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44集(附文字档)

点击关注►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百家姓》

第44集

黄圣松教授主讲
2017年4月17日

我们再往下看到,下面一位邓姓的历史人物邓艾。邓艾他是三国时期曹魏比较后段的名将。邓艾他本名叫做邓范,因为在同乡有人跟他同名同姓,所以后来他就自己改了姓名,免得有一些称谓上,或者是理解上面的困难。后来邓艾在曹魏西边的战事,就是防堵蜀汉大将姜维。当时蜀汉的诸葛亮已经往生多年,诸葛亮把兵权交接给姜维,所以后来姜维就一直在汉中这一带防线跟曹魏对峙。后来邓艾突破了防线,偷渡阴平这个地方,然后就长驱直入,绕过了姜维,直接抵达成都,迫使刘禅投降,立了灭蜀的奇功,最后他获封太尉。可是立下大功的邓艾,却遭到了钟会联合另外一位监军,叫做卫瓘来诬陷。邓艾帐下的将士原本想要解救邓艾,可是卫瓘怕邓艾报复,于是就先行斩杀了邓艾,使邓艾没有办法受到公平的审讯。连同邓艾的儿子邓忠,也在此诬陷行动里面遇难了。邓艾因为建立这个不世之功,所以受到了钟会的嫉妒,也因此命丧在军中,也是令人不胜唏嘘。

这边提到的刘禅,大家对他都是比较负面的观感。其实我经常都开玩笑,在三国人物里面,哪一位是最快乐的人物?就是刘禅,就是阿斗。年轻的时候,你看,因为父亲的关系,所以就在光环之中生活,后来父亲称帝了,他也顺理成章成为太子,所以后来也顺利接班。当然大家对他的观感就是说,你阿斗,你刘禅就是不理朝政,每天都在后宫跟宫女跟太监混在一起,对于国家施政没有很大的建树。其实从某个角度来看,我问大家,如果当时有一位很能干的诸葛亮,有这么能干的费祎、董允等等这些能臣在主持国政,从某个角度来看,其实刘禅的权力是被架空的。所以也有人比较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看,如果刘禅真的要励精图治,他想要收回大权,这些大臣们,这些武将们,说不定也会有另外一番的观感,或者是有一些不利于刘禅的行动,当然这是阴谋论的角度来看。所以刘禅也知道,既然有这么多的大臣帮我分忧解劳,那我又何不落得轻松度日?所以后来他就在政坛上面,没有太大的建树。一直到晋朝建立,统一了三国的分裂时代之后,他也被安上了一个公爵,他被安上了安乐公这个公爵。这个安乐公,后来刘禅就被迁到当时的国都洛阳,当时他年纪也不小了,然后也是过着很安乐的生活,所以叫安乐公,锦衣玉食。然后在宫廷里面,如果有一些喜庆的时候,皇帝还会邀请安乐公刘禅到朝廷来,接受大家的宴飨。有时候就会被揶揄,皇帝就会问他说,安乐公、安乐公,你还记得你的故国蜀国吗?刘禅怎么回答?什么蜀国,什么蜀国?早就忘记了,什么东西?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所以后来就有一句成语叫什么?乐不思蜀。如果刘禅当时当皇帝这么问他,他流露出哀戚的表情,那大家可以想像,他当天晚上还能活命吗?所以他也是不得不要做出这样子,忘记故国,背弃传统的这样的言论,那也是不得不的一种表现。各位知道刘禅最后活了多久吗?他活了六十几岁,一生安安乐乐。所以在三国人物里面他过得最快乐,他不像刘备这么的辛苦打天下,他不像当年的五虎上将,在战场上厮杀,你看关羽关将军头据说被砍下来,张飞后来是被部将给刺死的,给杀死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在前线,哪有一个人像他那么快活?没有。所以要这么来讲,刘禅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好,我们再往下看,邓石如。邓石如是著名的完白山人,邓石如的原名叫做琰。藉这个机会,我们把这个字音也学一下,念作三声,眼睛的眼。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当然他有很多的字号,我们不一一细讲,他是清代集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字学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跟学者。这个一生的生请帮我改一下,这个一生是身体的身才对,他有多重身份在身上,所以不是一生的事业,是在他的身上,所以这个字是身体的身才是正确的。邓石如年轻的时候,因为家里面很贫穷,所以没有资源去上学堂,九岁的时候,曾经短暂的读了一年的书,停学之后,因为家里面真的需要有人力来帮忙,所以就帮忙家里面去采樵,卖饼来糊口,后来又学了一点技术,靠写字,刻印章来谋生。邓石如也曾经在江宁的大收藏家梅镠,这个镠,先前我们曾经讲过这个字音,在他那边也待了八年,向他学习,向他来求学问,很好学。后来在拓碑,在书法,在刻印章,等等这些书画的领域,又有更大的成长跟进步,所以后来成为清代很有名的书法家跟篆刻家。在中晚年的时候,邓石如在湖广总督毕沅帐下担任幕僚,毕沅帐下有很多当时很有名的学问家,像张惠言、包世臣,也因为是同为幕僚的关系,向他来学习书法。所以他在这方面的领悟还有表现,都是当时为人所通知。而且他自己也有一些艺术的体会,也在一些文章、书籍上面来做阐发。所以他在篆刻的表现上面,真的是独树一格,跟以往的表现方式迥然不同。后来因为他的推广,也形成了一个流派,叫做邓派。所以邓派的篆刻,还有艺术风格,也为后世所景仰。这是邓姓的历史名人。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到了另外一份讲义,从一百八十一姓开始谈起,郁姓。郁姓因为在中国大陆简化字的关系,忧郁的郁,笔画很多的那个郁,跟这个郁它是同用一个字,就是写成这样。

