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诗的景物形象鉴赏百题

高考精品讲义集

考场中古诗的人物形象鉴赏百题汇编


古诗的景物形象

1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登黄鹤楼

陈恭尹(1)

郊原草树正凋零,历历高楼见杳冥。

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

昔人去路空云水,粤客归心向洞庭。

莫怨鹤飞终不返,世间无处托仙翎。

注释:(1)陈恭尹:明末清初诗人。1659年南明覆亡,为抗清而奔走的诗人见大势已去,决定从河南回故乡南海(今广东佛山市),途径武昌登临黄鹤楼写下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黄鹤楼所见。原野上草树凋零,呼应题目中的“岁暮”。

B.颔联诗人眼中地形似乎随波浪浮动,汉阳远山褪尽颜色而江水青绿。

C.颈联化用前人诗句,昔人已去白云飘荡,虽未言愁但愁绪深沉含蓄。

D.“杳冥”“云水”“洞庭”等意象构成一幅天高水阔清新明快的画面。

2.古诗中常用“鹤”的意象表达对世外生活的向往,下列诗句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一项是(   )

A.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刘长卿《送方外上人》)

B.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贾岛《宿山寺》)

C.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D.我爱湖山清绝地,抱琴携鹤住茆堂。(陆游《即事》)

3.同样是登楼抒怀,本诗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描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  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一句运用比兴手法,以雨后鸣蝉之“得意”反衬诗人自己的失意;第二句转为视觉描写,诗人在眺望中微露出思乡情怀。

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情状;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实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让画面富有动感,景情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给人以寒冷之感。

5.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②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此处“未”字领起“报”与“知”。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猴猿啼鸣,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传递出人烟稀少的空寂。

B.颔联是两组近景特写,小笋萌生、鲜花绽放之景为冷落荒僻的村野点缀了些许鲜艳明快的颜色,比拟手法使得描写生动传神。

C.尾联直抒胸臆,点明忧愁的心境和原因。看罢书信顿觉白发加半,直接表达对仕途坎坷、年华逝去的悲愤,与友人同感共悲。

D.诗中景物契合诗人的处境与心情。环境之空寂更添远离京城后的孤独凄凉,花开之悠闲更使身居闲地身为闲人的诗人触景生愁。

7.本诗的情感含蓄而复杂,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深秋时节,诗人独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

B.颔联写诗人回忆故乡往事,直到日暮时分才“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

C.尾联写山月的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流露出诗人对山居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

D.全诗从初行郊野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9.请将这首诗的颈联与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潜《归园田居》)进行比较,从写景手法和意境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二首(其一)

马戴

旌旗倒北风,霜霰逐南鸿。

夜救龙城急,朝焚虏帐空。

骨销金镞在,鬓改玉关中。

却想羲轩世,无人尚战功。

[注]①马戴,晚唐时期著名诗人。②羲轩,伏羲氏和轩辕氏(黄帝)的并称。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抓住边塞景物特征,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渲染了凄切的气氛。

B.唐末战事频繁,军队晚上救援了危急的龙城,早晨敌人又来烧毁军营。

C.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一些战士阵亡,一些战士守边塞到老。

D.这首诗思想深刻,但没有盛唐时期边塞诗的豪放高亢,显得悲壮深沉。

11.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临行与故游夜别

何逊

历稔①共追随,一旦辞群匹②。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注:①历稔(rěn):历年。稔,谷熟,谷一熟为一年。②群匹:群朋,即诗题中的“故游”。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二句中,诗人开篇委婉表示了自己不忍与共事多年、情好谊笃的故游诸人离别。

B.在三、四句中,诗人从眼前所见实景写起,并由此发出喟叹:自己一去,不知何时方归。

C.整首诗以设问作结,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盛会难再”的深沉感慨,且能使人产生遐想。

D.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寻常情事、眼前景物信手拈来,诗歌显得自然别致,而又颇为动人。

