卌年丨姜展鹏:不擅体育的代课体育教师意外考上体育系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原题
如歌高考 · 记77年高考
作者:姜展鹏
杭州大学体育系77级
现供职于浙江大学
人生如玩,玩如人生。回顾40年前的高考和走过的路犹感就是一个玩的旅程,玩着玩着中学毕业了,玩着玩着挣八角头去了,玩着玩着当代课老师去了,玩中自有玩中乐,玩中自有玩中趣,没有压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今天做了明天还想做的事,在做事过程中探秘内心深处的至关重要的激动,体验自我本体一种说不明道不白的神秘力量。
1977年高考也不外乎从玩开始,不自不觉玩起来,不自不觉由玩中成长。要成就事业从玩开始,只有玩出乐趣,事业上才会乐在其中,才会滋生内在的驱动力,才会活出自生—自在—自觉—自为—自由的人生精彩,艰辛的人生旅程化作快乐如歌的时空穿越。
别人的高考故事都有一个从头到尾的延绵起伏的情节,我的高考故事很有意思,没有起点,都是拐点,只有瞬间意外,没有顺理成章,都是许多的偶然、巧合、奇迹、传奇的碎片拼加起来的。逻辑地看似乎没有道理,说不明白就跟着感觉走,迎着快乐行,一场心路的跋涉,与其说是路,其实就是一片原野。
我报考体育系纯属一个意外,只是获得了惊喜,意外加惊喜叫运气!我中学时期不搞体育,体育课经常偷懒见习,要么装病请假,我中学的许多同学都是少体校的核心运动员,身穿当时非常时尚的标志性玫瑰红运动服,足蹬小白运动球鞋很令我羡慕崇拜不已,只能望之心叹不如,天生不是搞体育的料。
中学毕业我拿到了留城卡,等待街道分配招工指标,偶然一个信息,杭州十二中要招一名体育代课教师,经熟人介绍开始入行体育界,那年我19岁,学生15~18岁。在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情况下,闯入社会了,在自己都不懂教育的情况下敢为人师了,在我体育技术技能基本不会的情况下也充当教练了,虽然体育技能方面薄弱,但勤能补拙,我用热情、虚心、好学的态度来弥补起点低基础差的短板,为了体育入行进入角色,我也跟着中学体育运动队训练,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没有师傅,自学磨砺。
在代课期间有两件事触发我对人生目标的思考,也是后来成为激发我奋发拼搏,改变命运的着点和支点。代课教师在中学的地位是很低的,按现在的层次就类似临时工、农民工,苦力,尽管我是作为教师,但中学的其他部门的重苦差事都会来抓你丁,食堂的大米运到了叫你去搬运,学校物资采购要你拉板车去运,学校抓阶级斗争楸出的造反派“三种人”隔离审查,让你充当看守监管值夜班,在周围老师的目光中我看到了同情、怜悯,在任课的班级同学和家长脸上体会到信任危机,改变命运将是我内心呼唤的第一诉求。
高考、上大学,当第一次听到这个信息时既激动不已又无动于衷,感到这种天大的好事离我很遥远,可望而不可求,考体育吧自己没有体育训练的背景,没进过少体校,没有任何体育的业绩,在体育界的圈子外面,杭大体育系的老师一个都不认识,当然他们更不认识我,更不用说有名师指点和高徒推荐,没参加过任何赛事,就是一块白板,说想报考体育曾被业内同行当茶余笑谈,被体工队少体校专业选手所藐视,运动成绩上与他们差距太大,同台竞争相差几个数量级,考体育系对我来说好比天方夜谭,谈何容易。
要改变命运只有拼搏高考,没有退路。我体育的基础薄弱但中学的数理化和语文史地基础还可以,期望能从文化课来补救体育的短板。
1977年的高考分了两个阶段,文化课分初考和复考,体育素质加试分为初试和复试,印象很深体育初试是在10月下旬,地点在杭一中(现在的杭高)。当时我精神高度紧张,两腿不由自主地发抖,进入赛场环顾周围大部分都是专业运动员,运动员标志性的玫瑰红让我心里一阵阵发悚。他们的装备如此专业精良,白色的尼龙底羊皮跑鞋,我还第一次见识到的洋货助跑器,再看我自己,脚穿一双军用解放球鞋,一件圆领老头汗衫,标准的土八路。
比赛开始,我已全身心处于竞技状态,不管行不行,反正人生在此一搏!耳也聋了,眼也直了,旁人跟我说话根本听不见,目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百米终点那面旗帜,其实也没有什么旗帜,是我精神恍惚,幻觉都出现了,同台PK的选手都是机械卧式助跑,只有我站立起跑,我感到腿在颤抖,心在搏动,血在沸腾。
枪响的瞬间,我像脱兔一般向着那面心中的旗帜一路狂奔,起先是旁若无人,后来是旁已无人,第一个冲到终点,我成功了!公布成绩我吓了一跳,11秒9,我的第一判断可能是计时错了,别人也不相信,因为我平时最好成绩也就13秒左右,有点离奇,但毕竟是客观结果,依稀觉得冥冥之中上苍有情,天助与我,有一种外在的力量在支撑我,也许这就是精神变物质的定律吧。
