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卒中已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二大死因。世界卒中组织(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设立每年10月29日为“世界卒中日”,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
2021年10月28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发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的CHANCE-2研究结果,其表明对于轻型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且携带CYP2C19失活等位基因的患者,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预防卒中复发的疗效优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前者比后者90日内卒中复发率降低23%。约60%的亚洲人携带上述失活位点,因此该结果对于亚洲人群卒中二级预防具有重要价值。
王拥军教授北京时间28日晚6点半在2021世界卒中大会(WSC)Late Breaking Trials环节以口头报告形式公布了CHANCE-2主要结果。这是王拥军团队继2013年发表CHANCE研究后在NEJM发表的第二项由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详情请见:王拥军团队CHANCE-2登顶NEJM,指导卒中二级预防新策略
RECOMMEND
-进 展 汇 编-
Brainnews精选了2021年脑卒中研究的最新进展/报道55篇。
欢迎加入
全国脑血管病学术讨论群
神经内科学术讨论群
添加小编微信
brainnews_11
-留言:脑血管病、神经内科交流群-
1,《柳叶刀》专辑 | 脑卒中:医疗服务和康复系统
来源:柳叶刀TheLancet
《柳叶刀》(The Lancet)近日发表脑卒中专辑。本专辑分三部分讨论脑卒中医疗服务的各个方面、该医疗体系所面临的挑战及实现提升的机遇,并重点阐述了迅速将循证康复措施融入临床实践的方法。最后,提出倡议以敦促教育工作者以及脑卒中康复的医务人员、研究者和非营利群体联合起来,以取得更大的成果并推动进步。
阅读链接:
《柳叶刀》专辑 | 脑卒中:医疗服务和康复系统
2,Stroke:美国轻型卒中治疗现状
2020年11月来自美国的Hamidreza Saber等在 Stroke 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利用国家住院样本(NIS)验讫:1.轻度AIS住院患者的优秀和不良预后的决定因素;2.轻型卒中患者采用IVT和机械血栓切除术(MT)治疗的比例、以及患者和医院水平的决定因素;3.轻型卒中患者 IVT 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根据结果,作者认为,在美国的实践中,超过一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为轻度缺损的患者,每10个IVT中轻度缺损者占4个和每10个机械血栓切除治疗中占1个,并且尽管颅内出血增加,但使用IVT与更多的出院回家有关。3,心脑不分家,脑卒中可引发“完美风暴”!JACC综述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脑-心轴与卒中后心血管并发症有关,这些并发症被称为神经心源性综合征。大脑和心脏相互作用,可出现致命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JACC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脑卒中可引起的心脏损伤(SIHI),通过导致自主神经失调和强烈的持续炎症,引发“完美风暴”,可被归类为卒中-心脏综合征(SHS)。
文章强调,与无卒中的倾向匹配个体相比,卒中后房颤的发生率提高8倍。延长心电监测时间,多达1/4的卒中患者新发现房颤。文章指出,大多数关于中风后心脏性猝死的证据都应该谨慎对待。关于脑卒中后心脏性猝死的潜在机制,脑卒中后交感神经过度刺激引起的心源性神经损伤,被认为是可能影响心肌和电传导导致死亡的系统。
阅读链接:
心脑不分家,脑卒中可引发“完美风暴”!JACC综述
4,Stroke:创伤后应激障碍、抗抑郁药和出血性卒中
来源:梅斯神经
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前瞻性地评估了PTSD、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SNRI)对110万名中青年退伍军人发生出血性卒中风险的影响。
时变多元Cox模型用于评估通过PTSD状态以及SSRI或SNRI使用情况衡量的出血性卒中风险,同时调整了人口统计学指标、生活方式因素、卒中和精神病合并症。结果表明,使用SSRIs与卒中发生相关,而PTSD和SNRI与之无关。尽管追求其他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而且PTSD的非药物治疗仍然至关重要,但SNRI可能更适合PTSD和合并症的治疗。
阅读链接:
Stroke:创伤后应激障碍、抗抑郁药和出血性卒中
5,Stroke: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患者的疗效分析
来源:MedSci梅斯
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在该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研究人员试图比较静脉替奈普酶与静脉给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患者(LVO)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表明,与接受静脉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LVO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再通和临床效果显著提高。
阅读链接:
Stroke: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患者的疗效分析