13.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②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4.上片开头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规啼月的景象,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

15.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湖恬亭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16.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17.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醉蓬莱

黄庭坚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注)①叆叇(ài dài):指的是云彩很厚的样子,形容浓云蔽日。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一个“对”字领起以下三句,描绘出一幅烟雨凄迷的峡江图。

B.“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中的“锁”字,隐约透露出自叹身世的感慨。

C.下片开头四句设想贬谪之地的望乡之苦,用未来的乡愁烘托现实的离情。

D.词的上下两片都先写悲情,再入乐景,又抒悲情,对比鲜明,间接抒情。

19.这首词的上片中“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描绘出了一幅什么图画?这幅图画对全词感情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0.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除了豪放风格的词作以外,还创作了大量清新别致的婉约词,本词虽然写的是情,但在情与情的矛盾中,却渗透着人生哲理。

B.词一开篇即呈现岀早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C.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墙里秋千……佳人笑”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然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D.结句“多情却被无情恼”,作者并未详尽言明究竟有什么样的“多情”被误,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人回味、想象。

21.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上阕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宋钦宗靖康(1126-1127)年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陈与义于1124年被贬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②南服:这里指南方偏远的地方。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登楼远眺,“楼阴”“背日”点明观景角度一站在楼西北角向远处眺望。以岳阳楼的壮景体现豪迈,奠定情感基调。

B.颔联写倚栏远眺,江水与洞庭湖水异态纷呈,以无边草木和浩渺波涛表达诗人内心的怅然迷惘和江湖飘零之感。

C.颈联诗人触景伤情,被贬官已五年,宋室南迁,国破家亡,诗人怀迁谪之恨,流离失所,种种往事催人心伤,双鬓染霜。

D.尾联用“风壮浪涌”,既写出水势湍急汹涌,同时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潮起伏如波涛汹涌,诗人凭吊往昔,内心茫然惆怅。

23.诗人登临远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青玉案·有怀轩车山旧隐

王之道(注)

半年不踏轩车路。仿佛过、长桥去。贴水行云风送度。两行高柳,一坡修竹,是我尝游处。

黄鹂休叹青春暮。出谷迁乔旧家句。天意从人还许诉。凝寒和气,沉阴霁色,大旱滂沱雨。

(注)王之道,宋宣和六年进士,因触怒秦桧而沦废20年,后累官至湖南转运判官。

2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作者故地重游,对眼前景物感到格外亲切,觉得自己又回到了美好的过去。

B.“长桥”“行云”“高柳”“修竹”等一系列典型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幽静的优美意境。

C.本词“黄鹂休叹青春暮”中的“青春”与杜甫“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含义相同。

D.“出谷迁乔”为用典,本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飞上高大的乔木,后比喻地位上升。

25.有些诗词不仅饱含诗情,还暗含哲理。请简要分析“凝寒和气,沉阴霁色,大旱滂沱雨”所蕴含的哲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表海亭①

欧阳修②

望海亭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

髀肉已消嗟病骨,冻醪犹可慰愁颜。颍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

(注)①表海亭原址在山东省青州的南阳河河畔,传说当年姜太公分封至齐,属东夷之地。②1049年,欧阳修被请来做颍州太守,离开颍州后,他写下一批思念颍州的作品,表达归颍的愿望。这就是其中的一首。

2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望海亭非常高,从上面可以俯看人间,可惜年久失修,栏杆坏了很危险。

B.颈联写诗人因病瘦弱,形销骨立,万念俱灰,只能借酒消愁。由此可知他的老病无助。

C.尾联写家乡二顷田园是否荒芜,何时才能自驾柴车回到故里?可见诗人渴盼归隐,思家心切。

D.从诗歌的整体来看,观察的视角是由上而下;写作思路是由写景到抒情,抒发孤寂、愁苦之情。

27.诗歌颔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9.“酿酒迎新社,遇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洗然弟竹亭

