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集团轮值CEO牟峰:首次专访谈华大战略与运营 |《大咖论健》62期
关键词:华大基因 大目标导向
科学发现及应用转化 运营理念
大约用时:6分钟
题记
人类基因组计划、微生物组计划和脑计划等顶层设计逐步开启生命数字化的认知。而基因测序、大数据云计算和医疗人工智能,在技术上使得生命数字化逐步可行,生命时代已经来临。在“健康中国2030”等政策环境下,贴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中的健康需求,以及新经济条件下医改创新驱动,数字健康领域各方协同发展,同时亦存在信息鸿沟。基于此,基因慧主办《大咖论健》线上专访,邀请政策、科研、临床、产业、资本等方面代表人物参与行业探讨,促进思想碰撞和跨界融合。第62期嘉宾为华大基因集团轮值CEO牟峰。
往期相关 汪建 | 赵瑞林 | 孙洪业 | 尹烨 | 熊磊 | 杨云霞
1 初心和使命:基因科技造福人类;
2 新的科学发现及转化应用的可及性:让老百姓用得到、用得起;
3 两个维度:生命中心法则,RMB支撑的SO$发展模式;
4 运营理念:大目标导向、文化价值观、从我做起;
5 华大智造生命数字化技术支撑愿景:实时,全景,终身;
6 引领性、原创性、创新性,甚至是颠覆性的东西才能做出革命性改变。
【基因慧】 牟总您好,感谢您此次接受基因慧的专访,作为华大基因集团的轮值CEO,请您向读者简单的介绍一下您自己在华大基因(简称“华大”,下同)的经历。
【牟峰】 1998年,我在北京入职汪老师(注,汪老师:华大基因集团董事长汪建)回国后创立的第一家公司北京吉比爱,主要从事当时的九五国家攻关项目,艾滋病病毒、梅毒螺旋体等检测方法及产品的研究,用于临床及安全输血等领域的传感染病防治。1999年开始,为了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承担了1%的任务),华大基因正式成立,我也加入了当时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以及后来的水稻、家蚕、SARS等几个重大项目。这是第一个十年。
2007年发生了一个重大的科技突破,就是NGS(高通量测序),这注定会带来一场巨大的革命性改变,当时汪老师看到这个前景,希望能够把二代测序尽快投入科研和临床的规模化应用,后来组织团队南下深圳。2008年开始我也从北京南下来到深圳总部。2010年开始,为了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痴心”,将新技术科研突破快速转化为人人可及,华大决定同步片区发展。这十年来我本人也陆续转换过多次角色。在片区方面曾从事过华中、华西、华北等几个地区的管理,到总部后,先后在华大健康、华大制造、华大智造等几个体系,目前担任华大基因集团轮值CEO。
【基因慧】 对于一个有情怀的公司,人们往往会回看它的初心和历史,您认为华大发展的初心是什么?
【牟峰】 华大基因从哪里来?华大为了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而生,初心(痴心)就是基因科技造福人类。“造福”两字是核心,是华大的大目标,让基因科技惠及百姓,痴心不改,在18年的发展中一直在践行这一点,这也是华大人的信念。我们希望基因科技造福人类,让科技惠及每一个人。一个全新的科学或者自然发现一定要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用得到、用得起,才能体现这个科学创新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华大从一开始就追求科学的可及性,注重科学发现的转化应用,关注如何能够将成本降到老百姓用得起,希望能够惠及人人。这一点,不管是最早期的HIV、梅毒检测试剂,还是后来的SARS、埃博拉,再到南下深圳之后NGS时代的出生缺陷防控、肿瘤精准检测等临床应用,小米分子育种和产业化示范等农业方向,都是一脉相承,从未改变。
拿大家最为熟悉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来举例。2011年,当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在科技和产品上形成突破的时候,汪老师就前瞻性地提出,能不能让每个孕妇都能享受这一服务,以降低唐氏综合征等严重出生缺陷的发生。华大锁定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出生缺陷、恶性肿瘤及重症和传感染疾病,希望能够尽快让更多人受益。在技术与价格上,如果有任何一个做不到,这样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当我们冲着初心去做时,不管是发达的直辖市和特区,还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我们都要努力去实践。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在一些地区,包括交通不便利的县城,已经做到了,证明这一初心是可以实现的。接下来,我们希望能够在国家相关部门指导下,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这一服务延伸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甚至到全球,让科学可及,让基因科技造福人类,支撑和引领全球生命科学时代的到来。
【基因慧】 华大在践行“基因科技造福人类”上,走在无人区,趟出了很多创新的方法和模式。因为目前华大触角的多元以及行业复杂性,理念和模式独具一格,同时也引起外界的诸多不同解读。您作为华大基因集团轮值CEO,邀请您和基因慧读者具体谈谈华大的战略和运营理念?
