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拍摄非母语电影的亚洲作者导演:蔡明亮——《你那边几点》

CineTouch 电影触觉CineTouch 2023-03-17




早在千禧年初,华语导演纷纷掀起跨国拍摄的热潮,台湾导演也不甘落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批作者在国际影坛上凭借个人风格站稳了脚跟,由此他们可以进一步满足本身的迷影夙愿。几位台湾导演都喜欢在跨国合拍片里用“致敬”的名义吸引眼球,侯孝贤的两部非母语影片先后致敬小津安二郎和法国的《红气球》,而蔡明亮的第一部跨国片《你那边几点》则致敬特吕弗的《四百击》。这是当年宣传这部影片的重点,我还记得蔡导演当时多次强调法国新浪潮对他的启蒙和影响,甚至这部片原名就叫《七到四百击》。这是蔡明亮第二次入选戛纳竞赛单元,同年还有侯孝贤的一部《千禧曼波》,可惜最后两部华语片与大奖无缘,只拿下一个技术奖项。


当年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没有太深的感受,可能那时候对特吕弗或《四百击》不太熟悉,现在重新欣赏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致敬”法国新浪潮的影片。蔡明亮和侯孝贤一样,都擅长将所谓致敬的概念融入到个人风格与叙事里,创作出具有鲜明作者化标签的作品。影片由两条叙事线组织而成,一边发生在台北,小康的父亲去世了,留给他和母亲无形的精神创伤;另一边是前往法国巴黎的女主角湘琪,她在异国他乡感受着孤独与不安,而蔡明亮用台湾和巴黎两地时差将两条叙事线和三个人物连结起来的手法实在令人惊艳。


▲小康在守夜失眠时观看《四百击》


台湾的部分拍得极好,蔡明亮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以及至亲死后两代人的不同态度,呈现得生动有趣。剧本对细节的执着令故事完全有别于印象中极其闷骚的“蔡明亮电影”,像父亲死后法师在家中做法事,父亲化身蟑螂,母亲半夜起床炒菜做饭等等,这些相信只有浸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众才能理解其妙处。而母子两人对待至亲死亡的不同态度则引出核心话题:孤独,母亲日夜摆脱不了亡夫的精神压抑,总盼着他会回魂,而小康则害怕父亲亡魂的归来,将恐惧心理转移至对身处法国的女主角的跨国恋之中。


相比之下,法国的部分处理得太过刻意,反复用类似的情节去刻画女主角在异国他乡遭遇的语言障碍和极度自我保护的排外心态,较为刻板和单调,直到最后一幕叶童扮演的香港游客出现,灵动感才悄然浮出水面。感觉上导演并没有确切想清楚在法国这部分要拍摄的内容,只是用致敬法国新浪潮的口号,以及让《四百击》男主角惊艳出场,但这些似乎并不能让观众得到满意。


▲致敬默片《安全至下》的经典一幕


蔡明亮将这部电影献给去世的父亲,令影片具有半自传的意味,剧中的小康就有导演本人的影子,而整个故事由小康的父亲去世而展开,从而探讨至亲死亡给家人带来的情绪困扰。尽管从头到尾都笼罩在一片孤独感与沉重的气氛里,但是蔡明亮却采用经典默片的手法与演员的演绎,令情节不时爆发出感染力十足的幽默感。与其说是一部向法国新浪潮致敬的作品,倒不如说是打上了蔡明亮标签的现代默片。


演员台词不多,却丝毫不觉得沉闷,演员(特别是李康生)依赖雅克·塔蒂式的肢体动作来调动叙事的活力,展现出极其丰富的幽默层次。最明显莫过于模仿哈罗德·劳埃德名作《安全之下》里经典一幕——小康在大楼上拨慢时钟。而另一处则是他在钟表摊上偶遇胖子,之后偷走时钟躲进影厅,却被尾随的胖子强抢去男厕所的这一段落,两个演员之间全程没有一句对白,却流露出极其罕见的复古喜剧味道


▲法国新浪潮名作《四百击》男主让-皮埃尔·利奥德惊鸿一瞥



在影片高潮一幕,蔡明亮用平行剪辑的方式,将两个不同时空里的三个人物并置呈现。他们不约而同地透过性行为来打破各自的情绪困扰:母亲对着亡夫遗照自渎,小康召妓解决性欲,而远在巴黎的女主角则在同性身上体验一夜温柔,三个人内在的压抑与孤独感同时得以释放和解脱。


这种打破时差概念而直击人物内心的手法更延续至惊艳的结尾:一个长镜头画面将台北与巴黎(小康被妓女偷走的皮箱漂流在巴黎河道上)、生者与逝者(女主角和小康父亲)完美地连成一体,最后一幕转动的摩天轮令我至今难忘。在蔡明亮的镜头下死亡并不总是沉重的话题,借助文化差异与作者化风格而碰撞出的幽默效果巧妙地冲淡了压抑感,也令人忍不住陷入对时间和死亡的沉思




电影作者


沙朗·莫克利 《日蚀入侵》《鱼与猫》 《关于抢劫的二三事》

伊莉莎·希特曼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感觉就像爱》《沙滩鼠》

奥利维尔·拉克谢 《大火将至》《含羞草》《你们都是队长》

皮耶特罗·马切罗 《马丁·伊登》《遗失与美好》《狼的嘴》

特里·爱德华·沙尔茨《浪潮》《黑夜造访》《克利夏》

乌利胥·柯雷《平顶房》《窗户周一到》《嗜睡症》《我房即世界》

贾法·帕纳西《出租车》《这不是一部电影》《闭幕》《三张面孔》

昆汀·杜皮约:《鹿皮》《在警局!》《错》、《恶警蛋碎》

刁亦男:《南方车站的聚会》《白日焰火》 《夜车》《制服》

克里斯托夫·奥诺雷:《212号房间》《喜欢、轻吻、快跑》《浴男》

小克莱伯·门多萨:《巴克劳》《水瓶座》

康捷米尔·巴拉戈夫:《高个儿》《亲密》





戛纳“导演双周”精选



《高潮》
《心灵暖阳》  《骑士》

《鹿皮》   《初恋》 《我的情敌是冰箱》
《给我自由》  《潜行苍茫大地》  《狗不穿裤子》
《多余的恩典》  《冥王星时刻》
《然后我们跳了舞》
《自由了!》  《候鸟》
《灯塔》 《僵尸儿童》  《罗姆男孩》
《佛罗里达乐园》  《我不是女巫》  《童女贞德》 



柏林电影节精选



《希望的另一面》

《逃出安乐窝》  《将来的事》

《37秒》 《蜂鸟》《我离家了,但……》
《身体》《同义词》
《芭芭拉》  《鬼镇事件簿》 《再见 南屏晚钟》
《不要碰我》   《梦鹿情缘》 《超神》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猴子》
《大象席地而坐》





沉醉在电光幻影中,用触觉品尝电影,分享电影的愉悦。


长按上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