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科困局,中国楼市的最后一棵稻草?

小萌王 汤山老王
2024-12-21

房地产“优等生”万科最近又陷入了风波,还是因为债务。

众所周知,万科在多年前就提出了“活下来”的口号,可以说是未雨绸缪。但鲜为人知的是,万科当时也说过另外一句话:“要么一起沉船,要么一起上岸”。现在恒大、碧桂园这些船已经沉了,万科似乎也难逃一劫。

最近,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穆迪将万科的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当年穆迪下调恒大的信用评级,即使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力挺恒大,但恒大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最近半个月,万科董事局主席郁亮与大股东深圳地铁的高层多次赶往北京,目的就是与债主商谈债务展期问题,债主包括新华资产、中国太保、太平保险、大家保险等。

据财新网报道,万科除了有一笔保险公司的百亿级私募债可能要面临偿还之外,今年还有296亿人民币的公开债到期。谈判桌上,险资与万科多轮角力。有险资提出,继续向万科提供贷款的条件是万科增加资产抵押,缩小风险敞口,但万科方面暂未配合,一位头部险资人士认为,“万科在处置资产方面不积极”,不主动向债权人披露资产处置安排,多次反馈“资产卖不出去”,这颇有恒大当年“资产越卖,债务越高”的感觉。

2017年到2020年,房地产行业巅峰时期,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销售额稳居前四,风光无限。但不久之后,四大头部房企一个个出问题,21年的恒大、22年的融创、23年的碧桂园。去年11月,似乎唯一安全的万科遭遇股债双杀,当时万科很硬气,还拉来了第一大股东深圳地铁集团,以及背后的“爸爸”深圳国资委。深圳国资委当时放狠话:当遭遇极端情况,会不惜一切代价救万科。那么,现在算极端情况吗?

万科去年11月份就遇到债务压力,当时有一笔涉及到保险公司的债务到期,谈判结果展期三个月,到今年3月展期的日期又到了,万科还是拿不出这个钱,它又找这家保险公司谈再展期,这次被拒绝了,又一次造成了万科的股债双杀。

可就在与多家保险公司谈判期间,万科先把一笔即将到期的6.3亿的美元外债给偿还了,避免了一场外债危机,但这让国内的债主们很不爽。万科现在很怕保险公司们提前行权要求还债,那可就真得违约了。而且万科接下来还有多笔债务到期,其中有两笔境外债务,分别是5月和6月到期,万科下半年偿债压力依然不小。

其实,万科整体债务 1.24万亿,负债规模低于恒大和碧桂园,资产负债比相对安全,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融资受阻的情况下,中国楼市的整体情况让万科的销售回款出现了大问题。

万科销售巅峰是2019-21年,销售额每年都在六七千亿。到22年下降到4100多亿,23年下降到3700亿,跟21年比几乎腰斩。据财新测算,万科月销售额不少于300亿才能维持正常资金运营,但2024年1月份实际的销售额只有194亿,2月份更是只有140亿。如此下来,万科今年全年的销售额十有八九也就2000亿左右。2022年底,万科账上货币资金还有2000多亿,去年三季度末就只剩下1036亿了,这些钱剔除监管资金和受限资金,能动用的比较有限。而且万科还面临两边失血,一边是大量债务到期,另一边是每个月盖房子的建安支出不能减少,但回款却越来越少。

最近住建部表示,对于严重资不抵债、失去经营能力的房企,要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该破产破产。这话透露出中央层面对于资不抵债的房地产企业的态度,谁让你们以前只知道负债扩张,导致了现在的债务危机,那就按市场法则来出清,自作自受,你们破产就是活该。

但戏剧性的是,在万科这件事上,监管的态度来了个急转弯。3月12日有消息称,经过高层的推动,有12家银行在为万科筹措最高800亿元人民币的银团贷款,以应对未来到期的公开市场债券偿付。如果贷款后续顺利落地,这算是真金白银救万科,看来万科有大股东深圳地铁的国资背景,待遇就是不一样,虽然不是保利、中海、华润这样纯正的国企,但至少算是个干儿子。

