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意你”(杜课368期)
编前语
多年以后,再回忆校园生活,最让人怀恋的不只是那段诗酒快意的岁月,还有课上课下言传身教的老师。今天,为大家分享一篇已从南大毕业四年的校友的文章,听她聊聊记忆里的杜老师,通过他者讲述的方式,重温老师曾经给她上过的课。
“我在意你”
伍姿
我本科毕业已经四年,有一次和同事聊起大学来,他说,觉得985大学和普通大学也没什么差别,最后还是靠个人能力,名校出来的不一定混得比别人好。
后半句我是赞同的,工作后接地气很多,对于学校名气这种虚无缥缈的光环早就懂得谦卑了。它在提供给你一个好的工作敲门砖之后,在功利的效用上越来越微乎其微。但衡量的标准似乎不应该只是单一的升职加薪,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是一辈子的隐形财富。而我更加无法否定的是在南京大学我度过了最有价值的四年,而令它如此宝贵的,不是学校排名,更不是所谓的名校优越感,而是它让我有了契机遇到了那些优秀的同辈以及厚德载物的老师们。
很多时候一所学校的精神和气质,可能最直接地就是体现在了这大学的老师身上。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杜老师在我心里则是这句话典范。大学的时候,偶尔也翘课,不过杜老师的深度访谈这门课我却从没翘过,不是因为老师严苛要点名,而是怕错过每一堂可以与老师思想碰撞的时刻。
杜老师说过,他不喜欢上百人的大课,而是希望十多个人的小班,这样,他可以与每一个人对话,从而达到更深层的交流。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孔子与弟子,苏格拉底与学生们也常常用这种面对面的方式辩论、对话。传播介质再发达、覆盖面再高,也许这种面对面的口语传播,仍然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所以,他的课上更多时候像是一种开放的聊天环境,我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提,无论是学业的困难、感情的困惑,还是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而他总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一语道破,言辞犀利又不失温和,逻辑缜密而直指人心。
课程虽然叫“深度访谈”,而我学到了远远超过了采访技巧本身。在第一堂课上老师没有直接教我们如何采访,而是教我们在采访之前与人打交道的基本礼仪,因为在他看来“社会化水平更关乎生存”(《一个老师的自白》)。记得当时老师专门请了一位同学上台和他握手作为示范,那位同学表现得有些随意,老师则耐心地纠正,指导他眼神要自信地直视对方,握手力度要适度,表情则应该真诚微笑。这些父母都可能忽略教授的人际交往常识,则让我以后无论是申请出国时撰写邮件,还是在实习时电话采访嘉宾,都能让对方未曾蒙面就感受到我的尊重与真诚,沟通起来自然顺畅很多。
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小事是,有一次,我去学院办公室时迷了路,正巧碰到了杜老师,向他问完路,我顺便提道“杜老师,我这学期选了您的深度报道课。”老师则回答道“我记得你,你叫伍姿。”听到自己名字时一股暖流涌入心中,偌大的校园、上百人的课堂中被尊敬的老师记住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因为每个年轻的心都在渴望着被重视,被在意。
就像杜老师在《一个教师的自白》里所说“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用一切可能的方式让他知道:我在意你”。这件事非常小,老师也许都不太记得了,但从那时起我便感受到“记住别人的名字”也许是人与人交往初始能表达的最大善意。
20岁的我认知略浅,知识存储有限,在他的课堂上更多的时候是聆听教诲,然后自己再反刍、思考、消化,而这一个思辨的过程,却让我受益良多,也让自己的三观有了一个基本雏形,懂得了如何脚踏实地的同时又仰望星空。
杜老师很早就告诉我们,优胜劣汰是这个社会难以避免的竞争法则。懂得人活得不能过于浪漫、不接地气,因为你身处在社会之中,一定程度遵循游戏规则的现实主义才能保证人基本的生存。我也同样相信他所认同的一万小时定论——任何事情只要你坚持做一万小时,你最终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所以工作之后,我虽身处互联网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常常遇到各种新的挑战,每每遇到瓶颈却都告诫自己,不要畏难,踏踏实实地做事,所有的问题也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杜老师也强调精神食粮。在他身上仍然有当年“杜马兰”(他曾经写诗的笔名)的理想主义气质。他鼓励我们多读书,并向我们介绍他的读书方法,他说读书应该先从经典读起,因为它们是经历了层层时间考验后的文化精髓,往往能拓展你的认知边界。
可当时年少不懂他的劝诫,浪费了许多光阴,在大四毕业那个暑假遗憾不已,于是两个月里什么事情都没做就关在家里阅读一本本经典之作,酣畅淋漓。而庆幸的是这一方法到现在还管用,就在一个月前我读到《理想国》时仍然可以让我第一次认真思考国家、法律等等看似天然合理概念存在的由来,打开了认知的新世界。而老师经常强调的阅读和写作的无用之美则仍能促使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每周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写一篇文章,让我从生活的冗杂中抽离开来,思想获得大口呼吸的空间,享受离现实之地一厘米的轻松与自由。