6,中山大学沈君/帅心涛Nano Letters:新型纳米医药通过沉默长非编码RNA指导NSCs神经分化用于脑卒中治疗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可以替代缺血性脑卒中后丢失的神经元,重建受损的神经回路。中山大学沈君、帅心涛等人开发了一种治疗性纳米药物,将抗Pnky长非编码RNA (lncRNA)的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和小干扰RNA/反义寡核苷酸(siRNA/ASO)共递送至NSCs中。这种纳米药物不仅可以通过沉默Pnky lncRNA来指导NSCs的神经元分化,还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对NSCs进行体内追踪。NSCs的神经元分化增强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损伤脑的结构和功能恢复。
7,卒中后癫痫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卒中相关癫痫是目前高龄癫痫患者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目前卒中后癫痫预测模型有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卒中后癫痫风险评分(PoSERS)、CAVE评分、脑电图预测模型、SeLECT预测模型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阳美教授团队在AE发表综述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rediction of post-stroke epilepsy。文章总结了目前的卒中后癫痫预测模型,综合讨论了各模型评分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8,PARP14通过LPAR5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促进卒中后功能恢复
来源:Autophagy
12月15日, 东南大学医学院姚红红教授课题组在《Autophagy》上发表题为“PARP14i nhibits microglial activation via LPAR5 to promote post-stroke functional recover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PARP14通过LPAR5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促进卒中后功能恢复, PARP14可作为开发新的卒中治疗药物的新靶点可能是治疗NASH的一种潜在方法。
阅读链接:
9,缺血性卒中幸存者的抗抑郁治疗模式与临床结局
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SVN)最新上线文章“Patterns of antidepressant therapy and clinical outcomes among ischaemic stroke survivors”,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MGH)Mark R Etherton等。团队研究了缺血性卒中后住院患者抗抑郁药物的启用模式,以及抗抑郁药物与临床和再入院结局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在因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的患者中,8.4%在卒中住院期间首次启用AD治疗,即使校正危险因素之后,这些患者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再入院风险。这些发现表明,缺血性卒中患者启用AD治疗有可能是不良预后的征兆。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讨抑郁症与不良结局相关的原因,以及AD治疗是否改变了这种风险。
10,JAMA | 66年数据显示:TIA虽小,中风风险不小!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近几十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TIA后中风的短期和长期风险有所改善,但发生风险尚无具体研究。为此,由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和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研究中心等多个机构的专家学者对TIA后中风风险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性分析。相关结果发表在最新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结果显示,在调整其他血管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高胆固醇或糖尿病)后,与非TIA参与者相比,TIA患者的卒中发生率为4.5-5倍。在TIA后平均8.9年的随访时间内,29.5%(130/435)的TIA患者发生了卒中。结果提示,中风无小事,TIA后发生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对此类患者的卒中监测时间应延长至90天后。
11,Neurosurgery:单侧烟雾病可能需要他汀治疗
来源: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
烟雾病(MMD)会引起进行性的床突上段和近端Willis血管环闭塞。它主要影响前循环而不是后循环。烟雾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发病率为0.54/10万,患病率为6/10万,但在西方人群中发病率可能较低。男女比例为2.2:1。MMD的病因尚不清楚。它通常是散发性的,家族性病例发生率不到10%,相关的遗传特征已经确定。主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是内膜增厚导致血管闭塞和微栓塞。未经治疗的MMD的卒中风险约为每年10%,大多数患者出现进展性狭窄,预后不良。接受治疗的患者预后良好,围手术期和长期卒中风险在5%范围内。
根据日本厚生省MMD研究委员会的研究,狭窄应该出现在双侧才能被认为是确诊的MMD。然而,单侧烟雾病血管病变见于高达18%的MMD患者,被广泛认为是MMD的一种表型,在某些患者中可见对侧进展。虽然双侧MMD的自然史被越来越多地研究,但人们对单侧MMD的却知之甚少。2020年12月来自美国的Gary K. Steinberg等在NEUROSURGERY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通过研究过去20年间在作者所在医疗机构治疗的所有患者,进一步阐述单侧MMD的自然史。
