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and Arts集锦

其他

今日美术馆的昨日、今夕与未来

撰文:徐鲁青、朱凡摄影:邱小乐、张鑫编辑:Yifei、戚茂盛、Ziyu造型:戚茂盛设计:喝羊汤制片:汤思思化妆、发型:安扬服装助理:魏振伦摄影助理:林星驰、欧元元、关春
2023年11月29日
其他

谁在给艺博会「镀金」?

Mennour)参加了科隆艺术展览会。有时除了陈腐乏味,艺术博览会还会碰到其他问题,甚至会导致一个艺术博览会就此停办,但在灰烬中也会生长出新的嫩芽。著名的格罗夫纳艺术与古董博览会(Grosvenor
2023年10月26日
其他

史彭元|不慌不忙地朝泉水走去

<u>and</u>erson“它要求非常自然的表演,比我平时说话还要自然。但我抓不住那个身份,只能无限逼近它。”导演年纪不大,和史彭元共同语言挺多,两人每天要花大量时间聊剧情。一旦感觉对了,在茫茫大海中摸住那个角
2023年7月3日
其他

那个成为Marc Jacobs新任广告面孔的女歌手

Rowl<u>and</u>风格怪异的新歌《Motivation》成为歌迷们下班后的首选,而Nicki
2023年6月26日
其他

马思纯|看待世界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变了

2020年,马思纯在微博里写过:我始终在边界犹豫,要不要去外面的天地。比起外面,我更喜欢藏在阁楼里……三年后,当太阳把阴影拉得越来越长,她从情绪的黑洞里跋涉而来,说着自己从漫长的青春期归来,赢得了一场与情绪的抗争。从被束缚到松绑,从静止到跃动,马思纯过往的小世界已然撼动改变,此时,她决意迈下阁楼,去往更广阔的世界。变化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马思纯好像找不到准确的时间点了。黑色衬衫、黑色半裙均为
2023年6月25日
其他

辛爽|与「鲍勃辛」一起,夏日傍晚散散步

诗意,始终回荡在辛爽的生活中。《与瓦尔泽一起散步》,辛爽正在看这本书,这是编辑卡尔描写欧洲诗人罗伯特·瓦尔泽最后二十年生涯的文学日记。好似命运的巧合,瓦尔泽最著名的一首诗,正是漫长的《夏天》。句子在时间的河流里轻盈飞过,与辛爽三年前选中的那首诗《漫长的》相遇,打了“一个共鸣的响指”。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这位新兴艺术家如何以抽象探讨身体?

瑞秋·琼斯的抽象画首先传递出一种形式之美——明亮的色彩、油画棒斑驳的质地和奇特的构图,带给人愉悦感。而一旦你意识到,画面是在暗示口腔的内部,并在其中依稀辨认出牙齿、嘴唇、内壁和黏膜的形态,这些色彩和形状会让你瞬间感到不安。为了一窥瑞秋作品中不同视角的转换,对黑人身体和身份认同议题的探讨及情感,我们与这位新兴的抽象艺术家进行了一次对话。入春后的伦敦寒意渐消,在伦敦萨德斯·侯巴克画廊(Thaddaeus
2023年5月24日
其他

一场展览,十个女人,不只是珠光好戏

石材质地、创意工艺、品牌光环,所有无法被具体称量的价值凝聚一体,形成了高级珠宝无可替代的魅力。当「不确定性」成为下一个全球经济周期的主旋律时,珍宝奇石进一步成为了「硬通货」,一件装饰享乐之物悄然地变成了一种避险投资产品。正因为如此,即使能源成本上涨和钻石宝石开采量下降导致了珠宝产品的普遍涨价,但这并不未真正影响到品牌忠实老客人与年轻一代新贵对高级珠宝的消费热情。尤其是后者,这群在名牌服饰和大牌包袋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大体已经在这些物件上获得了足够的满足感。随着身体年龄和人生履历的增长,高级珠宝不仅是他们装扮自己的下一站,甚至是证明自身实力和品位的主战场。如果上述的种种只是高级珠宝显性的「商品价值」,让高级珠宝得以「维持生命力」的则是它的「艺术价值」。当博物馆愈发正视高级珠宝的艺术造诣,当国际拍卖行为其开辟专门的拍卖类目。除去具有购买力的收藏家,大众也愈发频繁地有近距离观赏珍宝奇石的机会。跨越国界,纵横周期,这也解释了为何珠宝展览正在成为品牌和受众一起参与品牌形象塑造的绝佳途径。正在香港故宫博物馆展出的「百样玲珑
2023年5月16日
其他

