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黄蓝”事件:课后问答(杜课371期)

2017-11-25 杜骏飞等 杜课

编前语

在昨天的《暗黑的红黄蓝》中,我们留了几道思考题,并邀请读者在留言区写下了他们的思考。有感于读者们的积极留言,杜老师特地对读者留言进行回应。今天,我们精编部分读者留言和老师的回应,展现一个更有对话精神的社会课堂,供杜课的读者思考和借鉴。



课后问答


@Eazin:


今天一整天都很压抑,或许因为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留下什么阴影。学了新闻以后,面对这些事情我越来越不想发声,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怕我们看到的只是有人想让我们看到的,我们该看到的还有多少没能看到。我今天一直在想,我们学新闻,是为了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除了报道事实,甚至很多的情况下我们连事实都不能完全报道出来。传播改变历史,新闻指引人民,可是我们能做到什么程度,我的朋友对我说,个人扭不过体制的。可是难道我们就要放弃了吗,我们是这个国家的未来啊,如果我们都放弃了,它的未来在哪儿呢?


杜老师回应:


我们没有放弃,本文的留言讨论就是证明。在你发出这样的声音时,你也没有放弃。


个人确实不能改变历史,但是众人确实可以。


传媒未必能直接改变历史,但它能改变人。


一切赢了我们的,都会输给时间。我们所有的存在和坚持,都是在等待时间的证明。



@麦麦麦麦先生⁶⁶⁶:


都在说发声转发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有关部门得到重视,我认为很明显关注度已经达到,下面该停止这种无休止的愤怒,该冷静下来,到底如何解决?从家庭教育校园教育再到社会教育,每一层的缺失都会造成悲剧的发生。世界上毁灭人性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世界上感动你我的事情也都在发生。别被一时的愤怒蒙住了你发现美好的双眼!


杜老师回应:


冷静很好,不绝望是希望的开始。


追问很好,提出问题是回答的开始。


“世界上毁灭人性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世界上感动你我的事情也都在发生。”这句话尤其好。


我们也许是遇到了垃圾场,但我们不是为了垃圾场而活着的。



@思敏:


在看不清真相的时候,最需要的其实是专业媒体扎实的调查,深挖事件背后的隐情,提供更多信息和事件细节。这两天,三色幼儿园事件爆出后,朋友圈转发的每一篇相关文章我都有看,但非常可惜的是,几乎都是围绕受害者父母的控诉展开的情绪引导,其中还夹杂许多微信群留言等难以证实的消息。媒体信息管制的后果,无非是中间层的凋零与漫天乱飞的传言。“性虐待”与“幼童”,这两个字眼的结合耸人听闻,足以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毫无媒体这个中间层的抵挡之后,事件带来的群情激愤,就是许多篇被404的文章中所说的对国家的失望。


杜老师回应:


关于“媒体这个中间层”的阐释很理性。


社会学有一个“减压阀”理论,社会压力类似于锅炉,锅炉的耐压有限,蒸气压力过大会最终导致锅炉爆炸。若想避免爆炸,需由阀门不断向外排出压力。


在重大事件发生、谣言蔓延时,专业主义的媒体是一个“减压阀”,它可以提供真实权威有公信力的信息,消灭谣言的威力,促进社会心态的理性,同时这种社会渠道可以让人们的利益诉求得到正常有序的表达,避免社会失控和体制瓦解。


知识人阶层和中产阶级也是“减压阀”。在座的诸君,学会科学调查、理性对话和批判性思考的读者,你们也是!



