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繁花中的《红楼梦》

2017-11-16 扶摇教育 e读书测评

明清时代盛行花的文化,无论戏曲还是小说,花在其中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在《红楼梦》中,我们不难看到由那个时代的花文化所产生出来的种种美妙的文学精华。


曹雪芹以花喻人,通过比喻、象征手法,以花喻人,是我国的文化书写传统。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却以空前的规模与奇特的构思,创造了一个以“花”为中心的人物群体形象。作者不论写那种花时,往往都有所象征和喻指。他用了许多色香品格不同的花来比喻象征作品中众多的青年女子,特定的花已成为特定人物某种品格的象征。


而且,《红楼梦》以花衬、人花一体。贾府衰亡就建筑在大观园的“楼阁轩榭”“树木花草”所构成的背景上。因此,在《红楼梦》中,就有不少大观园景物的描写。曹雪芹借助于对花卉的描写,尽情美化了大观园,为金陵诸钗布置了一个最宜于她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


“宝玉和黛玉手牵手离开了梨香院,一路踩雪回到贾母身边。这时候贾母的厅堂里,大伙儿站着坐着,不知在商量什么。


仔细听了,才知道说的是宁国府梅花盛开,贾珍的妻子尤氏特地在花园里摆设桌椅,布置茶果,请荣国府的家眷过去赏梅。宝玉高兴得手舞足蹈,夜里竟睡不着呢!


隔天,大伙儿吃过早饭,坐上轿子便往宁国府来。进了花园一看,果然,雪里白梅,淡淡幽香,好景致!姑娘们一声惊呼,都踏雪寻梅去了。”


曹雪芹以花寄情、移情于花。经常运用托物寄情、移情于物的艺术手法,把人物置于花木景色之中,移情于“花”,生发出与花景妙合为一的人生感受,形成人物心境与自然花景物我交融的深邃意境。



“这么一想,宝玉便往潇湘馆走去。一路上,清风吹拂,把许多花儿吹落了,掉得满地都是。宝玉恐怕花儿被人践踏,于是将它们揽在袖子里,跑到池边一抖,全抖在池水上了。


这样来回了好几趟,地上的落花仍然很多。正不知该怎么办,忽然听见背后有人问他:‘你在做什么?’回头一看,原来是黛玉。她肩上担着花锄,锄柄上挂着纱囊,手中拿着花帚,笑眯眯地站在那儿。


宝玉说:‘你来得正好,快来把这些花儿都扫起来,放到那池里去吧!’


黛玉笑道:‘放到池里不好,不知要漂到什么不干净的地方去呢!你看那小土坡上,我造了一个花坟。我们把花儿扫起来,装在这纱囊里埋了,岂不是很干净?’”


在《红楼梦》中,花是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表达道具出现的。这异彩纷呈、万紫千红的花是“人化”了的花,具有丰富的意蕴并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应。它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构造出生动的艺术境界和表达作品的意旨,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作品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一说,每个人都笑了。于是湘云加入诗社,取了别号叫作‘枕霞旧友’。当天晚上,湘云便在蘅芜院安歇。她和宝钗两人在灯下叽叽喳喳的,正讨论诗社的事情呢!湘云是新加入的社员,想要先做个东道主人,明儿请大家赏桂花吃螃蟹,然后作诗。至于作些什么诗好,却教人煞费苦心。


湘云说:‘现在正是秋天,我们作菊花诗应景吧?’


宝钗说:‘也好。只是古人作的太多了,恐怕会落了俗套。’想了一想,又说‘:有了!我们在菊花的上面都加上一个虚字,像咏菊、供菊、画菊,不就新鲜多了?’


