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新环境,检验发展机遇与挑战
本文原创版权归“体外诊断网”所有,转载请联系体外诊断网授权。
我大学学的是信息管理,我们学校这个专业偏计算机,正好我2012年毕业那会儿,移动互联网大火,我的同学们普遍都做了安卓开发程序员,在当时前景一片光明。
这个世界上,似乎一切事情都有两面性,行业“风口”能让我们走上捷径,获得与投入并不匹配的超额收益。但近两年,移动互联网这阵风似乎已经彻底停了,大量互联网企业纷纷开始裁员、降本增效。
前几天和几个在程序员岗位上遇到职业发展瓶颈的同学聊天,我说感觉IVD行业和我们熟悉的互联网行业不太一样。无论以前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还是近几年兴趣的新媒体,尤其是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类新媒体。
你会发现这些新兴平台,大量的创业者都是新生代的,无数成功的企业家都很年轻,95后甚至00后,屡见不鲜。但是IVD这个行业不一样,你会发现这个行业大多数人,30岁后才能有点起色,40岁后才开始有所成就。大成一般在50岁后,甚至大多数IVD企业创始人要到临退休才达到人生事业的顶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行业本身的特殊性,70年代末在中国才逐步兴起IVD行业,是一个长坡厚雪赛道。这个行业一方面比较注重积累,也就是先发优势很重要;另一方面,相对于计算机、互联网、新能源汽车,这是一个长期增长的赛道,意味着大部分企业创始人可以将企业的增长延续到自己退休。
那未来IVD行业会是一个怎么样的走势?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未来有机会我会专门写文章分析。这涉及到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政策走向以及政策落地情况,还有IVD各细分赛道我国的技术进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话题,有机会我会针对这个话题写系列文章。
2023年6月9日,为促进临床检验学科在新环境中进一步全面发展,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会主办、索灵诊断医疗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协办的“新形势新环境,检验发展与机遇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体外诊断网受邀参与了这次研讨会,虽然会议已经过去几天,但乘风一直意犹未尽,感觉几位教授、专家对于检验医学发展极具智慧的判断,可以为当下内卷的IVD行业、普遍迷茫的IVD从业者们,提供一些方向和参考意见。
大会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顾兵教授,山东大学检验医学创新技术研究院的王传新院长进行了开场及专家致辞,希望本次会议能够大家碰撞创新智慧,以更广阔的视角、更多维的观点、更前沿的理论,共话检验医学新进展、新技术、新动态。
上海瑞金医院王学锋教授进行了“检验科的海量数据挖掘,提供临床更多有用的信息”的主题发言。
王教授指出,检验科有海量标本和海量数据,但都没有被充分利用。对于检验科海量数据,目前的技术条件已经可以进行数据挖掘,但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改进,从而能够帮助临床做有价值的决定。
如果要从王教授的发言中提取一个关键词的话,那就是“大数据”,这也是当今最火的话题之一。没有精准的检验,就没有精准的治疗。
而精准的检验,需要庞大的数据支持,检验科有庞大的样本数据,如何将这些样本数据与临床诊疗数据结合分析,从而给出更有价值的诊断意见,这也是检验医学未来努力的方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柏申教授进行了“新形势下,整合检验资源,既保证检验科的绩效又能更好地服务临床”的主题发言。
潘教授指出,检验占比国家卫生费用仅2%,但却提供了临床所需信息的70%,对临床意义极其重大。中国检验医学发展,从过去检验的人力物力资源匮乏,到如今高新技术和人才的加入,检验医学始终面临着新机遇及其带来了新变革的挑战。
流程管理改进、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涌入等,我们必须直面这些新的挑战,在努力学习的同时,需要有探索创新的精神,并且脚踏实地,团队合作,检验事业才能发展的更好。
关于王教授提到的“大数据”,潘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潘教授对于国内检验大数据的第一个体会是屡战屡败,并不像很多专家在报告中说的“一篇深蓝的海洋”,但即便如此,我们的检验人也需要屡败屡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领域取得一些成绩。
面对挑战,我们需要努力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要积极的欢迎和拥抱新思路,要脚踏实地。前进的道路一定是崎岖不平的,会遇到很多障碍,也会经历很多失败。但只要我们能够鼓足勇气,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我们携手共进,就一定会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广东省人民医院顾兵教授进行了“着眼未来,检验科在医疗体系中更好发挥全局性和系统性的作用”主题发言。
以微生物专业为例,从大微生物、大检验、高质量发展三方面展开发言,三方面相辅相成,只有多学科多团队的合作才能更好的发展。
“大微生物”是顾教授去年年底提出来的,之前很多人都觉得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靠的是微生物专业领域人才提供支持,后来发现其实不是的,比如新冠,分子专业人才也提供了重要支撑。真正想做好感染性疾病,需要的是多学科人才的通力合作,顾教授基于此提出了“大微生物”的概念。
“大检验”在顾教授的团队实践中,其实就是一个学科交叉的理念。顾教授在科室科室成立这个学科交叉组,微生物学科和免疫学科,共同去完成一些新技术、新项目。
高质量的发展是院长们关心的事情,科主任也必须关心。不去关心这个事,那将来就容易脱离发展的主线。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最后顾教授强调,包括检验科在内的平台科室为医院高质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顾教授倡导,不要说辅助科室,我们要讲平台科室。平台科室是什么意思?我们强了,我们好了,全院所有的专科都提升了。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蔡军教授进行了“人口老龄化带来老年病、慢性病的增加,整合资源,实现从‘以治疗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的主题发言。