孟浩然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鹄志,共有鹡鸰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注)①洗然:孟浩然的弟弟。②鹡鸰:一种水鸟,遇危险则飞鸣求其类相助。《诗经·小雅·棠棣》“鹡鸰在原,兄弟急难”。③达:通晓,明白。

30.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兄弟间情深义厚,语言质朴自然、亲切率真。

B.“鸿鹄志”和“鹡鸰心”分别喻指兄弟们高远的志向和互助互爱的情谊。

C.后两联叙述了竹亭集会时挥毫、饮酒、弹琴之事,洋溢着悠闲、惬意。

D.末句化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意在表明他们兄弟是心灵相通的知音。

31.简要分析“清风在竹林”在诗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元丹丘山居

李白

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3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照应题目,交代了友人栖居的地点,并说明了他选择山居的具体原因。

B.大好春光静卧山林,日头高照犹不起床,一个疏懒不羁、虚度青春的形象跃然纸上。

C.最后两句用对话的语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这种沉浸烟霞、不受纷扰生活的羡慕。

D.这首诗融叙述、描写和抒情于一体,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情感率真,韵味悠长。

33.诗中“松风”“石潭”两个意象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 望

吴 融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翅暖沙。

闲下新居成别业,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 ①吴融:浙江绍兴人,此诗作于诗人求仕长安时期。②别业:相对于本宅而言,亦称别墅、别馆。

3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口语化,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

B.颔联化动为静,以“狂飞”写蛱蝶之爱芳草;又用“稳睡”言鸳鸯之适意。

C.前四句总写闲望所见,四组画面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工细优美的图景。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结构和范仲淹《渔家傲》有相似之处。

35.全诗借景抒情,感情丰富,你能说出诗歌是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完成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释: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3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了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表面闲适,内心却渴望有所作为却暂不能施展才华的无奈和悲叹。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

37.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而作。②黄华,菊花。

3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

B.颔联言近意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虚写,说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39.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风解冻诗

王禹偁

习习气初通,峨峨势自融。

渌波归旧水,寒片[注]漾和风。

暖想千溪绽,吹疑一夜空。

鹭翘休映白,鱼跃乍翻红。

缯裂方塘上,琼流巨壑中。

漪涟还浩渺,须赖济川功。

[注]寒片:指冰块。

4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的“自”与“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都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

B.“鹭翘”两句,描写细腻,一静一动,色彩鲜明,仿佛能听到鱼跃的声音。

C.全诗有远望之景,又有近观之景;有实写,还有虚写,意境幽美而又宏阔。

D.诗人对东风的赞美之情寓于描写之中,最后期望东风助人渡河,含意丰富。

41.全诗描写了哪三幅东风解冻图?请分别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节

杜甫

湍驶风醒酒,船回雾起堤。

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

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低。

莫须惊白鹭,为伴宿清溪。

(注)①严郑公:指杜甫好友严武,曾封郑国公,时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作此诗时,杜甫在其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有倦怠之意。②翡翠:鸟名。

4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入题,写泛舟之情状。“湍驶”写出了水流之急与船行速之快,故风大致酒醒。

B.颈联写池中所见。船行之处,或见鸳鸯飞起,或见翡翠低翔,呈现一派怡人的景象。

C.尾联意在表达诗人对白鹭的关爱,希望不会惊扰到它们,得以与之相伴,安宿清溪。

D.整首诗起承转合,结构圆融,上下相应,对仗工稳,用笔极其讲究,足见杜律之精。

43.本诗写晚秋之景语出皆奇,于起笔落笔间前后相承,彼此回应。请结合这一特点对颔联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赴彭州山行之作

(唐)高适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夏,时年五十九岁的高适自长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下本诗。

4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山路独行,一路美景和鸟声清越,这些美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虚实相生。