阅读链接:
Neurosurgery:单侧烟雾病可能需要他汀治疗
12,Annals of Neurology :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揭示apoB是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基础血脂是卒中发病的既定致病因素。已有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的高浓度会增加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而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的高浓度可能会降低缺血性卒中,特别是小血管卒中的风险。瑞典著名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Shuai Yuan等人,基于MEGASTROKE consortium进行了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以探究血脂和载脂蛋白(apo)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影响。结果表明,apoB是apo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基础,尤其对大动脉和小血管卒中,更是如此。而HDL胆固醇对缺血性卒中是否发挥保护作用,是否独立于apoA-I,需要进一步研究。
13,JAHA:早期预测卒中相关并发症的血液生物标志物组合
来源:MedSci梅斯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和呼吸道感染(RTIs)是既往有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容易发生的威胁生命的并发症。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 JAHA 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评估血液生物标志物组能否在入院后早期预测这些并发症。该研究前瞻性地招募了389名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研究人员回顾性地分析了受试者住院期间的卒中后并发症。与单一临床模型相比,研究人员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了组合的附加预测值,并通过3次重复的10倍交叉验证进行了内部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血液生物标志物可用于ADHF和RTI的早期预测。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于评估这些组合在既往卒中并伴有呼吸系统症状患者中的有用性。
14,王拥军教授领衔,改善中风患者功能,中国神经保护创新药3期临床登上国际期刊
来源:医学新视点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中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其中绝大多数为缺血性卒中(脑梗)。再灌注(如静脉溶栓和取栓)和神经保护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重要手段。近日,中国创新药依达拉奉右莰醇在神经保护领域的重要进展在美国卒中协会(ASA)旗下Stroke 期刊正式发表。由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牵头,在中国48个医学中心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双盲3期临床试验TASTE(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表明,相比于依达拉奉,依达拉奉右莰醇显著提高了AIS患者90天功能独立的比例。依达拉奉右莰醇是由先声药业自主研发的中国一类新药,是基于缺血性卒中基础理论缺血瀑布(级联)学说开发的双靶点神经保护剂,基于3期临床研究结果,已于2020年在中国获批上市,并于同年12月进入中国国家医保目录。阅读链接:
王拥军教授领衔,改善中风患者功能,中国神经保护创新药3期临床登上国际期刊
15,Stroke:波形蛋白和脑卒中的发生率正相关
来源:梅斯神经
VIM(vimentin)波性蛋白是一种细胞骨架中间丝蛋白,在细胞内动力学和结构中起重要作用。它表达在不同细胞类型的表面,并由内皮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环境中。尽管VIM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几种可能的联系,而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但VIM是否与中风的发生率有关尚不清楚。瑞典隆德大学的Jun Xiao等人,基于Malm. Diet and Cancer Cohort队列,探究了VIM与中风发病率增加的关系。结果显示,按颈动脉斑块分层后,有颈动脉斑块的参与者中,高VIM与卒中的关联性更强,尤其是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调整后的危险比,1.66)。
脑出血占所有中风的10%至15%,但几乎占全世界卒中死亡率的一半。脑出血幸存者复发性出血性卒中的风险很高,抑郁症是卒中后的常见病,有效治疗抑郁症是卒中后长期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一线治疗药物,但由于其抗血栓作用,SSRI与首次脑出血的风险增加有关。
近日,来自美国的Alessandro Biffi等在JAMA Neurology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目的在于验讫原发性脑出血幸存者使用SSRI是否与脑出血复发和降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脑出血后使用 SSRI与抑郁症状改善和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增加相关。临床病史、神经影像学数据和遗传生物标记物可能有助于确定哪一些ICH幸存者能够更安全地使用SSRI。
阅读链接:
JAMA N:脑出血后还能服用SSRI吗?