【牟峰】可以分两个层面去谈。首先从基本法则出发,以大目标为导向。华大以最基本的生命中心法则为基础,以人类生老病死为研究对象,我们需要去弄清楚其中的原理,并作出引领性、原创性、创新性,甚至是颠覆性的东西(技术和应用)出来,而这必然带来一个革命性改变。在生命科学的发现和研究过程中,仅仅有大数据是不够的,真正需要的是全数据才行,这也是目前国家基因库中“三库两平台”中的“三库”想要做的事。而“两平台”的“读”和“写”,是建立在全数据足够大的情况下,可以读得更清楚,用基因编辑、基因合成去“写”,去创造。华大目前在基因领域从基础研究、工具智造到产业应用都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以民生服务为重要导向,为社会做出贡献。
另外一个层面是汪老师确定的华大总体发展战略——“RMB支撑的SO$发展模式”,即如何实现大目标。R指科学研究(Research),M指华大智造MGI(Manufacture) , B指基因库(GeneBank),这是华大发展的动力来源与核心基础。S指大科学(Giga Science),华大完成1%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就在思索我们要做什么样的科学?我们认为应当锁定能够惠及民生的重大科学项目,即大科学。O即民生(People-Oriented),$即产业发展,实现大目标需要产业可持续发展。民生、科研、产业三环联动,推动大目标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方合作,华大非常欢迎认同“造福”这一大目标的合作伙伴。
在科学研究、测序工具和基因库存读写平台的支撑下,华大坚持“民生、科研、产业三环联动”的全新发展模式,一方面大幅度推进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科研,孕育和产生世界级的重大科学成果,一方面将高科技成果快速普惠民生。
与很多商业公司非常不同,华大的发展战略一直都是以大目标为导向,而不是利润导向,我们视产业与利润为“副产品”。目前,华大与很多有远见卓识、关注民生健康的地方政府合作,从技术已成熟的一种或几种基因及相关检测开始,如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新生儿48种遗传代谢病检测、新生儿DNA档案、安全用药基因检测(儿童73种,成人68种),共同探索“低成本、大人群、全覆盖”的民生服务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民生效果。目前在深圳、天津、贵州兴义、安徽阜阳与寿县、安庆宜秀区、西藏拉萨、重庆渝北和忠县、广州番禺与广东河源、青海海西州、河北张家口、湖南长沙等地都有开展。
我们相信,通过类似上述涵盖了高度发达,中西部地区,山区边疆等各种不同地方的尝试,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进一步普及,终将有一天可以把中国一个百万人口的县、千万人口的城市出生缺陷率先降到全球最低,实现每一个肿瘤患者最基本的精准检测,每一个感染都可以被精准识别,而且是非商业性地用一种全新的服务于全民的全覆盖、全贯穿模式,全球最高质量、最低价格将基因科技惠及到每个老百姓之时,就真正的实现了我们的愿景“基因科技造福人类”。同时,我们也会看到,这将是生命时代一次革命性的改变。
图:华大基因集团的RMB支撑的SO$发展模式,经授权转载
【基因慧】 据我们所知华大基因集团拥有十几个体系,承担研发、生产、资本、民生、教育、前沿模式探索等不同侧重点的角色。作为华大基因集团的CEO,管理6000余人的队伍,为了实现您刚刚所提到的大目标,您认为华大基因的运营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牟峰】 首先是我们的组织文化与价值观,我们提倡每一位华大人时刻秉承着“造福人类”的宗旨和理念,从思维方式开始,我们便拥有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情怀,而思维方式决定了行为方式,这也是华大如此特殊的原因。这种使命、文化与价值观也吸引到很多优秀人才加盟华大,共同为大目标而努力,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强调We>Me,实现我们的大目标,需要团队与人才保证。
第二是以大目标为导向,RMB支撑的民生-产业-科研三轮联动发展模式,这是实现大目标的保障。这里我想介绍一组数据,至11月中下旬,华大仅为孕妇提供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一项服务就已突破250万例,避免了1.7万多例出生缺陷。这就是基因科技的力量,与大目标的一步步实现。
