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业|CT迎来高光时刻!国务院通知:医院必须配置!

杨柳荣 思宇MedTech 2024-04-15


前言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CT+核酸检测为新冠患者的确诊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CT机拥有量为每百万人8台,而美国为每百万人64台,日本为每百万人88台,我国在每百万人拥有的CT机台数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近日,国务院发文称将逐步增加各级医院发文门诊CT配置。CT的发展即将迎来高光时刻,你对CT了解有多少呢?


一、逐步增加各级医院发热门诊CT配置


近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布了《关于推广上海市发热门诊建设管理工作经验的通知》,向全国推广上海市卫健委应对疫情的工作经验。通知指出各级医院应增加发热门诊的配置,应增加内科、急诊、影像等专科医务人员,以及相关医疗设备。文件特别指出,要逐步增加发热门诊CT配置,针对发热门诊影像检查能力不足的情况,应分级逐步建设,按照“先郊区医院后市区医院,先二级医院后三级医院”的原则配置CT,设备分批分期完成安装。

     

       

二、CT成像,吐司面包的切片之旅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这是人们第一次透过皮肤看到体内骨骼,由此形成了新的学科——放射诊断学,并奠定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常规X射线摄影以及后来出现的各种数字化X射线成像技术,是人体三维结构的二维重叠显示,会造成人体内部组织影像互相重叠,不易分辨出病灶的确切位置和细节。此外,常规X射线摄影对于吸收系数很接近的组织如肝脏、胰腺中的病变难以区分,这些部位在临床上被视为常规X射线诊断的盲区。

常规X线摄影和体层摄影的区别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又称“计算机体层摄影”,就是像切吐司面包一样,利用X射线对人体进行一层一层的断层扫描,再根据人体内各种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差异,即测定X射线在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出该层面内的衰减系数值在人体内的二维分布矩阵,并转变为图像湖面上的灰度分布,从而实现建立断层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CT的发明被认为是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在放射医学、医学物理和相关学科领域里,最伟大的发明。

 

三、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可移动CT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CT大都安放在医院防护严格的放射科里。但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尤其是5G通信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成熟,赋予了CT强大的机动性能,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可移动的CT,包括车载CT、方舱CT和即时CT。

 

1、车载CT


车载CT就像一个移动三甲医院的CT室,具备机动性、灵活性、有效性,不仅能够达到有效隔离和有效防护,还能快速诊断。对于很多人关心的辐射安全问题,车载CT通常采用高端低剂量CT还会做整车防护,能有效保障患者、医护人员及环境的安全。

       

     

东软医疗的Mobile CT Unit与一般车载CT只能进行简单的颅脑扫描不同,该车载单元可选配东软医疗64层、128层等高端的全身CT产品,支持一站式大范围扫描,适用于伤情复杂的受伤患者。东软医疗的Mobile CT Unit主要由CT检查系统、空气悬挂载车平台、射线防护车厢、智能影像云系统和5G通讯模块等部分组成,同时还配备了自动化的供电、空调、平衡、升降等系统。此外,该产品还可搭载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医疗设备,形成定制化的移动救治单元。东软医疗对Mobile CT Unit的厢体进行了全方位的六面防护,防护水平达到4mm铅当量,符合并超出国家的CT室防辐射标准。

       


佳能的车载CT使用高端低剂量CT,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升降和可调节手推车,便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扫描床周围宽敞的环境使医护人员可以在患者周围自由移动。先进的可视化工作站增强了后处理能力,可实现快速扫描。

 

2、方舱CT


这次疫情出现了方舱医院,也出现了方舱CT。方舱CT就像一个“应急放射科”,具有快速、灵活、智能等特点,能为方舱医院提供放射科全流程整体解决方案。

       

     

联影方舱 CT包含了独立扫描间、操作间、紫外线消毒装置等一系列必备设施。独立于医院的“箱体式”设计不仅便于快速拆装及运输转移,且扫描间仅占地20多平方米,插电即用。此外,防水、隔热、四季恒温的设置让它能够在极限环境下应对自如,随时可赶赴疫情现场或抢险救灾第一线。

       

       

东软的“雷神”移动CT扫描单元无需安装、7日即可交付的高效率,也直接解决了新设备安装周期长的难题,有效缓解医院疫情救治的巨大负荷,为新冠肺炎患者尽快确诊争取了宝贵时间;其8秒内肺部扫描方案实现多种后处理一键解决、5G实时数据传输图像即扫即阅、搭载新冠肺炎智能辅助筛查系统“‘火眼’ AI”、智能影像云平台远程会诊等全方位解决方案,也可有效解决诊断负荷过重、新病诊断经验不足等问题。

 

3、即时CT


即时CT(Point of care CT)体积小、质量轻、易移动,可随意推入病房和手术室,让病人在床旁就可接受CT扫描。它特别适用于急症、危重病人及行动不便患者,包括常规头颈部平扫、增强CT、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等所有神经系统疾病检查,还可用于四肢病变的检查。此外,它还可提供精准的术中导航,让医生实现在重型颅脑损伤、多发伤患者的抢救中,一边手术一边进行CT扫描。即时CT最大的特点是使用无需电力改造的单相交流电源,不同于传统的螺旋CT需要特定的安装环境,任何墙上电源都可以使移动CT启动,断电后还能利用其自带的蓄电池继续扫描。

       

     

西门子医疗的SOMATOM On.site主要用于ICU危重病人的扫描。其孔径为35厘米,在检查过程中,机架的伸缩设计使设备和辐射源距离患者不会太近,减少辐射,与此同时CT的基座保持不变。放射技师可以通过SOMATOM On.site的智能用户界面——myExam Companion来进行检查,该界面可以根据患者的特定问题来优化扫描参数,无论技师是否有经验,获得的检查结果都是一样的。一旦检查完成,技师可以将患者从床头板位置滑动回病床上,扫描图像在几分钟时间内自动发送到PACS系统。

