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笔:登黄鹤楼

JSWDG 京都闻道阁 2021-02-11

点击☝蓝字“京都闻道阁”免费关注  喜欢本文请豪转或点击☟文底赞赏以支持鼓励


本阁主要作者文集(以新近发文文末索引为导航):曹旭李红旗易书生魏国强陈道曹昱蔡小俊丁福平衣珩舒立黄梓峰拂剑朝天曹开煊宇文成许亚军田划陈国强

本文作者/易书生

 

到武汉出差,时间安排的很紧凑,但是毕竟第一次来这里,又是闻名已久的地方,我还是找出一个多小时时间看一看武汉三镇的人文景观。一小时时间能看什么?我请当地陪同的朋友驱车直奔黄鹤楼。我早有一种想法,要实地领略一下盛唐诗人崔颢笔下《黄鹤楼》诗的意境。

 

--1--

 

车穿越东湖,挤进一条阻塞的大街。这里原本交通顺畅,只是部分路段施工,使我们的车如老牛爬坡。我有些急不可耐,不断询问还有多远的距离。当地的朋友倒是很有耐心,说不远了,原来想着这里过去速度会快,不想适得其反,你还不如顺便看看武汉的街道景色。我则总是把话题扯到黄鹤楼的外观标志上。谈笑间,车向右拐,往武汉长江大桥方向行不多远,靠马路边停了下来,距离马路不过数米之外,一簇古建筑群闪现在眼前。仿古的门亭下是两米多高的石栏高台,上面醒目地写着几个大字“天下江山第一楼”。门亭四面伸长的飞檐下有一幅金子招牌“黄鹤楼公园”,出自启功的手笔。

拾阶而上,跨过门亭,再下台阶,是一条狭窄的仿古街巷,兜售各种古色古香的器物。径直前行,再过一个门庭,前面霍然开朗,一个不大的人工水池平静地展示在那里。水池名为“鹅池”,意为王羲之养鹅之池。池的右岸筑有一个独立的亭台,里面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碑石,上书巨幅草书“鹅”。王羲之什么时候跑这里养鹅了?这还真把我弄糊涂了。看了相关介绍,我才知道答案。据说,黄鹤楼建好之后,为了名家题字配名楼,有位年轻人专门找到大书法家王羲之,希望他能为黄鹤楼题字,但是正忙着放鹅的王羲之并不情愿,几番周折都没有下笔,年轻人只好带着王羲之的“鹅”字回来交差。这也是古代传统文人惯用的思路,这么一个著名的楼阁,怎么能没有笔墨大师的手笔呢?既然书法首推王羲之,而王羲之又的确没有写过黄鹤楼,那就只好用他的“鹅”字和著名的养鹅故事来充个数,虽然是勉强发生的联系,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联系的好。

绕着“鹅池”转过去,经一面碑廊,拾阶而上,过一个月亮门,就接近了山的顶部。迎着西向的斜阳,已经依稀能够看到黄鹤楼金黄色的轮廓。

黄鹤楼原本并不在这里。公元223年,吴主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的军事目的,在形势险要的蛇山黄鹤矶头,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这个嘹望守戍的“军事楼”也就失去了军事上的价值,但是,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江夏城的发展,“军事楼”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随后,1700多年来,黄鹤楼时毁时建、时隐时现,历经战火硝烟,沧海桑田,仅明、清两代黄鹤楼分别七建七毁。清光绪十年即公元1884年,清代的最后一座楼阁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再也没有修建起来。1981年10月,武汉市人民政府集资重建黄鹤楼。因为1957年新中国修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因此,重建的黄鹤楼移到了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

 

--2--

 

疾步前行,右边出现一面依山而立的石壁,上刻崔灏那首著名的诗《黄鹤楼》。字写的龙飞凤舞,没有落款,不知道是出自何人的手笔。石壁对面,是一座亭子,名为“搁笔亭”。

这里还有一段文坛逸闻。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有记载,李白登黄鹤楼后,正欲壁上题诗,忽见崔颢的《黄鹤楼》诗,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搁笔而去。

