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拍摄非母语电影的亚洲导演:王家卫——《蓝莓之夜》

CineTouch 电影触觉CineTouch 2023-03-17



2004年戛纳电影节,全世界影迷最翘首以待的电影《2046》终于赶在最后一刻抵达并举行了全球首映,放映后更以最高分登上场刊榜首。然而,这部电影遗憾地在颁奖礼上空手而归,这让很多影评人和影迷大跌眼镜。这相信是王家卫在戛纳最失落的一次,尽管赛果与当年评审团主席(昆汀·塔伦蒂诺)以及评审成员有较大的关系,但是戛纳艺术总监似乎为了安抚这位老朋友,在三年后力荐王家卫的新片担任电影节的开幕片,这部就是王家卫第一次用非母语拍摄的电影《蓝莓之夜》


当年影片首映后在戛纳的反响平平,然而在13年后的今天看来,这毫无疑问是王家卫迄今为止最差的一部作品。据说这是王家卫拍摄周期时间最短的一部作品,自然令人怀疑他是否改变了慢工出细活的艺术家个性。奇怪的是,王家卫及其作品一直备受法国人推崇,按道理他的第一部非母语电影应该选择在巴黎拍摄法语片才对,为什么会跑到美国去拍摄一位从未有演戏经验的爵士女伶?



据导演自己的说法是因为诺拉·琼斯,她的爵士乐令他着迷,这个故事就是为她量身定制的作品,这一点跟他当年找王菲拍《重庆森林》简直如出一辙。在王家卫的脑海里,音乐往往激发出电影的画面,以此构造出故事来。在他的作品中,音乐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春光乍泄》和《花样年华》就是鲜明的例子。由此来看,《蓝莓之夜》的出发点和构思完全符合导演的创作思路,事实上这个公路片里出现的音乐至今我难以忘怀,除了诺拉琼斯外,感谢王家卫也让我认识并爱上Cat Power这位低调的摇滚歌手。王家卫的音乐品味实在无可挑剔,每个场景里的音乐都能勾起观众的情绪,这种用音乐来书写影像的叙事手法在这部作品里是奏效的。


除音乐外,王家卫的作者标签在影片里也是俯拾即是:高速摄影、疾驰的列车、恋物情结,甚至整个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都像是从《重庆森林》直接搬过来似的。然而,最令人诟病却也是剧本的问题,人物的台词依旧充满了以往那种自恋矫情和自说自话的味道,如果这是发生在香港的故事,我觉得合情合理,因为东方人往往是情感内敛含蓄的,但是这种演绎台词的方式放在美国人身上时,格格不入的味道就浮现出来了。这根本不像是美国人自由果断的做派,哪有像女主角那样被男朋友甩了还痴痴在他家楼下守望,或者等他回来取回钥匙?还有在小镇警察和他前妻的一段故事里,也有这种东方思维的刻画。老公在酒吧与前妻摊牌这种常见于TVB剧集的情节在这里显得荒谬可笑。




王家卫似乎忽略了重要的一点:情感虽是可以跨越地域,然而把东方故事翻译成英语时,最微妙的情感也随之流失得无影无踪。这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不同,还引申至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东方偏向含蓄,而西方崇尚开放,所以男女主角在纽约餐厅相遇的一段充满了错位感,而最后两个女孩在公路上驾车飞奔一段才是最贴近美国电影的韵味。这个公路片的类型设计算是整个剧本里最出色的部分,有别于以往那种随心所欲把不同人物故事串联起来的印象派手法,更适用于西方观众口味。然而这个出发点却又充满着东方式的矫情,用“最遥远的方式走过马路”这种王家卫式的台词在纽约这里倍增突兀感


王家卫的“水土不服”症状在这部非母语作品里显得异常刺眼,尽管找来另一位美国编剧共同撰写剧本,出来的效果却未尽人意。他一方面想全盘保留专属的风格标签,那些金句狂出、内心独白的效果不甚明显,而另一方面也想照顾西方观众口味,改造成易于接受的类型片。这种削足适履的处理只能令导演最擅长也最打动人的时刻在剪辑里消失,也没能留下太多无对白的长镜头画面佐以情感散发和喘息的空隙,只有一段男女主角两人躲在酒吧监视器后女主角崩溃落泪的场景有这种意味。


王家卫这部首次跨国合作的影片显然两边都不讨好,成为他迄今为止最差的一部。不过,这似乎也成为其他不少亚洲作者导演的参照物,提醒他们在进行非母语创作时面对的风险和机遇。不得不提的是,从千禧年代开始,亚洲作者导演掀起一波波前赴后继的跨国拍摄计划,这显然证明了这批导演在国际影坛上不断提升的身份和导演技能,这波浪潮甚至一直影响至今。接下来的几天,让大家跟随着电影触觉,一起回顾这些亚洲电影大师和导演,他们在跨国合作电影拍摄中遭遇的得与失。


【延伸阅读】




电影作者


沙朗·莫克利 《日蚀入侵》《鱼与猫》 《关于抢劫的二三事》

伊莉莎·希特曼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感觉就像爱》《沙滩鼠》

奥利维尔·拉克谢 《大火将至》《含羞草》《你们都是队长》

皮耶特罗·马切罗 《马丁·伊登》《遗失与美好》《狼的嘴》

特里·爱德华·沙尔茨《浪潮》《黑夜造访》《克利夏》

乌利胥·柯雷《平顶房》《窗户周一到》《嗜睡症》《我房即世界》

贾法·帕纳西《出租车》《这不是一部电影》《闭幕》《三张面孔》

昆汀·杜皮约:《鹿皮》《在警局!》《错》、《恶警蛋碎》

刁亦男:《南方车站的聚会》《白日焰火》 《夜车》《制服》

克里斯托夫·奥诺雷:《212号房间》《喜欢、轻吻、快跑》《浴男》

小克莱伯·门多萨:《巴克劳》《水瓶座》

康捷米尔·巴拉戈夫:《高个儿》《亲密》





戛纳“导演双周”精选



《高潮》
《心灵暖阳》  《骑士》

《鹿皮》   《初恋》 《我的情敌是冰箱》
《给我自由》  《潜行苍茫大地》  《狗不穿裤子》
《多余的恩典》  《冥王星时刻》
《然后我们跳了舞》
《自由了!》  《候鸟》
《灯塔》 《僵尸儿童》  《罗姆男孩》
《佛罗里达乐园》  《我不是女巫》  《童女贞德》 



柏林电影节精选



《希望的另一面》

《逃出安乐窝》  《将来的事》

《37秒》 《蜂鸟》《我离家了,但……》
《身体》《同义词》
《芭芭拉》  《鬼镇事件簿》 《再见 南屏晚钟》
《不要碰我》   《梦鹿情缘》 《超神》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猴子》
《大象席地而坐》





沉醉在电光幻影中,用触觉品尝电影,分享电影的愉悦。


长按上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