所以先前也跟大家报告过,有一次跟我的老师到中国大陆去开会,计程车司机,这位师傅就说他姓郁。老师问他说是哪个郁?他说是郁金香的郁。我们老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怎么都没有听过有郁金香的郁这个姓氏,然后他还问他说,师傅,师傅,你是汉族吗?还是少数民族?因为少数民族有些姓氏不是我们汉族常见的,所以他直觉以为是少数民族。他说不是,我是湖南人,汉人。然后他想了老半天,终于想通了,你那个郁是不是一个耳朵边,然后一个有没有的有?他说对,郁金香的郁,不是,原来那个郁是这个郁,因为简化字的关系,合在一起用了。当然因为简化字的关系,也有这种发生一些误会。譬如说稻谷的谷简化字怎么写?就写成山谷的谷对不对?所以它两个字用一个字,如果对简化字不了解的人,我们会看到五谷丰登,怎么会写成山谷的谷?很多人都想不透,五谷丰登怎么会是山谷?后来才知道它是两用字。所以也有一些容易造成误会的地方。

当然简化字我们也了解,它是中国大陆在建设的过程里面,为了要消除文盲,希望能够将文字简化,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学习文字,所以不得不有这样的一个政策来推广,当然也造福了很多人,因为字变简单了,笔画变得单纯了,所以可以比较快的去学习,去记忆,所以也造就了很多的老百姓,可以有机会读书识字,当然是有它实际的需求。不过对于文化传统的维护、保存跟发扬,简化字还是多多少少带来一些不便,还是容易带来一些误解。所以这个也是靠我们海峡两岸的大家要有一个智慧,看看如何来从中取得一个平衡,既可以保留文化精髓,又可以方便大家来阅读书写,这个是未来我们可能要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文化的交流文字是很重要的,先前我们讲过秦始皇的功过,统一文字是他的大功,所以它是我们一定要面对的问题。或许未来可能慢慢的会趋向于识繁写简,现在中国大陆好像也有这样的声音,就是我认得,我要会认繁体字正体字,可是我写的时候我可以写简体,因为毕竟中国十几亿人口,突然之间要做一个很全面的改换不容易,但是如果慢慢的调整为你能够认,正体字笔画多,不好写,没关系,因为你基础是从简体字,你会写,然后再从这个基础再来认繁体,至少是大家比较可以去接受的一个调整的方向。学简化字容易学,学正体字不容易学,可是我们如果两种情况倒过来,事实上如果你先学正体,再来学简体就很简单;反过来,像我们现在有很多陆生来台湾来学习,因为他们都写简体,一下子要认繁体他们觉得难度好高,尤其那个笔画又多了很多,所以由简要入繁就很难。所以我们保留了正体字,事实上还是有我们文化的使命,还有在传承上面的一个阶段性的任务。所以大家现在在寺里面都是学正体,写繁体,所以未来在推广我们儒家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正体字还是有其必要性。

好,来,我们看到郁这个姓氏。郁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在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郁姓的起源有几支,其中有一支是起源于大禹的老师郁华,这位郁华见识才能都是相当的优秀,所以大禹称他为王师,向他来学习。所以郁华的子孙就是最早郁姓的源头,春秋时代也有一个国家叫郁国,跟吴国是邻国,后来吴国不断壮大,于是就把郁国给消灭了,郁就变成了吴国大夫的封地,所以后来这一支也从这个地名当成了姓氏。另外第三支,是春秋鲁国有一位大夫叫做郁贡,他的子孙也是以郁为姓氏,这是第三个来源。还有另外一个来源是从古西域而来的,在古代的西域有一个郁立国,这个丝绸之路是从中国到罗马帝国,中间我们必须要经过的交通孔道,所以郁立国的国人,也经常往来罗马帝国跟当时的汉朝之间,有一部分的郁立国人也来到中国定居,所以后来就以郁做为姓氏,也留传下来。