还在对美术馆作品敬而远之?他请你把衣服挂上去

Kuri。头图来自“加布里尔·库里”展览现场的《存放物品的物品(阿那亚)》。栩栩华生集团旗下文化艺术刊物《纽约时报》艺术中文版
2023年5月9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踏上当代艺术修复的“忒修斯之船”

Br<u>and</u>i)等人文主义者也加入进来,强调新的人工痕迹是对原作美学价值的毁损而非保护,清洁如新的画作对观众的记忆与回忆来说,是相当陌生与异样的存在。2018年,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了纪录片,展示其对绘画
2023年3月3日
其他

艺术批评还有未来吗?

尽管大多数编辑都认同艺术批评十分重要,它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当代艺术,同时创造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艺术产业,然而,艺术评论的协作空间正在逐渐萎缩。过去几年,《费城询问报》(Philadelphia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生活回归正轨,是种错觉吗?

今天是2023年1月的最后一天,自此大多数人结束了春节假期,重新回归工作状态;昨天卫健委宣布,全国整体疫情进入低流行水平,与大流行有关的记忆正式成为历史。好像种种迹象都显示生活回到了“日常”。但“异常”却依然隐秘在角落。比如复工第一天,身体准时坐在办公室但精神却在瞌睡;或者在人多的环境下还是本能地想戴起口罩;不敢去做太长远的计划,而是告诉自己珍惜当下最重要……平静的、可预知的生活也始终与“异常”相伴。以“异常的日常”为题,我们邀请艺术家施政共同创作了一期特别的艺术品封面。画面中描绘了一个机器参与的日常瞬间,融合了艺术家两个经典作品。而桌面上放置的《集锦》杂志,巧妙形成了一种嵌套式的“画中画”。艺术家施政真实和幻象交错于构建的空间,而又处处潜藏着对于现实的隐喻。一如这位出生于90年的艺术家的许多作品一样,带有明显的赛博朋克视角,同时通过媒体影像试图营造纯粹的感知体验。·
2023年1月31日
其他

新加坡艺术的高光时刻是否已经到来?

栩栩华生集团旗下文化艺术刊物《纽约时报》艺术中文版
2023年1月13日
其他

创始人专访:新加坡艺博会凭什么突出重围?

如图文未加载,请刷新后重试如图文未加载,请刷新后重试如图文未加载,请刷新后重试如图文未加载,请刷新后重试如图文未加载,请刷新后重试如图文未加载,请刷新后重试如图文未加载,请刷新后重试栩栩华生集团旗下文化艺术刊物《纽约时报》艺术中文版
2023年1月11日
其他

复苏中的北京,它的开年大展我们如何观看?

2022年的最后一天,北京艺术双年展完成了它的首届开幕。疫情封控最后的身影在开展前的仓促中闪现:在一个月前,这届双年展是否能举办都仍是一个未知数;布展的最后一晚,策展人之一龙星如还在展厅中指挥,彻夜未眠;开幕式上,承办方木木美术馆创始人林瀚发言时不禁落泪……不得不说,他哭出了很多人的心声:2022年实在太不容易了!好在我们终于来到了2023,随着正常生活的逐渐恢复,北京城又重新热闹了起来。正如本届的主题“共生”带给人的直观感受,我们不再彼此分离,我们和每个人、和世界又重新连结在了一起。
2023年1月8日
其他

2022年的最后一天,你下决心了吗?

栩栩华生集团旗下文化艺术刊物《纽约时报》艺术中文版
2022年12月31日
其他

爱德华·霍珀画的城市与今天有何相似?

Isl<u>and</u>),1928年。纸面粉笔画,收藏于惠特尼艺术博物馆。下图:布莱克韦尔岛如今被称为罗斯福岛,位于曼哈顿区和皇后区之间的纽约东河上。爱德华·霍珀,《布莱克韦尔岛》(Blackwell’s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如何对抗身边人消逝带来的恐惧?