与物理学不同,生命科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条类似万有引力热力学等“定律”,很多规律需要不断去发现和校正。华大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三发三带”成功经验,能够加速科学发现的转化应用及人才培养,三发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带即“以目标/任务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
第三,是从我做起。我想介绍一下华大的员工健康计划。基因科研造福人类,要从我做起,每一个华大人都要践行“138健康理念”。 “1”指一个“严控”:严格控制传染/感染性疾病;“3”指“三个远离”:远离出生缺陷、心脑血管疾病与恶性肿瘤;“8”指“八项注意”,即8个方面的健康动态监测与管理,综合起来说就是追求“两质(体质、颜质)永葆”。2017年华大整体发展的九大目标之一就是把员工健康放在第一位,践行健康从我做起。只有我们自己做到了,才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我们不是商业利益导向,这与我们的初心是一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对应汪老师提出的“生优病少,吃喝玩乐,人间仙境,两质永葆”16字战略方针。现在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有近30个中心,6000多员工,平均年龄28岁。对于未来,我们还有很多想象空间。
图:华大基因集团的“138健康理念”,经授权转载
【基因慧】 我们现在所坐的位置,国家基因库,作为全球第四个国家级基因库,它的落成对华大,对行业,对我们国家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都是里程碑式的。而对于国家基因库的归属和未来发展,目前外界似乎不是很清晰,它属于华大还是国家?
【牟峰】 国家基因库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国家级公益性创新科研及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共有、共为、共享”为理念,其定位是支撑中国生命科学与生命经济发展的资源与基础能力平台,引领中国创新科技的探索与试验园区。这是我国唯一一个获批筹建的国家基因库,也是全球第四个国家级基因库。
关于国家基因库的归属,此前外界可能对此有过很多讨论,在这里我想我还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国家基因库是国家的,理事长单位是国家发改委和深圳市政府。华大是政府委托的运营方。2011年10月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卫计委四部委批复,由华大基因研究院组建及运营,2016年9月22日正式运营。汪老师曾说过:即使华大有一天消失,但国家基因库永远不会消失。
【基因慧】 相比较华大的其它板块,华大智造(MGI)还相较陌生,您能在这里介绍一下MGI在华大基因集团中的定位吗?除了测序仪,以及我们看到的MRI,还有哪些想象空间?
【牟峰】 华大智造未来要做的是基于生命中心法则的一个开放合作体系,提供实时、全景、全生命周期的生命数字化全套设备,包括测序仪、影像、质谱等, 为精准医疗、精准农业和精准健康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实际需求提供自主可控的先进设备、技术保障和解决方案, 致力于为全球生命科技提供一个新的范式,一个新的工具时代。
首先, 华大智造会持续高通量测序设备研发, 尽快实现百元基因组, 实现人人基因组, 为华大“远离出生缺陷,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远离肿瘤”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工具支持。
其次, 华大智造将从逐渐从核酸数字化走向小分子、细胞、组织和个体信息的数字化, 通过研发和整合其他仪器设备实现生命数字化, 达到个体信息全覆盖, 这些是华大智造中长期目标。
图:华大基因集团的全景工具平台和产业支撑,经授权转载
【基因慧】 在展开如此庞大的研发、生产和服务计划,同时华大基因需要整合多维度的资源,在进一步扩张中,是否会考虑到OEM、并购等模式?