@胆小鬼:


我们对真相的关注永远都不止于所谓的正在调查中。民众期待的是一个公开透明的调查过程,而不是每个部门都在说这不是我们管辖的范围。红黄蓝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既是对受到伤害的孩子们的关切,更是人们对幼儿教育体制如何走向正规化、有保障性的关注。


杜老师回应:


是的,严肃的公共生活,不是把注意力局限于一人、一地、一事。一瓢之鸩,足害弱水三千;即使一个幼儿园的事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命运。我们要做的,是回朔历史、审视当下、守望未来,为此,我们真正重大的责任是:砥砺制度,促其良善。

 


@blabla:


我们不能失去一颗关怀的心,更重要的是不能失去冷静理智的大脑,不能被情绪带着走,不能被随意带节奏,也不能轻易忘记。


杜老师回应:


很好。不淡漠,不冲动,不忘记。



@Emerald:


我相信最后会调查出一个真相,无论这个真相是残忍还是“幸运”。舆论的愤怒需要控制,但更希望是政府能用即时的调查反馈来引导,让大家看到事情的推进发展,了解到真相,这样才会更容易平息愤怒中的恐慌。删视频,删评论并不能让大家停止“幻想”,也只会使得大家更加相信那些谣言下的故事。政府和群众站在一起让事情有个结果。


杜老师回应:


对有智识的人群来说,谣言确实可以止于智者;但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说,谣言只能止于新闻的公开性。


各位像Emerald这样的同学,希望你们有一天拥有互联网管理权力时,仍如今天这样明智,仍能不忘作为民众时的初心。



@piu piu:


如果有望远镜,希望能让孩子们看到天边最美的星星。


杜老师回应:


鲁迅先生在《热风》里写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我们不知道星星有多远,也不知道为下一代创造美丽世界有多难。如果他们的身边竟没有人,我们便是他们命运中唯一的可能。

 


@素语玲珑:


梳理整个事件,三个疑问无法解决: 1、正义迟早会来,可是童年不能重来。这些孩子只能作为“挖井人”而存在,那么迟到的正义对他们来说意义又有几何呢? 2、各种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大众心态崩溃,本应该被人深深信任的公共机构陷入“塔西陀陷阱”,他们该如何挽回“沦陷”的公信力? 3、谁还记得两天前的肺结核事件?


杜老师回应:


1、正义时或来迟,但从不缺席。迟到的正义也是正义,它胜过一切准时的不公。如果这些孩子只能得到迟到的正义,他们会感谢曾为之奋斗的我们。这些孩子的孩子们,也会记得我们此刻的讨论。


2、该如何挽回“沦陷”的公信力?最好的方案是从很久以前挽回,次好的方案是从当前开始。


3、谁还记得两天前的肺结核事件?你,我,还有这里的很多人。社会的记忆来自内心,而不是文本。

 


@何官官:


红黄蓝让我想起了身边很多“老师”的现状。大二的时听一名学姐讲座,她解释考研原因是她想当大学老师,因为事情不多,工资不错,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一个朋友今年考上了我们市的公立幼儿园,园方要求朋友圈每天必须转发规定的鸡汤美文,互相点赞,否则晨会批评。还有一个朋友专科学校,坚持三年还在考这个幼儿园,她说幼师技能要求不高又体面,适合她这种不太灵光的。感觉身边很多人去选择教师职业,第一竟然不是因为有热情,而是满足职业外的需求,会不会以后生出个“黑白灰”呢?


杜老师回应:


同意你的看法,人生最重要的教育来自童年,但这个社会对此往往却并不认真。什么时候我们的制度能保障早期教育师资的优化和发展?国家激发英才涌入幼教事业之日,才是伟大教育来临之时。

 


@上杉绘梨衣:


舍友很愤怒这种暴行,已经有不小的民意审判了。我在旁边默默听完,心里五味杂陈。这种井喷式报道已经让家长孩子们人心惶惶,这件事也还没个具体交代。身为半个新闻学子很怕说错话,怕最后反转打脸。默默把细节图和新闻,评论一遍遍刷着。也许老师也是在等一个结果吧?


