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利新宠儿导演帕布罗·拉拉因和他的“独裁者三部曲”之《智利说不》

CineTouch 电影触觉CineTouch 2023-03-17

▲智利导演帕布罗·拉拉因


帕布罗·拉拉因(Pablo Larraín),智利导演,生于一个有权势的富人之家,父亲是著名的右派政治家,母亲是智利前发展部部长,这注定了他在青少年时期与政治密不可分,同时也直接反映在他之后的独裁者三部曲里。2006年的导演处女作《赋格曲》没引起太大关注,三年后的第二部作品《杀手夜狂热》首次触及政治题材,入围戛纳“导演双周”单元;紧接着2010年的《后事》入围威尼斯竞赛,2012年的《智利说不》获得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这也是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智利作品。这三部构成“独裁统治者皮诺切特”三部曲 。2015年执导的天主教题材作品《神父俱乐部》赢得第65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这是他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的首个殊荣。之后转向拍摄人物传记题材,2016年同一年执导的巴勃罗·聂鲁达传记片《追捕聂鲁达》和杰奎琳·肯尼迪传记片《第一夫人》均获好评,后者入选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片。这两部人物传记片为他赢得在好莱坞拍片的机会,下一部新片将会拍摄已故黛安娜王妃的故事。接下来请跟随着CineTouch,一起回溯这位在当今影坛冉冉上升的拉美宠儿导演的作品风貌。


▲《智利说不》:独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也是拉拉因最风趣幽默的一部



作为“独裁统治者皮诺切特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智利说不》终于摆脱了前两部作品里粗糙黯淡的风格和乏味无趣的人物,全程用风趣幽默尖锐讽刺的口吻,将一个伪纪录风格的政治寓言表现得有声有色。在前两部作品里,主人公都是生活在独裁统治下的小人物,为了满足虚无的理想或卑微的欲望而丧失伦理道德。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依然是一个与政治无关的平凡人,但是他没有走上助纣为虐的道路,而是选择用自己的专业才能对抗这个邪恶的独裁政权。


影片根据真实历史为背景,讲述在智利军事独裁者皮诺切特执政期间,“广告救国”的传奇故事。军政府用残暴高压政策镇压异己,引起了大量不满,但面对国际施加的压力,被迫举办公投,由人民用“Yes”或“No”的方式,决定是否由皮诺切特接任下一届八年任期。反对党领袖找来一位年轻的广告人做宣传。用广告宣传片来推翻独裁统治的情节犹如天方夜谭,但是导演拉拉因采用伪纪录片的形式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为了还原复古的时代气息,他不惜使用一种早已过时的U-Matic磁带录影机进行拍摄,拍摄完成后再将录像转换成数码格式的影像。这种对时代细节的严格考究带来意想不到的观感,一开始我还以为画面出了问题,怀旧的录像带画质看花眼了,某一刻让我有时光倒流的错觉,而画面上不时泛起的七色光晕似乎有意呼应着剧中反对派广告里的彩虹符号。同时,在虚构的情节中不时嵌入历史档案材料片以及新闻报道等影像素材,令真实与虚构在叙事文本中达至水乳交融的完美程度


▲用过时的录像机拍摄出以假乱真的复古时代感


影片将军政府和反对派两个阵营之间的宣传交战作为叙事重点,两个阵营都想方设法在每晚电视播出的宣传片中吸引到支持者,在这个过程中抖出不少笑料。从事广告行业的影迷可能更有同感,反对派阵营的宣传片看上去就跟普通的可口可乐广告无异,他们在做分析时事先要考虑宣传片的受众是谁,应该怎样才能引发他们出门投票。而军政府阵营也不甘示弱,恃着财大气粗的资金拍摄大场面,也用上同样的广告策略进行反击。于是,一场关乎全民前途和未来的政治选举摇身一变,成了一次吸引选民参与的广告宣传竞赛,意料中的严肃意味一扫而空,变成风趣幽默的广告绝技炫耀,从选题到制作再到策略,充斥着无比商业化的味道。细想之下,这似乎掩藏着导演对民主选举的反讽。在本质上来看,选举就是煽动民意和抹黑对手,能“忽悠”越多人出来投票,自然越有机会获得胜利。