1977年恢复高考,有过这一段经历的世纪宠儿,无不被浸透着汗水,付出的努力,对美好未来的期冀,在记忆中刻骨铭心,说句心里话,当时的历史氛围中群体意识是主流价值观,一种发自心底的一腔报效祖国的激情涌动,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人类的理想,国际共运,与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历史使命息息相关,所以,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接受祖国挑选,志在努力培养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当时那种情景、情怀、氛围,今天是很难体会到的。
高考恢复之前高等教育选拔方式是“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其实这种方式也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而是中共建国以后的创举,源于1957年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大学生中工农成分比例低于20%的状况,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实行工农速成的模式,而恢复高考从历史的时空节点上也并非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全盘否定和拨乱反正的标志之一,从尊重客观还原历史的起见,当时恢复高考还是“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大革命”的重大成果和里程碑,当年我们最崇敬的决策人是英明领袖华主席,给了我们有报效祖国而努力成才的机会。邓小平同志当年也是华主席重大历史决策信誓旦旦的拥戴者,恢复高考的参与操作者。
国家正式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是在1977年10月,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但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在1976年底已在民间”小道消息”相传,各省自行命题,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实际上我是从1977年1月就默默地开始高考的复习,利用代课老师的便利跟高中的班级听课,大量做课堂考试的卷子,有问题请教相关老师。1977年的暑假(8月)我代课所在的学校开始办高复班了,我有从头到尾系统地梳理了知识点和结构,把握重点难点要点疑点,对于高考文化课还是有准备的,反正复习得滚瓜烂熟,超出范围的瞎编胡猜。
文化课考试自我感觉和评估还是反映了实际水平能力所及的,只记得数学最后有三道题50分死活做不出,原因中学没学过数列,语文的作文命题是“路”,我事先就准备了几篇腹稿,作文题材进行串换迁移,当时的时代旋律是科技的春天,关键词是人才,知识,我落笔思路上结合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诗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写时代青年不畏艰难曲折勇攀科技高峰的愿景、信念、使命和豪情壮志。
1977年高考的命题比较客观务实朴素,与当今高考的“竞技高考”有很大的区别,出题的意图和选拔目的不同,当今的高考命题有格式、有规则、有偏题、有怪题,玩的是竞技PK,1977年高考恰恰没有先例,没有规律,没有怪偏题,但政治色彩比较浓。选拔“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无需出怪题,突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尺度,以当前中学教材为主,结合现有文化水平和大学教学要求的关系。既考虑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又结合大学教学的要求。历史科目,以中国史、近现代史为主;地理科目,以中国地理、自然地理为主;政治科目,考时事与党的基本知识。
经过高考的选拔和严格的政审,我幸运地成为中国恢复高考首届大学生,生逢其时躬逢其盛,正是由于恢复高考才有机会有可能跨入大学的殿堂,登上科技的舞台,承载精彩的人生,从一个临时工成长为浙江大学的教授。
当拿到入学通知书那一时刻,一种自豪感、喜悦感、甜美感和艰苦拼搏后的快乐感油然而生,还有对大学学习生活充满神秘感好奇感期待感,当然还有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是由于恢复高考,才肩负使命能够站在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望远登高,奋发有为,人生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
杭大专页
原载微信公号“老杭大”,本文获许可转载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