B.嶙峋的峭壁怪石,撩人衣裳的轻萝,令山行艰难,又因路长年老,诗人困顿不已。

C.山行迢迢,无限芳菲争相逞妍,诗人放下意绪,尽情饱览秀色,只可惜没人同游。

D.全诗写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抒情转折起伏,凸显诗人赶路时内心的曲折变化。

45.“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6.诗人流连山水之际,还流露了哪些情感?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关①

吴兆骞

边楼回首削嶙峋, 筚篥②喧喧驿骑尘。

敢望余生还故国, 独怜多难累衰亲。

云阴不散黄龙③雪, 柳色初开紫塞④春。

姜女石⑤前频驻马, 傍关犹是汉家人。

(注)①诗人流放宁古塔县途经山海关时所作,②筚篥(bì lì):军中乐器。③黄龙:边塞名,借指宁古塔。④紫塞:此指山海关。⑤姜女石: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出关数里有姜女祠,祠前土丘为姜女坟,望夫石在其侧。”

4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山海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作者行至此处回望,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

B.首联中的“边楼”“嶙峋”“筚篥”就写出了山海关祟山峻岭,有戍边的将士把守的情况。

C.第二句写出了边塞军乐喧闹,驿马奔驰,飞尘四起,一片热闹繁忙的关外景象;第三句写出了诗人虽遭流放,但一定能在有生之年回到故乡。

D.第四句写作者因对连累双亲而自责,抒发了不忍离开故土,挂念衰亲的情感。

48.诗歌后两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梅

王建

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

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系马。

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

4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天山路傍”“黄云下”描写梅树的生长环境,写出塞上梅树的寂寥。

B.和亲的王昭君已经去世,出使的汉使已经返回,从此这株梅花就没人为它驻足停留。

C.诗人对塞上梅树没有生长在长安这种热闹地方而被世人随便采撷感到庆幸。

D.这首诗在描写梅花时遗貌取神,意在言外,将梅花神韵形象地传递出来。

50.请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五、六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①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危樯:高耸的桅杆。

5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第一句写岸上景物,突出一个“小”字;第二句写自己乘舟而下,突出一个“孤”字。

B.颔联用字甚奇,星光照耀原野,用一“垂”字,仿佛光芒也是有形之物,从云霄直落到地上;月色映照江流,用一“涌”字,仿佛明月是从江水中浮现出来一般。诗人目睹此景,心中顿生喜悦之情。

C.颈联写自己本欲拼此身躯,为国效力,结果成名却因诗文小道,真非本愿也;更可恨宦途多舛,抱负难伸,直至今日老病,依旧一事无成。

D.尾联将自己的生涯比拟为水上沙鸥,天地虽广,沙鸥却似并无归处,只能终身漂泊。

52.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①?狎兴②生疏,酒徒萧索③,不似少年时。

[注] ①前期:以前的期约。②狎兴:狂放游乐的兴致。③萧索:零散,稀少。

53.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由秋日中的长安古道起笔,低沉伤感,为全词蒙上了一层愁绪。

B.“夕阳”至“目断四天垂”三句,绘出一幅空阔寥落的茫茫秋野之景。

C.“归云”乃作者自喻,“一去无踪迹”表现其归隐的洒脱和胸襟的豁达。

D.“不似少年时”,含有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眼下处境的失意之情。

54.“高柳乱蝉嘶”一句中“乱”字用得妙,请结合全词,分析其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 青眼:传说,阮籍能作“青白眼”:两眼正视,露出虹膜,则为“青眼”,以看他尊敬的人。

5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之情;与下文登上快阁,倚栏远眺的惬意形成对比。

B.第五句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意为友人远离,自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

C.诗人即使见到美酒,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一“横”字勾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

D.尾联既照应了登上快阁所见的澄江实景,又写出了作者对归隐而去的冀望,表达了对人生忘机的超然洒脱。

56.本诗颔联与杜甫《登高》颔联都写登高所见秋景,但着眼点和所表达的感情有很大的不同,试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5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

