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如何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
面对疫情如何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
宋巍 李欢欢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此次疫情发展至今已两月有余,大众每天都会接收到来自疫情方方面面的消息,其中负面消息的累积、科普知识缺乏、谣言及伪科学的流传可能会使一些人出现较为长期且严重的心理问题。此外,由于直接面对疫情,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救援官兵、病情的亲历者以及家属更容易在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下,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问题。那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它有什么危害?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一
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个体遭遇突发性、灾难性的创伤性事件后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四点:
1. 再次体验当时的创伤性事件,出现噩梦、反复回忆等。比如治愈出院的患者还是会经常想起救治过程中的痛苦经历,出现当时情景下的恐惧、焦虑等情绪。
2. 不愿意面对创伤相关情境,或拒绝谈论创伤性事件等,即俗话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如,一线医务人员或者患者在工作结束或治愈之后,看到医院、口罩、听到肺炎等,还是会感觉恐怖,并且出现逃避行为。
3. 对相关事物警惕性增强,稍有风吹草动便如惊弓之鸟。如,治愈后的患者面对新增病例数据时十分紧张、焦虑、愤怒等,对可能的传播途径高度警惕,出现失眠、多梦、早醒;听到有人咳嗽便十分警觉等。
4. 产生消极情绪,包括悲观、否认、持续的情感痛苦或情感麻痹等。如,一线医护人员可能对未能成功救治的患者产生过度的自责情绪、对未来产生绝望,甚至难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二
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如何进行调节?
如果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症状,不要过分担心,它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或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治愈的。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坐在安静且舒适的地方,闭上眼睛,进行有节奏的深呼吸,感知自己紧张的肌肉,并进行逐步放松,以此调节紧张焦虑的情绪。在冥想时回忆以往的积极事件,一些令人快乐的经历等,把不安、恐惧等带到当下并逐渐释放。
2. 可以居家运动,在注意安全的基础上适度运动并且补充营养,运动之后进行拉伸和放松。
3. 转移注意力,听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看几部有趣的电影、幽默的相声等;打开书本,通过看书、查资料获得启发,也可以趁着这个时候学习一些新知识,比如说学习绘画、书法、瑜伽等。
4. 与亲人朋友保持联系,感觉不适的时候进行倾述、适当发泄。
5. 无法调节的时候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特殊时期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进行远程求助。
文字/宋巍 李欢欢
图片/网络
设计/李琛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8):无力感的管理
人大人心 3-4
写作:一种疫情下缓解焦虑和哀伤的自助方式
人大人心 2-28
疫情防控不能松劲的心理科学依据
人大人心 2-29
更多往期回顾
疫情防控阻击战之员工篇:居家隔离如何做好心理保健
哀伤的另一面:痛苦并成长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7):孤独感管理
疫情后续社会心态发展趋势及应对
疫情后续阶段公众的不良社会心态及其调适
肺炎时期的亲情管理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6):倦怠管理
疫情防控阻击战之组织篇:听心理学HR聊聊复工在即的那些事儿
如何理性的应对网络谣言?
疑病及自我调节
抓住疫情防控契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5):怨恨管理
孤独感及自我调节
如何在疫情来临时保护好家中的老人
新型肺炎阻击战中,企业员工应关注三项修炼
一位心理学教师给丈夫的来信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4):社会性抑郁管理
“四分之三现象”——为了顺利度过下一个14天,你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3):无聊情绪的应对
一线抗疫群体心理健康防护建议
高风险医护人员家属的心理防护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2):愤怒管理
少出门、少出门、少出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面对新型肺炎的中庸之道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1):恐慌管理的理性思考
新生婴儿及其家庭在疫情中的身心防护
疫情防控不能忽略的几件心理大事
我们都是一家人——给被隔离的人们更多的关爱
把握住社会心态主阵地,打好疫情阻击战之情绪战
如何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议
疫情之下,莫让孩子染上恐慌
心理指南:被病毒感染后,我们可以怎么做?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官方订阅号
「人大人心」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我知道你“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