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3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

第39集

黄圣松教授主讲2017年4月13日
好,来,我们来看到我们的课程。上一次我们应该是讲到第二十四页,一百五十六个姓氏,我们谈到了田姓。田姓的地方,最后我们在礼拜二的时候谈到历史名人田单,田单火牛阵复国成功。所以我们在二十四页,我们继续再讲下面这两位田姓的历史名人。
第二位是田文。田文又是谁?就是先前我们跟大家介绍过的,战国时代的养士四公子之一孟尝君。孟尝君是齐国的贵公子,本来他有一个封邑是在薛这个地方。因为在当时养士风气很盛,所以孟尝君田文也养了很多的门下食客。他在筛选这些食客的时候,基本上他也没有很高的标准,只要你愿意来,而且田文孟尝君能够负担得起,他就把你奉为幕下的贵宾,然后在他的宅邸里面加以安排。所以我们有一句成语叫做鸡鸣狗盗,讲的就是孟尝君他门下的食客,有很多其实都是社会比较底层的人物,也藉着田文的关系,他也跻身为社会名流。
先前也跟大家介绍过,有一位叫冯谖,冯谖其实出身的背景也没有很显赫,也是经过朋友的推荐,所以他也在孟尝君的门下,也得到了一个食客的身份。像冯谖这样的人,他也没有特别的专长,所以当冯谖进入到孟尝君门下的时候,孟尝君大概形式上也要问一问,请问冯公,你有什么专长?冯公就随便的讲一讲。孟尝君因为是受人的请托,所以他也笑一笑,他也没有多说什么,就把他纳入为门下食客了。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后来孟尝君需要有人到薛这个地方去帮他收债,这个债先前跟大家讲过,那个债可不是税,那个债是高利贷,所以就贴出了告示,要征求一位代表他去收债。结果没有人愿意去干这个苦差事,为什么是苦差事?因为你面对的那些薛地欠债的人可是什么?可是单纯善良的老百姓,他因为没有得到政府的帮助,生活又很困难,所以只好怎么办?只好去跟田文跟孟尝君借高利贷。所以一旦去收债的时候,老百姓就苦苦哀求,我实在是缴不出钱来。所以收债的人就左右为难,你该收的债没有收完,你怎么样回去跟你的主公交代?可是如果你真的要硬收这个债,这些老百姓们苦哈哈的,他只有烂命一条,我也没钱。所以没有人愿意做这个苦差事,结果冯谖就跳出来了。这一段故事我也跟大家说明过,冯谖也因此帮孟尝君在薛地这个地方赢得了薛地百姓的支持,因为他一把火把那个契约统统烧光光,所以那个高利贷全部一笔勾消。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孟尝君离开了齐国到别的国家去,最后又回到齐国来,也得到了薛地百姓的支持。他才发现说,原来当年冯公冯谖你帮我所谓的买义回来,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也帮助孟尝君,至少在他自己的封地可以无后顾之忧。这个田文就是非常,是有手段的一位养士贵公子。
我们也知道,他其实不仅仅在齐国有很高很显赫的地位,当时齐王罢他宰相身份的时候,其他各国也争相礼聘他去当宰相,所以他也曾经有一段时间在秦国担任宰相,不久之后又回到了齐国去,仍然受到了齐湣王的重用。他的一番事迹其实也蛮值得我们研究战国时代历史的学者们来了解。
比较不幸的就是,田文最后他在往生之前,接班人的问题其实他没有好好的处理。他是薛地的封君,所以也有他的爵位,需要由他的儿子们挑一位来继承。先前跟大家介绍过,如果是在春秋战国时代,一般来讲,继承人的身份大概就是嫡长子继位,先前跟大家介绍过,可是慢慢的,尤其到了战国时代的中晚期,嫡长子继承的这种惯例也被打破了,变成说,只要是我有这样的血缘关系,不分嫡庶,都可以争取。所以,很多接班人的问题一旦没有处理好,不仅自己身后事恐怕很难预料,甚至于也会引发兄弟之间阋墙的事情,又会形成人伦大悲剧。田文也因为这个事情没有处理好,既然你自己内部搞不定,齐国跟魏国就联合起来,把薛给攻下来了,瓜分了薛地的领地。田文一生精明,可是在最后这个事情他就没有处理好。