近期上映的文艺片《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是一部关于生死的电影。关于爱与告别、亡者复归,类似母题之下的影像表达众多,从中寻找审美的支点,也许是一种简便的解析方法。但在这份来自导演牛小雨本人真实回忆的创作里,母题本身所蕴含的情感爆发力,逐渐使为它归类的方法变得不再重要。它让人思考:有一天,那些曾经被你所爱的人也将被时间夺走,他们和他们各自的唯一性也将从这个世上永远消失。明知如此,我们又如何学会好好告别?爷爷离开的第六个七天,奶奶第一次梦见他。牛小雨说,那一天她出国了,没有在固定的时间做梦,所以那是爷爷去世后的49天里,唯一一次,爷爷没有在又一个七天开始的时候,来梦里跟孙女聊天。奶奶的这个梦,在牛小雨的首个故事长片《不要再见啊,鱼花塘》里出现了,它被灵巧生动的镜头语言形容为一段温暖和煦的午后时光。微风从奶奶家窗外的雨花塘上来,吹拂乳白色的纱帘,午后的小憩似乎散发着馥郁的花香,而在金子般明亮的光斑闪烁下,爷爷的侧影在纱帘上淡淡地显现。影片中的主人公“叶子”在观察奶奶身上的变化。一生的爱人已消失世上,年迈的奶奶正在被仍然继续往前走的时间所困,她开始变得糊涂,梦境似乎在侵蚀现实,爷爷好像以更高维度的形态流连故地。抑或是,奶奶也在对抗着一个人消失世上的恐惧和荒凉。同时,“叶子”也在带领画面之外的人完成告别前的回顾。保持理性,不去相信那些荒诞不经的怪人、妖精、梦境,好像是接受一切的最佳手段,只要不去相信,生死就还是那么寻常,令人不为所动。不过,生死如果那么普通,人为什么会哭着来,又会哭着去?这个故事假如不是发生在隔代人之间,也许更能触发多数人的共鸣。把对亲人的眷恋之情,对应在父母与子女身上,富有奇幻色彩的《不要再见啊,鱼花塘》说不定也是《你好,李焕英》那样的催泪炸弹。但与其他亲情片相似的地方在于,牛小雨的创作打动人之处,也在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紧密的联系。牛小雨本人和主人公一样,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生死话题,在隔代亲缘里,会被更早地摆放在眼前。从性格迥异的老两口身上,牛小雨所领悟的爱,是一种关于自我如何存在的语言。《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剧照爷爷、奶奶对待她的方式,“像朋友一样”,平等、细密、真诚的交流,让她感到爱可以不只是围绕着血缘,而是因为那个人本身。她在说,只有爱,证明我曾存在过,所以告别才变得重要。在叶子的眷恋里,有个性的、生动的爷爷和奶奶出现了,叶子看到了她所不可能目睹的爷爷奶奶的青年时期,因为爱,她渴望去想象。在奶奶的梦与呓语中,那个在漫长生活中相知相处的人又回来了,爱在此刻已显现出它与道德义务无关,爱是对这个人之存在的关切。牛小雨的奶奶发自内心想要道一声珍重的人,都是我们爱着的人。爱不是那个身份,而是一种存在。三年前,疫情还未来临的时候,牛小雨带着这种关于告别的踟蹰拍完了《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她的答案是,请容许自己因为爱而不舍,请容许我们把未完成的告别存放在回忆中。《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剧照这部倾尽一个新人创作者心血的作品,像是一个凝聚着全部情感力量的光阴纪念品,它倾诉牛小雨和家人的故事,引发不同人的独家记忆。在爱未被察觉之前,生与死本是荒原的两端,生命不过是从这头走向那头。在爱的语言中,每个人心上都有了一个只有月光能照进来的故乡。这个故乡,也叫“鱼花塘”。以下是来自主创团队的自述。“人是可以哭闹的,也可以有执念”——导演:牛小雨我怀念的是以前大家都还在一起,是个整体的那种状态。也许我这么做是刻舟求剑。周围的一切变得让我觉得有点陌生,所以我想往过去寻找心安的归处。