既然要救万科,既然大股东是深圳地铁这样号称全国最赚钱的地铁公司,背后还有资产5万亿的深圳国资委,万科这次算是彻底安全了吗?我看未必。据说,目前银行方面对此次800亿元银团贷款的态度保守,实际筹资额度和条件仍有待进一步确认。

什么意思呢?直白地说,银行现在根本不敢给房企放款。随着万科的问题已经公开,再融资难度不断加大。如果销售回款一直不能回暖,无论债务怎么延期,怎么救,也似乎都是拖延时间,而且时间很可能换不来空间,对房企来说,融资是输血,销售回款才是造血。

当一个病人已经失去造血机制,家属都不愿管他,即使有院领导的批示,医生也不愿仅凭输血来维持这个病人,搞得最后可能医药费都要不回来。银行所谓的贷款条件其实就是增加担保,但房子卖不出去,抵押物就没有任何价值,在房地产供需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即使最理想情况下,我们没有看到抛售潮,但房子这个大量的过剩产能的流动性会变得越来越低,房租可能也会进一步下跌,这又会传导回万科的高收益租赁资产中,这是万科所谓的优质资产。万科目前可供抵押的资产,即使现在看起来是可靠的,但以后呢?谁能保证这些抵押物不贬值?

这本质上叫做“债务螺旋”,就是一家企业的债务危机导致整个社会的信用基石崩塌,从而引发资产价格整体性的暴跌。

以恒大为例,恒大的烂尾楼事件当时成为霸榜头条的新闻,这会增加了购房者和银行的观望情绪,导致房企的融资和现金流进一步收缩,所以只能频频降价出售,为什么恒大、碧桂园爆雷前都出现过7折亏本卖房,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房企的降价行为,只会让购房者和银行观望的情绪更浓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这时有朋友问,万科背后不是还有深圳地铁做担保吗?

殊不知,深铁自身现在也是泥菩萨过河。2017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如日中天,深圳地铁花663亿收购万科的股份,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当时平均收购成本是每股20.5元。不过,用于收购的663亿,其中445亿是贷款,利息等资金成本不低。虽然过去几年万科不断给深圳地铁这个大股东分红,使得深铁的持股成本下降到14.5元。但如今万科股价跌到了9块多,如果再算上贷款的利息成本,深铁这笔收购目前深套30%以上。

所以说,万科事实上是拖累了深铁的财务状况的。

这还没完,深圳地铁自己其实也是靠房地产续命的。深铁集团曾经因为年度净利润超过100亿而登上热搜,很多人说深铁能赚钱是因为深圳地铁票价高。可事实上,地铁是关乎民生的公益性工程,光靠地铁运营,地铁公司是不可能赚到钱的。

就以深铁为例,2022年深铁开通5条新线路,当年以240亿营收的成绩单登上全国地铁公司营收规模头把交椅。但拆开来看,地铁运营这块是大幅亏损的,毛利率-76%。那么,深铁的利润到底来自于哪里呢?其中最大一块其实来自于“站城一体化开发”。所谓“站城一体化开发”是依托地铁站上盖及地铁沿线地块进行房地产开发,渊源是2008年深圳地铁效仿香港地铁的“以地养铁”模式。而这也是深铁收购万科的原因之一,万科作为地产开发企业,与深铁联合开发了多个项目,说白了就是,以地价上涨的收益,弥补地铁运营的损失。

在2022年之前,深铁连续5年都是内地最赚钱的地铁公司。2022年年报显示,站城一体化项目营收160亿,占集团总营收的66%,为集团带来了87亿的利润。同年,深铁集团在深圳拿下9宗地块,分布在坪山、龙岗、光明、南山和宝安等地。9宗地块中,7宗为居住用地,是仅次于华润的深圳拿地大户。但是,在房地产市场风向转变的背景下,这个模式越来越遇到挑战。