杜老师回应:


是的,理智的评判,大多基于准确的事实。胡适先生说,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不说十分话。


今天,我们已经等到了部分确定的事实,但我们仍在等待更多。


@🍭Miss Chocolate:


新媒介技术的更迭将人们整合到共同的传播空间,人们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在这个传播空间中,就如鲍德里亚所言,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日益模糊。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后真相时代。在这个事件中,不知受谁操控的自媒体、营销号为吸引受众注意,利用“性侵”“虐童”等符号,诉诸于视觉传播,极大的调动了受众的敏感神经,引起受众的选择性注意并移情于此事展开激烈的讨论。殊不知,在这过程中,事实已经让位于观点情感,造成真相缺位,撕裂着社会话语。对于社会而言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作为一个潜在的从业者,现在能力有限无法改变这个现状,但是身为一个新传学子,则应不偏听偏信,不被人带节奏,即使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信息也要保持自己的理性判断。


杜老师回应:


你学得很好,做得也好。你对自媒体传播的批判亦有道理,只是建议适当分层讨论。社会是多元的,自媒体也是多元的,总是有人公益,有人自私,有人慈悲为怀,有人火中取栗,有人负重前行,还有人多行不义却假以公共利益之名。


但真正的文化阶层毕竟是有使命的:我们仍要崇高,不论有多少人崇低。

 


@崖余:


我想我到死都不会爱上这个让儿童遭罪的世界。 ——加繆


杜老师回应: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宋庆龄



@Rambbby:


所以有点理想主义不好吗,承担起身上的职责,无法改变现状,但改变未来的是你,学新闻,法律,教育,心理学等等等等专业的朋友,希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大家都能真正做点什么。社会责任感这词真的不重,不同的人承担的有多有少罢了,当一个好老师,给孩子的童年留下欢乐而不是苦痛,如果每一个学学前教育的人都有着一份自觉,那对于未来也是一个极大的改变,还有千千万万的行业,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


杜老师回应:


说的真好!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自我要求,社会才有进步的机会。《国际歌》里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不管在哪个时代,即使大众集体沉默、等待,也总会有少数人把历史担在自己肩上,他们不退缩、不推脱、不悲观、不怯弱。他们就是所谓人类精英。


@Habermas 🍤:


那个现在评论第一的,我和你一样,专业老师刚给我疏导完。


杜老师回应:


期待你有一天可以自我疏导,更期待你有一天可以疏导众人。

 


@狐言:


从来没有觉得三种颜色在一起是如此可怖。 被曝光出来的会是个例吗?我们心里都有答案。 冰山之下,还有多少黑暗? 有人说,闭眼盛世,睁眼熔炉。丛林之中,都是侥幸。有人说,善良扼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归咎体制也好,唾弃人性也罢。人们出离愤怒,最终都期待一个妥善的结果。404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直面舆论才是唯一的路径。


若群星失语,夜空必然黯淡无光。如果你是记者,那永远不能停止追逐真相,永远要凝望幽暗的深渊。如果你什么都做不了,至少记得,不能遗忘——尤其是在这个热点不断升温却又迅速降温的时代。

 

杜老师回应:


冰山之下有多黑暗,冰山之上就有多光明。丛林之中,我们有过侥幸,但如果不直面世界,不奋力改变世界,我们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安宁。



永远不惧凝望幽暗的深渊,但当深渊回望你时,要永远记得放射光明。



@杨帆:


学了新闻以后越来越不相信所谓真相。


杜老师回应:


改一下病句:学了新闻以后,不会轻易相信无法求证的“真相”。



@金鱼姬 :


其实这次的事在形式上从发生到演变都跟以前的那些热点事件没什么不同,只是又是一次对这个社会某些阴暗面的恐惧和控诉,还有对依旧不懂怎么引导舆论控制舆情的相关部门的彻底失望,以及作为一个新闻学的学生,对终极新闻信仰求而不得的痛苦,就突然很无力,因为真的觉得什么都做不到,真相也好真理也好,好像都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各种噪音流言太多了,吵得人想逃离一切社交平台,唉。


杜老师回应:


谣言的一个原因就是恐惧,人们会编造自己害怕的事物,以激发社会警觉和同仇敌忾。


另外,我想告诉你的是:所谓终极信仰,就是那些我们在求而不得时仍然永葆追求的信念。



@Bear's deary:


关于公共事件令人们如此愤怒的原因,我想,愤怒如此强烈,是因为愤怒不仅仅在事件本身,更多的是一种无助。对于活在这里,对于自己和家人的未来,都深感不安全的那种无助。我们欠缺对信息公开透明,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基本信心。我们的愤怒里,包含了对自己的无助无能的愤怒。


杜老师回应:


最好的斗争姿态是冷静的坚定。冷静使我们有控制力,坚定使我们有学习力。在长久的坚持后,你必将摆脱无能,超越愤怒,得到信心。



@知是故里:


说实话,我希望有反转出现,我希望不是真的。但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馈,是因为我们知道,即便北京的红黄蓝没有问题,但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红黄蓝切切实实是存在的。孩子是希望和未来,每个家庭都有孩子。而强烈的社会共鸣和身份代入感是因为,谁都无法去保证,我们的孩子不是在“红黄蓝”中度过童年。 而媒体只能去发声和报道,相关部门不应遮掩,这个时代没有秘密。如果每一次相关部门都只想着把事情压下去,或者依靠舆论倒逼去作为,只会一次次失去公信力,让人心寒。 热点一天天在变,人们并不曾遗忘,至少我没有。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一直在等真相,一直在等,于是沉默,可惜每次都是热点过去了,我也从未等到过真相。我们都喜欢把这个时代称之为“后真相时代”,却从未想到过如何去改变这个时代。


杜老师回应:


我们不轻信传闻,也不奢求反转,而只追求真相。


即使在“后真相时代”,真相依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可被证实的真相。


@zy:


这件事情,展现着媒体的媒介素养,公众的媒介素养还有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这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关注事实本身,而不是在信息环境中一味地发泄情绪,虽然此刻的中立显得理智到冷血,但也是学新闻人应该有的媒介素养和职业操守。


杜老师回应:


我们未必能做到价值中立,但必定要做到事实真切、评论客观。



@周喵喵:


大家都在说要保持理性,但到底什么是理性,怎么做才达到理性,对待类似于江歌案、虐童案,普通大众、新闻记者、政府官员的理性标准应该是要用所区分么,区别在哪里?有人提到庸众论,但是事实上普通网民能做的似乎并不多,而现在的环境,不激动引不起关注,激动了会说不理智。我想,是不是可以允许普通人激动存在、情绪出现,而另一部分人去探寻真相? 我的想法可能狭隘了,还请杜老师指点一二 。


杜老师回应:


理性不是一种伦理教条,而是一种实际能力。我曾经说过,非理性,人类生而有之,但理性,却需要艰苦的训练和修行。这一点,其实正是非理性情绪和语言更吸引人的根本原因。


理性要求人追求真知,且有能力得到真知。


理性要求人有逻辑,懂得根据已知,对未知做推理。


理性的人在困惑面前有方法,在恐惧面前有勇气,在众说纷纭中有自信。


理性要求人面对现状,能快速全面了解信息,分析出多种相互竞争的可行性方案,再找出最佳路径。


理性要求人会批判、怀疑,且懂得改造、建立,还善于坚定不移地有效执行。


我们当然允许普通人有非理性的情绪,但我们确实在要求另一部分人去探寻真相、真性、真理。


依我看来,大学教育的起点是理性,其终极价值则是培养更为高贵的理性。


理性!我们将为此奋力追寻。





杜课粉丝群成立了,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我们去露天上课吧?杜骏飞:“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做沉静的飞鸟”记者节答问 颠倒之思 感恩节


关注豫章学院(上)豫章书院(下)虐童事件:五个基本问题当“剁手”成为命运“江歌案”评论指南暗黑的红黄蓝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黑暗森林,光明森林忘人,忘我,然后演讲时间穷人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悲悯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王静

  责编|胡园 王静颖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