好,我们看到郁姓的历史名人,有一位叫做郁新,这位郁新是明朝人,是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一个人物。这位郁新很厉害,他是很会精算的一位官员,他的长处就是能够做一些调度,能够做一些计算,而且能够去衡量米粮钱、财多寡,还有对于国家的一个需求。如果用现在我们角度来看,他就是当时明朝的经济学家,对财务控管非常娴熟。当时因为明朝初立,而且在西北边疆,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侵扰边境,所以在边境上就有粮饷的需求,为了要去安顿边境,当时郁新就向朱元璋建议,把当时亲王的俸禄从五万石减成了一万石,就把多出来的,把省下来的,就送往边疆去当作军饷。各位想想,原本你是五万石,后来剩下一万石,少了五分之四,那一定引发反弹,不过那是因为朱元璋当时力挺郁新,而且有国政上真正的需求,所以这些亲王大致上也只能够摸摸鼻子,也不敢多说什么,就配合国家政策。所以郁新当时这样的当机立断,对于西北粮饷的充足有很大的建树。后来朱元璋往生之后建文帝即位,建文帝即位之后,当然明成祖就觊觎这个皇位,郁新也算是非常有先见之明,当建文帝即位之后,他马上称病回家休养,他就不卷入朝中所谓的靖难,他是很有智慧,因为他知道,燕王朱棣图谋不轨之心已经很明显了,再留在朝中,以他的身份跟地位,一定到最后会被迫选边站,被迫选边站,那风险就很高,五十五十,一半一半的机率,所以在建文帝即位之后,他就称病回家。等到后来明成祖即位之后,再敦请郁新出来重新掌理户部,所以他就以户部尚书的身份再回到朝廷。户部尚书,户部是主管什么?你光看这个字就知道了,管理天下的户籍,感觉好像是我们现在的内政部,管理户籍,我们这个师兄管理户籍,可是管理户籍它背后所带来的是什么,带来的是税收,他明着好像只有管理户籍,其实是税收、钱粮都是由户部来管理,所以他必须要有通盘的经济上的考量。他是一个非常娴熟于数字的官员。好,再来,后面他也有陆陆续续政策上面来做一些调度,尤其碰到了凶灾荒年,怎么样来调度,怎么样来减省开销,都是由他拍板定案。所以明成祖对他非常信赖。后来郁新在明成祖时期管理天下的帐户户部十三年,量计出入,扳着手指头过日子。所以后来往生之后明成祖就很感慨,现在郁新往生了,谁还能够来接替这个重要的职位?所以明成祖很伤心,在郁新要办理葬礼的时候辍朝一日,辍朝一日就是停止办公,就像我们现在讲的停止办公,全国降半旗,大概是这个味道。所以对于这位能臣大吏的往生,他给予无上的荣宠。

我们再往下看,第二个郁姓的名人郁永河。这个郁永河,现在我们比较通行看到的河,是河流的河,可是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是写成和气生财的和。郁永河也是在一个机缘巧合的情况之下来到台湾,有这么一番游历。当时在福建在福州因为火药库失火,火药最主要的材料就是硫磺,那就没有了,所以少了很多,必须要去补足这个硫磺的量。大家都知道隔海的台湾有火山,所以有硫磺,郁永河就自告奋勇说,我渡过黑水沟,现在我们讲台湾海峡,到台湾来,希望来采硫磺。所以他就从福州搭了船,然后在澎湖停顿,整补,然后就来到了台南安平上岸。上岸之后,因为南部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火山,因为他要的硫磺量很大,所以只能到北部去,到现在的阳明山,小油坑那边,因为有火山,所以在那边采硫。所以他后来的这段记游,就是从台南府城一路到淡水,到现在的阳明山国家公园,他所看到的就把它记录下来,所以它是一个日记形式的一本书,他在途中就做一些札记,后来回来之后,再把它大规模的来做整理、润饰,就写成了《裨海记游》。中间有一段他有提到,自竹堑迄南崁八九十里,不见一人一屋。这个竹堑就是讲新竹,我们现在的新竹市,南崁就是桃园南崁,中间这一段路八、九十里,这个八、九十里不是八、九十公里,因为以前的华里是比较短的,华里各朝各代又不太一样,有长有短,大概就是我们现在公里的一半差不多,所以他讲的八九十里,差不多就是四五十公里,三四十、四五十公里。这么一个路段,因为从新竹到桃园南崁,这个地方都是丘陵,丘陵起起伏伏,可是在中间这一段,郁永河说没有任何的人烟,就表示说这个时候,还没有开发到这个地方来。所以他就很细腻的去做了一些记录,当然他也对原住民的一些衣着,身上的一些刺青,他也有做一些描述,风俗民情,包括他们吃什么槟榔,他也有一些像台湾竹枝词,土番竹枝词,他也把它写在诗歌里面。所以是很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让我们知道清朝时候台湾的状况,还有原住民的状况,可以来做一些资料的比对。这个是郁永河的一些事迹,简单的跟大家来做个介绍。

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一百八十二,这个字读作姓氏的时候就不念作ㄉㄢ,要念作ㄕㄢˋ。单姓在中国大陆在台湾都没有列入到百大,算是一个比较少的姓氏。起源有一支是周成王他最小的儿子,叫做公子臻,封到了单地,所以在历史上称他叫单伯,公子臻的家族很昌盛,所以后来在西周到东周二十几代的国君里面,周天子的朝堂之中,都经常看到有单姓的人士在朝廷里面担任卿士,也成为现在单姓最主要的来源。另外一支单姓的起源,是在尧舜时代有一位贤哲。这个贤哲,这两个字前面有一个商,请各位帮我涂掉,这个是多出来的字。有一位贤哲叫做单卷,这位单卷也写作善良的善,在上古时代这两个字同音,所以就有两个不同的字的写法。相传单卷是一个东夷民族的领袖,所以对于东夷民族的管理,然后协助他们慢慢的去了解一些农耕,他有很重要的地位。单卷因为又有德行又有时机,所以对于东夷民族影响力很大,也留在史册,所以当时大家都称他叫单父。单父当时主要游牧的地区,就把它称之为单父之地,所以后来单父的子孙也以单做为姓氏。第三支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大夫,叫做羽父单,羽父单后来他的子孙就分成两支,有一支用羽父为姓氏,有一支就以单为姓氏。就有这三支是单姓比较主要的来源。