不良心理健康和抑郁是已知的卒中后遗症;然而,卒中与随后自杀风险之间的关联尚未明确。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Stroke 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使用关键词和数据库特异性主题词系统地检索了MEDLINE、Embase、PsycINFO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独立评审并选择了观察性研究,这些研究报告了卒中幸存者和对照者自杀未遂或自杀致死的情况。研究人员筛选了4093篇文章,最终纳入了23项质量相当的研究,累计超过200万卒中幸存者,其中5563例自杀未遂或自杀死亡患者。研究结果表明,由此可见,卒中应被视为自杀的危险因素。应制定筛查和治疗卒中幸存者抑郁和自杀意念的综合策略,以降低卒中幸存者的自杀风险。18,Stroke:中国千人原创研究:血清补体C3水平,可有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
来源:MedSci梅斯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又称补体级联,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宿主免受微生物入侵、清除免疫复合物、维持组织平衡的功能。除此以外,补体系统的防御功能还可以加重各种病理状态下的免疫、炎症和退行性反应。藉此,苏州大学的Pinni Yang等人基于CATIS(China Antihypertensive Trial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前瞻性地研究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队列中血清补体C3与死亡、主要残疾和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血清补体C3与原发结局风险之间呈线性关系(Plinearity=0.022)。在常规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加入血清补体C3,显著提高了对原发结局的风险预测。这个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发现了,基线时高血清补体C3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不良临床结局风险增加相关,这提示血清补体C3或可成为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去预测缺血性卒中。阅读链接:
Stroke:中国千人原创研究:血清补体C3水平,可有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
19,JAHA:这一人群卒中风险与房颤无关!
来源:MedSci梅斯
有/无房颤的美国印第安那人群和非美国印第安人的缺血性卒中事件的Kaplan-Meier曲线
在美国,卒中是心血管相关性死亡和严重残疾的第二大原因,与其他种族相比,美国印第安那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并表现出较高的卒中风险。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杂志的一篇研究通过评估美国印第安人中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并与白人、黑人、西班牙裔和亚洲人群进行比较,发现与其他种族相比,美国印第安人群罹患房颤风险最高,但是无论有无房颤,美国印第安人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最高。该发现可能为进一步研究美国印第安那人群中房颤患者抗凝策略提供方向。
20,Neurology:加拿大20万人研究:过去15年,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大幅下降来源:梅斯神经脑中风是美国第五大死亡原因,也是全球主要的致残原因。众多研究发现,在过去30年中,全球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然而,在卒中病例死亡率(case fatality)的时间趋势方面仍存在不确定性。藉此,加拿大University of Calgary的Raed A. Joundi等人,使用一个大型、基于人群的队列,探究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内出血(ICH)后的病例死亡率、出院目的地和入院长期护理的长期15年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性别标准化的30天卒中病例死亡率从20.5%降至13.2%,而1年时的死亡率从32.2%降至22.8%。缺血性脑卒中后长期护理入院人数减少,两种类型的脑卒中出院回家或康复的人数增加。该研究于日前发表于Neurology 上。阅读链接:Neurology:加拿大20万人研究:过去15年,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大幅下降
21,J Neurochem:脑血流连通性可作为皮质下卒中影像预后生物标志物来源:梅斯神经卒中患者和正常对照CBF值和VSTM分相关分析卒中是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如记忆障碍。缺血性中风患者通常患有认知障碍,这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正如临床指标所显示的那样,记忆障碍是卒中患者认知能力下降的最常见症状之一。最近,许多研究报告皮质下卒中也会影响记忆。慢性皮质下卒中患者卒中所致记忆障碍的神经生物标志物仍有待阐明。近日,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杂志发表文章,通过探索改变的成像指数与情景记忆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阐明皮质下卒中患者记忆障碍的神经生物标志物。该研究结果确定了多个皮质和皮质下区域的CBF连通性改变,这可能表明皮质下卒中引起的改变可能存在于运动系统之外,并表现为认知功能系统的参与。这项研究还发现,皮层下卒中患者的短期记忆损害的潜在机制是患侧脑岛CBF减少,以及对侧额叶网络内的连接中断。此外,该研究揭示了慢性皮质下卒中患者CBF连接模式的紊乱,强调了区域CBF和区域间连接特性在卒中后脑功能障碍研究中的重要性。22,喜讯!宣武医院郝峻巍团队发现卒中后神经炎症调控新机制丨专家视角
