秤,分量重的则被评为“上交马粪先进班级”或“上交马粪先进个人”。而我们低年级的小屁孩儿们则比较听话和乖巧,也不懂得“弄虚作假”。从表面上看,当时的中、小学生上交马粪确实是人人踊跃,个个争先,上交的马粪在学校的操场上堆积如山,但其实在背后,有很多人都是在应付差事,只是谁也不说破而已。


由于当时这项活动参与的人多,时间也久,所以,我至今印象深刻。甚至多年以后,我只要走在马路上,都会下意识地“关注”马路上的马粪。偶尔看到马路上有一堆新鲜的马粪,内心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一种欲捡拾起来的冲动常常会让我踟蹰不行。看来,我们这一代人的“马粪情结”还是蛮深蛮深的。我甚至还非常清晰地记得,在大冬天捡拾马粪时的情形。冬天里,马粪会很快结冰,与冰雪一起被牢牢地冻在路面上,用一般的小铲子根本就铲不动,这时,同学们就要用大铁锹去一点一点地铲地上冻得硬梆梆的马粪,常常带冰的马粪溅得满身都是,不小心还会溅到嘴里,呸!别提有多尴尬啦!


有一次,我父亲骑车带着我到河西,又一次经过旧“洋灰桥”,当我看到桥面上有不少的新鲜马粪,就说什么也要跳下车把这些马粪捡拾起来上交学校。我父亲拗不过我,只好拿出他平时带饭的小布包来让我装了马粪。


当时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们一定是这样想的:通过“捡拾马粪”这个活动,一则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习惯,二则也支援了农业生产,一举两得。但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可能是他们没有想到的,那就是马路由此变得干净了许多。


再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们对建设卫生城市的呼声愈来愈高了。人们发现,在进城的马车大军中,那些拉车的大牲畜屁股后面忽然增加了一种奇葩装备——马粪兜儿。只要这些大牲畜排泄,都会收集到这个兜兜里,一点儿也漏不出来。这个“装备”简单有效,它不仅非常好地解决了大牲畜随地乱拉的问题,让城市变得更加干净了,而且赶马车的“车把式”们回村后,还可以就近利用,也省去了不少捡拾和交接的麻烦。更为重要的是,“车把式”们还可以记得一项额外的工分。


自从拉马车的大牲畜屁股后面加了这个奇葩的“马粪兜儿”以后,我们小屁孩儿们就再也没有捡拾过马粪,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市中、小学生“捡拾马粪”的活动,至此才算销声匿迹。而现在,别说在城市里已经很难再觅到马车的身影,就连远郊农村,这些大牲畜也不多见了。那些为人类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大牲畜,很快就会被无情地淘汰掉。特别是随着化肥的广泛普及,沿用了数千年之久的农家肥,也将很快会退出农业生产过程。


不过,我在掰扯这篇糗文时,突然发现,现在大马路上的马粪虽然已经踪迹全无,但狗狗的粪便却异常多了起来,一不留心就会踩上一脚而交上“狗屎运”。过去我们面临的是“马粪问题”,现在我们又面临着新的“狗屎问题”。看来历史都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我们再也不能用过去的“文革思维”来解决现在的问题了。我们应该相信,现在再也不会有人任性地发动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市中、小学生都参加进来的“捡拾狗粪”运动了。至于狗屎问题怎么解决,我想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一定会有更好的办法,我这里就不再掰扯啦。


《天天糗事》之123——跳伞表演


到飞机场观看跳伞表演,是那个年代太原中小学生的集体记忆。

问题在于,我至今仍无法回忆起来,当时为什么要组织学生去看跳伞?也回忆不起来是看跳伞运动员的跳伞表演,还是看伞兵的跳伞训练?

总而言之,观看跳伞表演,在我的记忆当中是一片模糊。


我只记得,我们走了很长很长的路。来到了一片非常空旷并且长满荒草的场地上。只见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头。


我还记得,这场活动组织得相当混乱。到达场地后,前后左右乱哄哄的都是人。根本不知道在哪儿整队,在哪儿就坐。有点儿像师找不到团、团找不到营、营找不到连的感觉。去的时候,排队还算整齐,但到了后却很快就找不到自己的班级了。四处都是其他学校的生面孔。当时的组织者们也真够粗心的,全市的中小学生都往一个地方集中,吃喝拉撒等问题怎么解决?男同学还好办,而女同学就不好办了。


同学们焦急地等了一上午,什么也没看到。既没有看到天上有飞机飞过,也没有看到任何的跳伞队员跳伞。

快到中午了,同学们都需要解决内急问题了。但四围空旷,根本没有厕所,有的同学实在憋不住了,男孩子们也顾不上害羞了,大家纷纷转过身去,就在不远的荒草处解开裤子就地解决了。


这时,一些大一些的孩子欺负小一些的孩子,趁人家尿尿的当儿,悄悄地过去脱小孩子的裤子。我们班有个被脱了裤子的小男孩儿,这时突然间被激怒了,奋起抗争,也顾不上提裤子了,露着小屁股蛋儿就与那个大孩子扭打了起来。大家都惊诧不已,在一旁一边儿看着一边儿还起哄。要说我们班的这个小男孩真勇敢,虽然哭了鼻子,但也红了眼,硬是把那个高年级的孩子吓得到处跑,小男孩在后面光着屁股一直追。那场面煞是惊心动魄。