我有时觉得也许时间并不会一直往前走,可能时间并不是线性的,时间在走只是由于我们观测不到时间,所以制定出来一个规则,说它是线性的,昨天会消失,而明天会比昨天好。但我觉得过去的时空,依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只是肉眼看不到。以前我和别人聊《星际穿越》,有一种说法是人类都到五维空间了,为什么还在谈情感,谈亲情?牛小雨在现场我反而认为,情感就是动人的,我们是人,如果没有人类的感情,我们还剩什么?爷爷去世之后的四十九天,他每到一个七天,都会出现在我的梦里,只有第六周没出现,当时我出国了,没在国内的时区。回家了我跟奶奶说起这件事,奶奶说她正好是只在第六周梦见了爷爷,之前和之后都没有过。我一听头皮发麻,觉得好夸张,但这是真事儿,我每次梦到他,都记在日历上。这让我不禁觉得爷爷并没有离开那个地方,只是我们看不见。我创作这部电影,不只是在和爷爷这一名家庭成员告别,我是真的在跟这个人告别,一个曾经能那么特别地与自己的小孙女平等相处的、伤感的人。我也是真的喜欢这个人,爱这个人,不止是因为他是我的爷爷。所以当他真的离去时,我心里那种感情就又不一样。有一些话,爷爷都没有跟他的子女说过,但会跟我说,我们的关系很像樱桃小丸子和爷爷。他对待我像朋友,无话不谈,我们之间聊天不是像一般爷孙俩那种,汤汤水水的。牛小雨和奶奶以前爷爷接送我上下学,我坐他自行车后座,我们俩就可以一路聊。他会讲很多年轻时候的故事给我听,讲到他经历的挫折、伤痛,讲他的感受和想法,说得非常细、非常多。爷爷热爱思考,心态也比较年轻,在我印象里有点多愁善感、敏感脆弱,但其实这也是我们俩能一直对话的原因。我说的事情,他听得很认真,还给我建议,说是不是这样、是不是那样,很认真在和我聊天。他很好奇我的想法,很关心我看的书,也会推荐他喜欢的书给我,还跟我换书看。刚开始,我看什么米兰·昆德拉、王小波,他换去看了还跟我分享读后感,摘抄有意义的词句。后来我上高中看徐浩峰的书、电影,也跟爷爷分享,我们会互相念书给对方听。但他的生活还是比较冷清的,大多数人不像他那样有那么多可抒发的东西,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一个人和你这样抒发。所以我觉得爷爷其实一直挺压抑的。奶奶是一个更强悍的人,非常辛苦操持整个家,她已经跨过思考的阶段了。我觉得奶奶也经历过敏感脆弱的时期,但她已经思考过了,然后是以一种更通透的状态去操心那些生活中更具体的事情。在奶奶看来,爷爷很幼稚。大部分时候,奶奶不会和你进行太多有效对话,偶然一句话,可能只是她思考的10%,但总让我大吃一惊,原来她想得这么明白了。奶奶跟我说,为什么孩子一出生就在哭啊?因为做人很辛苦。确实,人生不难吗?爷爷的压抑和奶奶的通透,现在也让我看到,人越长大越与外界交往更困难,永远不能随心所欲,时刻存在许多限制。牛小雨在FIRST西宁电影展但在过去的某个地方,我是被爷爷、奶奶还有其他的人平等对待的,人与人之间可以有认真的、深度的交流。我的怀念和爱,不是只停留在亲情、童年的层面。在拍摄结束前,我处在更焦虑、更封闭的状态,后来在这个过程里逐渐得到缓解。我在和新朋友们一起表达,一起打开自己,分享想法,熟悉彼此。回头看当时2019年,大家在一起的状态是非常珍贵的,每个人都特别努力,拼命要帮我实现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别人也这样对我敞开,我们连接起来,这是我之前没有过的体验。我和家人的关系也不一样了,尤其是和妈妈。拍完之后,我特别害怕看素材。怕自己拍了一泡屎,怕没拍出想要的,又花了家里的钱。拍完之后那段时间我心里很挣扎,特别那时候疫情也来了,我的状态是给根绳就能上吊。就这样仿佛彻底死掉地过了一年,我开始和剪辑指导胡树真老师一起工作,才慢慢接受了这些素材,一直到定剪,看到最终版是成立的,我才找回信心。我看到一条评论说,这部片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成年人赖在地上哭闹不愿意起来。