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58.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颈联的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韩  愈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5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标题中的“晚”字写起,第一句交代时间,第二句交代人物行为。

B.颔联承接首联,描写诗人傍晚出门归来后躺倒在房前屋檐下所看到的景象。

C.这首诗前两联写人事和景物,后两联转为抒情,景中蕴含浓浓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以撕碎了的棉絮喻云朵,以磨亮了的镰刀喻新月,描写准确而生动。

60.请简要赏析这首诗后两联的抒情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6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用“多”字写出“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和诗人沉重的心情;用“独”字写出环境的险恶,抒发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代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62.诗歌的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济渎

[宋]文彦博

导沇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

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

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蘋蘩

未尝轻作波涛险,惟有沾濡及物恩。

[注]①1073年冬,文彦博奉旨前往济渎庙求雪,作此诗。济渎,济水;济渎庙,为祭祀济渎神之所。②沇,音yǎn,济水的别称。③蘋蘩,两种可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于祭祀。此处泛指祭品。

6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交代济水源头,“灵”字饱含崇敬之情,“尊”字则突出了济渎庙特殊的地位。

B.次句诗人视线由近及远,济水清澈,而一个“浸”字写出深山云起之处的烟波浩渺。

C.后面三联重在写景,诗人在对沧海、黄河、波涛等描写中,表达对济水的由衷赞叹。

D.诗人奉旨前往祭祀求雪,有感而发,既在题咏济渎,也在抒写自身的一片赤诚丹心。

64.结合全诗,归纳济渎的品格。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铁如意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

一人夺执之,睨者一人过。更舞又一人,相向屡傞傞

一人独抚掌,身挂青薜萝,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

[注]①本诗是诗人谢翱路过姑苏时为以身殉国的爱国将领文天祥招魂而作。②傞傞:醉舞不停的样子。

65.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五绝B.五律C.五古D.诗余

6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铺叙详赡,层次分明,主要对仙人们起舞欢歌的场景进行了描写。

B.第四句中的“杳”字描绘出了余音飘散很远,在江河之上回响的情景。

C.诗的前四句总叙月下歌舞概况,仙人散乱的身影犹如云雾,缥缈迷蒙。

D.本诗无一字涉及为文天祥招魂之事,而是通过空灵迷离的境界来表现。

67.“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6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69.“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元稹和白居易(字乐天)有很深的友谊,这首诗是元稹被贬后在通州所写。

7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稹是唐朝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B.首句诗描绘出一幅夜已深,灯已残,光线昏暗,影子摇晃不定的凄凉黯淡画面。

C.“惊坐起”是写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得知白居易已处重病之中,诗人惊得坐起来的神情举止,突出了消息的惊人。

D.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

71.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环境氛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和乐天早春见寄

元稹

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

注:

①缩地:传说中化远为近的神仙之术,后因谓两地相距遥远不能迅速会晤为缩地无术。

7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从雨、云的气息中感受到稍微的暖和,不知谁唱出了赞美春天声音的船歌。

B.诗中的“穿土”“受风”给我们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凸显了物候特点和灵性。

C.诗的第五句写雪消水添,意可放船直下,暗含了诗人想要与白乐天早日相见的愿望。

D.诗人惋惜早春之景不能与白乐天同赏,用典故来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思念和无奈之情。

73.有人评价这首诗“写早春,渐渐由微而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北宋)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7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忆昔,写往日醉别西楼,醒后却浑然不记。二、三句用春梦、秋云作比喻,抒发聚散离合不常之感。

B.上片最后两句,虚构西楼旧忆。后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闲”字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C.过片三句承上“醉别”,“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结拍两句,直承“凄凉意”而加以渲染。

D.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自怜没有好办法,只能在寒夜中白白地为人垂泪,反映出自己的凄凉心境,词情感人。

75.灯烛是照亮诗词情感意蕴的经典意象。请阅读下面关于灯烛意象的诗句,分类整理并说明理由。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晏几道《蝶恋花》)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     (韩翊《赠李翼》)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李商隐《无题》)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烛》)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哀郢二首①(其二)