有没有这事,我们已经难以考证,但是,令诗仙都望而搁笔的诗句,那岂不是比诗仙更胜一筹。这也是传统文人愿玩弄的春秋笔法,拿名人来说事。有没有李白搁笔的事暂且不说,人们都愿意拿这事来说黄鹤楼之美、崔颢诗词之绝。有人由此还演绎说诗仙没有给黄鹤楼留下诗章,这话不正确。只那首《送盂浩然之广陵》,就已经使人耳熟能详。自号“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的李白,这个时候正处于流放夜郎的途中,情绪使然,自然很容易激发出诗兴,所以,他到黄鹤楼写的诗作远不止如此。《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江夏送友人》等词作也都与黄鹤楼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那首《望黄鹤楼》则是直接写黄鹤楼的,“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处字为:搴手换足】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平心而论,诗仙的这首词与崔颢的《黄鹤楼》实在不可同日而语。李白狂傲,但是词作优劣自在人心。

李白是聪明人,虽桀骜不驯、不低人头,但是,也发自内心地赞叹崔颢题诗。中国文人自命清高、文人相轻的臭毛病,并不会因为是诗仙就荡然无存,只不过,以李白之名望,能如此坦诚,实属难得。但是也的确让他心里别是一番滋味,许久不能释怀。我们在他稍后游凤凰台时步崔颢的原韵所写的《游凤凰台诗》,以及与崔诗如出一辙的《鹦鹉洲》诗前四句,足以看出其中的端倪。至于李白诗句所云:“楼观岳阳尽”!我无法考证此语出自观黄鹤楼前还是之后,我倒愿意相信诗仙仅仅是指楼而言楼。中国历史自来有着人文盛物的特殊现象,一篇美文足可以成就一地、一山、一泉、一楼,并能延绵千年盛名煊赫。正因为如此,千年名楼的时空交错,也是在演绎笔墨文坛的情绪和拉拉杂杂的酸甜苦辣,惹人玩味。

 

--3--

 

过《黄鹤楼》诗石壁,前面霍然开朗,黄鹤楼已经跃然眼前。

当地的朋友说先不要着急登楼,向右走,那里是楚国编钟形制吊着千年吉祥钟的高台,造型简洁明快,楚风浓郁。吉祥钟与黄鹤楼之间是三米高的铜铸葫芦。据说,黄鹤楼历尽兴废,现在只有同治黄鹤楼铜顶是古黄鹤楼唯一残存下来的部分。

有传说,清朝同治七年,武昌知府重新修建毁于战火的黄鹤楼,楼建好后,经一位游方道人指点,一改以前惯例,铸造了一个铜顶压在楼上,“黄鹤不死,铜顶长留”,期望免除火灾。事实上,黄鹤楼还是没有逃过光绪年间的那场火劫。倒是这铜顶果真保存了下来,摆在这里与重新建造的黄鹤楼遥相望。站在这里,再望黄鹤楼,顶着西斜的阳光,黄鹤楼的轮廓更为分明。

按照史料记载,古代的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1985年6月,新落成的黄鹤楼是重建而不是修复,所以,新楼虽然是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是却是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除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更多的还是体现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金碧辉煌。楼体四边套八边形,意喻“四面八方”。楼分五层,加“攒尖顶”上托着的5米高葫芦形宝顶,共高51.4米,金色琉璃瓦屋面,整幢楼披着一层金黄之色,叠梁重檐,层层飞檐高翘,檐牙高啄,一层比一层壮观,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古楚遗风,雄浑而精巧,骨立而有韵律,流畅而富于变化。因为我站的位置是黄鹤楼的背面,五楼檐下所悬匾额上有“楚天极目”三个镏金大字。

步入黄鹤楼,迎面是高大宽敞的大厅,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 彩瓷镶嵌壁画,以白云、江水、仙鹤表现出的天上人间。

因为时间安排比较紧,我们没有驻足留恋,乘坐楼内电梯直上五层。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三镇风光尽收眼底。放眼楚天,滚滚长江穿行在城市丛林里,武汉长江大桥,分开龟蛇二山,如飞虹横跨长江,大江两岸,三镇风光,尽收眼底。近观远眺,四面如一,令人心旷神怡。不由你不生出万丈豪情,不由你禁不住想要慨然而歌,不由你不产生吟诗作赋的冲动。“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情此景,非此千古绝唱无以言状!站在这蛇山之巅,遥望苍穹,云还是千年前的云,大江还是那大江,只是哪乘鹤而去的仙人是谁?晴川在哪里?鹦鹉洲又在何处?

