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铁的文明遮盖着社会的原始(杜课417期)

2018-01-10 杜骏飞 杜课

编前语

近日,一名女子为“等老公”用身体强行阻挠高铁关门开车引发网络热议,视频在网上热传。一时间,高铁女子,铁路执法人员,女子所在单位,媒体以及各路网友陷入舆论漩涡。对于他们的表现,杜老师是怎么看的呢?


谈高铁扒门事件

(谈话实录)


高铁扒门事件,我还没有看到权威的调查报告。按照现有的新闻报道来看,有以下几点令我印象深刻。


1、扒门女子。


不管她有多少理由,在高铁上强扒列车门,延误列车发车时间,对自己是犯险,对交通秩序是危害,对几百位旅客的利益也是一种侵权。她面对铁路管理和乘务人员的劝阻毫不理会,以撒泼来诉求一己之利,这显然属于行为失范,也肯定不是一个有文明素养的公民的举止。 


2、管理人员。


在现场维护秩序的公务人员,看上去进退失据,除了大声劝阻,剩下的就是不知所措,没有什么妥当而规范的应对办法。铁路人员后来采取的抱摔动作,又激起了围观者的抨击。那么,我们特别想知道的是:对于扒门女子这样的行为,在铁路管理守则上应该如何界定呢?有没有类似的应急预案能够指导管理、教育受众?如果没有做好这种制度建设、管理辅导,也没有后续的自省与培育,那就是管理的失职了。此外,还有一点不能忘记:扒门女子所指控的管理人员失职是否成立?扒门行为是否源自一种应激反应?如果指控属实,铁路管理就要承担与女子同等的责任了。


3、围观群众与媒体。


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网民的留言。除了少数理性的分析之外,更多的是喊打喊杀式的文革语言。面对这一事件,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作为一个公共讨论,不能一味渲染极端的情绪,特别是作为公共领域的媒体。另外,大部分旁观者是把自己带入到其他旅客的角色,而非纠纷的当事人。但进行道德判断的前提是,要遵守“失忆症原则”——你得先忘记自己,忽略掉自身利益,在这种前提下去做道德判断才是完善而理性的。网上的各种极端话语,以及部分媒体一贯的一面之词、极言其事,凸显了公共讨论的失序。


4、当事人的单位。


据说该女子供职的学校,已经雷厉风行地将其撤职查办,理由是社会影响恶劣。从表面来看,“社会影响恶劣”是确定的,但其实在字面上,这不应该作为行政处罚主要理由。如果是基于完整事实、对照制度颁布惩罚,那无可厚非,如果仅仅是为了应对舆情而采取的维稳措施,则并不可取。在形形色色的舆情事件中,这种舍卒保车的行政行为,已经演化为一种危机公关八股,也早已是一种官场流行的惰政。从法制来说,不管面对各种事件,我们总应该先还原所有事实,总要说明惩罚的依据,也总要给当事人一个辩驳的机会,然后才有惩罚可言。


高铁,是国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象征和缩影。这种与社会各阶层利害攸关的窗口事件,理应引起深刻的自省,特别是涉及到管理、服务、法治、政治的隐情,理应唤醒变革的要求、理性的思辨,而不是简单草率地激发舆情和挥霍激情。


高铁扒门事件中,不管是扒门女子、铁路乘警,还是围观群众、网民、新闻界以及单位政治,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仓促绘就的社会景观,那就是:在象征中国科技文明的高铁旁,上演着一幕破绽百出而又意味深长的社会剧。




【通知】杜课小助手之前出现了一些异常,导致很多粉丝未能及时进群,现在异常已修复。请想进群的粉丝重新扫码添加小助手。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鲁迅先生 怀高华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感恩节为师三十年 流量不能移,十万+不能屈 如何在金庸小说里过节?见字不会如面  十八愿|“心流”课夜航记


关注当“剁手”成为命运“江歌案”评论指南暗黑的红黄蓝“红黄蓝”事件:课后问答何以报善?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时间穷人不要用“恐老”来遮掩平庸|考研三问 “满大街都是圣人”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悲悯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高宁

   责编|胡园 王静颖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