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②。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③,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②徂岁:言岁月流逝。下阪轮:下坡的车轮。③章华:指章华台,楚国离宫。

7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意思是说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为下句的感叹作铺垫。

B.次句将过去的岁月比作下坡的车轮,运用比喻手法生动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C.颔联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既伤古,又悼今。

D.颈联“淋漓痛饮”是因为诗人被任用后的喜悦,“慷慨悲歌”是因为白发新添事业未竟。

77.诗的尾联勾画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具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辞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泛舟河上,赏景设宴,与群臣饮酒,即兴作《秋风辞》。

7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泛舟宴饮的热烈场面描绘得声情并茂。

C.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79.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之时。“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曾分司洛阳,建楼以表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

8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令诗人感慨万端,不由想起和自己有着相似经历和命运的唐相李德裕。

B.颈联通过“解带”“倚栏”的动作描写,写酒后诗人斜倚栏杆观赏夕阳照在苍劲的青松上的惆怅。

C.尾联中采用虚写手法,想象自己将要乘着醉意带领佳客与友人冬雪皑皑时再踏上如玉的群峰。

D.诗歌标题点明了地点、人物、事件,全诗紧扣“小饮”,写出诗人深秋携友登楼赏景的所见所感。

8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场景?“争”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与客饮杏花下

[宋]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①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褰:qiān,撩起;揭起。

8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暮春夜晚,杏花随风飞落于竹帘上,把最后的春意吹走了。

B.三四句写如水月光穿过杏花,投下斑斑花影,宛如沉在水中的青蘋。

C.五六句写赏花与饮酒的强烈兴致;将美酒置于花间,酒香更显浓郁。

D.尾句写杏花满地,但枝头杏子初长成;暗含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赞美。

83.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篇首四句描写工巧:杏花飞落明月入户,月中花影一派清幽。

B.九十两句由人及物:箫声断、月将落、酒将空,实写人将别。

C.篇末二句转换自然:由前句惜月转写惜花,抒发了人生感慨。

D.全诗情景交融,声调优美;写月写酒写花写人,均流畅新颖。

84.有人说“争挽长条落香雪”化用了杜甫与白居易诗句,分析苏轼是怎样化用的。

杜甫《遣兴》: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白居易《晚春酤酒》:百花落如雪,两鬓垂作丝。春去有来日,我老无少时。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沁园有感

耶律楚材

昔年曾赏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

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瘦梅新。

垣颓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

羞对覃怀③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

(注)①沁园:东汉明帝第五女儿刘致封沁水公主,封地在沁水县。其在沁水北岸修建花园,名沁园;后在金元之际的战争中遭破坏。②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晋卿,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本为金朝旧臣,仕元后重来沁园,遂作此篇。③覃怀:后人称怀庆府或沁阳县为覃怀古郡。这里指怀庆府。

8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昔年”与“今日”对比,“迹已陈“看似淡淡道来,而感慨极深。

B.颔联,修竹“无心”而“古”,瘦梅“含恨”而“新”,新与古都寓兴废无常的感慨。

C.颈联,围绕“迹已陈”进一步展开:月榭垣颓、诗碑没草,并点明原因是“兵火”。

D.全诗运用对比、拟人等手法,以哀景渲染,以乐景反衬,借事抒怀,真切感人。

86.诗人说“羞对覃怀昔时月”,诗人为什么“羞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唐·杜牧

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

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

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

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

注释:高唐是台观名。霖:甘雨,相传殷高宗任命傅说为相时说:“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8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 “那有碍”和“岂虚心”表现了云的缥缈不定、桀骜不驯,“出处”一句,则表明诗人出身高贵。