好,来,我们看到第三位田文镜。田文镜时代就比较晚了,他是清朝雍正时期的一位大臣。雍正皇帝其实这个人是颇有争议,先前也跟大家聊过。康熙这么多的儿子里面,雍正跟他的性格反差最大。因为康熙一般我们对他的考评就是,他是比较雍容大度的,他对臣民是很宽松的,也就是说,他对于大臣的要求其实没有那么的严谨,没有那么的严格。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有些大臣就上下其手,做一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康熙皇帝当然也知道,可是到了晚年,他无力来管这些事情,因为沉痾太深了。所以他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当然他也知道,如果再选一位跟他一样类似性格的人,那清朝就完蛋了,所以他一定要挑一个跟他性格反差最大,能够励精图治,能够把这个做为他最重要的改革目标的儿子来继承。所以先前也跟大家报告过,他挑选雍正,我个人觉得那是历史的必然,而不是偶然,雍正上来之后才能够行霹雳手段,才能够改革吏制,清朝才能够继续往下延伸两百年的国祚,也才有后来的乾隆盛世,所以那是必然的结果。
民间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我想大家应该也听过,本来康熙皇帝说要传位给第十四个皇子,后来雍正皇帝因为觊觎那个权位,所以派了他的心腹叫做年羹尧,去篡改传位诏书,本来那个是十四子,年羹尧打开诏书之后,在十这个字上面动了手脚,所以民间的说法是,他把这个十多了两笔,变成什么?变成于四子,传给我第四个儿子,那就是雍正皇帝。好,这个说法可不可信?我跟大家报告,万万不可信。怎么说?因为按照清朝的规制,它的法规跟制度,皇子前面一定会加上一个皇,所以我们看到所有的档案文献,它一定是皇四子、皇十四子、皇八子,诸如此类。如果你把那个皇加上去,即便你把那个十改成于,请问,皇于四子是什么语法?如果你要这样讲的话,也应该是于皇四子,我的皇四子,所以不可能有这种语法产生。各位要注意,清朝皇帝他们是满族人,所以他们自己有满文,在清朝的规制里面,重要的诏书,包括圣旨也一样,它一定是满、汉、蒙三文并列。大家有没有看过满文?满文就是,我都经常开玩笑,就长得很像蚯蚓,纠成一结这样子,一直圈圈圈圈,一个字一个字。你汉字能改,满文跟蒙文能改吗?很难吧?虽然说我们不懂,可是你想绝对不会是什么加个两笔就能够解决的,所以不太可能说去篡改传位诏书。
既然不可能,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甚嚣尘上?是因为后来雍正即位之后,他跟他的两位弟弟之间的矛盾,其实一直没有化解,因为这两个弟弟就是当年跟他一起来抢夺皇位的兄弟。这两个弟弟也是个人才,雍正皇帝为了要表现出他的雍容大度,他坐上宝座之后,以前兄弟们之间争夺皇位的这些纷争,他希望能够藉由重视我这两位兄弟,能够稍稍的敉平。后来这两位兄弟虽然说还继续在朝廷里面办事,而且也位高权重,但是他们要扳倒雍正的想法,可是从来没改变。随着雍正坐上宝座时间愈长,他自己要取而代之的这种念头,当然就愈来愈渺茫,希望愈来愈渺茫。可是这两个兄弟就想说,我既然没有办法取你而代之,可是我可以影响谁?我可以影响你的儿子,老头有一天会往生,会驾崩,我从小子身上来控制,这两个皇叔就对雍正的皇子加以操控,原本就是希望能够拥护这个皇子未来能够接班,所以一旦雍正驾崩,这个皇子在这两位皇叔的护持之下坐上了宝座,以后这个新皇帝是听谁的?听这两个叔叔的。后来他们的这个想法雍正也不会不知道,所以到了晚年的时候就对这两个弟弟下手。可是他下手并不是什么一片杀戮,而是把他贬为平民,这个当然有点争议,把他们这两位兄弟的名字改成了阿奇那跟赛斯黑,阿奇那、赛斯黑是满文,是猪跟狗的意思,把他的兄弟改名叫做猪跟狗,而且流放到云贵。他们因为被改名了,而且举家被流放,流放的过程里面,他们就不断的去放这个消息,所以在民间这种说法就甚嚣尘上。这个也是很有意思的一段过程。
田文镜也就是在雍正这种霹雳手段,为了要改革吏制的情况之下,所形成的一个很扭曲的现象。田文镜本身是一个人才,而且他的性格其实跟雍正是很契合的,大概也是因为这样,所以雍正对他非常的看重,他认为这个人可以是他在民间、在官场上、在封疆大吏的群辈之中,做为一个典范。所以他在各地方任职的时候也是一样,奉行朝廷的命令,而且是彻底执行。一旦有阻力他就上报给雍正,雍正会帮他做后盾。所以在很多的事情上面,田文镜手段,当然是从雍正的角度来看,是执行得很彻底。不过在这种强力推行政策的情况之下,难免就会遇到一些阻力,遇到阻力的时候,田文镜因为有雍正做后盾,所以他不管,他就是什么?他就是照章办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可是大家都知道,我们华人社会,我们讲情、理、法,我们来大家排次序的话,一般华人把这三个字排次序,是那个排第一?情,再来呢?理,法通常是排在最后。这个也一样,在古代讲情大概还是比较大的成分,所以有人去说情,有人去关说,都被田文镜打回票。所以就变成他在官场上面人缘很差,非常的不好。可是因为他有雍正当后盾,他就蛮干,所以就造成很大的冲突。