PGC-1α调控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的机制
卒中每年有超过200万的新发患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70%。近二十多年来,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具有很高的疾病负担。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郝峻巍教授团队在Genome Medicine 杂志(IF:10.675)在线发表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利用特异性调控小胶质细胞内PGC-1α过表达或敲除的转基因小鼠,探讨PGC-1α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以及具体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揭示了卒中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 (PGC-1α)调控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的新机制。阅读链接:
喜讯!宣武医院郝峻巍团队发现卒中后神经炎症调控新机制丨专家视角
23,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尹艳玲教授和生理学系王伟教授:脑卒中后SNAP29蛋白减少破坏突触前功能稳态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全球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卒中后认知障碍常见于存活的脑卒中患者,成为突发性痴呆的重要风险因素,目前,对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尚认识不清。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尹艳玲教授和生理学系王伟教授团队合作在生物医学1区杂志 Theranostics (2019 IF: 8.579)上发表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报道了卒中发生后神经元内SNAP29(synaptosome associated protein 29)蛋白减少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阅读链接: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尹艳玲教授和生理学系王伟教授:脑卒中后SNAP29蛋白减少破坏突触前功能稳态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24,较之心梗,脑梗后的抑郁风险更高
来源:MedSci梅斯
每年有79.5万美国人经历新的或复发的脑卒中,导致人口患病率为2.9%。在这些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将患有脑卒中后抑郁症(PSD),这与更差的功能结果、更低的生活质量和更高的死亡率有关。目前,PSD的确切原因仍不清楚,PSD是否代表对改变生活的医疗事件的心理反应,还是脑缺血后的生物变化,仍有争议。
近日,美国西奈山医学院的Naomi Mayman等人,基于美国的Medicare医疗保险数据库,探究2016年7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年龄≥65岁的美国患者,比较缺血性卒中(IS)和心肌梗死(MI)后新发抑郁症的风险和预测因素。这个近20万人的数据研究表明,尽管MI和卒中之间有相似之处,但PSD的发生率却很高。这个研究结果为脑卒中导致抑郁症的过程提供了可信度,并进一步强调了对所有脑卒中患者进行一致的抑郁症筛查的必要性。
阅读链接:
较之心梗,脑梗后的抑郁风险更高
25,Neurology:白质高信号标志与死亡和缺血性卒中长期风险之间的关联近日,神经病学领域权威杂志 Neurology 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该研究旨在明确MRI上的白质高信号(WMH)标记是否与患者长期死亡和缺血性卒中风险相关。研究人员纳入了SMART-MR研究中患有明显动脉疾病的患者,记录了受试者死亡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情况。研究结果表明,WMH体积、类型和形状与症状性动脉疾病患者的长期死亡和缺血性卒中风险相关。26,J CEREBR BLOOD F MET:固有柔脑膜侧支化对缺血性卒中后快速血流募集的影响柔脑膜侧支状态可独立预测卒中结果。美国和日本研究人员Atsushi Kanoke等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通过比较固有软脑膜侧支化程度不同的两种品系小鼠,确定了缺血性卒中后侧支流动和下游血液动力学的时空动态。发现C57BL/6小鼠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后,立即检测到柔脑膜侧支血流的强劲补充,并在7天内持续。而Balb/C小鼠在MCA闭塞期间和之后一天,都几乎没有观察到侧支血流募集,虽然闭塞后7天皮质灌注略有提高,但还是造成了更大的梗塞面积和更差的卒中结果。两品系小鼠在MCA闭塞后30min内,穿透性小动脉(PA)的血流量都减少了90%以上,其中Balb/C小鼠的血流量减少更显著,恢复更少。此外,与Balb/C小鼠MCAO闭塞后,毛细血管通过时间的不均匀性也较C57BL/6小鼠延长更多。表明皮质卒中后,固有柔脑膜侧支的范围会影响下游的血液动力学,并对微血管床产生长期影响。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of Cerebral Blood Flow & Metabolism。阅读链接:J CEREBR BLOOD F MET:固有柔脑膜侧支化对缺血性卒中后快速血流募集的影响