当然,在那种线性的逻辑里,大家都往前走,怀旧被禁止,原地逗留就成了不对的行为,哭也不行。但我想说,人是可以哭闹的,也可以有执念。牛小雨的朋友们在影片置景拍照“周围的环境可能都在变化,但是情感不会变”——“叶子”扮演者:叶子和小雨在一起拍电影,我们的另一个朋友李慧君也在,她演的是那个女医生,年轻时候的“奶奶”。我和牛小雨从小一起长大的,从小学一直都是最好的朋友,到大学我们才分开上学,一个在南,一个在北。读研究生,我们又住在一起。我和她会互相分享生活中的大事小事,聊天,互相在对方的一些事情上给建议,还有吐槽八卦之类,什么都聊。记得第一次见到小雨,是小学三年级。我是转学进的学校,当时是礼拜一,升旗仪式,不知道她是迟到还是什么原因,站在最后面。我也是去得晚,就站在她的后面,这样认识的。“叶子”片场照小时候的牛小雨经常画画、写作文展示一些创作上的才华,她也会“逼迫”我看她创作的所有东西,让我要玩她创作的游戏之类的。她写起段子来像王建国。比如上到高中,我们课上传纸条,她就在那上面写段子、写笑话,让我们接着写下一句。有一次,她写的:皮皇上的妈是谁?我一看简直莫名其妙。她说,答案是皮太厚(后)。总之都天马行空,我觉得挺有意思,所以我一直很认同她要做创作的那个初衷,是当成兴趣还是事业,我都很支持她。小雨刚开始拍片子,就邀请我过来,说大家暑假一起拍个东西。感觉像叫我一块做游戏,我很开心。我们可以住在一起,又能在一起玩,还能有一个小作品出来,我感觉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计划。从短片到长片,我都是这个心态,能陪伴她一起去完成一个她的个人创作,拍出来的我也很有共鸣,这是好事情。我们小时候的学校旁边就是鱼花塘,那里树很多,很安静,还有一些诡异的雕塑,也没有围栏,几十年如一日就是那种风景,感觉时间都停在那里不走了。我俩天天一起做作业,午休、放学都会去鱼花塘玩,去得多了,我也是把它当作自己家一样。现在我基本每年都回去一次,那里有一个特别好吃的牛肉面叫007,我每年都会去吃。小时候,一碗素面是2块钱,现在已经10块了。有一次在小雨奶奶家里,我吃到了奶奶做的红烧肉。其实那个是剩菜,不过奶奶不会把我当外人。红烧肉放在微波炉里热一下,皮有点焦,也很好吃,我现在还记得。到现在我和小雨见面也都是一块玩,吃吃饭,去奶茶店或者找地方坐着聊天,和二十年前一样。还有李慧君,我们三个只要都在合肥就一定会见面。朋友的维系,大概要保持步调一致,而不是说有人进步,有人掉队。但这个说法太现实了,我并不想认同它。我们三个人能还像从前那么好,应该是我们还在互相激励努力,交流没有中断吧。我大学毕业后,不想念研究生,但牛小雨说她还想考研,让我陪她考,你知道吗?她真的会逼迫我陪她一起!嘿,我们也很幸运,就真的都顺利入学了。现在想起来真的挺感谢她的。我觉得能鼓励你的朋友往前走,也是友情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周围的环境可能都在变化,但是情感不会变,一切就都还在那里。“叶子”和扮演“叶子”的小演员“虽然别人认为我是神经病,但是我不在乎。”——“精精”扮演者:江禹葳我本科在美国念戏剧表演和电影导演的双专业,中间导演过一些沉浸式戏剧和电影作品,参演了一些舞台剧和影片。对我来说,最喜欢的还是做演员。我比较关注三种题材的创作,关于梦境的,女性题材和个体命运。牛小雨的作品恰好关注到这三点。江禹葳回国后我先演了一个音乐剧,然后知道了牛小雨这个片子在招人,我就去见组了。她一看我在那跳舞啥的,说“就你了”,这样就定了下来。对我而言,牛小雨的创作方法原创性比较强,比较野生,她设计的镜头有很多是我没想到的。包括角色的设定,我也会去想,我要怎样让角色鲜活,而不是非常刻板地定在那里。有句台词让我从表演上搭建了“精精”这个角色。叶子问我说,你爸还在找你,我说对,但其实我爸不是真的爱我,他只是爱他的女儿,如果我不是他的女儿,他不会喜欢我,他不会找我的。