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31中华书局朱兆虎

朱兆虎 书目文献 2023-04-12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

——031中华书局朱兆虎


 

编者按:2019年《文献》杂志第3期推出“文献学青年谈”专栏(文献学青年谈[]文献学青年谈[二],广受学界关注;11月23-24日,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召开了“2019年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生代研讨会”,海内外数十位青年学者汇聚一堂,回顾“文献学”历史,畅谈现状,展望前景,碰撞出很多有益的学术火花。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在校年轻学生了解“文献学”,借鉴前人读书治学方法,甚或主动地报考学习“文献学”专业,“书目文献”公众号推出“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专栏。此次参与采访调查的青年学者有数十位之多,主要来自高校、古籍收藏机构和相关出版社及期刊编辑部,他们或讲学于各大高校文献学课堂,或终日摩挲古籍,或矻矻于古籍整理出版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揭示,均是从自身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述他们眼中的“文献学”。所设问题仅为框架,有些阐述在框架之外,受访者根据心得梳理逻辑层次。本号推送时不作结构调整,仅对明显错误进行订正。感谢在百忙之中支持本次“专栏”的各位老师!

记得关注“书目文献”,陆续推送的青年学者中,或许就有你现在或未来的导师哦!

前期框架设计和邀约人员,得到石祥、董岑仕等老师的具体帮助!特此说明。

 

南江涛谨按

2020-4-23



个人介绍

 

朱兆虎,80后,在中华书局做编辑,从业12年,编辑了《嵇康集校注》《毛诗传笺》《尔雅正义》《孝经郑注疏》《全元诗》《说文解字探原》《毛诗集释》《国家图书馆藏王国维往还书信集》《小校经阁金文拓本》《说文解字通论》等书,点校了《周易恒解》《周官恒解》,合撰了《章太炎上曲园老人手札考释》等文章。



1. 文献学是一个冷门学科,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这门学问的?是主动报考还是调剂?谈一谈您对“文献学”的最初印象,现在的理解有没有变化?

 

感谢江涛兄盛情邀请,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研究训练,所以一直是个文献学专业的门外汉,班门弄斧,胡说八道,聊供一笑。

我开始接触“文献学”,应该是从帮中文系资料室上架图书开始。当时大学正是从老校区搬至新校区的过渡期,系资料室正值新迁,主动请缨,从A到Z,把资料室书架从空摆放到充实齐整,也顺手对张舜徽先生的书翻阅最多。也搬了少量的线装书,按四部法排序上架。资料室的朱盛桂老师,中午请我们吃猪血清肺。这算是最早接触到最皮毛的“目录学”吧。后来毕业时点校了体量较小的元代赵汸《春秋师说》三卷,写了一篇前言作为论文,点校稿附后。照着中华书局的内封样子也做了个内封,装订起来沉甸甸的,颇为自得。现在已不忍回看,错误肯定很多。

我对文献学的最初理解就是校书、定字、明义。只是出于读书的心态,默守一句“读书不如校书”,校而读,读而校,给了自己读书慢一个借口。现在对版本、目录的学问还是不懂,所以理解也仅停留在校雠的层面,很浅,没有进步。而“定字”如侦探破案,是一个接近古人心理思维和历史世界的过程,是综合诸多考订后的一个结果或没有结果,是我自己觉得最好玩的地方。

文字是天地之精灵,光阴之邮驿,任何物体有了文字,便顿时生机无限,也具有了与时间周旋的永恒生命与无尽魅力。残石断瓦,无非文献,寸纸片楮,皆关校勘。淡墨涂抹的笔迹,故意改易的字句,提行空格,圈点钩识,都是古人的心灵史。雨果参观巴黎圣母院,遍索上下,在一个黑暗的角落,发现了手刻的“命运”一词,被深深打动,铺衍出了整部小说。

文献并不止于文字,文献是生活万物,当体察大千万象,体贴日用常行。辛德勇先生说:“我很喜欢陈寅恪先生讲过的一句非常浅显的基本治学方法,这就是‘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研究版本目录这类形而下学的问题,更要强调从第一手史料的审辨做起,更要讲究无徵不信,更要注重首先证之以平平常常的人情事理。”当然,日用常行绝非把古人庸俗化,古人永远是很高明的,处处提振人心,提振文化,唯有敬畏。



2. 毕业后又从事古籍编辑工作,您觉得涉古专业本科生学习“文献学”课程的必要性是什么?