27,Lancet Neuro:年轻人好端端运动就中风了?小心这一中青年人卒中“雷区”!来源:梅斯神经
颈动脉撕裂导致的脑缺血事件只占所有人群缺血性卒中(俗称中风)的2%,但在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占比却高达10%-25%,是导致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从历史上看,临床医生更倾向于对颈动脉撕裂患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进行口服抗凝治疗。那么,与维生素K拮抗剂相比,阿司匹林在颈动脉撕裂患者中的作用能否有效呢?为此,来自瑞士巴塞尔大学神经病学专家开展了相应的非劣效性研究,研究结果支持对中青年颈动脉撕裂性中风患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进行口服抗凝治疗。该研究发表在最新的《柳叶刀》子刊 Lancet Neurology 杂志上。阅读链接:Lancet Neuro:年轻人好端端运动就中风了?小心这一中青年人卒中“雷区”!
28,TIA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具有相似的卒中风险来源:NEJM医学前沿近日,发表于NEJM Journal Watch 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具有相似的90日卒中风险。患者在TIA后短期内发生卒中的风险高,紧急评估和治疗可降低这一风险。然而,由于TIA可表现为多种不同的神经症状,这会对TIA诊断、后续卒中风险估计和最佳管理方案造成困难。如今,作为牛津血管研究(Oxford Vascular Study)的一部分,研究者报道了人群中由突发短暂性神经症状就诊患者组成的大规模队列的预后。本研究报道的卒中风险(无论TIA症状是否典型)可能表明在判断临床预后和未来开展临床试验时,我们可能应使用更宽泛的TIA症状定义。阅读链接:
TIA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具有相似的卒中风险
29,禾木颅内血栓抽吸导管系统中国获批上市,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率来源:创鉴汇禾木(中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宣布,其研发的颅内血栓抽吸导管系统Afentta已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此创新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循证医学证据,为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高效、快速、安全的介入抽吸取栓解决方案,以进一步降低致残率,减轻疾病负担。阅读链接:
30,Stroke:五分之一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脑血管畸形IDE是一种常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现的动脉疾病,可能是相当一部分最初被归类为不明原因的脑卒中的病因,也可能是小动脉闭塞患者的病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颅内动脉极度过长弯曲(IDE)的众所周知的并发症。然而,IDE引起脑梗死的发生率尚不明确。
近日,发表在Stroke 上的一篇文章旨在通过对颅内前、后循环的主要动脉采用一个客观的IDE定义,来确定IDE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患病率及其临床相关性。该研究结果表明,IDE是一种常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现的动脉疾病,可能是相当一部分最初被归类为不明原因的脑卒中的病因,也可能是小动脉闭塞患者的病因。
31,Lancet:迷走神经刺激疗法对卒中康复的价值大约80%的急性卒中患者伴随上肢运动障碍。持续性手臂功能障碍与较差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关。目前,促进卒中后上肢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很少。日前,来自英国的Jesse Dawson等在 Lancet 上公布了VNS-REHAB试验结果,目的在于验讫迷走神经刺激联合康复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手臂功能是否安全和有效。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缺血性卒中后中-重度长期手臂障碍,迷走神经刺激配合康复疗法是的一种新的治疗选择。32,Stroke:磁敏感血管征阳性的临床意义要变了?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传统上认为T2*-MR序列上磁敏感血管征(susceptibility vessel sign,SVS)代表了血凝块中红细胞(RBC)含量。当血栓阻塞血管时,血栓的成分和结构随时间而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对溶栓药物的敏感性。事实上,富含血小板的血凝块外面被一层富含红细胞的物质覆盖。在体外,虽然血凝块的成分与血凝块随时间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但SVS与时间关系尚未得到研究。日前来自法国的Sebastien Soize等在Stroke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探讨了SVS的出现是否与发病时间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SVS 依赖于从发病到 MRI 检查的时间。33,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第四军医大学熊利泽等开发了用于神经保护抵抗中风的多肽中风是世界上第二大死亡原因,4.5小时内的溶栓治疗是中风的推荐疗法,但只有在用神经影像学来区分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时才能进行。