我抓住了这句话,爱一个人的真实,被爱证明一种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独特性。精精选择住在鱼花塘,来源于她的真实。“精精”剧照真实就是,她认为这样做更快乐,跟熊孩玩很快乐,吃人参果很快乐,这些被时光、被线性的逻辑、被社会抛弃的角色很单纯,没有探讨很深的概念。我知道这个故事的内核可能很沉重,但在我的角色里,我没有背负这种沉重。精精只是有一瞬间回忆和总结了她的过去,其他时候是她过着自己选择的生活。我是自由的,我是快乐的,我是真实的,虽然别人认为我是神经病,但是我不在乎。这片子不是在拍叙事,而是在讲情绪。它在现实与梦境之间搭建了桥梁,制造了多个非线性的平行世界,现实线、梦境线以及像“穿帮”地片场那部分,三重交错,这种做法并不是很常见。除了情绪、虚实交织,还有一层是你是否相信。整体上不会给人以单调的答案,提供了很多讨论。我觉得在这点上做得还挺成功的。“精精”和“叶子”这也是我喜欢做的一类电影,我不希望观众走出电影院,得出一样的结论,比如看完《泰坦尼克号》,都在说爱情真伟大。如果只是要给观众一个确定的结果,我觉得这是上个世纪的电影。“完成了回顾,你可能暂时把它放下,继续来来往往,没有驻足不前。”——“熊孩”扮演者:叶政叶政和叶子进组的时候,我是去做现场剪辑,原本要演“熊孩”的人来不了,小雨觉得我合适,就让我来演了,很自然就答应了。我觉得小雨这个人很纯粹,对于童年、回忆,我们的感觉是一样的,我在这部片里做现场剪辑加扮演“熊孩”,和她的沟通也比较多。对于过去,她有许多不愿遗忘告别的事物,包括像“熊孩”,这个是我们小时候听长辈讲过的事情,不局限在安徽,它是一个很源于生活的童年记忆,但在影片里,这个角色在主人公长大后的世界也成立。在拍这部片之前,我都没去过合肥。剧组在鱼花塘附近住了一个多月。待久了,大家也容易在这里静下来,像陷入回忆。刚好不远处又有莲花庵,慢慢你就感觉氛围不一样,不会那么躁动,好像进入贤者时刻。我小时候也会在家旁边的小公园玩,我记得那里是树丛与石头层叠交错的空间,不像北方那样是全都铺开。小时候觉得可以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无限探索,长大了回想起来,回忆也跟着它一起层层叠叠,有一种丰盈的感受。每年回家过年,一见到爷爷奶奶,我总会想起一件事。小公园也有个池塘,我还上幼儿园的时候,爷爷抱我去玩,带我看池子里的鱼钻来钻去。我看得入迷,一条很大的鱼突然蹿了一下,我一激动,就把一只鞋掉池子里去了。后来爷爷就帮我去捞鞋子。这个片段我一直都记得,印象特别深。我倒不觉得怀念过去是对现在不满。其实,如果怀念,感到过去有些事情很美好,你可以试试去表达。小雨这一点就很好,她不仅诉说自己的眷恋,也希望唤起大家的念想。一切都在她的行动里。看完片子如果你有触动,也可以去尝试表达,如果没有反应,也没关系。叶政片场照我家是温州的,小时候那个公园早就拆了。每年回家,我都会去原来初中校门口对面书店跟那个阿婆打招呼,今年回去我去看她,她说太老了,干不动了,店也要关了。你自己也在变,别的人也在变,很多事物、空间都在转变,我觉得有的回忆很珍贵,会尽量拿相机记录下来。大概从2016年开始,我开始给家人、朋友拍照,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把图片制作成册,让这些年的回忆有一个实体的东西。也许大家当时没觉得多特别,但等看到那个相册,时光、回忆一下有了力量,就都明白了。“熊孩”剧照我感觉小雨最后还是想说放下告别,她用电影回顾了最珍视的一段记忆里所有的情感。这就像人生当中很多时候你会进入一段真空,或者一种迷茫,这时,如果你能将自己曾制作的某个东西重新打开,就能再次看到你身上的全部的情感的力量。完成了回顾,你可能又可以暂时把它放下,继续生活,继续来来往往,并没有驻足不前。撰文Superhat编辑调反唱唱排版Yiya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美术馆还是CLUB,这个区别重要吗?