好,我们看到单姓的历史名人,第一位是单超。单超是东汉的宦官,东汉桓帝的时候,单超是中常侍,是皇帝身边很重要的宦官,也有很高的身份跟地位。当时外戚梁冀当权,梁冀有个弟弟叫梁不疑,单超跟梁不疑有政治上的矛盾。这就回归到先前我们曾经谈到了,汉朝的时候经常都是小皇帝,年幼的皇帝即位,所以皇帝背后经常就是两股势力在拉扯,哪两股?汉朝的这两股势力,有一股是外戚,另外一股是宦官,所以经常在拉扯。同样的情景,发生在明朝的时候也是两股势力,不过这两股势力就是宦官跟朝臣,就是大臣,在明朝外戚的势力比较没有得到彰显,所以一样也是互相拉扯。在这个地方就上演了宦官单超,跟外戚梁冀梁不疑家族之间的政治矛盾。后来外戚的靠山梁太后往生了,本来外戚为什么能够有这样的权势,靠的就是裙带关系,因为皇帝的妈妈梁太后的关系,所以这些舅舅们才能够在朝堂上有这个位置,好,他们的主心骨,他们的靠山倒台了,接下来宦官的势力就要反扑了,所以单超就藉这个时机反扑。而且汉桓帝刘志,其实早就对他这个舅舅非常不满了,因为他母亲的关系,所以舅舅就一直把持朝政。刘志后来年纪慢慢的成长,其实应该要还政于皇帝的,可是梁太后权力一把抓,还要照顾她娘家的弟弟们、兄弟们,所以就不愿意让皇帝亲政。所以汉桓帝早就已经非常的不高兴,那藉这个机会,母亲往生不在了,可以把舅舅的势力赶出朝堂了,所以就跟单超咬臂盟誓,这个咬臂就是在手臂上面咬破血,留下一个印记。各位猜猜看是谁咬谁?你不可能去咬皇帝,一定是汉桓帝去咬单超,就是做了这个,等于说是以血做为一个盟誓,算是歃血为盟的另外一种形势。所以单超就藉着其他的四个人,都跟梁冀家族有矛盾的宦官,一次就把梁冀势力给铲除掉,而且很惨烈,当时的铲除势力就是你死我活,所以后来梁冀是满门被清算。那五位宦官因为帮助汉桓帝夺回了政权,所以汉桓帝就把五个人统统一次同一天封侯。所以单超就受封为新丰侯,连单超的弟弟单安也担任河东太守,单安的儿子单匡也担任济阴太守,也庇荫了自己的家族。

另外一位单锷。这个单锷时代就比较晚了,他是宋朝人,原本他考上了进士,本来是可以进官场去服务,可是他不去就官,朝廷颁布下来让他去就职,可是他就不去。大家也觉得很奇怪,你寒窗十年苦读,为的就是考上进士,能够在这朝堂里面得到一官半职,可以为民服务,造福百姓,当然给自己的家族有一个出路,可是他很奇怪,他考上了功名却不去当官,为什么?因为他对于水利工程非常感兴趣,他是宜兴人,对于附近的那些水域他都比较娴熟,而且他自小也知道,水患来的时候破坏的程度非常大,所以他知道自古以来,对于黄河、对于长江水患的防治,事实上是朝廷花很大的心思要来做管理,要来做预防的,所以他一直都对这个很有兴趣,所以他不去当官,专注于江苏水利工程的规划思考。他经常坐着船,就在苏州、常州、湖州之间,经常去做调查,三十年都没有终止。而且他自己也把观察的心得写成了一本书,叫做《吴中水利书》。后来到了元祐六年,苏东坡曾经担任杭州知府,就是杭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早就知道单锷对水利很有见地,而且有实务的经验的,所以他要向朝廷举荐,让单锷可以谋一个水利方面的职官。可是后来苏轼陷入政治漩涡,被李定、舒亶,舒亶我们前面有介绍过,因为这两个人上朝廷密报,说苏东坡在诗歌,在他的文章里面,有意图颠覆政府的大不逆言辞,诬陷苏东坡,所以后来就有一个很大的案件,叫做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里面,差一点性命都丢掉,对苏东坡在政途上打击很大。也据说,苏东坡那个时候三十几岁,本来也算是很意气风发,头发乌黑亮丽,结果一年多这样折腾下来,生死交关,每天非常的紧张,非常的害怕,因为不晓得上头的决定怎么样,据说他出来的时候已经白发苍苍,牙齿都已经掉了很多,齿牙动摇。所以看到这种政治上的压迫,给人这种心理上的压力,是比肉体上的折磨更加的痛苦。苏东坡在这次大狱之后,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就放贬到黄州。可是也因为这样的经历,就激发他人生第一波的创作高峰,在黄州时期,这是他第一波的创作高峰,在先前我们曾经聊过。也因为这样的事情,推荐单锷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所以后来单锷就没有功名,最后就往生了。