             

NeuroLogica于2005年推出了CereTom®8层便携式头颈CT(右一),于2011年推出的BodyTom®(左一)是世界上第一个32层便携式移动CT,可用于全身扫描,2017年推出了16层便携式移动OmniTom®(图中),是全球首款全方位车轮移动影像设备。目前三款产品已用于ICU、神经外科手术室、急诊科和移动卒中单元。便携式16层移动CT OmniTom可在现场即时提供最高质量的CT对比,CT血管造影和CT灌注扫描,便携式8层移动CT CereTom可在任何位置提供最高质量的头部和颈部扫描。BodyTom便携式CT能够将医院的任何房间转变为高级成像套件。该系统拥85厘米龙门架和60厘米孔径。由电池供电的BodyTom®具有创新的内部驱动系统,可以轻松地在一个房间之间运输,并且与PACS、EMR、计划系统、外科手术和机器人导航系统兼容。BodyTom®的独特设计可容纳各种规模的患者,可在需要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放射肿瘤科和急诊室等需要高质量CT图像的地方提供即时CT成像。

 

四、CT未来的发展方向


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及豪斯菲尔德发明CT后,人们对X线和CT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到目前为止,CT还存在公认的五点不足:1、存在电离辐射(可低剂量,但图像质量会因此而下降,伪影会增多。)2、CT值受KV值大小和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3、使用对比剂会造成过敏反应会导致肾脏损伤。4、软组织分辨率有一定的限度。5、双能技术还不是最理想。

 

1、能谱CT


能谱CT通过获取不同能级的投影数据来成像,可以大大改变X线影像的组织特征区分,目前能够实现双能量技术。能谱技术解决了传统CT黑白影像上因为灰度相近而导致很难区分体内较小病灶或金属伪影的问题。能谱CT能够根据它们的材料密度或原子序数来区分体内的各种元素并在影像上显示为灰色甚至彩色的变化阴影。目前“GPS”都有推出能谱CT。

       


 2、“静态“CT


在2018年的RSNA上,国内的纳米微景展示了一款“静态”CT。“静态”CT主要是采用阵列光子流探测器和扫描射线源构成的双环结构,射线源环圆周布有数百个焦点,扫描时不需机械旋转,而通过时序控制圆周焦点依次曝光,快速地完成CT扫描和重建,具扫描速度快,高空间分辨率,多能量成像等优势。“静态”CT扫描时不需机械旋转,而通过时序控制圆周焦点依次曝光,快速地完成CT扫描和重建,能用于扫描心脏。

       

常规CT与“静态”CT的对比

 

3、相位对比CT


利用X射线的X线摄影和CT成像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成像方法,根据成像原理它是属于吸收对比成像。常规CT能显示软组织,但吸收对比较弱,软组织对比有限,如不及磁共振。相位对比CT成像能更好地显示软组织,是一种有待研究、开发的成像方法。常规CT成像利用X射线的衰减特性,由探测器接收后根据能量吸收衰减转换成数字信号数据,再由计算机重建成像。相位对比CT成像是利用X线通过物体时产生的吸收衰减和相位移动差,使物体成像,其后图像重建同常规CT。

 

结语


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2018年中国CT设备市场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CT设备保有量达到19027台(不含军队医院),相比2016年增长了18%,近5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16.1%。随着政策的支持、行业的发展、技术的成熟,CT将迎来发展的高光时刻!


- END -
作者 杨柳荣 |  编辑 杨柳荣  |  排版 Elsa
本文为思宇医械观察原创,转载需注明出处。
文章开白请加编辑微信:chelsea01ylr
- 爆文推荐 -

- 延伸阅读 -


思宇研究院编辑招募


直接添加主编微信:88514538

请注明:应聘思宇研究院编辑

详情链接:思宇研究院编辑招募


SURIBOT医疗机器人社群


直接添加管理员微信:koi_518

请注明:单位名称-职业-技术方向

详情链接:医疗机器人社群招募



精彩回顾


热门行研

康复外骨骼  |  微流控  |  医药冷链  |  临床质谱  |  基因测序  |  康复机器人  |  医生集团  |  听力辅具  |  心电监护仪  |  信息化医疗  |  数字PCR  |  家用医械  |  智慧医疗  |  激光美容  |  人工智能  |  液体活检  |  医疗器械融资租赁  |  医院管理集团  |  宠物医疗  |  眼病诊疗  |  骨内植入物螺钉  |  儿童医疗器械  |  记忆合金  |  康复医疗机构  |  心脏瓣膜  |  儿童口腔门诊  |  血糖监测  |  肺癌  |  再生医学  |  血液透析  |  心脏起搏器  |  麻醉机  |  先心病封堵器  |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  外周血管  |  放疗技术  |  心血管支架  |  超声诊断


▌思宇访谈

泰格捷通  |  致众科技  |  迈迪思创  |  北航生医  |  波士顿大学  |  天智航张送根  |  医用机器人创新中心  |  郑诚功教授  |  汇通医疗  | 术锐机器人

免责声明:
本文所载信息来源于公开资料或访谈,思宇医械观察不保证其准确性与完整性。本文所载信息、材料或分析只提供给收件人作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及其他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 收件人不应单纯依靠此文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思宇医械观察及其雇员对因使用本文及其内容而引致的损失不负任何责任。


关注并星标「思宇医械观察」

置顶公众号,拒绝漏掉好文章!
文章不错,请小编喝杯咖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