因此,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找到一个共同的、关键的治疗目标是很重要的。近日,来自第四军医大学熊利泽、董海龙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等研究团队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Tat-CIRP的多肽,它能够扰乱髓系分化蛋白2,并发挥神经保护剂的功能。Tat-CIRP对啮齿动物和非人类的中风提供了强有力的神经保护,应进一步努力将这些发现转化为治疗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方法。34,Neurology:无症状心肌梗塞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近日,神经病学领域权威取杂志Neurology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验证一个假设,即无症状MI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研究人员在心血管健康研究中评估了无症状MI与随后发生的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联。心血管健康研究前瞻性招募了65岁以上的社区居民,研究人员纳入了没有卒中或MI的参与者。研究结果表明,在基于社区的样本中,研究人员发现无症状MI与缺血性卒中之间存在关联。35,JAHA:轻至中度卒中后一年内抑郁症患病率和病程分析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JAHA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该研究旨在调查轻度至中度卒中后第一年内抑郁症的患病率和纵向病程变化。研究人员确定了轻度至中度缺血性卒中或脑出血患者,并且在卒中后 3、6或12个月时至少进行了1次抑郁评估。研究表明卒中后前6个月转为轻度/无症状的概率高于后期,卒中6个月后重度症状持续的可能性高于前期。该研究观察到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动态改变表明,在轻度至中度卒中患者中,卒中后抑郁往往在6个月后仍然持续存在,应持续监测和适当管理。36,Neurology:桥接治疗更适合于症状较轻的患者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是前循环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它能够显著改善功能结局,提高生存率。也有支持桥接治疗(EVT前IVT)的证据。近日一项发表在Neurology上的研究发现,桥接治疗与更高比例的90天功能独立、功能改善和较低的90天死亡率有关。特别是较低 NIHSS 评分、较小缺血核心以及dripped and shipped的患者。37,斩获FDA第二证,推想医疗脑卒中AI产品获批国际准入脑卒中是2019年全球第二大死亡病因。以出血性脑卒中为例,脑部CT检查是诊断早期脑出血的“金标准”,对疑似脑卒中患者应尽快进行CT检查以明确诊断结果。但实际应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近日,推想医疗脑卒中AI产品“InferRead CT Stroke. AI”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正式获批美国市场准入。这不仅是对该产品医学表现的积极肯定,更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带来巨大价值。39,Stroke:脑中风后,严重不良事件如何影响功能结局?在急性治疗期间和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头几周内,可能会出现许多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会以消极的方式影响临床过程和恢复,甚至会出现致命的结果。在临床试验中,并发症被系统地记录为不良事件(AE)和严重AE(SAE)。近日发表在Stroke 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WAKE-UP进行了事后分析。研究表明约有五分之一的患者出现SAE,在老年人和男性患者中更为频繁,并与较差的功能结局有关。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在未来的卒中试验中评估SAE的风险,并在临床实践中建立对卒中后严重并发症的认识。40,复旦大学沙先谊Biomaterials:纳米颗粒介导的新型策略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来源: 奇物论缺血性中风具有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然而,由于目前大多数治疗物质的递送效率有限,如何对缺血性中风进行有效治疗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研究表明,纳米颗粒在脑靶向和穿透血脑屏障(BBB)方面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因此研究者设计了多种功能性纳米颗粒,并将其作为药物递送平台以提高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近日复旦大学沙先谊教授在Biomaterials 上对纳米颗粒介导的新型策略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作者从缺血性脑卒中复杂的病理机制出发,对纳米颗粒介导的新型策略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及纳米颗粒在缺血性脑卒治疗领域中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旨在为设计和开发纳米粒子以有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新的思路。