后来他的著作一直流传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年间,夏原吉疏通了吴江的水门,后来又在其他两个地方建立了大坝,他们对于管理吴兴这一带、吴中这一带水利工程的这个灵感,还有他的一个规划蓝图,都是取自于单锷留下来的《吴中水利书》。所以当时他在宋朝时候的规划,一直到了明朝,几百年之后终于实现了,而且事实证明他的规划是有效益的,对于吴兴这一带,吴中这一带水利的发展,有非常好的建树。

好,来我们看到下面这一百八十三,杭这个姓氏。杭这个姓氏,在台湾在中国大陆都没有进入到百大,所以杭这个姓氏算是少见,可是它的起源非常了不起,因为杭这个姓氏的起源跟大禹治水有关。大禹治水,十三年的时间四处奔波,三过家门不入,是中国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专家,也是最伟大的贤能君王。他曾经治水的时候来到会稽,治水成功之后,在会稽就留下了很多的船只,大禹就把这些船只,就留给他其中一个儿子来管理,而且就把他封在余航这个地方。这个余航的航,大家不要以为是打错字,它最早的时候是写成航行的航。为什么是用这个航?因为跟船只有关,所以航有一个意思就是讲船只,所以剩下来的这些船只就由大禹的这个儿子来管理,所以就把它立一个国,叫做余航国。后来这个航才慢慢的转变为现在我们写的杭州的杭,我们现在看到杭这个姓氏的杭。所以后来,大禹的子孙就有一支以杭为姓氏。

还有另外一支的起源,是汉代时候长沙太守杭徐。杭徐本姓为抗,抗这个姓氏在中国古代也是少见的,而且抗跟杭在古文里面经常会通假,所以后来抗就通假写成了木字边的杭,所以就一路也变成了杭姓的起源。还有另外一支是起源于姬姓,是春秋时代鲁国大夫亢父之后,亢父的这个亢,后来子孙也以这个亢,后来改写为没有加偏旁的亢,或者是加人字边的伉俪的伉,或者是对抗的抗,后来也有改写为木字边的杭姓的杭,所以它就有了一些分流,以杭姓这个保留下来的,好像比例也是比较高,所以也变成杭姓的始祖源头之一。

我们看到杭姓的这个堂号,有一个东乡堂,东乡堂。刚刚我们就提到了长沙太守杭徐,杭徐最早是担任宣城的县长。这边漏了一个字。担任宣城的县长,他担任这个地方父母官,就把山林里面的这些蛮夷、少数民族,统统迁到县城附近来,就近来管理,所以后来他的县境之中就没有盗贼。也不是在污蔑少数民族,说少数民族就是盗贼,也不是这样,是说少数民族因为他们居无定所,比较容易被一些人利用,所以就把他集中管理,让他们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活,杭徐也就比较能够就近来照顾,所以慢慢的这些少数民族就比较不会被歹人给利用,所以境内这些盗贼之事就慢慢平息了,所以不是污蔑少数民族。后来因为他管理很妥当,地方上面治绩很佳,所以朝廷就升任他为中郎将,后来又被派遣为去敉平泰山这一带的盗贼,所以后来就受封为东乡侯,然后迁任为长沙太守。所以后来子孙就以他的侯爵东乡侯为典故,立堂号为东乡堂,这个也是纪念当年杭徐的功业。

好,再来,另外一位历史名人叫杭世骏。杭世骏时代就晚到清朝了,他是清朝的学者,对于学术非常的专注,当然也在科考上面有很好的成绩,也进入到了翰林院担任编修,也到了武英殿担任纂修。这些所谓的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纂修,其实都是主力在编纂文书,编纂一些套书,像康雍干三代他们就编了很多的套书,最著名的就是《四库全书》,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文书,就是在康雍干祖孙三朝的时候来编修。为什么他们会编修这些套书?当然,如果我们从比较正向的角度来看,它其实是把中华文化做一个总整理,总集结,总盘点,所以需要大量文人来做这种文书编纂的工作。这是文化传承上面的贡献。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就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要减缓满汉的冲突。因为当时满人基本上还是因为血缘的关系,朝廷还是基本上比较重用满人,有一些意见的时候,还是以满人的意见为主,汉臣在朝廷上面当然也有发言权,不过一旦跟满人的利益冲突的时候,他就是自动被矮化、被降格,满人因为有这样的关系。所以基本上在康雍干是主掌朝政的,汉臣就有点委屈。很多的汉人,尤其在康熙跟乾隆的时候,在民间还是有一股势力,就是扬言要反清复明。所以为了要安抚汉臣的不满,为了要抚平民间对于满清统治的仇恨或不谅解,所以就用了这个方式。好,你看,我们都很重视汉人的文化,中华文化我们当然要一起来整理,所以就让这些读书人,来,你们来,考上了科举之后,你就来做文化的工作,我全力支持,让他们有更大的心力投注在编纂这个书籍,就没有别的心思,要心心念念说要反清复明,他们慢慢的就会转念说,你看,满人当皇帝也不错,他也是很重视文化,好了好了算了,给他管就给他管了,所以慢慢的他用这个方式来消弭满汉的对立跟冲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也不错。所以就当时有什么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纂修等等,都是主持书籍的编纂工作。