甚至于到了后来,因为田文镜他认为雍正对他期许甚高,如果今天不把这个差事给办妥了,他怕自己影响在雍正前面的地位,到了后来,事情没有那么顺利的时候,他干脆怎么样?他干脆隐匿,就不如实上报。雍正会不会知道?他也知道,可是他也帮着田文镜隐匿,为什么?他们两个人绑在一起,因为雍正皇帝公开表扬田文镜是模范疆吏,模范的封疆大吏,省长,他已经公开表扬,所以田文镜一旦有差错,出糗的不是田文镜,还有谁?还有我雍正。所以这君臣两个人就怎么样?就连成一气,互相的隐瞒,他也不愿意去揭开这个烂疮疤。到后来河南发生大水灾,死了多少人,一样也都表面平静无事。田文镜这个人是人才,不过在那样的时空背景之下,他就变得很扭曲,是一个很特例的情况。不过还好,因为雍正他在位的时间也没有很长,他在位应该是十三年还是十五年,后来这样的状况在雍正大力改革之下,也就有了一个转圆,所以让乾隆的盛世可以继续开展。
好,我们再往下看,下面一百五十七个姓氏樊。樊这个姓氏我们看到,它在台湾跟中国大陆都没有进入到百大。樊姓是出自于姬姓,有一支是出于周太王的时候,周太王有一个后裔叫做仲山甫,因为有战功,所以受封于樊地,所以后来仲山甫的后裔,有一支就以当时的受封地樊地为姓氏。其实樊姓还有另外一支,可以追溯到更早,就是在商汤的时候,商汤建立了商朝,其实他们的王族里面后来就有一些分封,所以就有一支被封为樊姓,有一支樊姓的祖先是从子姓派生而来的。
好,再来我们看到历史名人,历史名人的地方我们看到第一位樊哙。樊哙,大家看到这个名字一定会想到什么?想到鸿门宴里面的那一个桥段,樊哙在鸿门宴里面,他就是很鲁莽的一个人,可是因为他突然之间,打破了鸿门宴里面双方对峙的僵局,反而让刘邦找到了一个出口,可以藉由这个机会开小差,就跑了,所以鸿门宴才没有逮住刘邦。樊哙为什么后来在一路功名上面这么的顺遂?是因为樊哙跟刘邦是有姻亲的关系,他是吕后,就是刘邦的太太,吕后的妹夫,因为有这一层关系,所以深得刘邦还有吕后的信任。他在起义之中,他也不断的立下战功,所以本身就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武将,再加上这一层的裙带关系,所以后来即便建立汉朝之后,刘邦跟吕后大杀功臣,可是自己人就是自己人,所以樊哙也一直安居在那个位置上面,甚至于还可以留传这个爵位于后世。樊哙这个人其实出身很卑下,他原本是杀狗的,屠狗的屠夫,因为有了这一层的裙带关系,所以风云变色,猪羊变色,几十年之后就变成汉朝的开国元勋,而且封相封爵。
好,我们再看到,第二位就请同学们自己参看,我要来介绍的是第三位,第三位是一位女性,樊梨花。大家听到樊梨花,第一个印象就是她是一个巾帼英雄,对,没错。后来大家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巾帼女英雄,其实四大巾帼女英雄那个女应该要拿掉,因为巾帼就是女生的意思。巾帼英雄就是四位: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还有樊梨花。穆桂英她可能有一些比较杜撰的成分,不过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戏曲,演义小说里面,对於穆桂英还是描述很深刻,所以我们还是把她放进来。花木兰的确是有此人。梁红玉,在历史上也是真的有这位人物。樊梨花也是。所以四大巾帼英雄,我们可以稍稍的了解一下她们的背景。尤其樊梨花,是在唐朝时候,算是在边疆镇守边关,开疆辟土有很大贡献的这个人物,她跟薛丁山在平定西北边乱,这个故事在很多的戏曲、小说、演义,都描绘得非常的深刻。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第一百五十八个姓氏胡姓。胡姓是中国大陆第十三大的姓氏,在台湾就稍稍的少一些,排名到第三十八。胡姓是出自于妫姓,跟陈姓是同源,这个先前有跟大家报告过,因为舜是妫姓,舜的后代后来有一位叫胡公满,胡公满是在西周初年的时候封在陈国,因为胡公满他的谥号叫胡公,所以胡公的后代有一部分就以胡为姓氏。另外一个起源就是周朝其实还有两个国家叫胡国,一个是姬姓,一个是归姓,这两个胡国后来被灭了,所以就有以国名为姓氏的,第二支的胡姓来源,就是从姬姓跟归姓派生而来的。也有另外一个源头,当然,在少数民族改姓为汉姓胡姓也是有的,这个我们就不细讲了。