【牟峰】 在未来,任何模式都有可行性,这只是实现“造福”大目标的战术手段之一。不是所有的工具都需要华大自己做,华大会与优质合作伙伴一起完成这样一个使命。华大做真正擅长与核心的部分,当这些部分足够成熟的时候就可以做更多联合。联合和自主相结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在最短时间之内能够为生命科学、生命中心法则提供全套的研究型创新工具。在工具支撑上,华大智造给自己定了几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实时,第二个是全景,第三个是终身。
【基因慧】 目前华大基因已经开始触及保险业务,保险作为金融的属性,是否预示着华大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金融相关的业务推出?
【牟峰】 金融运作这个角度现在讨论为时尚早,关于保险,我们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是因为在过去几年华大已经在每一个NIFTY(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检测时都交了相当大额度的保险费,而几百万例的检测完成后实践证明新技术和方法学以及产品的应用,其实已经将假阴性假阳性控制到了当前临床检测产品的最高水平,性价比上保险业界通行的“精算”不如精准医学时代的“精测”。透过这件事我们便思考如何建立自身的保障体系,把这个当作华大的责任承担下来。而这同样引发出了基因科技时代要解决的一些传统问题,例如疾病发生率等等。在保险层面,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和数据来实现从“精算”到“精测”,通过99.99%以上的准确率来减少一些没必要的费用。当然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相关业务,可能是华大发起的,也可能是整个生命经济业态一起完成。
【基因慧】 据基因慧统计,目前有近百家华创(从华大离职并创业的企业)。您怎么看待华大和华创在未来的关系?
【牟峰】 华大为基因产业培养了很多人才,这是汪老师与华大乐于看到的。基因科技造福人类,产业发展不能只是一两家公司,需要更多的人才,需要更多认同大目标的同盟。我相信大部分“华创”视华大为“家”——他们成长与起飞的地方。也有不少华大人离开后,又选择回到华大,华大毕竟有不可多得的实现年轻人抱负的“大平台”。王石曾经骄傲地说:离开万科的高管和员工非常的多,但是他们离开万科后,如果听到有人说万科的坏话,会很生气,这一情况在华大同样发生着。这也是为什么每年华大同学会都在讲欢迎回家的原因。与此同时我们也更期望离开华大的“华创”们可以深耕各自的细分领域,继续发扬当年在生命科学领域黄埔军校中所学到与奉行的大目标和价值观。相对应,我们也反对那些不靠谱的、只为经济走向而创造的产品,比如还未有更多科学依据的天赋基因检测等。
【基因慧】 目前生命科学产业走技术走向临床实践,资本化也加速,受到关注同时也即将迎来市场的考验。您对目前业态有什么样的建议?谢谢。
【牟峰】 我希望整个业态的每一个从业者可以多从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这一角度来去评价自己的企业,评价自己和自己的队伍,而不是过多的聚焦在我当前能在某个产品、某个业务方向上的流水和盈利。我期盼着业界整体格局的提高以及在实现更伟大目标的同时,可以做一些在各自层面或是各自业务范围里真正的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意义的事。
【编者后记】感谢牟峰总在基因慧平台首次接受对外媒体专访。谈到华大基因的模式,我们绕不开情怀和商业、科学与产业、民生和资本、政府和民营企业等这些关键词组。这些关键词组是华大基因的特色,凸显出华大的独具一格,她的霸气,也引来对她的不同解读。与其猜测,不如解开她、认识她,看看近千亿元市值(仅是集团的版块之一)的一个企业案例的前世今生。
