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遇见苏轼后,我们到底应该思考什么?(总第328期)
编前语
2017年10月9日,公众号“清华附小2012级4班”发表了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推文,在网上引发了热议,一时间赞扬、质疑、批判、反思都涌向了这些小学生。今天我们就和杜老师来谈谈“当小学生遇上苏轼”。
Q1
很多网友在看到小学生的论文时不禁感慨:教育资源在学区、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正如新京报所言,“他们的优秀是因为站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肩膀上”。有人认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阶级固化,您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的?
杜骏飞:
在现行体制下,社会阶层是不平等的,教育的不平等则会加剧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其原因在于社会资本的效用差别。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指个人在组织结构中位置的价值,一个人能从社会关系中获取得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
有句话可以形象地概括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高考。与此相对应的,教育的形式也大致分为三种:应试教育、应试和素质相结合的教育以及素质教育(通识教育)。
这些“逆天”小学生及其家长大多拥有优良的社会资本,他们不少毕业于清华大学,颇多家长从事互联网或金融行业,可以说都是精英阶层。这些孩子接受了大量的西式素质教育,他们很多人的目标也不是国内的学校,而是国外名校。
对于底层社会来说,寒门难出贵子有两个原因:一是主动放弃教育。当下,“读书无用论”拥有越来越多拥趸,“知识改变命运”被很多底层人民摒弃,与其让孩子继续读书考大学,倒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补贴家用。二是被动接受低竞争力的教育。比如,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很少有合格的英语老师,而在江苏高考中,英语占总分三分之一,这让从小接受不合格英语教育的农村学生如何在高考中胜出?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教育始终都是社会流动性的关键所在。公平的教育推动这种流动性,而不公平的教育则阻碍这种流动性。
当然,当下网络资源是丰富而开放的,慕课、公开课众多,人人都可以获得大量想要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教育不公平,但即使如此,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这些开放资源也不可能彻底解决升学的基本问题。
其实,在这一风波中,教育公平和社会资本问题,才是最需要我们深思的核心问题。
Q2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两种主要方法。每一种都有它的独特价值。但是,诗歌的美在于欣赏和揣摩其中的美,过早让小学生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去研究诗歌,是否使得诗歌教育本末倒置?
杜骏飞:
欣赏和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效用是完全不同的。另外,对于学术培养来说,方法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研究的目的。
理论上说,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都是值得培育的学术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初级培育,应该是自然的、循序渐进的、诚实可靠的。
这次小学生研究报告只是致敬苏轼活动的一部分,是小学生利用国庆假期完成的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课题。而在这之前,学校举办了各种相关活动,比如利用课前演讲了解苏轼生平,在晨读期间吟诵苏轼的诗词,暮醒时间进行游戏飞花令,还跟着《中国诗词大会》评委康震一起品读苏轼诗词……这些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完全能够帮助他们欣赏苏轼诗词和揣摩其中的美了。
一般小学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好了,但是清华附小还要更进一步,要求他们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做研究,且是前沿性的定量研究,试图引入学术话题、掌握科学工具。
严格来说,学术能力的培育,在西方中小学教育中是寻常可见的,比死记硬背的地位重要的多。这种跨方法的训练,也不是教学奢望,而属于对顶尖级学生高水平的严格训练。定量与定性思考相互补充,可以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相结合。
但是,我想再次强调的是,这些学术训练,要尊重教育规律,要符合不同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需求,要鼓励孩子尽可能在接受辅导后独立地完成作业,而不要过度要求家长参与,更不要揠苗助长、弄虚作假。
纯真的学术兴趣,纯净的教育伦理,纯善的教学逻辑,它们不仅比前沿科学方法重要,也比任何“教育成果”都重要。
相关评论
1
让孩子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成为很多家长的目标,如果说以前的竞争还是中考和高考,现在战线则拉倒幼儿园了。
——《小学生研究苏轼写论文引热议:孩子教育成本多高》(《新京报》)
2
解读清华附小学生的文章,离不开清华这个标签。这些小学生何以优秀?除了过人天资外,更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学校是中国最高学府的附属小学,而他们的父母,多是就职于清华的高知人群。说白了,他们的优秀也是因为站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肩膀上。
——王言虎:《小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我们能读出多少层意思》(《新京报》)
参考资料:
[1]新华视点:《家庭作业变“家长作业”!家长签名该不该?》
[2]中国教育之声:《取消“家长作业”,有助于理清家校双方责任》
[3]新京报:王言虎《清华附小学生“大数据”分析苏轼,我们能读出多少层意思》
[4]南方周末:万维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
[5]沈艳:《静待花开,谨防研究大跃进——有感于某小学研究报告》
【通知】杜课小助手之前出现了一些异常,导致很多粉丝未能及时进群,现在异常已修复。请想进群的粉丝重新扫码添加小助手。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 少数人的责任 | 读昂山素季 |当得起“风骨”二字的,大约只有他这样的奇男子了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我们去露天上课吧?|杜骏飞:“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做沉静的飞鸟”|孔老师的故事|话说“大学90%定律”|这是你步入大学的第一门课|我们为什么不歌唱?
关注:“微博掐架定律”突然火了,作者杜老师怎么看?|杜骏飞:一个教师的自白|发现一位雅典的公民|“蚂蚁财富”做错了什么?|拉斯维加斯的枪声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美|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善念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杨婧婕 言
责编|胡园 王静颖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