当时小伙伴儿们互起“外号”,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外号”起得有俗有雅。总之,贴切、形象、有趣,多少年后真名记不住了,但“外号”往往记忆深刻。

因为当时的外国友人,叫“斯库”的、叫“斯基”的挺多。因此,同学们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脱裤斯基”。


这个“外号”简直起得太有创意了,也不知是谁的“杰作”,让大家一下子就记住了。当时,我们最发愁的就是记这些外国人的名字,怎么记也记不住。自从有了这个“外号”后,再记什么“斯库”或“斯基”的外国人名字,忽然觉得也不算太难了。更为关键的是,几十年后小学同学聚会,其中绝大多数同学的名字早已经淡忘,只有他的名字,大家都可以脱口而出。看来,这个“外号”功不可没。





作者吕大成,也是朗诵者吕大成(在山西大剧院《从这里出发》剧照)

吕大成先生,籍贯天津市,1962年出生于太原市。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

曾在电台担任过业余播音主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在电台播讲过《高山下的花环》、《张铁匠的罗曼史》等中长篇小说。

现任太原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1983年担任北郊区小井峪乡副乡长,1993年任市农业学校副校长。

2002年担任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

2012年,担任市防震减灾局党组书记、局长。曾担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市人大代表,十二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兼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副团长。

担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长征组歌》男领诵。声音浑厚,穿透力强。

曾参加山西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八十周年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一红军不怕远征难》演唱会,并担任领诵。

儿时聪慧伶俐,淘气顽皮。从小喜欢琢磨事儿,满脑子问号。虽然那时生活比较清苦,但也充满天真无邪的童趣。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当时的很多疑问是无法理解的,成为了“糗事”,甚至是“丑事”。把糗事丑事说出来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审视,其实也是一种勇气和自信。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转眼间,已经到了宠辱不惊年龄……先生非常欣赏的一句话是:想好的事情就赶紧做。没做的事情大多都来不及做了。

另,业余时间作为长征组歌的爱好者与表演者,喜欢研究《长征组歌》以及背后的故事,翻阅了大量有关红军长征史料;目前作品《长征组歌探析》已经初步编辑整理完成,共6万余字;将是《长征组歌》表演者、演唱者、朗诵者的工具书和重要参考学习资料。很荣幸本公众平台在不定期连载全文!

作者吕大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一位二十郎当岁的“文艺青年”,青涩而热烈。创作并发表了当时看不懂、现在更看不懂的所谓“诗歌”。现撷取其中两首。诗中可以发现还有当时创作的一些蛛丝马迹。





点开以下链接,欣赏作者其它《天天糗事》:

53、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19——做“好人好事”——120、121

52、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18

51、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17——冬趣

50、知味(大成夫人)《天天糗事》之115、116

49、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13(原十八重写)、114

48、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11、112(原八十八、二十八重写)

47、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08、109、110(原三十七、二十三、三十一重写)

46、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05、106、107(原八十三、四十五、二十重写)

45、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03、104(原《天天糗事》之三十三、八十二重写)

44、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一百零二

43、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一百零一

42、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00

41、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九

40、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八

39、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七

38、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六

37、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五

36、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四

35、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三

34、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二

33、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一

32、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

31、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九

30、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七、八十八

29、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五、八十六

28、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三、八十四

27、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八十一、八十二(补十)

26、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

25、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

24、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

23、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六十八、六十九、七十

22、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七

21、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

20、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五十九、六十、六十一

19、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

18、大成《天天糗事》之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

17、吕大成《天天糗事》五十、五十一、五十二

16、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

15、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

14、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

13、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三十八、三十九、四十

12、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

11、吕大成 《天天糗事》——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

10、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九、三十、三十一

9、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

8、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

7、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二十一、二十二

6、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七待补)

5、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十三、十四、十五

4、吕大成(著)《天天糗事》系列十一、十二——缺十

3、吕大成(编著)《忆海拾趣》之《天天糗事》系列七、八、九

2、吕大成(编著)《忆海拾趣》之《天天糗事》系列四、五、六

1、吕大成《笔记文萃》之《天天糗事》系列一、二、三






另,点开以下链接还可赏读作者《长征组歌探析》:

2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二十一

2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二十

20、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九

19、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八

18、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七

17、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六

16、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五

15、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四

14、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三

13、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二

1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一

1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

10、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九 

9、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八

8、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七

7、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六

6、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五

5、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四

4、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三

3、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二

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一 

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长征”一词的由来》、《子弟兵的“故乡”》





编辑高建东本平台特色——纯真、纯情、率真、率性,真善美;求稿——强调文学性——追忆青涩诗文鉴赏唯美絮语艺术探讨图鉴箴言民俗百科;本平台非营利性,属草根自媒体黑板报,大家小家、旧文新文、一概接纳,不过就是编辑者退休以后消食破闷、健脑动手的一项养生爱好,同时所刊诗文美图也希望为读者增添一点儿茶余饭后、闲读养性的情趣;敬请赐稿,敬请分享转发,敬请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