传说故事是老百姓记史铭德的一种手段,也是文人墨客藉以豪放的寄托。因而,如果一定要穷究乘鹤而去的仙人,那么就如同欣赏毕加索的绘画一样,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融入一个童话一般的世界。历代的考证都认为,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因为黄鹤楼建在黄鹄山上,故名为“黄鹤楼”,最早也是出于军事上的用途。但是,对于老百姓和文人墨客来说,缺少了浪漫和想象。于是,时光斗转,逐渐沉积,人们又给黄鹤楼的来历演绎出许多传说故事。

有一种说法:有位姓辛的老人在蛇山上开了酒店,常客中有一道士,回回喝酒不买酒菜,只用随身带着的水果下酒。店主人揣想他一定清贫,执意不收他的酒钱,同他交了朋友,道士也不推辞,就此领受。一天,他用橘子佐酒,饮罢,用橘皮在酒店的壁上画了一只黄鹤,自言道:“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遂去,再也没有见他回来。店中吃酒的人里,有好奇的,想当场试试,面对壁上的画拍手,那黄鹤展翅飞下,在店外舞了一圈,又复原位,此事迅速传开,酒店大旺,连店里的井水也喝干了。当地一名贪官借口要除妖,命人把那面墙壁移到官府,谁想船行到中途,黄鹤抖翅飞走了,贪官追鹤,葬身江中。卖酒老人为怀念仙鹤,在原址建立了黄鹤楼。

而《列仙全传》则说,有位名叫费伟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太平寰宇记》也说:“黄鹤楼在县西二百八十步。昔者费韦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还有一种说法,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路过武昌城登蛇山游览,觉得这里如果再建一座高楼,一定会锦上添花,于是,求助鲁班。第二天,一座辉煌挺拔的楼就落成了,鲁班在楼上留下一只木鹤就不知去向。吕洞宾情不自禁地取出洞箫吹起曲子,那木鹤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他骑到木鹤身上,木鹤立时腾空,冲出了楼宙,绕着这座高楼飞了三圈,一声鹤唳,钻进白云里去了。

 

--4--

 

见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再看眼前的龟山、蛇山,不过是两座小土堆。

传说龟、蛇二山是大禹手下两员大将所变化。大禹治水时,命二将竭尽全力制伏长江水患,但由于水怪厉害,仍时常兴风作浪,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两员大将为了战胜水怪,以自己的身体变作龟、蛇二山,将水怪永远镇压在山下。就是这么两座小土堆,千年多来,寄托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哀与愁,白云悠悠,君心悠悠,都在这里跨越时空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气氛。晴川还在眼前。隔江而望,对面绿荫环抱的龟山之坡,有古色古香的楼群,想必就是那著名的晴川阁。山在,树在,楼在,只是龟山上高耸的电视塔上老远就可以看到的广告,透着浓厚的商业味道味,使人再难与那著名的诗句联系起来。

鹦鹉洲却还是一段历史公案。由于“洲聚于沙,而沙转于水”,鹦鹉洲几经变迁,有了古、今之分。有人认为,古鹦鹉洲在武昌一侧,今鹦鹉洲在汉阳一侧,因此有武昌鹦鹉洲与汉阳鹦鹉洲之说。而有的人认为,今鹦鹉洲固然在汉阳,而古鹦鹉洲也靠近汉阳岸边。倒是那长江,自三峡滚滚而来,豪情奔放在这荆楚大地之上,来到黄鹤楼前与汉水汇聚,生出更加波澜壮阔的气势,生生不息,直向天际。成为黄鹤楼前千年不变的景色。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则是古人诗中绝无的景观,如一架飞虹,把龟山、蛇山连接起来,替代“孤帆远影”,成就着另外一种的气势恢宏。

黄鹤楼历代诗文无数,我不是墨客,也无此雅兴,却惊见岳鄂王的一篇词作《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南宋绍兴年间,岳飞曾驻军鄂州,也就是今天的武昌,后又追封为鄂王。岳鄂王是我景仰的大英雄,但是,非常惭愧,除了那首著名的《满江红》,还有一首词叫《小重山》,黄鹤楼的这首是我知道的岳武穆的第三首词。过去竟然不知还有这首词作。这首词依稀能读到“怒发冲冠,凭栏处”的影子。上阙为“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如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下阙:“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词写的非常激情豪迈,但是,我感到这种豪迈中还透着几分的无奈。

越千年,毛泽东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空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我不知道,从崔颢、李白、岳飞,到青年毛泽东,为什么这些著名的词作都散发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连我这样胸无大志之人站在这里,也会凭添许多的惆怅。难道,是极目楚天而自怜?还是本就是孤独之人登高更觉孤独?也或是这里本来就容易生出那些忧愁的情绪?