天目里美术馆举办的最新展览“拂晓”的现场时,首先看到便是这一幕。这是艺术家组合艾默格林与德拉塞特(Elmgreen
2022年12月17日
其他

眼见一定为实吗?

Making)的历程。该书首次出版于1938年,那时,卡帕已经投身到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去了,没有亲眼目睹他所支持的事业失败的终幕,也逃避掉了1937年7月,其爱人西班牙摄影记者格尔达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为什么保持沉默是一种恶?

然而,在故土德国,他却经常受到贬斥。在德国人看来,基弗对他所谓的纳粹杀人机器的“病态精确”的不懈探索,他用抹刀对厚重的灰黑色的广阔半影世界的涂抹,他对法国作家皮埃尔·高乃依(Pierre
2022年12月3日
其他

你选择如何看见这个世界?

在厦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于上周末拉开帷幕。策展人和艺术家们在30场展览中,有意或无意地回应着当下的种种症候。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见证艺术家对时代的自反:面对“疾病的隐喻”与“战争的恐惧”,创伤还有没有被疗愈的可能?置身泥沙俱下的“外部”世界,“内部”世界能否被轻易拯救?数字宇宙的潮起潮落又揭示了我们怎样的未来?尚未结束的时疫,突如其来的战争,为2022年蒙上了一层阴翳。而我们还不得不与许多曾指引人类前进方向的泰斗作别。当远方的消息纷至沓来,我们快要被时代的洪流冲刷至麻木。但至少,我们还能用镜头去记录下发生的一切。2022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展览现场,图片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时光不语,却在每个人生命里留下痕迹,带着对历史与当下社会议题的回应,2022年第八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于11月25日在厦门开幕。“总体而言,参展方案关注的议题反映了当下青年策展人或团体对于艺术家回应历史和当下不同急迫社会议题;中国摄影艺术的生产和展示;疫情后对全球新影像艺术议题和创作趋势,以及对后数字时代技术图像和媒介文化等方向的探索。”摄影史学者、策展人本届影像策展人奖评委团何伊宁介绍道。正如她所说,艺术家和策展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回应着当下的种种症候,关于疾病与战争、个体身份与社会关系、摄影哲学与图像技术。本届集美·阿尔勒摄影季由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总监克里斯托弗·维斯纳(Christoph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他在“太湖”留下一个问题:人与自然如何共处?

Prada荣宅茶室中央,一个由宜兴陶土制成、假以乱真的废弃轮胎里装着水藻,在阳光的照耀下进行着光合作用——这个微型太湖场景揭开了一场姗姗来迟的展览以及一个永恒的思考: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Michael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赵半狄:艺术王国正负形

赵半狄是难以归类的存在。在三十余年的实践经验中,他反对艺术的“职业化”,在绘画受到市场和评论界赞誉的追捧时,转向社会导向的行为艺术,声势浩大却不投机于任何艺术界的热点话题,而将工作重心转向中国社会范围内的影响。随着近年来他对绘画媒介的回归,他对于“何为艺术”这一问题的精准判断,日渐显露出来。他创作生涯中树立的两个相反的目标:艺术能够吞并多少非艺术的领域后依然是艺术,以及艺术能够舍弃多少要素后依然是艺术,是在该笃定的判断上得以展开的。作为“新生代”画派的代表人物,在90年代初期,赵半狄以青年画家的身份崭露头角。1991年在北京天地大厦的“赵半狄、李天元个展”中,一系列面貌清新的绘画首次被展出。其中,《远方来信》(1988)描绘了两位大学生摸样的女性。北方冬天的室内,一位坐在蓝皮铁床的被褥里,捧信在读;另一位坐在床的另一角,倾听着,仿佛游弋进入了信中描绘的情节,怅然若失。《远方来信》,2008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赵半狄的绘画题材明显区别于当时流行的风貌。彼时,中国的艺术界已然经历过85’新潮的洗礼和冲刷,中国美术馆举办过罗伯特·劳森伯格、油画人体艺术大展和中国前卫艺术展,然而,下乡采风或捕捉少数民族的异国风情依然是学院内写实油画的主要题材。这些题材往往表现的是淳朴、真诚的人性品质,顺势夹杂着私人化的、现代性的情绪,比如伤感、迷茫。它们传达的是文革美术的反面,试图纠正“题材决定论”中虚张声势的乐观主义,自作多情的雄浑气概。赵半狄的绘画既不是“正面”,亦不是“反面”。我们很难将《远方来信》概括为某一类思想、情绪或抱负的集中传达,两位女性似乎隐遁进背景那茫茫的物质界中,化成两尊雕像——她们的神魄出离躯体,只剩肉身的壳。于是,画中只有物,没有从人像中泄露出的灵魂突兀地妄自存在。灵魂与物质的对抗消失,绘画呈现出极度均匀的质地。赵半狄了解绘画的秘密。要知道,在写实的人物油画内部一次次的对抗中,“灵魂”若抢先擒住观众,逼促他们忽略绘画的其他部分,一幅糟糕的绘画就会诞生。
2022年11月18日
其他