我们看到第三个部分历史名人,我们来介绍一下第一位,第一位也是一位女性,她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太后。北魏是什么时间?我们先前跟大家讲过,我们在三国结束之后是进入到晋朝,晋朝的西晋是一个大一统,南北一统的帝国,后来西晋遭到了覆灭,后来晋王室就南渡到了江南,所以在历史上面我们把这一段叫做东晋。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北这个地方,后来就被少数民族给占据了,所以当时就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国家在北方建立。所以后来东晋灭亡之后,后来就有宋、齐、梁、陈四个小朝廷,我们把这个叫做南朝。当时对应在长江、淮河以北的,胡人所建立的那一些群国,我们就把它称之为北朝。所以这一段比较混乱,我们在中国历史上面就把它合起来,叫做魏晋南北朝。所以北魏就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在北方的胡人所建立的国家。
北魏的这一位胡姓的太后,其实她也算是非常有智慧,怎么说?她因为身为太后,她的儿子孝明帝即位,即位之后,当然儿子还小,小皇帝,所以就由太后来临朝听政。胡太后担任太后之后,就下令造申讼车。什么叫做申讼车?申讼车就有点像是我们有一种,像邮局的邮务车,公务车,她就驾着这个车到各个地方去巡回。如果你有冤情,你就可以向申讼车里面的官员来递谏,然后由他来帮你审视这个冤情,审视这个案情。所以她用这个方式也让老百姓,尤其在偏乡的没有权势的这些老百姓,能够得到正义伸张的机会。因为我们看到自古有一些比较晦暗的一面,就是地方父母官权力很大,地方父母官权力很大,他就可以一手遮天,所以有一些冤情,假设他又收了贿赂,那小老百姓的这些官司它就没有办法被伸张,所以这个申讼车的制度,就是要替这些小老百姓来平复他内心的不满,能够伸张正义。这个制度在当时颇受百姓的支持。除此之外,这位胡太后又在朝堂亲自来策试孝廉秀才,还有州郡上计簿的官吏。举孝廉,举秀才,这个先前我们跟大家报告过,因为这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一直到魏晋南北朝结束,到了隋才开始被取代。隋之后我们就用什么方式来取代举孝廉、举茂才?用什么方式?科举,所以科举就相对的又更公平了。这个时候,还是用汉朝所延续下来的举孝廉、举秀才、举茂才等等方式,所以她亲自来聆听,她亲自来考核。除此之外,州郡的上计簿的官员她也考核。我们在礼拜二的时候曾经讲到上计簿的制度,每一年岁末年终的时候或固定时间,州郡的官吏都要把他所辖范围内的一些簿籍资料,要上报给朝廷,譬如说抽税抽了多少,种种的、等等的这些帐簿都要考核。所以胡太后亲自来做检视,就减少中间这些弊端的发生。
不过胡太后这么的智慧,这么的贤能,晚年又被继承的事情给困扰了,所以她一生的英明就被后面这个事情给搞砸了,什么事情?她儿子孝明帝往生之后,胡太后立了孝明帝的女儿做皇帝。可是这个于制度不符合,对,就是因为这个孙女年纪还小,所以她就把她打扮成男生的样子,宣称是皇子即位。可是你说这种东西怎么能够包得了?纸包不住火的,绝对包不住的,所以几天之后就被拆穿了,就废了这一位孙女,然后立临洮王元宝晖的儿子元钊为帝,史称为幼主。当然她另立幼子,可是因为毕竟不是自己的血脉,后来朝堂上就有一些大臣反对,反对胡太后前面这个荒唐的行为,而且也反对她另立幼主。胡太后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掌控这个幼主,继续垂帘听政,所以有一些大臣就起来反扑。后来这个胡太后跟这个幼主,就被大臣尔朱荣沉河而死。所以你看这又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接班人的问题没有处理好。所以你看她一生,前面这么有智慧的、种种的制度建立起来,而且这么亲力亲为的形象,就被破灭了,就被破坏了,所以很可惜,胡太后后来的遭遇是如此的凄凉。
那我们看到另外两位胡姓的历史名人,胡三省。这一位我们可以比较快的来跟大家介绍一下。胡三省是宋朝到元朝之间的史学家,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对《资治通鉴》来做注解。所以我们现在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定免不了会读到胡三省的补注或者是注释,所以他对于《资治通鉴》着力甚深。《资治通鉴》部头很大,一般大家比较没有办法一口气把它给读完,而且再加上这个文言文,对很多现代人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所以要读《资治通鉴》也不容易。