B.颔联从时间和空间入手,用“深”和“阔”表现云的悠游无阻滞,动作拟人化,生动简明。

C.颈联用了“鸟”和“猿”两个意象,从多层面立体的视角展示云的万千姿态和丰富的情趣。

D.尾联与李白的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在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旨趣上有相同之处。

88.诗人写“云”有何用意?另举一例,说说“云”这一意象的在古诗词中的其他内涵。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二首

朱熹

其一

拥衾独宿听寒雨,声在荒庭竹树间。

万里故园今夜永,遥知风雪满前山。

其二

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

此日无人问消息,不应憔悴损年芳。

8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开篇借助于“寒雨”“荒庭”写诗人夜听寒雨、难以成眠、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

B.其一中“万里”与“遥知”相对应,既写出自己漂泊异乡的孤苦,又写出自己当前所处的恶劣环境。

C.其二本身虽写的是故乡的梅花,但却有着强烈的自比意识,可以看作诗人自我精神的写照。

D.两首诗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仅在时空上由此及彼,而且存在思维上的前后连贯性。

90.本诗题为“夜雨”,但两首诗中都写到“风雪”,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齐安郡晚秋①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②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按郡,即黄州。昌二年(842年)春,杜牧谪任黄州刺史时创作此诗。②使君:对州郡长官的称呼,此处为自称。

91.这首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92.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9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将士出征前沉着、冷静的情态。

B.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声”“月斜”等意象,营造出了清冷肃杀的意境。

C.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D.“有谁知”三字,照应“寄师伯浑”的题目,婉转地表示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友的意思。

94.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95.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96.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97.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①

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②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注)①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一。②谅:料想,实在。

9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远远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接,它缭绕地穿过稀疏的竹林。以写实手法将桥、径、林贯穿起来。

B.三、四两句诗人运用视听结合,特写竹子的拔节,仿佛看见竹子从笋箨中迸发出的苦节,听到轻轻的筠皮环抱着空虚的竹心声。

C.全诗结构清晰,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实,第二层写桥上观景所得,第三层是最后两句抒发感慨。

D.本诗更象一首咏物诗,它描写的是苦竹间的桥,而且表面上是写桥,实则重点是写竹,桥只不过是陪衬而已。

99.“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00.诗人以竹自喻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表海亭

欧阳修

望海亭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

髀肉已消嗟病骨,冻醪犹可慰愁颜。颍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

(注)①表海亭原址在山东省青州的南阳河河畔,传说当年姜太公分封至齐,属东夷之地。②1049年,欧阳修被请来做颍州太守,离开颍州后,他写下了一批思念颍州的作品,表达归颍的愿望。这就是其中的一首。

10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望海亭非常高,从上面可以俯看人间,可惜年久失修,栏杆坏了很危险。

B.颈联写诗人因病瘦弱,形销骨立,万念俱灰,只能借酒消愁。由此可知他的老病无助。

C.尾联写家乡二顷田园是否荒芜,何时才能自驾柴车回到故里?可见诗人渴盼归隐,思家心切。

D.从诗歌的颔联和尾联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渴盼归隐种田的情怀。

E.从诗歌的整体来看,观察的视角是由上而下;写作思路是由写景到抒情,抒发孤寂、愁苦之情。

102.诗歌颔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注]

[宋]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张舜民做过监察御史,因党争遭贬。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郴州途中,登临岳阳楼时所作。

103.下面选项中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分斟酒敛芳颜”中,“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写出敬酒的歌女满怀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脸上没有笑容,刻画出歌女内心的情感。

B.《阳关曲》指唐代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作者说“休唱阳关”,是因为他此时南迁郴州,不像元二出使安西,受朝廷重托。这两句含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之意。

C.“醉袖”二字,用得极妙,与前面的“十分斟酒”暗相呼应。“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令人感情上一松,而下面一句“何人此路得生还”突然扬起,便能激动人心。

D.结尾两句写即将上路,回首眺望夕阳中的长安,因为长安是当时国都,作者借以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君王的期待,意蕴深厚。

