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混剪拼贴”到作者化叙事:三部拾得影像作品赏析

CineTouch 电影触觉CineTouch 2023-03-17


▲前无古人的《爱情最终剪:女士们和先生们》当年在戛纳惊喜登场





每到年底的时候,常常看到不少影迷“混剪”出一年里最精彩的电影画面片段,作为回顾总结的短片。这种形式的创作也就是制作电影预告片的基本手法,将最精彩的片段剪辑出来拼凑成一部引人入胜的宣传品。而电影导演在整部长片里用上这种拾得影像(found footage)进行创作的例子不算太多,在我印象中的始作俑者要算在乔治·巴勒菲的头上。这位匈牙利导演曾以一部惊世骇俗的《人体雕像》震撼戛纳,而这部《爱情最终剪:女士们和先生们》当年也在戛纳神秘亮相,给众人带来莫名的惊喜!


乔治·巴勒菲(György Pálfi)用好莱坞经典爱情电影的模式构筑情节主线,从四百多部电影里“混剪”出来的片段,重新拼凑出一部“崭新”的电影,炮制出惊喜连连的视听效果。妙趣横生的场景比比皆是,开端、发展、高潮、转折、大团圆结局一个也不少,而且这个结局绝对让人喜出望外!这不仅是电影剪辑技术的魅力,也是考验影迷眼力和记忆的一场声光盛宴。从目不暇接的情节画面中,究竟能否识别出角色和场景来自哪部经典作品?当年看完后,我饶有兴致地去找回里面的一些经典作品重新品尝和回味,我想这也许才是这部奇作给迷影人士的最大收获。


这部横空出世的作品在一些影评人看来是毫无实质的花巧实验,当年巴勒菲之所以能引起万众瞩目估计就因为捕捉到观众的好奇心。形式实验向来是这位匈牙利导演的制胜法宝,他的处女作《田园风光》和震惊四座的《人体雕像》莫不如是。当然,对于这种实验拼贴的作品,观众看过第一部之后基本上就知道其原理,之后的导演要在结构形式上创新,难度可谓不小。意外地,在最近两年柏林电影节上出现了两部用同样手法创作的影片:《绿雾》《别指望我会尖叫》,无独有偶地都入选了柏林最先锋前卫的“论坛”单元,但影片质量和观感却参差不一。


▲盖伊·马丁的《绿雾》向希区柯克《迷魂记》致敬


《绿雾》的导演盖伊·马丁(Guy Maddin)以拍摄“仿默片”而出名,看过《世界上最悲伤的音乐》的影迷一定深有同感。这部《绿雾》全片的素材来自一百部拍摄于旧金山的电影、电视和广告片段,且美其名曰向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迷魂记》致敬。从阴谋诡计到浪漫爱情,再到眩晕的高潮坠落场景,全都在分章节的结构里尽情展现。导演富有创意地在拼贴情节里偶尔散发出数码效果的“绿雾”,令影片笼罩在一种不断升级的神秘氛围里,这种创新手法是巴勒菲没尝试过的。


另一种突破在于剪辑,原有影片里大部分的人物对白被剪掉了,只保留剩下很少。结果看到的是人物在说话前后的嘴部动作,怪诞幽默的效果既像是在彼此调情,又像是在故意隐瞒各自的秘密。更令人跌破眼镜的是,影片里的监控画面上出现了流行组合N*Sync的MV,迈克尔·道格拉斯自我调侃《本能》里的全裸后背,以及最后侦探不小心烧掉胶片引发火灾的情节。这种时空错乱的幽默感是创作者对“拾得影像”直接干涉的结果,制造出“元电影”的氛围,给这部貌似无序的实验之作增添不少接地气的意味,同时也给日后进行类似创作的导演更广阔的挖掘空间。