作为一个上市企业,对外媒体文章题目公然写着“在华大不谈商业,造福才是我们的主业”。套路似乎不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去讨好什么,而于此同时,华大基因集团董事长汪建刚刚荣获“2017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详情),颁奖词的关键词有“科学家,严谨、专注,企业家,冒险、创新”等,而汪老师的获奖词是:“先想想为人民服务,货币自动会为你服务,为生命负责”。笔者所感知到的,华大基因讨好的是民生,还有讨好“自己”,正如《大咖论健》采访汪建(详情)时,全文透露着“你好了,你的世界就好了”的哲学。这或许不是常规的商业逻辑可以去框定的,所以或许因此文史圈的许知远和汪建坐在一起,在《十三邀》的节目中(详情),从康乾盛世引进“洋货”,谈到日本甲午时期的水稻战略,脱亚入欧时培植的功勋产业丝绸,利益线和安全线的海洋战略,熟悉基因组早期研究的人知道,这三个事件分别对应着2000年后华大基因主导的水稻基因组、家蚕基因组以及目前在青岛等地大力发展的华大海洋。笔者也作为创业者,时光都是萦绕在商业模式的一招半式中,这时候似乎看到一个少林扫地僧。心法胜刀剑。
诚然,跳出来看,从94年创业,99年创立华大基因,至今近20年的华大基因创业历程,必然经历了曲折和弯路。比如在组织架构管理和中高级人才培育上。或许正因为如此,牟峰这样经历核心片区、华大智造核心战略的岗位后,作为集团轮值CEO,以及尹烨这样从华大多年拾阶跳级而上作为华大股份CEO,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有民营企业的一脉相承,而这是不是最好的人才战略,需要后续来验证。因为,生命科学产业融合的不仅是民营经济的角色和使命。
无论如何,华大基因的发展结果对行业是示范,对产业是开路,对国家是催生了新经济的一种形态。产业之外包括科研的持续投入、人才教育的探索,透露着行业的正义感和龙头老大的担当,造就大器底色。
2018年生命科学产业的资本化硝烟或将浓重:中小企业洗牌、并购、资本大鳄跨界等。站在这样的历史风口,无论科学产业化还是产业资本化,都需要我们站在行业、国家、甚至是全球的高度,协同发展,将科研技术转化为技术,技术转化为产业,产业转化为应用,守护这样一个新兴的、充满前景、亮色的的健康产业。不作恶就是造福之一。
注:以上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参与专访请发送人物信息至:info@genonet.cn
记者:布三少 | 编者:尘灰
校对:Cindy | 审核:芒果
---------- END ----------
临床专家 丁洁 | 黄国英 | 梁军 | 黄尚志 | 杨云生 | 顾大夫 | 陆国辉 张学 王若光 | 沈亦平 | 李宁 | 黄涛生 | 祁鸣 | 王艺 | 李延青 | 梁志清 | 王威 | 王奕鸥 | 12位基因诊断大咖 科研大咖 魏于全 | 高福 | 李继承 | 杨瑞馥 | 方向东 | 马端 | 施奇惠 | 菠萝 | 戴俊彪 | 蒋慧 | 鲁兴华 产业先锋 汪建 | 孙洪业 | 赵瑞林 | 尹烨 | 赵奕宁 | 阎海 | 熊磊 | 杨云霞 | 张云鹏 | 柴映爽 | 贺建奎 | 秦楠 | 王东辉 | 京东云 | 阿里云 | 12位产业界CEO专访 行业研究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 数字健康产业格局 | 36位CEO年中总结 | 微生物组产业分析 | 基因科普 | 合成基因组 | 罕见病 | 2016年基因行业投融资 | "基因+X"跨界产业 明日之星 华大基因 | illumina | 贝瑞基因 | Embark | Veritas | Celularity | Helix | 安诺优达 | Couns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