我早年也曾经读过一部分的《资治通鉴》,而且是透过翻译本,年轻的时候对文言文掌握的能力没那么好,透过翻译本来读《资治通鉴》,我大概读了,我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有三分之一或者是一半的篇幅。当时我读的翻译本是台湾很有名的一位史学家,叫做柏杨,他的笔名叫柏杨。柏杨在早期他最出名的就是有一本小说叫做《异域》,在早期就是以这部小说发迹。后来他也写了两册很有名的史书,算是史评类的史书,叫做《中国人史纲》。我早年读他的书读得很深刻,所以奠定了我对于史学的兴趣,他算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后来又以六十多岁的高龄,开始着手来翻译《资治通鉴》。很多朋友都劝他说,这个年纪也有六十几岁了,那你一启动这个翻译的工程,恐怕不是说五年、三年能够解决,所以他当时也知道,他准备要花十五年的时间,甚至于更长的时间来做这个事情,可是他毅然决然投入翻译的工作。所以他当时翻译的时候是出一本,写完一本就出一本。当时台湾有一个很大的出版商,叫做远流出版公司,就帮他出。我读的时候,柏杨先生已经出了几十册了,所以我很快的我就追上了进度,一本一本读,读得很过瘾,尤其它又有翻译,所以我们在读他的白话文翻译的时候,又能够更快的去了解。而且他还会有一些评论,他就学习像司马迁在《史记》里面,他也在每一段他觉得有所感触,或者是想要发表他自己的感想,他就会掺杂在他翻译的后面,他会有他的一个见解,所以当时读得非常的过瘾。不过后来因为五专到了四年级五年级,马上要毕业了,所以当时要准备考中文系的考试,所以就停下了那个阅读的计划。考上了中文系之后又有中文系的课业,所以就一路摆到现在。不过那一套书,我的邻居、好朋友也陆陆续续跟我借,我说没关系,你就拿去看。所以书并不是买了以后把它放在书橱的,我的想法就是,书就是要供大家来阅读的,所以他借我就借他,有没有还回来我也不在意,反正你有兴趣读,很好,你就拿去读。最好是你读完之后,如果也有人有兴趣读,你再借出去,这个是最好的我们对于书籍的一个观念。所以我对《资治通鉴》印象很深刻就是如此。
第三,胡雪岩。我请大家先帮我改个错字,这个胡雪岩的岩,在繁简字转的过程没有转好,那个岩应该是笔画比较多的这个岩,上面山字头,下面是一个严格的严,严肃的严。胡雪岩,先前我们曾经讲到盛宣怀,大家还有印象,那也提到盛宣怀跟胡雪岩两个人,都是清朝末年的时候很重要的红顶商人。我先前也跟大家说过了,如果就这两位的功绩跟事业,还有后世对他们两位的考评,我个人是比较赞赏盛宣怀。因为盛宣怀他不仅是一位红顶商人,应该更确切的身份是一位实业家,他把很多西方现代化的一些实业,包括像邮电、邮务、电报,像那个邮轮、火车、钢铁,他都扎扎实实的投资经营。胡雪岩相较于盛宣怀,他就比较像是买办的这种身份。什么叫做买办?买办它是介于,等于说官方朝廷跟一般商人中间的一个桥梁,那个就是买办,所以他从这个身份攫取了很多的利益,这个利益包括实质的金钱利益,还有官场的利益。所以两者相较,我个人是比较钦佩盛宣怀。
胡雪岩当然他的故事很曲折,所以一般大家读他的传记,甚至于像中国大陆就曾经把他的故事搬演成了连续剧,收视率也很高,因为他人生起起伏伏,所以很有戏剧的张力。他曾经最风光的时候,是左宗棠,清末八大名臣左宗棠的库房,因为左宗棠要打仗,要去做什么事情,都是直接由胡雪岩帮他筹办粮饷,筹办资本。胡雪岩怎么会有这个本事?就是因为他是买办,所以他打着政府的旗号然去做生意,大家不看僧面也看佛面,所以他在商界能够有这样的地位,就是因为他有买办,背后有朝廷,有这样的大旗,有这样的支持,所以才能够如鱼得水。他最风光的时候曾经受封为二品大员,二品是很高了,而且还赏穿黄马褂。这个名词我们经常看清宫剧就会听到。黄色在清朝,在明朝也是,都是一个禁忌的颜色,只有皇帝才能够使用。所谓的黄马褂就是皇帝赏赐给他欣赏的亲近的人,所穿的一种荣誉的衣着。赏穿黄马褂的人,对象不一定要位居要津,有的时候皇帝的侍卫,如果能够得到皇帝的恩宠,他一样也能够穿黄马褂,甚至于皇帝有的时候民间的友人,他也赏穿黄马褂,所以这个黄马褂只是一个荣誉。他最高峰身居二品,可是后来他发展,当然有了这样的加持,他就去做钱庄,又去做中药材的生意,甚至于还有投资一些美国的铁路等等,所以生意做得很大,而且触及到海外。
可是后来他就被政府整肃了,政府整肃他,怎么整肃他?既然你是以商业起家,那朝廷当时要整肃他就开始放风声,放风声说,你胡雪岩的生意,我朝廷不再支持你做买办了。这种情况之下,原本很多投资胡雪岩,甚至于在他的钱庄里面有放资本的,都会去挤兑,要把它提领出来。一旦有这种挤兑状况的时候,大家看到苗头不对,你要去领,我也要去领,所以一下子资金就周转不灵,所以生意整个都垮掉。后来下场也很落魄,被抄家产,因为你欠钱就是要还钱,最后是郁郁而终。所以戏剧的张力非常的足够,也给我们很多的省思。