两人雀跃非常,连忙拟出十二个题目来,依次是: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湘云将它们写在一张纸上,并且规定每个人至少选一首作。一切都商量好了,两人便熄灯就寝,等待明天的盛会。”


花中见人、以花写人,是这部古典名著写作技巧上的一大特色。作为意象出现的“花”,是曹雪芹心目中最纯洁、最完美的女子形象。它具有美丽的表象、芬芳的气味等等,正因为它具有如此喜人的外表,待到它“一朝春尽红颜老”时,我们才会产生对它的怜惜。曹雪芹一方面从历代的传统文学汲取了以花代情的文学“营养”,另一方面又从花的凋零中探求到了万事万物的发展、灭亡轨迹:生———死———生———死这一循环系统,并把这一循环系统放到历史的沧桑变幻中,衍生出了深刻的意象内涵。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红楼梦》中的节日

《红楼梦》为何又是《石头记》?

《说不完的曹雪芹》

“揭清官之恶”的《老残游记》

《老残带你游山东》

《顾明远与佐藤学的对话:教师如何激励学生“好好学习”》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老残游记>简介》

《重口味没营养带剧毒 您孩子的阅读是否“亚健康”? 快来对照做个“体检”》

《北师大教授石中英: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

《跟着民国大家们学语文》

《董奇:育人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

《如何阅读<老残游记>》

《迎接“部编本”教材的阅读改革》

《阅读,从课上到课下》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

《历史读物怎么读》

《读书就要“自己”读》

《怎样读老舍》

《大部头的图书应该怎么读》

《中学生如何读<红楼梦>》

《安徒生的价值》

《暑假读书的重要性》

《高考告诉我们应该读什么》

《学生应该读<儒林外史>》

民国大师们开给青年的书单

《从高中到大学,做好你的阅读准备》

《中考结束了,这个暑假应该读点什么书?》

《中学生如何读<西游记>》

《中学生如何读鲁迅》

《阅读就是要真的读》

《中考阅读重在积累》

《爱读书的孩子会获利》

《小升初时期应该读什么,怎么读?》

《学生阅读名著应阅读改写本》

《“文史哲”的难分难舍》

《如何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

《如何实现高效阅读》

《论“烂笔头”的重要性》

《阅读与写作,语文学习的“两面”》

《阅读需要背景知识》

《学生如何阅读普希金》

《学生如何阅读现代诗》

《学生如何阅读外国名著》

《学生如何阅读古典名著》

《那些很美的中国“童话”》

《再议核心素养与阅读》

《阅读测评总结》

《e读书项目阶段报告》

《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读与思》

《我不认识这个字,怎么读懂》

《拼音与阅读》

《寓言故事,怎么读?》

《童话故事,读什么?》

《核心素养与阅读》

《国际儿童读书日,我们一起读古诗——读<赠汪伦>》

《你不需要专业导读吗?》

《课外阅读,真的要课外读》

《阅读,不仅仅是……》

《我们一起来读诗 ——读<望庐山瀑布>》

《什么是“大阅读观”》

《民间故事的内在美,需要你慢慢读》

《课外书不止是消遣》

解读非连续性文本

《红楼梦》中的美食

《"诗经"中的花与美人》

《你不知道的“月亮”》

《我们如何阅读神话故事(下)》

《我们如何阅读神话故事(上)》

《教育部为什么要推荐这些书?》

《民国的孩子都读什么书?》

《阅读的两翼:朗读与默读》

《推想:一种高效的阅读习惯》

《挑书,也是一门学问》

《小学生如何读诗歌》

《不一样的中国“风”》

2017年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分享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风” 》

《廖卉萍:我们如何读一首诗 ——形式篇》 

《廖卉萍:我们如何读一首诗 ——内容篇》

《从人物对话中能读出什么?》

《故事里的“我”和讲故事的“我”》

《阅读不仅要好,也要快》

《一本书的“外在美”》

《易进:为什么要学习“作家作品”?》

《阅读需要知背景》

《小学生如何读小说》 

边注式阅读,你知道吗? 》

《“碎片化”的读百本,不如“全面化”的读一本  》

《检测阅读结果的简易方法》 

小学阅读能力提升,从“2+2+2”开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