随着人口老年化,中国慢病负担将不堪重负,三低一高现状(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患病率高),居民缺乏健康管理意识,医院缺乏慢病管理的跟进,以及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国家医疗负担加重,都是我们必须面临的挑战。
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整合医疗资源,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一体化服务模式,是慢病管理的发展方向。我们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的时代,尤其是北京和上海,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我们的高血压患者超过3亿,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成年人中超重患者超过一半,高血脂症患者超过30%,中国的慢性病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整个中国非正常死亡的原因里面的,心血管是占到50%左右,肿瘤占到35%。实际上这两个疾病已经占到80%。我国在健康管理方面是做的非常不够的,慢性病的主战场不应该在大三甲医院,基层才是我们的主战场。
我们现在太过于关注治病,太过于关注做手术。但是我们对于疾病的预防,对于疾病的健康管理这一块是做的极其不够的。我们目前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未来基于人工智能的健康教育可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AI会取代很多的医生的工作,因为医生太忙了。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李冬教授进行了“双循环下,医院探索智慧管理的更多可能”的主题发言。
智慧医院的建设,必须要以医院实际运营情况出发,做好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这是推动我们智慧医院建设的三驾马车,其中智慧管理作为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素,是创新力的一个关键驱动力。
医院当前的一个发展的方式,规模、资源配置,患者的服务,还有公立医院发展的逻辑,都在发生一些深刻的变革。变革的推动力就是我们目前的两大考核,第一个就是我们的三级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第二个就是我们上海7月1号正式实行的这个DRP。
智慧医院从执行层面,就是让医院的各院区的各个系统,进行统一的监测控制管理,使我们的各项医疗指标的数据,包括医保的视频,包括互联互通。减少人工的干预,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的一个管理。
上海实验室医学研究院王华梁教授进行了“在‘健康中国2030’、‘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进医工结合,促进检验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发言。
如今技术突飞猛进,但检验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多学科交叉,医工结合,首创产品的注册落地等等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些也是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成立后的主要课题。
那么IVD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到底是什么?
通过几位专家教授的分享,可以大致判断出IVD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你会发现厂家、经销商、医院看到同样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视角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体外诊断网的学术经理经常拜访各医院检验科主任,南昌CACLP后,菲鹏生物“900速”的性能指标大火,我们和主任聊起这个的时候,主任表示,这些指标他们完全不care,他们只关心效率、精准度和故障率,东西坏了能不能快速维修。
甚至同一个医院,检验科和临床科室的医生看问题的视角也完全不一样。而目前的IVD新媒体,多数停留在厂家和经销商的层面,对院端缺乏了解。而实际上,设备能否顺利入院,以及入院后的使用频率,医院的主任医生们有很大的话语权。
IVD新媒体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打通厂家、经销商、医院这三者的闭环,才有可能提供越来越精准和完善的解决方案。对于IVD厂家来说,要注重信息化管理,要留意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医院检验科带来的需求变化。对于IVD经销商来说,要越来越多的扮演学术推广的角色,之前简单粗暴地那一套不管用了,一定要懂产品,真正地深入院端,了解院端的需求,才能做好服务。
大数据、人工智能将会给医院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变革,基于这些变革,将不断推动信息化管理、智慧医院以及AI助手的发展,不断提升IVD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效率,释放医生、企业高管的时间。
如何抓住时代变革的机会,这要求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新的行业发展趋势,成为一个多学科的复合人才,知道如何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去不断催生更大的价值。
索灵,索灵诊断,新形势新环境,检验发展与机遇研讨会顺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