后来杭世骏就进入了三礼馆,三礼馆就是要去编纂《三礼义疏》,三礼就是十三经里面的《周礼》、《仪礼》、《礼记》,所以他对于礼学的研究是非常精深的。后来乾隆八年的时候,当时乾隆皇帝就说,是不是给大家有一个机会,可以把你们的想法,对于朝政、对于国家发展的意见,你们可以提出来。所以后来杭世骏就提了一篇奏折,后来称之为《时务策》,《时务策》里面就说了这一段话,他说:满洲才贤号多,较之汉人,仅什之三四,天下巡抚尚满汉参半,总督则汉人无一焉,何内满而外汉也?意思就是说,满洲人才能之士虽然很多,可是跟汉人比起来,也不过算是汉人的十分之三、十分之四,以天下的封疆大吏来看,各省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个叫做巡抚,先前跟大家讲过,巡抚满汉的比例大概一半一半,可是如果是总督,总督就是在巡抚之上,他位阶更高,他管一个省或管两个省,所以如果是总督这个层级的时候,清一色都是满人了,没有汉人了,所以杭世骏就说,怎么会这样?现在我们入主中原已经百余年了,怎么满汉之间的不平等还是没有消除?所以他就大胆的提出了这样的谏言。好,各位看看后面的结果,乾隆就大怒,讲这个话虽然说点出了事实,可是以杭世骏的这个语气就是什么?就是质疑你皇帝,所以他的见解是正确的,可是表达的方式不够圆融,所以引发乾隆的不满。

所以人家说忠言逆耳、忠言逆耳,忠言是不是一定逆耳?未必,看看你怎么说,你怎么表达,对不对?如果你真的是很诚恳的,忠言也不一定会逆耳。所以就告诉我们,我们怎么样去表达。人际沟通的圆融是很重要,这是一门大学问。怎么样去传达你内心的想法,这个是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面,一路都要学习的。

也因为这个关系,杭世骏就被下狱,然后还要处以极刑。是另外一位刑部尚书徐本他极力求情,跟乾隆皇帝说,皇上,你不要理他,他是个狂生,他这个讲话就是没有分寸,皇上你不要跟他计较。所以后来就死罪可免,活罪就不可饶恕,就罢官放他回乡。回乡之后,他就在家乡里面教书,然后研究。后来到了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南巡的时候,杭世骏做为地方的耆老,他也去接驾。结果乾隆皇帝看到他,他就问他说,杭世骏,你的性情改了没?杭世骏回答说,臣老矣,没办法改了,所以乾隆就觉得莫可奈何,这个骡子脾气改都改不了。后来隔了又几年之后,乾隆三十八年再度南巡,他又看到杭世骏,老杭,怎么你还没死,你还活着?结果就问候了一声,当天晚上杭世骏就往生了。

这个就有点像先前我们曾经讲过另外一个人,跟明成祖有关,他也是后来被明成祖问说,你怎么还在?结果那个人心里面一惊,回去后来就自杀了,怕明成祖对他的家人不利。所以杭世骏也是忠臣一位,不过欠缺圆融的表达,可惜了一位人才。

好,我们看到下面一百八十四个姓氏洪姓。洪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比较少,在台湾算是大姓,排到第十五,所以在台湾的发展是比较蓬勃的,繁衍的子孙是比较多的。洪姓的源头相传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有一支就是后来我们俗称的共工氏。共工氏主要也是以治水为主,所以后来共工氏,据说曾经撞不周山,使天空就斜了一边,所以中国的山川河流的走向就是往东南方流。为什么往东南方流?就是不周山被撞歪了,所以地势不平。因此后来天空就裂了一块,所以后来谁去补天?女娲娘娘炼石补天,这是中国的神话故事。共工氏是不是真有其人?没有神话这么的传奇,可是在传说故事里面,他是一位治水的氏族,这个家族很擅长治水,所以看来应该是有一点点真实的成分。至于说这个共工氏,后来大禹治水的时候,因为他们这个家族世代就是擅长治水,大禹治水邀请他们一起来帮忙,可是共工氏不配合,所以后来大禹在治水成功之后,就惩罚共工氏,把他们流放到了江南蛮荒之地。所以当时中国主要的文化还有人文,都还是在北方黄淮平原这一带为主,南方相对于来说是比较没有开化的,所以流放他们到江南这一带。可是经过了千百年之后,后来北方因为地力烧尽,而且北方的气候愈来愈严寒,所以反而南方的江南这一带,愈来愈开发,愈来愈富庶,所以后来南方的江南地区,就成为中国的鱼米之乡。

来,我们再往下看。所以后来共工氏流传到了江南之后,因为他算是被朝廷给监管的对象,所以为了要避祸,就把共工的共加上了三点水,因为他们祖上是治水专家,所以就变成了洪姓。