▲《别指望我会尖叫》是一部高度私人化的实验作品


相比起诙谐有趣的《绿雾》,来自法国导演Frank Beavais的处女作《别指望我会尖叫》就显得矫情自恋多了。导演用“伤感”的画外音自述了一段私人成长经历,包括最近与男友分手,面对父亲过世的悲痛,以及在偏远小城镇生活的描述。而配上他自述内容的则是来自导演本人看过400多部电影里抽象和诗意的画面。影像与画外音两者之间根本没有内在的联系,感觉像是用梦幻的影像来呈现导演的亲身经历。


这种声画分离的手法早已被他的法国前辈们玩透了,戈达尔的《电影史》、《爱的挽歌》、杜拉斯的《印度之歌》等等。而且他还刻意地抽走原片的音轨和声音,只剩下他呓语般的声音在嗡嗡作响,乏味枯燥的观感自然不断浮现。他并不像《绿雾》那样主动邀请观众参与到拼贴的情节里,反而利用隐喻的画面拒绝观众的进入。在我看来,除了炫耀创作者的观影量之外,这部充满高级迷影意识的实验之作没太多趣味可言,耐看程度远远不及乔治·巴勒菲的《爱情最终剪》。


从这三部作品来看,制作这种“混剪拼贴”的影片不仅要建立在超强的观影量之上,也要具备超凡的耐心和精湛的剪辑技术。从巴勒菲前无古人的“爱情故事”,到加拿大导演对影史经典的戏仿重现,再到新一代导演的声画分离尝试,这种“混剪拼贴”的创作逐渐超出原有的实验意味,愈加成为导演风格的一部分,或诙谐有趣,或高度私人化,这全是拾得影像作品在日后发展的可能性。




亚洲导演的非母语作品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如沐爱河》 《合法副本》

侯孝贤《咖啡时光 》《红气球之旅》

蔡明亮《你那边几点》《脸》

河濑直美 《七夜待》《圣草之爱》

是枝裕和 《真相》

黑泽清 《暗房秘密》

杜琪峰:《复仇》

王家卫:《蓝莓之夜》

娄烨《花》

朴赞郁:《斯托克》

奉俊昊:《雪国列车》

阿斯哈·法哈蒂《人尽皆知》 《过往》

洪常秀:《在异国》《自由之丘》 《克莱尔的相机》



电影作者



沙朗·莫克利 《日蚀入侵》《鱼与猫》 《关于抢劫的二三事》

伊莉莎·希特曼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感觉就像爱》《沙滩鼠》

奥利维尔·拉克谢 《大火将至》《含羞草》《你们都是队长》

皮耶特罗·马切罗 《马丁·伊登》《遗失与美好》《狼的嘴》

特里·爱德华·沙尔茨《浪潮》《黑夜造访》《克利夏》

乌利胥·柯雷《平顶房》《窗户周一到》《嗜睡症》《我房即世界》

贾法·帕纳西《出租车》《这不是一部电影》《闭幕》《三张面孔》

昆汀·杜皮约:《鹿皮》《在警局!》《错》、《恶警蛋碎》

刁亦男:《南方车站的聚会》《白日焰火》 《夜车》《制服》

克里斯托夫·奥诺雷:《212号房间》《喜欢、轻吻、快跑》《浴男》

小克莱伯·门多萨:《巴克劳》《水瓶座》

康捷米尔·巴拉戈夫:《高个儿》《亲密》



戛纳“导演双周”精选



《高潮》
《心灵暖阳》  《骑士》

《鹿皮》   《初恋》 《我的情敌是冰箱》
《给我自由》  《潜行苍茫大地》  《狗不穿裤子》
《多余的恩典》  《冥王星时刻》
《然后我们跳了舞》
《自由了!》  《候鸟》
《灯塔》 《僵尸儿童》  《罗姆男孩》
《佛罗里达乐园》  《我不是女巫》  《童女贞德》 







沉醉在电光幻影中,用触觉品尝电影,分享电影的愉悦。


长按上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