近年来受地价等成本增加的影响,深铁“站城一体化”业务毛利率呈明显现下滑趋势,从2020年的72.02%下降至2022年的54.62%。到了2023年上半年,由于完工结转的项目减少,深铁站城一体化的开发收入仅为16.36亿,同比骤降81%,本来靠地产反哺实现盈利的深铁,从2023年一季度开始陷入亏损。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深圳房价下跌幅度较大,深铁的部分楼盘或者延迟开盘,或者销售疲软,进一步拖累了深铁的业绩。万科的股息是深铁另一块重要收入来源。

深铁持有万科27.2%的股份,可随着万科自己的营收下滑,最近几年万科股息分红逐渐减少,22年比21年下降了30%。深铁收入下降的同时,债务却在累积。随着轨道项目和站城一体化项目建设持续投入,深铁集团债务规模增长很快。

深铁2020年债务1200亿,到2023年6月达到2500亿,3年翻倍。去年以来,深铁发行多笔超短期债券,可见债务压力不小。深铁看似是一家地铁公司,可剖开来看,深铁可以说是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了,自己的主业,自己持股公司的主业全是地产。地方政府脱离了土地财政,还有其他税收能维持,再不济还能靠罚没收入。而开发商离开了销售市场,几乎没有任何回款渠道。当房地产市场整体陷入低迷时,它的日子很难过。更何况深铁一年的利润还赶不上万科债务的零头,这时候,作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它虽然是一家根正苗红的国企,但要想再给万科输血和担保,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深圳地铁可能无力帮助万科,但深铁背后站着的,是拥有5万亿资产的深圳国资委,可以说是家大业大。深圳国资委被称为“最牛国资委”,2022年营收1.1万亿。深圳国资委控股或者参股A股上市公司超过40家,包括中国平安、国泰君安、国信证券等,间接持股企业有1000家。深圳国资委是投资界公认的扫地僧,多次在企业危机时出手救助。当年美国打压华为,深圳国资委就出手接盘了荣耀。

去年11月,深圳国资委也力挺万科,说:当遭遇极端情况,会不惜一切代价救万科。但在最近这波万科债务风波中,深圳国资委并没有公开表态。耐人寻味的是,今年2月,深圳另一家房地产公司华南城债务事实违约。华南城的第一大股东正是深圳国资委100%持股的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但当时深圳国资委并没有出手救助华南城,而这成为一个很耐人寻味的信号。

到底是深圳国资目前也面临财务压力,还是华南城这样的企业属于深圳国资要放弃的对象,市场在各种猜测。

这就是我说的,病人的家属都不救了,作为医生的银行,即使有院领导的批示,对房企放款输血的态度,必定是保守的。没有银行愿意为了这微不足道的利息,而面临本金可能全无的风险,这和央行放出2000亿保交楼专项贷款,银行只用了其中几十亿,如出一辙。

2023年底,国资委内部对国资背景企业风险处置提出三个“不能”:中央企业、国有企业不能成为重大风险爆破点,不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不能在处置风险中刺破风险。当然,万科不能算是真正的国企,顶多只能算是国资控股的民营股份制企业。

不过,一家企业不能分红的时候是私人企业,暴雷了就变成国有企业。

企业的身份问题现在显得很重要,参与万科债务谈判的险资认为,身份归属决定了最终能否给与万科更多支持。但是,这种“划分身份”的态度与监管层“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的要求,是不是存在偏差呢?