拉拉因在这部作品中尝试不少美学手段,并形成一种固定的风格,出现在之后的作品中。除了刚才提到的用过时的拍摄技术还原年代感之外,还有大量逆光和过度曝光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渲染出人物的心理情绪。此外,用跳跃剪辑的方式拍摄一段正常的人物对话,人物背景在不断变换,而对话内容却是连贯的,由此打破沉闷的节奏感。这种别致的剪辑手法在之后的《神父俱乐部》和《追捕聂鲁达》有更进一步的展现。




总结下来看,帕布罗·拉拉因的这三部曲,延续了平民的叙事视角,与他之后拍摄的名人传记题材有着截然不同的取向。导演极力表现在独裁统治年代,无论如何远离政治,小人物都会不知不觉被裹进历史洪流之中。前两部的主人公均属于“反面人物”,他们要么受无政府的纵容,或者受到政权的小恩惠,从而坠入人性阴暗的漩涡。这部的主人公也有类似的一面,只不过他是来自中产阶层的广告策划人,衣食无忧的他从没想过要推翻独裁政权。


片中花去不少笔墨描述他面对军政府威胁的行为而感到惧怕畏缩的一面,然而却在深思熟虑之后,他毅然选择要为反对派发声。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说是为了国家民众的前途命运,从个人方面来看,似乎也是在遵从职责道德。在他看来,接下这个反对派竞选广告的任务,与别的商业广告毫无分别,这一点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得到印证。尤其是到了高潮的结局,通常拍摄到反对派赢得选举便大团圆结局,但导演却又回到类似影片开场的一幕,不光暗示这只不过是他的本职工作,而且又引申出更多的联想。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广告的影响力竟然如此巨大,未来会成为流行文化统治的世界吗?它会成为政府给人民洗脑的统治工具吗?在叙事文本上的多重解读,令这部伪记录题材的作品不至于沦为平庸之作。




观点



捷克青春梦幻物语——奥尔默·欧默祖作品

大卫·林奇御用女演员无条件支持的美国独立电影导演——阿利斯泰尔·班克斯·格里芬
沃纳·赫尔佐格:我对垃圾电视着迷。

类型撕裂与和谐感并存:低成本恐怖片里异军突起的独立导演二人组
从“混剪拼贴”到作者化叙事:三部拾得影像作品赏析
醉心于碎片拼贴美学的匈牙利导演——乔治·巴勒菲
“他给我机会去做一些在其他电影中无法尝试的事情”:威廉·达福谈费拉拉
《惊魂记》上映60周年:这部六〇年代的作品如何成为影史经典?


亚洲导演的非母语作品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如沐爱河》 《合法副本》

侯孝贤《咖啡时光 》《红气球之旅》

蔡明亮《你那边几点》《脸》

河濑直美 《七夜待》《圣草之爱》

是枝裕和 《真相》

黑泽清 《暗房秘密》

杜琪峰:《复仇》

王家卫:《蓝莓之夜》

娄烨《花》

朴赞郁:《斯托克》

奉俊昊:《雪国列车》

阿斯哈·法哈蒂《人尽皆知》 《过往》

洪常秀:《在异国》《自由之丘》 《克莱尔的相机》



电影作者



沙朗·莫克利 《日蚀入侵》《鱼与猫》 《关于抢劫的二三事》

伊莉莎·希特曼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感觉就像爱》《沙滩鼠》

奥利维尔·拉克谢 《大火将至》《含羞草》《你们都是队长》

皮耶特罗·马切罗 《马丁·伊登》《遗失与美好》《狼的嘴》

特里·爱德华·沙尔茨《浪潮》《黑夜造访》《克利夏》

乌利胥·柯雷《平顶房》《窗户周一到》《嗜睡症》《我房即世界》

贾法·帕纳西《出租车》《这不是一部电影》《闭幕》《三张面孔》

昆汀·杜皮约:《鹿皮》《在警局!》《错》、《恶警蛋碎》

刁亦男:《南方车站的聚会》《白日焰火》 《夜车》《制服》

克里斯托夫·奥诺雷:《212号房间》《喜欢、轻吻、快跑》《浴男》

小克莱伯·门多萨:《巴克劳》《水瓶座》

康捷米尔·巴拉戈夫:《高个儿》《亲密》







沉醉在电光幻影中,用触觉品尝电影,分享电影的愉悦。


长按上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