 

--5--

 

古人有“文以气为主”,这口气是这些登高远眺者心胸的宣泄。有词律研究者曾经说,崔颢的《黄鹤楼》,看似全然不顾词律之对仗和平仄虚实,随口说出,以立意为要而不以词害意,一气旋转,顺势而下,高唱入云,大破之中最得章法,不愧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之美誉。一气呵千年,到了青年毛泽东这里,虽世事茫茫,但是依然神行宇外,气概苍莽。

站的高才能看得远,远眺之余则是这么多各式各样的思绪和愁肠,又因人的不同,留下这许多风格不同却又一样感伤的词章。这样情绪的千年沉积,黄鹤楼已经不简单是地理上的标志物,而是为着人们心中凝聚和发泄的祭坛。这个祭坛,只有摆在这里才能生出如此的情绪,才能获得如此的渲染。离开了眼前滚滚不息的长江,黄鹤楼将不再是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长江,黄鹤楼才成其为任何楼阁无法替代的中国名楼。长江本就与黄鹤楼是一个整体,与笔墨斯人是一个整体。这长江连着荆楚大地,连着整个中国万里河山。

楼以文存,文在人心中。好文章,实在是心心相印的情感融汇。千年流传下来的,是文章背后涌动的那种共同的气概和冲动。黄鹤楼亦然已经成为了承载万千气概和入世治世冲动的理想载体。

站在这黄鹤楼之上,我细细品味着古往今来这些文人贤达的心路,回味着那激荡起伏的词作。那些精美的词作,也只有站在这里,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气势和词作背后作者内心真实的语言。

从五楼下到一层,驱车驶向长江大桥,桥下,江水平坦却雄浑苍劲,涌流不息。

夕阳下的黄鹤楼,金碧辉煌!

推荐阅读本文作者其它文章

探访全国第一座毛公山

掀开神秘面纱,黎族是一个很绅士的民族

毛主席胸中百万兵,出访同步运筹解放海南

五指山“娘母洞”里有玄机

苗乡耸闻“放蛊”

海南就是一个大植物园

探寻海南最长的溶洞

穿行在原始森林里寻找山之精灵

出厦门行

吃馒头算不算杀生

相信司马迁及《史记》吗?他证实扁鹊拥有透视人体的异能

莫道庙宇遍地,巨佛林立,不得佛教真谛而大兴佛教实为佞佛 

谦卑为文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上篇)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下篇)

中国现在还有没有“汉奸”?

白洋淀里荷花香 

他们正以自己之污浊肆意涂抹朗朗乾坤 

不要以为指责了别人自己就是好人

科学技术不应成为魔鬼向人类索命的绞索 

为健康的人类文明成就祈祷

武夷岩茶记

乘坐火车雨夜横渡琼州海峡

毛主席绝对称得上是追求民主的先驱和典范 

甲申年,不止有李自成,还有崇祯帝

“寿比南山不老松”确有其地其物

要把老娘也请出来吗? 

拜谒岳王墓

关于网络谣言和辟谣那些事儿 

“京都”就这么成了倭子国的专有名词? 

对民间科学家还是多一些宽容和支持 

 关于毛主席的50个历史细节

53条随感,我对你国已有成见乎? 

谁掐折了中国科技腾飞的翅膀

活着 就是资本

为什么怀念毛泽东 

毛主席满门忠烈 

冷眼再看倭子国

惊醒!这样的事情一定正在准备发生

古今读书百人百法百味      

毛主席为什么不坐轿子

曾国藩预言满清大乱三大前兆

起心动念 孰善孰恶

野无遗贤 人无匿才 天下尽得其用

阿育王寺之神奇来历 

阿育王寺之舍利迷踪

阿育王寺之法门秘诀 

遇见一处“庚子赔款”的历史实物 

好一个温良的大中国

☆ 作者简介:易书生,闻道阁主。

本阁投稿邮箱:2259548970@qq.com,或直接通过小编的微信JSWDG6388传稿;文稿发布后,稿酬按读者赞赏数额照付。本公众号有同名新浪博客、微博、简书、今日头条和采编读QQ交流群687804626,有兴趣可以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