所以很多人看到这门生意不错,加码投资,如何如何。我总是会比较担心,如果你生意万一,如果有一个闪失,你还没有站稳脚步,就一直加码,会不会导致杠杆的失衡?到最后可能不仅蚀了本,连自己去借贷去投资的这一些,也都没有办法拿得回来,我讲得直接一点,大概你这一辈子就完蛋了。好,来,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第一百五十九凌姓。凌这个姓氏也是比较少见的姓氏,凌姓是出自于姬姓。在它的起源里面,原来是因为跟一个职官有关。周朝时候的朝廷,在冬天有一个官员叫做凌人,凌人这种职官的功能,冬天的时候要去山上采冰块,采冰块回来之后,就把它储存在地窖里面,到夏天的时候就可以来降暑、来降温。大家对于文献上面的记载有一点存疑,真的有这么一回事吗?可是后来在考古里面真的有挖出来考古的实证,就是后来有挖出了所谓的冰箱。当然这个冰箱各位不要把它想像成是LG的冰箱、三洋冰箱,不是,它是一个青铜器做成的,一个方形的青铜箱,还蛮大的,大概有手臂张开来那么大,是青铜器的。考古人员刚挖出来的时候,他们就想说这个东西是什么?这有点像后来放衣服的衣柜,可以这样掀开,可以这样打开来。可是这个东西在文献上面找不到资料,所以他们就猜,从他挖出来的陪葬品里面,都跟生活的东西有关,所以有人就想到,会不会就是跟凌人这种职官有关系,就是把那个冰块把它放到冰箱里面,然后把它摆在室内,可以降室内的温度。后来他们有做了实验,就是把那个冰块放到这个冰箱,然后摆到室内,它可以降到三到五度的温度,室内的温度是可以有明显的下降,因为它够大,装的冰块够多,所以有明显的降温的效果。后来就证实了,文献上面讲的凌人这个职官应该是存在的。
我每次讲到这个,学校的学生都会说,老师,冬天你去采冰回来,到了夏天早就融化了吧?应该效益不高吧?我说对,一定的,它一定会融,可是不要忘记了,它是放在什么地方?它是放在地窖里面。学生又说了,老师,地窖就是地下室一楼,距离地面二、三公尺深而已,它保存温度应该也没有那么好吧?我说没有,这个在考古是有证实的,他们有挖到那个遗址,那个地窖是深达地下十几公尺,如果是十几公尺深的那个地底,它温度事实上是比较阴凉的,所以保持冰块减缓它融化的速度,事实上是有它的效果。所以冬天藏冰,到夏天,虽然说有一部分会慢慢的融化,可是它保留更多的是冰块,可以在夏天的时候来运用。因为有凌人这个职官,后来就以职官的官名为姓氏,所以就有凌姓这个姓氏产生。
我们看到后面历史名人,历史名人跟大家介绍两位,第一位叫做凌统。凌统是三国时代东吴很有名的一位将军,这位将军英雄出少年,他十五岁的时候就拜为别部司马。同学,十五岁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十五岁的时候大家大概是国中三年级,所以十五岁的时候我们还在学校里面考试,面对考试,读书努力的准备考试,他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了,而且还被立为别部司马,已经是中级的军官,所以英雄出少年。这位凌统因为发迹很早,又骁勇善战,后来得到了东吴的孙权的提拔,他跟孙权关系非常的好,因为曾经孙权被包围。凌统就是护主心切,带着孙权杀出重围,虽然说死伤很多的将士,凌统自己也受了重伤,可是能够救出孙权,孙权对他是相当的感恩。因为受伤很重,所以没多久之后凌统就往生了,所以往生的时候还很年轻,以我们现在来讲还很年轻,也不失他东吴骁勇善战将军的这个封号。
另外第二位凌姓的历史名人是凌蒙初。凌蒙初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文学家小说家,他在明朝的时候有两本书,叫做《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所谓的拍案惊奇,其实它讲的是里面的故事你读完之后会拍案叫绝,所以它里面都是一些短篇的小说。当时还有另外一位作者叫冯梦龙,冯梦龙有三部的短篇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后来就有人把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合刊在一起,就叫做三言二拍,三言就是冯梦龙的三部,二拍就是初刻还有二刻的拍案惊奇,两部都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当然短篇小说,而且是文言的,除了三言二拍之外,还有另外一部是比较晚一点点,到了清朝,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也是文言的短篇小说,不过《聊斋》的主题是更明确的,它就是记载一些,也不是记载,它写的故事内容就是一些神仙鬼魅狐精,等等的故事,它就不像三言二拍讲的是一些人情世故。