还有另外一支是唐高宗的时候,太子李弘,因为李弘这个弘,同音的字要予以避讳,所以很多有名字的,有姓氏为弘的,都改名为改姓为三点水的洪,所以又变成洪姓的另外一支来源。

好,我们看到堂号,堂号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堂号,叫做双忠堂,双忠堂顾名思义是两位忠臣孝子,第一位是洪皓,还有他的儿子,叫做洪迈。洪皓本来在宋朝的时候是礼部侍郎,后来朝廷以礼部侍郎洪皓的身份出使金国,结果金国就把他给扣留了,不让他回来,他也不投降,所以就被扣留了十五年。而且在扣留期间,因为洪皓在金人的国都,经常也就有听到一些金人的施政,有一些对宋朝要怎么样来布置,他也辗转的听到一些消息,所以他就把听到的情报,透过一些特殊管道汇报给朝廷。所以很多人都说,你看,洪皓身陷于金人的囹圄之中,可是还是一心向国,而且被扣留的时间长达十五年,所以有人就把他比喻为汉代的苏武,忠心耿耿,不屈不挠。结果洪皓的儿子洪迈,后来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又强迫他称陪臣,这陪臣是什么?陪臣就是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称为陪臣,所以这个陪就有加一层的意思,退后一层的意思,本来诸侯朝觐天子,我们自称为臣,如果是诸侯的大臣去朝觐天子,是不是他跟天子的关系又远了一层,又疏远了一层,所以这个时候他就要称为陪臣。言下之意就是,你金国对待宋国不是平等的关系,你是把宋国当成是我金国的诸侯,你是我的诸侯的大臣,所以你要称陪臣,了解了。所以矮化宋国的关系,所以洪迈就拒绝,所以后来又被关起来了,至于他们父子两个人是不是关在一起,不知道,可是父子两个人同时都被关在金国。所以两人都为国恪尽忠诚,所以当时宋朝廷,大家称他们为父子双忠。所以后世子孙就以此为典故,立堂号双忠堂。

洪皓的儿子不止洪迈,还有另外两个,其中有一位就是洪遵,洪遵是第二个儿子,他还有一个长子叫做洪适,在第二行,洪适是大哥,洪遵是二哥,洪迈是三弟。所以他们兄弟三个人,他的取名都是取辵字边,这三个兄弟其实都很长进,都很优秀,同时在文学,在官场上面,都非常有建树,所以当时并称为三洪。而且三兄弟同朝为宰相,所以在当时算是非常罕见,古往今来也算是非常少见。

洪遵除了在官场上的建树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值得我们来跟大家介绍的就是,他是当时很知名的钱币学家,他有一本书叫做《泉志》,在中间,有一本书《泉志》,写作温泉的泉。我们从字面上来看,泉志那不就应该是介绍温泉的书吗?不是介绍温泉,是介绍钱币,泉跟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联?因为泉这个字在先秦时代,就是把它当作钱来使用,因为钱跟泉上古音是一样的,现在我们的读音也很接近,在先秦时代泉就是钱,所以后来就一路沿用下来,就把泉代作是钱。后来大家经常也用钱,为什么还要用泉?第一个,因为它是有古代文化的一个传承,所以很多人后来还继续用;第二个,把泉当作钱还有另外一个寓意,就是泉这个字是白加上水,一般民间我们都认为,水是源源不绝,所以很多人就把水当作是财富的借代,所以我们说什么遇水则发,经常水都跟财富就关联在一起。而且上面又是一个白,我们经常都说白花花的银子,所以这个白它在五行里面又属金,五行里面的金木水火土的金,然后水又在民间跟财富有关联,所以有些人认为我用泉来代表钱更好,所以就一路传承下来。在他的书里面算是有系统的,而且是非常有学术严谨的方式来研究货币,所以他所收录的这些货币,他有详细的记载,而且分门别类。有一些是他自己的收藏,有一些是跟别人借来研究,然后还给人家之后,他就自己留下一个记录。所以在第五页最上面,他把它分门别类,对后世影响很深刻。因为后来我们研究货币的这些学者们,都一定要引用到这本书,而且对它的体例,很多人也都把它来做一些因革损益,所以对后世的影响是很深远。

