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印广门清回答“是一非余”问 一一敏感问题解答之十一

2017-07-02 觉悟当下



佛法之真谛
佛法非迷信,非宗教信仰,乃是宇宙万法之真理真相!它是讲真,讲实,讲宇宙万物的起源以及所有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问:印广法师,有一位净土宗大师,在大会上批评您是“荒唐”“太胆大”“太危险”。

答:大师批评,是我的福报!求之不得啊!感恩不已啊!不过,请您讲明白点,怎么个“荒唐”而且还“太危险”?也好让我改正,以免贻误众生。

问:那位大师说:您讲《法华经》是真经,其它经都是方便法,是戏论法。难道《无量寿经》和《华严经》就不是真经了?他还说《法华经》是大乘的一部重要经典。但其它经典,你不能去否定,不能“是一非余”。

答:
大师其心慈悲,毋庸置疑。
大师之说欠妥,不敢苟同。

一、“真经”之说,是佛说。不是天说,不是人说,亦非印广说。


      1、《法华经》第二十一品“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真净大法”非“真经”而何?


      2、《法华经》第二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唯此(特指《法华经》)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非真”即妄,说为“方便”是普劝,说为“戏论”是棒喝。


      3、《法华经》第二十三品,佛陀尤以十喻(大海对诸水、须弥对诸山、月亮对众星、太阳对诸暗、轮王对诸王、帝释对诸天、大梵对众生、辟支对罗汉、菩萨对诸贤、佛陀对诸法),褒《法华经》为大海、须弥、月亮……;贬诸余经典为诸水、诸山、众星……。首肯、独肯、唯肯《法华经》“第一”、“最上”、“最明”、“最亮”、“最尊”、“经王”……佐证“真经”之说。


      4、《楞严经》第四卷“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复于第六卷“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旗帜鲜明佐证“真经”之说。


      5、《楞严经》第六卷,文殊将势至念佛、弥勒唯识等二十四圣所代表的无量法门统统否定:“云何获圆通”。亦是佐证“真经”之说。


      6、丁福保著《佛学大辞典》中“十种邪”其中第八种是“善根邪”,第十种是“菩提邪”。此二皆为佛门内部方便之法。亦可佐证“真经”说。


      7、中国全能大儒、三不朽圣人王阳明否定佛教,说为自私、无益于国家民族,正是否定三藏十二部经中的方便之法。而其心学精华“万物一体”、“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正与《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相通、相合。亦可佐证“真经”之说。

二、以上诸段经文,一目了然,毋须争辩!


      凭心而论,三藏十二部经皆佛金口说出!谁忍心去说个三长两短啊!谁又胆敢去说个是非彼此啊!何况全盘否定!何况泼口恶骂!可是此骂此泼皆佛金口玉言!佛不说,你给我一万个胆我也不敢说!佛叫说,你给我一万个胆,我也不敢不说!

二问:那又如何圆解万法平等?

答:
一、“真经”之说,本是权巧;“平等”之论,亦是逗机。
      《法华经》第二品“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据此当知,是佛将余经说为方便,而将《法华经》说为“第一方便”。既为第一、二、三……之理,岂有“是一非余”之事?否则,第一毕竟无流之源,二三倒成无源之流。理事相乖,还说个甚?

二、若按哲学命题,正与否定之否定规律相应。
      法华妙义,先非后是,即非即是。果真读懂法华是王,切实体悟万法皆非,当下万法即王!三藏十二部经、凡外诸说乃至有情、无情天地万法无非妙莲华!无非首楞严!无非释迦、弥陀、观音、地藏。无非当人当下一念随缘变现而已啊。如梦中之人,梦中之事,梦境万千,实为梦人自变自现!还谈什么真假、第一、平等!谁跟谁平等?又谁比谁第一啊!正由否定之否定而圆悟全体、圆通全体、圆证全体。

三、其实,真正“是一非余”的,恰恰是《法华》、《楞严》、《心经》等圆教之外的无量经典与法门。
如净土的一句佛号,禅宗的破一切相见性等等……无非一门深入,不能统观全局,彻照源底,才被《法华经》与《楞严经》“非余”。

三问:那么,《华严经》统摄无量法门,怎么也被否定呢?
答:
您太聪明,思惟殊胜,逻辑严谨!可谓无漏之问。

问:谢谢鼓励!还是请您解释。

答:“是一非余”固是妄,“是余非一”亦非真。

一、《华严经》说了无量法门,却不正说、明说、细说一心三藏。或者说是口头禅式地模糊带过,让人难以看懂。


      1、我们把它方便说为“是余非一”。


      2、亦有将其说为皇帝(喻《华严经》嫁公主(喻一心三藏),陪嫁的宫女太多太美太逗(喻无量法门),驸马爷看花了眼(喻杂修),反而冷落了公主(喻不能明心见性)。


      3、无量法门“是一非余”,“是一”成了“执一”,“非余”,成了排斥一切余。不仅昧性,而且昧相。若论禅宗,“执一”则成了执性昧相、所执之性亦非“真真如性”(见《楞严经》卷七“将欲复真,欲真己非真真如性”)。“真真如”可不同于“真如”、“真性”、“自性”、“真相”……啊!


      4、《华严经》“是余非一”,“是余”成了统摄一切余,“非一”,成了忽略一、模糊一、似是而非一乃至不见一。虽有全相,却难见一,终至执相昧性,亦昧于相。


      5、《法华经》先是后非,先非后是,即非即是,即是即非。如《楞严经》卷四说为“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二、是故当知:如来正法,不是“是一非余”,也不是“是余非一”,也不是“非一非余”,也不是“是一是余”。而是“非一非不一、非余非不余、此余非彼余非不彼余。总讲“非一非余,即一即余。非此非彼,即此即彼”。此即如来命脉“不二法门”。


若言是一,森罗万象,宛然现前;若言是二,无非一念。若言此即是彼,彼此异相重重;若言此不是彼,无非一念变现。
复喻于梦,若言是一,梦境万千;若言非一,唯一梦人。若言彼此是同,万象纷然不可开交;若言彼此是异,唯一梦人所变所现。

行人于此,当细体味!

                                                                                                                                   2016.9.24



印广门清回答“是一非余”问 一一敏感问题解答之十一   

 2016.9.24

http://www.fahua123.com/thread-79667-1-1.html

(出处: 法华论坛)

----------------------END----------------------


分享此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期精彩回顾,点击直接查看】





完整系统学习印广门清法师 《法华经》《楞严经》《阿弥陀经》《心经》视频及讲记!

请点   觉悟当下下面菜单    佛经讲义    讲法视频,应有尽有。点“阅读原文”增福增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