作为房地产市场中的三好学生,大部分人都希望万科能够“活下去”,否则社会对楼市和大型房企的信仰就会彻底崩塌。万科也在想办法自救,今年初,它出售了持有的深圳市高新投集团6.16%的股权,随后又出售了旗下知名商业地产项目上海七宝万科广场剩余50%的股权,但这些钱跟万科的债务规模相比实在是有点九牛一毛。

所以,12家银行的银团贷款、险资债主的债务谈判成功,才能真的解决万科的燃眉之急。不过,即便银行的贷款到账,即便北京的债主松口,但救一时救不了一世。如果新房销售始终无法回暖,甚至进一步恶化,万科自身不能恢复造血功能,后续还是会雷声滚滚,不排除有一天彻底轰然倒塌。

在这种情况之下,一方面国家要“论资排辈”地给国资背景的房地产开发商定向输血,不过,银行自身利益和政策思路的分歧,也让这个过程推进起来不会一帆风顺。同时国家要求“按照市场化原则让一批房企破产”,以此消灭一部分资不抵债、经营不善企业的无效产能。正因如此,国家“保项目不保企业”的态度也让大批开发商的前景扑朔迷离。

另一方面,政策对楼市需求的刺激不能停,销售回款才是硬道理,一招不行就再上一招,因为当万科这样的优秀房企都已经只剩下一口气的时候,离硬着陆可能真的不远了。国家已经定调因城施策,一二线城市不用担心放松限购会报复性反弹,时代一去不返了,广州、苏州等放松限购后市场并未明显复苏就是明证。逻辑变了,预期变了。

如果房地产硬着陆,受伤最大的一定是普通老百姓,烂尾,家庭资大幅缩水,即使没有房子的人也会面临失业压力,即使你不愿承认,房地产也是中国第一大支柱行业,关联60多个相关产业,几千万就业。

不过现实却有点讽刺,虽然万科今年前两个月的销售额同比下跌43%,但依然是排名行业第二,由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现在楼市的整体环境。一株庄稼死了,你可以说是它太弱。两株三株死了,你仍然可以说他们太弱。可是,如果整片土地上的庄稼都快死了,就连最强壮的那一株也奄奄一息了,那一定是土壤出了问题。

去杠杆周期还很长,房企债务问题得不到解决或者出清,楼市触底还言之尚早。

往期精彩回顾:

房地产相关:

炒房变炒票?一纸房票,能救中国楼市吗?

央行放水印钞,给了2024年中国楼市一丝曙光?

祸起百亿赌局,万达卖子求生,王健林最后一战

恒大物业状告恒大集团,树倒猢狲散还是金蝉脱壳之计?

“烂尾楼”和“保交楼”,难点在哪里?

中央三部门发声不惜贷、抽贷、断贷,“棘手”的房地产问题靠政策刺激还能够解决吗?

“毒土地”事件,谁是地产下行周期的过错方和买单者?

中国宏观:

放过民营经济吧!

允许外资100%持股银行保险,迫不得已?

《繁花》的时代,可以再来吗

经营贷,雷声滚滚

存款利率会持续下降,解读中国的“利率双轨制”

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再次下调,原因竟是“净息差”?

日韩带头,中国反超,东亚加速的人口危局!

经济问题,根本不在经济本身

一场意外的直播:董宇辉压力山大  俞敏洪未达预期

千年农业税,血泪消亡史

11月人民币升值超2000基点,中沙货币互换背后的意义

美国加息接近尾声,全球流动性拐点到来,中国经济要复苏了?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星舰二次发射失败,中国的“金融强国”痛点在哪里?

产业链:

贾玲,用身体与资本对赌

一场决定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内斗

美国改变科技封锁策略,对中国芯片下了狠手

近期火爆的减肥药,背后也是资本精心的布局吗?

人民币“无锚时代”,银行业的困局与迷茫

海外宏观:

中国需要基辛格,世界需要基辛格

中植系事件的背后,是乱象丛生的金融市场

法郎是如何收割非洲的,美元霸权为何难以颠覆

11月美联储按兵不动,年底还有最后一加?

日本经济强势复苏,要走出“失去的30年”?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经济连超预期,为何经济学家预测被打脸?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汤山老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