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熟陌生”的外滩(作者:钱平雷)

钱平雷 上海老底子 2021-05-21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面熟陌生”的外滩


钱平雷



外滩对于老一代的上海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因为它是上海象征性的地标。对于我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我的出生以及度过的学生时代,就居住在唐山路、东汉阳路与商丘路交界,如今被称为“北外滩”的地方。虽然“正宗”的外滩属于黄浦区,但包括上海重要的地标建筑之一——上海大厦的地盘与当年我的家却都在虹口区的范畴内。从我们家乘25路无轨电车,只有3站路,就能到达南京路外滩。我当年曾是同济大学田径队的中长跑运动员,假期回家坚持晨练,从家出发到外白渡桥返回,再回到家门口,只要不需10分钟的时间。况且,从我家的阳台可以清楚地看见海关大钟的指针,甚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能听到它的钟声,可见我家离外滩之近。因此,外滩对我一辈的同学和伙伴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到外滩黄浦江边玩耍、温课,乃至到谈恋爱时,与恋人一起趴在“情人墙”上,就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


我的老家现在属于北外滩范围内了。当年在虹口区,离外滩是很近的。


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市区范围的扩大,家也搬离了虹口,外滩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尽管有时也会因为一些事情,需要经过外滩,那也肯定匆匆路过,一般不会停留下来,仔细观察它所发生的变化。如果是驱车需要经过外滩,也多半是选择穿越外滩地下的隧道,不会去凑地面车流滚滚的热闹。更不会像外地或海外来的游客,把外滩当作旅游胜地来加以观赏,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上海的居民,什么时候都可以随时看到外滩的风光。


今天我应邀去了一个叫“益丰·外滩源”的地方,里面有一家名叫“御宝轩”的餐厅,出席我妻子天仪的表妹顾颖的外孙陈聃瑞的百日宴,真正来到了外滩,当我仔细打量这块曾经再熟悉不过的“故土”时,发现它已经不再是我们昔日的外滩了。


等到参加完毕百日宴从“益丰·外滩源”出来时,我还感觉到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分化,变成多元的形式,有些形式也是我们这一辈人并不熟悉而感到新鲜的,但它毕竟还是发生在上海滩上的事情。


总之,用一句上海的成语来表达“面熟陌生”恐怕是最确切,也是最合适的词汇。


▼今天是他的百日庆典

当我接到顾颖表妹发到微信上的请柬,说是地址为:北京东路99号“益丰·外滩源”(近圆明园路),我就以为它位于外白渡桥桥南堍的原来英国领事馆的地方,那里是停车很困难的地方。于是我就将车停泊在外滩防洪墙底下的停车场里,想想走过去路也不远。当我和妻子从停车场冲着北京东路的出口处出来的时候,就看到马路对面左侧有一座曾似相识的红墙建筑,上方竖向就有“益丰·外滩源”字样的白色建筑名称的标牌。这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那楼的功能在我的记忆中,主要是办公大楼,早年《新民晚报》的报社好像曾经进驻过那座楼。


一看时海关大钟,还没有到达对方预定的11:00,时间还早,于是我与妻子向右拐进了原来外滩公园的地方。公园的大门和围墙早就没有了踪影,原来的公园似乎变成了一块绿地,因为穿过树木向左看去不远,就可以看到外面马路行驶的车辆。迎面的一座钢铸的雕塑成了公园门口的玄关,前面是个花坛,后面的绿树丛中,露出了由三根混凝土立柱组成的“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的塔顶。塔顶的后面就是苏州河北岸,原来鹤立鸡群的上海大厦被林立的高楼组成的天际线所替代。由于防洪墙的提高,原来绿化地带的水平高度,与地面形成了10多道台阶的落差,变成了“二层楼”,上面还有旅游车在流动。我们拾级上到了防洪墙顶面,我用手机拍下来360°的全景照,在拍摄的过程中,我发现四周的天际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岂不说黄浦江浦东一侧,因为上海中心这座面积与浦西外滩所有建筑面积总和相近的大厦,此时因为气候,上半截被云雾所遮没,这真是“高耸入云”,又改变了陆家嘴的面貌。就是以前看过去停泊货船的所谓“北外滩”的岸线,也有包括浦西最高建筑在内许多我们不曾见过的高楼大厦组成了新的天际线。即使是变化最小的老外滩这一侧的天际线,也因为耸立在延安路河南路口的拥有王冠屋顶的高楼,以及靠近外滩源新的高楼的出现,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这一切对于我这个对于外滩地形地貌非常熟悉的人来说,就自然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但又感到陌生的感觉。


▼原来这座楼就是"益丰·外滩源”


▼从防洪堤下车库出来


▼先朝着黄浦公园方向远眺一下,看看昔日熟悉的景色发生什么变化。


▼让老伴在此留个影


▼朝着南京路外滩眺望一下。


▼又朝着外白渡桥方向看一看。


▼登上了防洪堤,看看背面的外滩景色。


▼透过云雾,眺望对岸陆家嘴的建筑群。


已经到了10:50,我们下了台阶,我们穿过马路,到了“益丰·外滩源”大楼的门口,因为时间未到,大门还关着,它要11:00才对外开放。看来我们是早到了。


当11:00大门打开时,我们就不急于直奔处于4楼的“御宝轩”餐厅,而是乘着自动扶梯逐层去参观里面的布局。这座楼已经不是原来以办公为主的建筑了,尽管外立面是“修旧如旧”,保持了原来的面貌。里面已经改造成为集休闲、餐饮、购物等功能为一体的商业房地产,装潢精致考究。从所开的商店的档次来看,这里属于“私人订制”的高档专业商店,估计进驻的商业都属于上档次的服务性行业。