104.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D

2.C

3.《黄鹤楼》写的景色是登楼所见美景,白云悠悠、草树茂盛,生机勃勃,用繁盛的眼前之景,反衬诗人漂泊在外的羁旅思乡之情和渴望归乡之情;

本诗中也写登楼所见,景物却是凋零的草树,暮色的远空,汹涌的浪涛,黛青的山川,整体色调黯淡,旷远迷茫,抒发诗人江山易手、故国陆沉的悲痛之情,以及自己无力回天,不得已而南归的无奈愤懑之情。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天高水阔清新明快的画面”错误,“历历高楼见杳冥”展现的是岁暮时草木凋零的郊原景象,展现出旷远迷茫的境界;“云水”“洞庭”构成的画面虽然空阔,却也因“空”“归心”等词,而满含悲痛之情,并非“清新明快”之景。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A.从“岂向人间住”一句可知,表达的正是世外隐居之意。

B.“绝顶”一词可见此处乃人烟罕至的世外处所。

C.“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句,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带给读者的不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抱负。故而不是向往世外生活。

D.“湖山清绝地”乃隐居之地,“抱琴携鹤”有“梅妻鹤子”般的意思,故而也是表达向往世外生活。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崔颢《黄鹤楼》中,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七、八两句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反衬手法,以眼前的繁荣茂盛反衬自己漂泊他乡的倦怠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之情。

本诗背景特殊,结合注释可知,南明小朝廷宣告覆亡,为抗清而奔走于河南等地的陈恭尹见大局已定,只得怀着无家无国的深痛巨创,颓然南归。他年末途经武昌,在黄鹤楼头登临送目,写下了这首寄慨遥深的诗章。前四句着重写空间而时空交织。首二句画出岁暮时草木凋零的郊原景象,展现出旷远迷茫的境界,这,既是特定的岁暮景物的写照,也是诗人的家国巨痛大悲的流露。三、四句一写“鄂渚地形”,一绘“汉阳山色”,工笔勾勒特征景物,长江中的沙洲本是静止的,诗人却化静为动,写沙洲在风涛中起伏浮沉,这不仅使静止的事物具有动态的美,烘托了长江赫赫的声威,而且表现了诗人心潮的澎湃;汉阳的山色本也是静止的,可是青苍一片,却居然渡江飞来,这样,就把巍然不动的青山写活了,气韵显得更加生动。第五句化用崔颢《黄鹤楼》的诗意,昔人已去,白云千载,概括了长远的时间,暗喻家国巨变的深慨。第六句写空间,一笔勾画了诗人自己的遗民形象,复兴无望,只好南归,悲愤之情见于言外。最后两句自然无迹地运用关于黄鹤的故典而化出新意:鹤飞不返,写时间的悠久;无处托仙翎,状空间的狭窄。这里,言在此而意在彼,字面上是写人间世上没有黄鹤容身之地,实际上是抒发故国陆沉、江山易手的悲哀,说“莫怨”而其怨愈深。总之,诗的后四句一句写时间,一句写空间,有虚实相参而动静相生的美学效果。结句从空间这一角度着笔,精彩地运用了大小映照的艺术手法。“仙翎”指黄鹤,诗人以世间之大和黄鹤之小作了强烈的对照,偌大的世间却容不了小小的黄鹤,暗示故国已经不堪回首,这样,形象就更加警动,所表现的哀思愁绪就分外凄侧动人。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15 yuan获取





考场文言文之《吕氏春秋》《列子》《韩非子》选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下)

书信类文言文

文言文之书序类

十月的寒冷与温暖(讲义版)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隋唐五代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魏晋南北朝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下)

政论类文言文之《淮南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管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晏子春秋》汇编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下)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3

清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考场中的归有光文言文汇编


韩愈文言文汇编

考场柳宗元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的曾巩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欧阳修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苏洵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王安石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苏辙文言文汇编

唐宋八大家之考场中苏轼文言文汇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