阅读链接:复旦大学沙先谊Biomaterials:纳米颗粒介导的新型策略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41,Stroke:心脏移植后,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和结局如何?缺血性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心脏移植(HT)后最常见的脑血管并发症。西罗莫司是一种强效的免疫抑制剂,可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途径,经常被用于心脏移植受体的二级或一级免疫抑制,并完全停用钙蛋白酶抑制剂(CNI)。最近表明,在完全停止CNI治疗的情况下,转用西罗莫司与心脏移植血管病变进展的明显减弱有关。藉此,梅奥诊所的Hilmi Alnsasra等人在Stroke 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探究了从CNI到基于西罗莫司的免疫抑制是否与中风发生率的降低有关,并评估中风在HT人群中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预后意义。该研究发现HT后的中风与死亡率的增加有关。HT时年龄较大、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和CMV感染与中风风险较大有关。42,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影像学评价,中国专家共识发布!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中国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占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0%~50%。ICAS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评价,因此ICAS影像学评估至关重要。当前ICAS影像评价尚缺乏统一标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我国临床实践,反复讨论并达成ICAS影像学评价专家共识,旨在为ICAS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该综述于近日发表在《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上。43,首部《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血压管理上海专家建议》今日首发!要点抢先看临床研究表明近70%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存在血压升高,但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累积证据表明,AIS急性期的个体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BPV)与患者的远期功能恢复、出血转化及死亡密切相关,是独立于血压平均值之外的危险因素。因此,降低BPV对于AIS患者急性期的血压控制及二级预防的血压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日上海卒中学会牵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领衔拟定了《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血压变异性管理上海专家建议》,并于近日在神经系统疾病泛长三角科主任沙龙·江苏站发布。该《专家建议》是首部着眼于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血压变异性的指导性规范,为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血压管理提供了详实的建议,对改善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44,Dev Cell | 罗凌飞组发现脑梗后的应急新生血管是由淋巴管转变而来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乃至全球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病因之一,主要是由血栓造成脑血管管腔狭窄进而阻塞造成,严重时导致大面积脑梗死。西南大学罗凌飞课题组于2019年发表论文,建立并运用脑梗和脑血管网损伤的斑马鱼模型,发现脑梗后脑膜淋巴管快速向内生长进入受损脑区(后称为“内生脑膜淋巴管”),发挥排除脑水肿并做为生长轨道引导新生脑血管生长的重要功能.近日,罗凌飞组在Developmental Cell 杂志上发表文章,进一步发现脑梗后在受损脑区最早形成并最快恢复血流的应急新生血管是由内生脑膜淋巴管转分化形成,这些应急新生血管对于重度脑梗后维持个体生命至关重要。45,Stroke: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根据房颤有无患缺血性卒中的情况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IS)的风险很高,尤其是存在心房颤动(AF)的情况下。无论是否存在AF,都需要改进风险分层,以帮助识别卒中风险较高的HCM患者。近日,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这项来自涵盖2010年至2019年医院护理数据库的法国纵向队列研究分析了因孤立性HCM住院的成年人。研究发现HCM患者AF患病率高,IS风险明显,HCM患者伴有AF与较差的结局独立相关。一个简单的法国HCM评分显示了HCM患者中IS的良好预测和临床有用性,具有良好的校准。
| 本期编辑:brainnews编辑部,能力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请留言指出,非常感谢
| 题图来源:abovewhispe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