杜老师虽然只教了我一堂深度访谈课,但却更像人生的导师。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遇到不同的困惑时都会找他沟通几句。大学毕业时去向老师告别,谈及与大学男朋友分手对自己的影响,老师会中肯地建议去找一位过来人问问她的心得体会。研究生回国找工作第一次遇到挫折,回到学校和老师聊起,他会向我介绍师兄师姐所在的微信群,希望能够给予到帮助。拿到好几个工作机会,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向老师微信咨询,他会问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然后列出他认为每份工作的优缺点。
和他的这些聊天的过程,不仅解决了自己当下的困惑,同时也让我耳濡目染地受到了他的影响,慢慢地开始学着杜老师在分析问题时不紧不慢的表达方式和条分缕析的思路。对一个问题进行解构,从不同方面进行剖析,这种分析问题的技巧在我校招面试时对我帮助极大,面对考官抛出的问题总能自信地侃侃而谈起来。
工作之后,也会遇到困惑,走出象牙塔后的自己能够更独立地面对,遇到困难时会想,如果问杜老师,他会给出什么建议,然后尝试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寻找解法,给出自己的决策。
后来杜老师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杜课”,在这个平台上,他就像以往面对曾经的我们一样和更多的学弟学妹在这个平台上对话、沟通,他们可以任意发问,杜老师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这个新的传播平台,也让离开校园的我有了再次聆听杜老师教诲的机会,每每读到一些文字,仍然让我醍醐灌顶,给予我一剂清明,仿佛回到大学的时光。
重温:
《一个教师的自白》(节选)
杜骏飞
1
我直到做了父亲之后,才慢慢领悟到,其实,眼前的每一个学生,包括那最平庸、最不起眼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珍宝,承载了他们的无尽希望。
如果我的孩子天资稍差,抑或顽劣不驯时,我希望他的老师如何,那我亦自当如何。
2
许多新生入学后,慢慢会在内心集聚起这样一种痛苦的感受:在这个校园里,乃至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其实没有人真正在意你。
于是,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用一切可能的方式让他知道:我在意你。即使你不用温和的鼓励和赞许,也要用严厉的批评和敦促告诉他。
即使是一句问候,一个提问,一个眼神,也能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
3
每一年的毕业时节,都在和我的学生告别。本科生,四年,研究生,两年或三年。从素不相识,到共享一份份喜怒哀乐,到教学相长,然后从相濡以沫到相忘于江湖。
往往是,师生之间刚刚成为真正的相知,就不得不在路口告别。这是每一个教师的酸楚时刻。我见证了你们的成长,见证了你们的青春光华,见证了你们步入更新的人生,但是我却被迫移开视线,然后又回到下一个原点,等待下一个学年,面对下一批懵懂、陌生的你们。
所以,这真是甜蜜而感伤的职业。
4
在一个百度知道的时代,教师所能传授给学生的,其实已不是知识,而是智识。智识里有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超越知识的那一部分:例如意志力、方法论、价值观。
智识是方法,所以教师需要有方法。智识是智慧,所以教师需要有智慧。智识是态度,所以教师需要有态度。智识是性情,所以教师需要有性情。智识是人格,所以教师需要有人格。
这就是一个典范的教师值得尊敬的全部原因。
5
教师的职业本质,其实是从未来回来跟学生说话。
我曾经举《肖申克的救赎》为例,说明教育的意义。老瑞德说:“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大错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
真正好的教育,是像这样穿越未来和过去的玄秘低语。因为有教师的灵魂传信,学生才不至犯下他本可避免的大错。
……
点击阅读原文:《杜骏飞:一个教师的自白》
杜课粉丝群成立了,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鲁迅先生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我们去露天上课吧?|杜骏飞:“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做沉静的飞鸟”|记者节答问 |颠倒之思 | “侵略性”
关注:豫章学院(上)|豫章书院(下)|虐童事件:五个基本问题|当“剁手”成为命运|“江歌案”评论指南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黑暗森林,光明森林|忘人,忘我,然后演讲|时间穷人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美|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悲悯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hummy 言
责编|胡园 王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