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学者彭兰所说:“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接受,今天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是,过去由专业媒体人主导的大众传播,已经扩展为全民参与的传播,我们进入了一个人人皆媒的时代。”在这个人人皆媒的时代语境中,公民新闻作为社会公共领域中的一种公众自发性、分布式传播活动,正逐步形成一支可与传统专业媒体相抗衡的力量。
“公民新闻”(CitizenJournalism)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今天Web2.0时代的到来而兴盛。对公民新闻还没有一个权成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1.原创性
具备一定新闻素质的公民能有意识地参与到新闻的生产中,有时能够提供完整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并通过互联网渠道发布,这些内容能够与专业媒体内容结合,形成互补。
2.互动性
公民新闻的主体是普通公民,与新闻受众具有接近性,并且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进行传播,能够在新闻生产者和受众之间形成及时互动
3.整合性
公民新闻并不都是直接原创新闻,也可以是对媒体新闻的整合,通过对媒体新闻进行整合与转发,进一步扩大新闻影响力。
4.自主性
公民参与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多出于自愿,既非出于制度和工作的要求,也非非出于盈利目的,往往都是个人意愿主动发声。
1.受众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需求日趋高涨
新闻同质化,信息表象化,知识匮乏化,宣传虚假化,迫使受众主动地去寻找新闻,追逐信息,并积极地参与到新闻交流中去,促使了公民或受众积极、主动地向媒体提供新闻或通过互联网发布新闻。事实说明,公民新闻学正是因为满足了受众这种现实需求,这对于新闻传播的发展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2.网络传播为公民新闻的崛起创造了环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愈加发达,传播科技进入寻常百姓家,为公民提供和发布新闻给子了技术上的支持,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完成从信息采集到信息生产,再到信息传播这一系列传播过程,并且还能及时收获反馈,与其他信息接受者进行互动。打破了只有新闻专业人员オ能进行新闻传播的传统格局和垄断局面,并促使更多的公民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地传播姿态参与到数字时代和媒介社会中。
3.媒介话语权的分流
媒介的话语权是指媒介在对受众人产生传播效果的潜在影响力。一般来说,话语权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信息传播主体的话语权,这种体现各个传播主体之间,一种是媒介之间的话语权控制媒介,它通常是各个媒介对社会舆论影响力的体现。话语权同样是公民新闻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公民不可剥夺了民主权利之一。
公民个人成为非专业的新闻记者,亲历新闻事件并以目击者、亲历者的身份将新闻现场的信息进行传播,成为一支无处不在的特殊“记者”队伍。
1.传播者——从专业新闻机构到任何公民
传统新闻的传播者仅局限于专业的记者或传播机构,新闻的采集、取舍、编辑、发布都有相应的标准和程序,受众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主权。自媒体”去中心化的特性,打破了传统新闻“一言堂”的格局,实现了不同立场不同价值取向的多种声音的表达。
2.传播路径——从线性到网状
传统的新闻是按照从信源到信宿的单向的一对多的线性传播路径进行传播的,而“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沿用了“自媒体”信息传播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空前加快,信息波及的范围也更远更广,甚至能在几小时之内生成网络舆论的漩涡。
3.议程设置——从引导到聚合
如果说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是在引导舆论,那“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议程设置就是在聚合舆论。传统媒体通过对议题赋予不同程度的重要性来进行议程设置,引导舆论。而“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更像是一种集体的选择与编辑,一条公民新闻被评论、分享和转发的次数是这条新闻能否形成舆论的重要依据,网民用类似投票的方式集体选择并编辑议题,达到议程设置的目的。
1.相对于传统新闻、主流媒体而言:
公民新闻相较于传统新闻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容易地在第一时间在现场进行实时报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它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使传统主流媒体对公众议程设置的重新思考,这也为主流媒体应该怎样选择新闻开拓了新的思路。
2.相对于“记者”的内涵而言:
公民记者生活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是“深入第一现场”的最有发言权的“记者”。"记者”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他们有条件接触到丰富的第一手的新闻素材,并有机会成为某些突发性事件的现场亲历者或目击者。无论从地域性,或者行业性来说,都将极大地扩展“记者”的内涵与外延。
3.相对于受众而言:
公民新闻的诞生,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实现了传播主体的位移。建立在双向传播基础上的公民新闻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颠覆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民主化的媒体形式。因为有了大众的参与和影响,主流媒体的报道将会变得更加客观,更加理性,公民新闻势必会带来新闻业的一场革命。
4.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公民新闻,一定程度改变了舆论监督权由新闻媒体承担和完成的状况,变成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公民新闻监督了政府,使其工作更加民主和透明。
1.把关不严导致新闻真实性受到质疑
传统新闻媒体在制作的流程中把关是非常严格的,从核对新闻来源,到采访制作直至播出都要接受层层把关。而新媒体的开放性大导致公民新闻中把关环节弱化,人人都可以是传播者,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具有很高的新闻素质,所以公民新闻在保证了公民自由言论的同时,也成为虚假新闻传播泛滥的“自由地”。
2.内容泛娱乐化、低俗化现象严重
由于公民新闻的传播者多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大众,加之把关不严,导致有些人为了博得点击率,将一些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事件夸大化,甚至是有意识地制造一些耸人听闻、低级趣味的泛娱乐化新闻吸引大众的眼球。
3.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滋生网络暴力
公民新闻由于拥有着海量的信息和参与者,信息搜集、反馈迅速,导致了一些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人肉搜索”是公民新闻的一种表现,它主要是“指网民用提问、跟帖的方式来获取搜索结果的网络搜索方式”。这些“人肉搜索”的基本结果就是通过广大网民的信息搜集,将当事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社会背景和关系等与事件有关的情况全部公之于众,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4.公民新闻发布者的媒介素养问题
公民新闻作为一种发自社会基层的声音,有着较强的“草根性”特征与“平民化”色彩,然而其发布者范围却很有限。公民新闻通常缺乏平衡报道,只将话筒和镜头对准新闻事件中自己所倾向的一方。因此,网上常出现一种强势声音,并且在“沉默的螺旋”机制作用下,这种声音逐新占据绝对优势,违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中立原则。在网络天秤失衡的状态下,公民新闻表现出消极作用,危害的不仅是新闻事件中被舆论排斥的一方,还有很多被误导的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