都是很精彩的小说,有机会大家也可以翻阅。当然我们在寺里面的课程的安排,大概比较不会介绍到这种小说,所以如果大家有余力,利用闲暇的时间可以多多阅读这些小说,不仅文言文的能力可以提升,而且也可以去体会一些文人的一些遣词用字的笔法。更重要的是,小说里面它讲的更多的还是一些人情世故,虽然说时空不一样,可是人情是不变的。我个人是不反对大家读小说,因为读小说其实是透过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所以也算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渠道,一种管道,也是值得大家来学习。但是不要入迷,就尤其是入了迷,那可能大家会比较没有办法把心力摆到正经事上面。
我们看到第一百六十个姓氏霍姓。霍这个姓氏也算是比较少的姓氏。霍姓它是出自于姬姓,是周武王的弟弟有一位叫做叔处,在建立周朝之后,周武王就把叔处这个弟弟分封在霍,所以在历史上面称他叫霍叔,霍叔跟管叔、跟蔡叔当时他们号称三监,三监的监,监察的对象就是殷商的遗民。所以他们就是在山西、河南这一带,监视殷商的旧地,那些遗民由他们来控管。应该是礼拜二,上一次我们上课,礼拜二的时候曾经提到,管叔跟蔡叔其实后来又跟殷商的遗民勾结,后来就有了叛乱的情势发生。所以周公后来又有第二次东征,就是为了要去敉平东方的作乱。除了管叔跟蔡叔之外,还有另外一位就是霍叔,霍叔参与叛乱的情势就没有那么的严重,武庚的叛乱被敉平之后,霍叔就被贬为庶人,他没有因此而被杀。霍国因为毕竟还是周王室的亲戚所封的国家,所以把罪魁祸首霍叔贬为平民之后,霍国还是继续存在,就由霍叔的儿子来继位当国君。后来霍国的子民们,就有一部分以国名为姓氏。
我们看到历史名人,跟大家介绍霍姓比较早知名的人物,霍去病。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一样是骁勇善战的将军。他的舅舅卫青知名度也是赫赫于当时。卫青一生主要的功业就在对抗西北,北方的边患匈奴。霍去病也跟他的舅舅卫青一样,都是骁勇善战的将军。霍去病曾经率领八百骑兵,就深入敌境数百里,而且以八百人这么少的军力,就把匈奴杀得四散逃窜。在几次的西征、北征都能够取得重大的胜利。所以霍去病在当时很年轻,就已经得到了汉武帝的褒封,非常高的荣誉。不过天不假年,霍去病后来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所以英雄出少年,不过也很快的就结束他璀璨的一生。所以当时汉武帝痛失爱将,非常伤心,就特别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在道路的二边,为霍去病送葬,所以送葬的仪式排场非常的规模很大,也表现出汉武帝对他的一个不舍。
另外我们介绍的霍光,他就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因为往生得早,所以汉武帝对于霍家总是有一点点遗憾,所以在霍去病往生之后,他就特意的去栽培霍光,让他霍家能够延续这个荣耀。霍光也因为这样的关系,能够跻身朝堂。再加上霍光他自己也有他的条件,很好的条件,第一个,他身高七尺三寸。七尺三寸也不矮了,以古人的身高来讲的话也不算矮,当时的一尺是二十三公分,所以七尺是二十三乘以七,大概多少?一百六十多。那你说老师,一百六十多不算高吧?古人算高了,七尺三寸算高。而且他皮肤又白晰,胡须很美。胡须很美也可以当作是一个标准吗?是,因为古人,尤其是汉代,他们很重视胡须,他们把胡须当作男人的第二生命,所以胡须长得漂亮也算是一个外在条件的选项。你看一样是汉代,美髯公关羽,我们就特别去标榜他的胡须很漂亮。我们也提到孙权,孙权的胡须也很特别,他的胡须是紫色的,当然可能有一点点血统上面的原因,所以他的紫色的胡须也算是他的特征。曹操在赤壁之战,战败之后不是要遁走华容道吗?遁走华容道的时候,按照罗贯中的讲法,当然这是小说家者言,我们不必完全相信,可是可以参考一下,他为了不要被认出来,所以他不仅跟他的部将换衣服,而且他还把他的胡须给割了,割掉他的胡须,就是不要让人家认出来。对于当时的观念来讲的话,胡须是男人的第二生命,所以他为了要保住性命,不惜割掉胡须,那也可以看出他对于隐匿自己身份所下的功夫。所以胡须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所以当时霍光就是美男子,再加上他又是霍去病的弟弟,然后自己在官场上历练也算是很丰富,所以就一路顺遂,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所以可以说是三朝重臣。在往生之后没多久,霍家就因为谋反的事情而被族诛。