 

对于文史哲专业来说,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不同,本科阶段的学习,其实主要就是读书,打交道的自然主要也是“书”,选哪些书读,怎样去找这些书,如何读,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我想,如果能较早地接触到研究“书”的学问,“文献学”课程,能够培养起一定的意识,应该是必要的。因为在本科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起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当然有的学校可能会开相应的史料学课或文学资料课,也是一样的,也能将相关问题顺带讲授,似可视各自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师资情况而定。



3. 您的研究方向是偏向历史文献学还是文学文献学?又或者说偏重目录、校雠和版本的哪个具体方面?请重点谈一下专业学习对您现在工作的帮助?

 

我喜欢埋头校书,动手找书、查书,只知道有校雠学有文献学,对研究生专业的划分也不懂,所以很久以前和罗琴聊天,才第一次知道还分文学文献学和历史文献学,孤陋寡闻,贻笑大方。将无同吧?



我从事的是古籍(文献)整理和专业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目录、校勘、版本三方面皆需并重,哪方面有欠缺,反映到了书上,都是大问题。当然在编校工作中,最多的自然是校雠。《论衡》说通人之官,兰台令史,职校书定字。一字不稳,一义未安,让人辗转不宁,这是我自己的强迫症。但在改与不改之间,如处方折狱,需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而学问往往是在不改上体现和涵育的。

我所做的是专业图书的编辑工作,但自己并非专业的研究者,驳杂无归,所以要想把书编好,专业的学习非常重要,一直在补课,永不停止,从每一部新来的书稿中学习,跟每一位新结识的学者学习。书局的宗旨是服务学术,如何服务?太上做诤友,其次做对话者,最差至少也需是个知音者。否则对不起学者,对不起学者的这份信任,也对不起书局。我做得远远不够,学养太浅,盲点太多,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4. 有人说“文献学”是个基本工具,算不上单独的“学科”,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如果是“工具”,是否应该有更广泛的应用?是“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是否有瓶颈和走出困境的思路?


5. 结合自身的求学经历和工作,“文献学”的研究生培养上与其他学科有何不同,一般做些什么具体学术训练?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对有志于从事古籍编辑的研究生,您有什么具体建议?

 

4和5合在一起谈吧,我认为文献学是工具,或者说是工具学科,二者并不矛盾。既是学科,就是培养对一些问题和现象最基本的意识和解决方法,自身也有甚深的探索研究空间。既是工具,那运用之妙,在于一心,存乎其人。很多问题,思考、研究到了那个层面和深度,方法和工具也会自然生发显露出来。运用纯熟,则近乎道矣。

古典学问,博大精深,也切近人事,尤其是文献学,不难,但需要不畏勤苦,细致周密,只要用心,“四力”并运,就能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所以也更需要热爱和激情。文献学的功夫在文献学之外,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有开阔的思路,也需要在某个领域、某个学科、某个时段、某个地域、某个人、某本书上立定脚跟,深掘细研,充分利用文献学的利器,致广大而尽精微。

当然我自己也还是个门外汉,对学科不懂,没有建议,这里谨分享徐宗元先生的一条笔记:“今人之治古史者,即前贤所谓治经学也。治经以注疏为最要,欲通其训诂、名物、制度、文义,舍此无由入。又必须参之《经典释文》,以正音读。然后会之于清儒之说,以发其微。读清人著述,选一二名家,精心细读,并为之撰年谱或学谱,考其学问渊源,开拓眼界,且收由此及彼之效,庶乎可以博览矣。”尤其是后一节,选清代一二名家,细读著述,撰写年谱,以收由此及彼之效,我自己也还在逐渐学习体会中。

要是有志从事古籍学术编辑,我个人觉得首先要一直保持虔敬之心、学习之心、服务之心。另借司马光之言,需要具备仁、明、武三德:存心仁厚,维护作者,服务读者;不断学习,培养鉴别力;还要有处理复杂关系、纷繁事务的能力。