我们换了2次自动扶梯,又换乘电梯,才找到处于4楼的“御宝轩”餐厅。那餐厅看似门面不大,却私密性很强,那服务员除了看我们手机微信的请柬外,还要对准主人姓名,才带领我们进入曲里拐弯的指定餐厅里。今天的餐厅就摆了一桌酒席,但是布置得很有特色,孩子的父母陈浩、罗聃夫妇是“海归”,他们购置了用各色气球组成“HAPPY 100 DAYS”字样和男孩、奶瓶、月亮和星星构成的图案,作为背景。顾颖表妹和道明妹夫、德修舅妈以及罗聃的表姐曹佳莺、姐夫吴一文,当然包括小宝贝和保姆阿姨,就是今天全部喜宴的出席者。小宝贝已经比我们上次在月子会所里看到时的样子,大了许多,白白胖胖,若人喜爱。据顾颖说,陈浩是广州人,他的父母,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还有太奶奶等一大帮来自广东、香港的亲戚,早在5.1就专程来过上海,看望过他们可爱的小宝贝。本来今天的喜宴也要在5.1一起举行的,因为顾颖的哥哥顾睿表弟当时在国外,所以没有放在一起,没想到今天他又去欧洲公出了,所以也就不再推移了。因为陈浩是广东人,按照中国习俗,小宝贝的祖籍也是广东,所以特地挑选这家由香港厨师掌勺的餐厅举办百日宴,以地道的粤菜招待大家。果然,所上的菜肴都是典型的广东名菜,如肚片煲鸡汤、醋汁猪蹄、烤整乳猪等。与我们平时在上海诸如杏花楼、新雅等品尝的广帮菜的口味确实不太一样。作为广东人,陈浩还不知道上海著名的杏花楼、新雅等餐厅也是广帮饭店,倒是知道在如此私密的地方,开有正宗的广帮餐厅。我们讨论了其中原因,是因为杏花楼、新雅等餐厅的广帮菜肴的口味已经变味了,更加符合了上海人的口味。


当我们在宴会结束告辞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00,居然还有顾客在排队等候座位。这让我们不由得大吃一惊,因为估计这里菜肴的价格肯定不会便宜,不是普通市民,尤其是像我辈轻易消费的,但既然生意如此兴隆,说明有它的客户群体存在,是市场细分的表现。


▼穿越中山东一路到对面


▼今天的宴会设在这座楼里


▼用彩色气球布置的宴会厅


▼也让姨婆和姨公与小主人公合影留念。


上一轮海纳百川形成的海派文化,包括海派菜肴,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已经到了重新整合的时候了,新一轮的海派文化如同今天的喜宴一样,在分化和多元的环境背景下,又在成长和形成的过程之中。陈浩、罗聃夫妇正是如今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消费观念与我们有了很多的不同。我们不能用我们这一代人的观念来要求他们,但也必须说,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既有不同,但也有不少相同的地方,因为我们也在变嘛!如同今天我们看到的外滩的变化一样,它是从我们从前熟悉的景色演变而来。尽管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感到陌生,但总的趋势是在时代处于前进的过程之中。让我们抱着乐观其成的态度,欢迎这个变化吧!


▼来宾集体合影留念


选自散文集《上海高度》


鸣谢:钱平雷先生赐稿分享!


钱平雷先生热文

上海夏日往事

我与陈述的“较量”

上海前夜历史文化在我身上的印迹


唐山路一带,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澄衷中学6432班追记


才子文友张光武


滑稽戏也要与时俱进


平凡而又传奇的女性


上海幸福时光一一一场人文内涵丰富的婚礼


谁不说俺家乡好!——北外滩俯瞰记


50年后同济母校聚会记


我为上海"扎台型"


我也“追”了一次“星”


唐山路船房子里的故事


与两个数字有缘师生的一次盛会


从上海金山农民画到毕加索艺术——农民画家邵其华访问记


谁是剧种的主流?


佳肴随想记


上海公交“老字号”55路的回想曲


建成黄浦江滨江大道提前了30年


金泽船娘抒乡曲


长命百岁的费家伯伯、姆妈


澄衷两甲子华诞亲历记


穿越"时空隧道"的婚礼


同济学友常熟探亲记


忆母校


他们也是哥哥的“同学”


上海冬天的记忆


我的“三同”朋友许兴汉


他也是浦东开发的先行者


浓浓同济路桥缘


厉害了!我的楼?


我的上海交大缘


“里程碑式人物”趣谈


上海市区“路名文化”杂议


触及老上海人灵魂的并区


歌唱“幸福”的老人们


难忘的上海赏菊盛宴


多彩的人生


一份励志的活教材——来自朋友胡定伦先生的联想

我知道你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