族诛是什么意思?用我们现在白话文来讲就是满门抄斩。有没有叛乱这个事情?有两派的说法,有一派支持说,霍光在往生之后,他的家族的确有这种事情,有谋反叛乱;另外一个说法是说,霍家是被诬陷的,是被政敌给诬陷,藉由扣上这个谋反的帽子,然后铲除霍家在朝廷的势力,所以这也变成是两面的说法,都有人支持。不管如何,霍光也随着他自己生命的陨落,霍氏家族在朝廷的力量也就一次被连根拔除。虽然说下场如此凄凉,不过霍光的事迹也让人津津乐道,尤其他是三朝重臣,基本上他在朝廷,原则上是说一没有人敢说二,所以在当时权倾天下。后来我们经常也把霍光跟伊尹相提并论。
伊尹是谁?伊尹就是当年辅佐商汤的重要贤臣。所以后来商汤建立商朝之后,就以伊尹做为他的代言人,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伊尹说了就去办,也没有经过商汤,所以在朝廷里面,伊尹的力量也算是非常的庞大。后来霍光跟伊尹相提并论,就隐隐约约的有这样的意味,就是霍光跟伊尹其实都是什么?手握重权的算是大臣,只差一步其实就可以取而代之。所以霍伊或伊霍,或者是行伊霍之事,其实在后来的文学里面,或者是文献里面,大概都比较有负面的意味,就是权臣掌控皇帝的权力。
好,第三位这个人物就是蛮有趣的,是因为我很喜欢看一些武侠的电影,以前年轻的时候,香港拍的一系列的黄飞鸿电影,各位有没有看过?没看过,黄飞鸿是清朝末年的时候一位武术家,在广东这一带很有名,广东十虎。霍元甲大概也是在那个时间,过渡到了民国成立之后,也是很有名的武术家,有一些电影也拍他的故事。所以霍姓的历史人物也帮大家来介绍一下霍元甲。霍元甲其实他自己本身家里面就是镖师出身,镖师是什么?就是古代有所谓的镖局,镖局就有点像我们现在的保全公司,帮人家押送重要的物资或者是金银,从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中间的过程又怕被人家行抢,所以就会聘请镖局来押镖。当然这些镖师个个都是身强体健,武功剽悍,才能够有威吓的作用,而且如果真的遇上了绿林好汉,才能够有这个武力打败劫匪。他自己本身因为这样的背景,所以家里面就很重视体能的训练、武功的训练,不过霍元甲年幼的时候体弱多病,后来也就没有这么的积极参与家里面的镖局的事业。后来他就去另谋发展,去当什么码头工人,去打一些临时工,后来在别的地方也渐渐的出人头地,然后就做了药局的生意,当上了掌柜。后来自己也因为他的老板的关系,被辗转介绍到上海去。他自己因为还是醉心于武术,虽然说早年的时候体弱多病,没有走上镖局的这个行业,可是因为家学渊源,所以对体育、对于武术还是没有忘怀,后来兜了一圈,他还是回到了体育界,回到了武术界,去成立了精武体操会。精武体操会,精武这两个字大家就会想到什么?精武门,就想到谁?想到了李小龙,这个精武,后来也因此就又回到了体育界。不过很可惜的是,他也是四十二岁,很年轻就往生了。
为什么会往生?民间就有一个说法甚嚣尘上,就是他被日本医生下毒,慢性的毒药,让他后来慢性中毒而死。这个说法也广为流传。后来霍元甲的后人也开棺,在多年之后开棺,因为要迁移这个坟墓,开棺的时候就发现,霍元甲他的遗骨上面有黑色的斑点,经过科学的化验,他就是砷中毒,砷中毒就是服用大量古代所讲的砒霜。所以好像这个说法是有一点点被证实,他是被害死的,被毒死的。日本人为什么要针对他?因为当时是日本侵华的那段时间,然后霍元甲在上海武术界又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本来日本人要收买他,希望他能够为日本效力,至少你帮日本来做宣传,而不要公开的跟日本人站对立面,他不愿意,他坚持民族精神,所以后来就被用这种方式给处理掉了。所以也是很可惜,一代的武术家这么年轻就往生了。
我们就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回来。


《百家姓》第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4集(附文字档)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