第二位,洪承畴。这个人物先前我们也曾经略略的提到过,就是他本身是明朝末年的大官员。他曾经督军前线,是蓟辽总督,当时在现在的河北还有辽宁这一带,跟关外的满族对峙,所以他是前线的指挥官,可是在松锦之战之后,被满清的骑兵所打败,而且被俘虏。所以被俘虏,被要挟,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洪承畴就投降了满清。所以后来他也成为了满清入关之后,很倚重的汉人大臣。所以他在清朝入关之后,建立整个国家制度,他给予了很多的谏言,而且有很多的制度都是从明朝基本上沿用下来。尤其他对于满人的皇帝,对于文人,对于儒家,他们本来都是很鄙视的,认为这个不是经国大业的重点。可是洪承畴就一直劝说他们,你们可以马上得天下,可是你不能马上治天下,你不能光靠武力就想要来治理天下,不要忘记了,元朝不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吗?所以清朝的皇帝,满臣们,后来就慢慢的接受了洪承畴的谏言,逐渐的放弃了武力,逐渐的来重视文化。所以他在调和满汉,把汉人的身份地位提高,有非常关键的地位。我们先前有讲到《清史稿》,在《清史稿》里面,洪承畴是被列入贰臣的,所以很多人都为他叫屈。所以先前我也跟大家讲过,我自己对于这个事情的一个感想,如果当时没有洪承畴,满人对于汉人的误解,没有办法这么快的被解开,没有办法这么快的彼此沟通,能够了解,所以他扮演了一个最好的润滑剂的角色。即便他,对,他是事奉了两朝之君,这个在中国传统古代儒家的思想,这个是一个不忠不义的事情,可是我们放眼整个国家民族的格局来看,洪承畴是拿自己个人的声誉来换取了老百姓的性命,到底孰重孰轻?我个人觉得,洪承畴还是值得我们来敬重,所以即便后世对他不谅解,但是从国家民族的发展,他的地位是不容抹灭。所以有一些比较详细的地方,就请大家来参看。

好,第三位洪秀全。洪秀全也是洪姓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是太平天国的建立者,而且特别还标举了一下,他是客家人,我们客家人。我们台湾都经常把客家民族,我们客家人用一句形容词来形容,叫做硬颈。硬颈就是脖子很硬,脖子很硬,不是我们经常落枕,不是,我们这个硬颈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受屈辱,就是我们能够维持自己的民族尊严,很刻苦的环境我们也都能够忍辱负重。所以为什么特别标举洪秀全是客家人,因为客家民族是最柔顺的,只要你能够让我安身立命,让我子孙能够有一口饭吃,我受尽屈辱我都可以,但是你一旦逼迫我们,把我们推上绝境,给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了,我们是第一个跳出来反抗的。所以很多在民间起义的领袖人物都是客籍,包括孙先生也是,孙中山孙先生,有一个说法他也是客家人。所以洪秀全就是被压迫到没有路可以走了,所以铤而走险,才组织大家来对抗腐败的官吏。洪秀全很早就感受了上帝会的信仰,所以后来他也接触到了基督教,因此他就创立了上帝会,而且主张要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盛世,天下为公,这个是我们在古籍里面经常看到的一个理想的国境。

天下为公,我倒是要请教大家,请问天下为公是哪一家的思想?我们先秦的学派里面,学术里面,哪一家的思想主张天下为公?儒家,大家都这么认为。其实我们讲对了一半,其实是儒家吸收了别人的思想。所以我们后来才知道它是儒家,其实它的源头是哪一家?天下为公就是天下一秉从公,没有私,没有个人,请问是哪一家有这样的思想?墨家,是墨家,是墨家的思想,然后儒家吸收了。为什么儒家可以吸收?因为后来墨家在秦朝之后,到了汉朝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没有传人了。所以儒家就把这样的思想吸收进来,在文献里面就明确记载了。孙先生也讲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就是刚刚跟大家报告的,只有一秉从公,没有个人的私利。一般在儒家的观念里面,传统的儒家是认为,爱,或者是这种关怀,它是有等差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以要拉高到天下为公,其实还是有一段距离。墨家的这种兼爱,它是一种博爱的精神,它是一个宗教家的情怀,反正不分彼此,不分关系,我都用同样的爱我去爱每一个人,这个真的是宗教家的情怀。如果是儒家,就不是这样,儒家是有等差的爱。所以基督教、天主教这种博爱的精神,刚好就跟墨家的理念是相契合的,所以他这边提到了天下为公,其实就是从墨家的精神,然后跟基督教、天主教的博爱精神,刚好就结合了。他希望能够创造一个天下为公的盛世,所以他就开始来反抗清朝的腐败官吏,所以建立了太平天国,就是希望能够创建一个太平盛世,自称为天王。不过当时太平天国的势力发展得很快,因为备受压迫的老百姓很多,所以一听到洪秀全有起义的事情,很多人都自动来投靠,所以一下子声势很壮大。不过因为他缺乏有系统的来管理,他缺乏政治上面的一些制度,所以很快的,他只能够穷于去应付清朝政府派来的大军,来敉平他们,所以他只能够一味的对抗,所以他没有办法真正去落实他的政治理念。久而久之,当几股势力包围太平天国的时候,加上一些本来一心想要跟着洪秀全来完成天下为公理念的这些人民,也慢慢的体会到,这个好像他看到的,跟实际上洪秀全所说的还是有一段落差,所以有一些人又慢慢的远离了。后来就逐步的太平天国被敉平、被瓦解,所以洪秀全很快的,在他往生之后,太平天国也就分崩离析了。这是我们对洪秀全的一个简单的介绍。

好,我们来看到下面一个姓氏,一百八十五包这个姓氏。时间是有点不够了,没关系,我们讲多少算多少。包这个姓氏大家会想到谁?包拯包青天。包青天有一个很鲜明的形象,就是他的脸怎么样?很黑。

好,我们现在时间也到了,我们就明天再继续,谢谢。

《百家姓》往期回顾:

《百家姓》第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4集

《百家姓》第2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8集(附文字檔)

《百家姓》第3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3集(附文字档)


图文来源于慈光文化,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