古人说出版人是“好事者”,我就是个好事之徒,人又笨,所以常常惹事、犯错。但由于自己招揽,把我能接触到的出版业务中的很多板块、细节和大部分流程,差不多都至少亲手做过了一遍,求索了一番,对一些容易出错出问题的环节,能有所了解和体验,这对具体编辑工作会有极大的帮助。当然这不足为法,因为首先得感谢书局对我的包容。但作为“好事者”,首先要不怕事,不惧难。



6. 请您谈一谈对文献学前景的展望,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哪些方面会引起更多关注?

 

数字化肯定是一个广阔的未来,并且根据学者实际的研究需要和方法,设计相应的程序,可能会为文献学的研究带来不一样的面目。比如我们考证古人的交游时,或者交游可能涉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问题的考订时,往往需要利用“唱和诗”提供更多的信息,假如我们已知某诗有唱和或可能会有唱和,但面对海量的文献,要查找唱和之诗,有时会非常困难。现在的数据库中,用隔字检索可以部分实现,但对于仄起绝句、不依原次或不依原字之诗,则难度较大。如果有人能够开发一个搜索、匹配全诗韵脚字的功能,就有可能更方便地解决更多唱和诗涉及的历史考证问题了。因有规律可循,在技术上应该可以实现。

又近来文献学的研究愈加邃密,个案的研究愈加丰富,如版本源流的梳理、书籍真伪的辨析、撰述时间的考定、稿抄本的揭示、新版本的发现,等等,都将形成我们认识、征引、整理典籍时新的常识,但这些成果较为分散,有的且非专文考论,除非做专门研究,否则很容易被忽略。比如一本书我们已经考证出来它是伪书,说是明代某人所做,其实成于清代,而其他学科叙述明史、考察此人学术思想时,仍在援引该书。文献学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新知,广泛付之于应用,较为遗憾。如能搭建一个线上平台,继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杜泽逊先生《四库存目标注》之后,建设一个系统的群书知识库,学界共同维护,将已发表的成果及时、简要地分享,积累成人人易查易得的常识,庶能像“诂林”体一样,成为古典研究必须资借的梯航。

我想,既然是工具,我们也认为它非常基础,用之无往而不利,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似乎就得由我们自己研究怎样让这个工具更加强大,更加趁手好用,服务于一切涉及古代的阅读与研究,充分发挥文献学作为工具性学科的学术大用,这是不是也是前面所说的突破学科瓶颈的一个思路?


7. 请您推荐一种“文献学”的必读书,简要地介绍一下内容及您的阅读体会。

 

推荐“四种”吧,开玩笑。推荐程千帆先生和徐有富先生合著的《校雠广义》,分版本、校勘、目录、典藏四编,如程先生所说:“由版本而校勘,由校勘而目录,由目录而典藏,条理始终,囊括珠贯,斯乃向歆以来治书之通例,足为吾辈今兹研讨之准绳。”论述重点也放在文献学的实际应用,详而不芜,是一座宝山。



专栏往期回顾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1西北大学景新强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2山东大学姚文昌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陈绪平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4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显斌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5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图书馆刘明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6上海师范大学王贺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马艳超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8浙江大学出版社王荣鑫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09南京大学赵庶洋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0香港中文大学潘铭基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1天一阁博物馆李开升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2安徽大学唐宸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3复旦大学沈畅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4武汉大学李寒光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5国家图书馆刘鹏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6浙江师范大学孙晓磊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7南开大学赵建成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8河北大学李俊勇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19湖南大学翟新明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0苏州博物馆李军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1辽宁师范大学高明峰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2复旦大学唐雯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3扬州大学孔祥军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4南京大学张宗友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5暨南大学王京州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6同济大学赵成杰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7北京外国语大学谢辉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8南京大学卞东波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29北京师范大学李小龙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丨030天津图书馆胡艳杰


注:本文为书目文献公众号原创,转载请后台留言或发消息获取白名单。纸媒刊载,请直接联系作者。感谢朱兆虎老师授权发布。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感谢您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