汪建伟:不是我做了什么,我就是“什么”之中的事物

本月至12月30日,上海没顶画廊举办艺术家汪建伟个展“行于泥浆”,共展出11件装置与6件绘画。这批创作是艺术家对如何生产艺术这一元命题持续思考的实践。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艺术家之于其作品,并非全知的主宰,他怀疑艺术家是否能百分百计划并预知作品完成的结果,有时候甚至是无知的。
2022年11月15日
其他

没顶美术馆:去岛上,开垦一块当代艺术试验田

从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区向东北方向出发,驾车两小时,当车驶入被称为“长江门户第一桥”的上海长江大桥之后,会抵达崇明岛,这是一个三面环江,一面临海的岛屿。上周,没顶美术馆在崇明岛西部的绿华镇开幕,这座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曾经为绿华养鸡场鸡舍的美术馆,如今成为了一块当代艺术的试验田。到达崇明岛,要经过上海最长的大桥——上海长江大桥。被自然包围,农业气息浓厚的环境,总是不被与传统认知中的“当代艺术氛围”所联系,但没顶美术馆的出现,似乎在提醒着我们去审视艺术本身在当下时代中所需要的环境,以及当艺术成为一个地区的“外来者”时,在地性如何被关注和讨论,以及被实现。此次没顶美术馆的开幕共呈现三个展览,包括主题展“我们从别人那里借梦想,像债一样”、常设展“登陆1.0”,以及艺术家金锋的驻地项目“软如棉、硬如针”现场表演。其中,金锋在崇明当地做了为期数月的田野调查,并基于此来创作,他希望通过写作、表演和档案的方式来转译不同对象之间的相遇。
2022年11月4日
其他

出走作为行动,一场女性艺术家的集体“逃逸”

从2020年的「予她同行」到今年的「隐喻与凝视」、「未来出走」,策展人祝羽捷连续三年以女性艺术家为主题策划群展,形成了一小篇三部曲。这一次,她索性带着12位女艺术家的作品“出走”山西太原长江千渡美术馆。如果「予她同行」的关键词是“行走”,「隐喻与凝视」的关键词是“女性凝视”,「未来出走」就是一种更为彻底潇洒的跳脱和逃逸。从一间走向另一间展厅,十二位女性各执一方天地,交付观众一段可进可退的观展距离。每沿着拐角向里深入,就进入了另一重柳暗花明的空间。在以白色与咖色为主色调的高梁顶展厅中,12位女性艺术家似乎在向彼此致以隐秘和亲切的敬意。
2022年11月2日
其他

对话巫鸿|与记忆有关的生命

<u>and</u>erson巫鸿在芝加哥的家中。本文作者贺婧贺婧是一位资深艺术评论人、策展人和青年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方向是艺术哲学视阈下的观念和图像关系问题,并致力于当代艺术批评的实验写作。她曾于法国巴黎先贤祠-
2022年10月25日
其他

蒋晟:自然启示录

如何“看”造像?当它们不再身处寺庙、石窟这些传统场域中,是否可以与新的空间叠加信息、交互历史,乃至激荡出观者与创作者之间更多的能量交流?这是摆在蒋晟面前的命题。“假定有一处敞开的平原,无山无树,完全敞开,就像一片没有任何特征的单调的沙漠,而那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非常单纯和原始。然而,有一个太阳照耀,以致有光有色,有沙漠的纹理质地,此外,还有能量活力,感觉能量活力穿梭于天地之间,如此继续发展下去。后来,不知为何,有人突然注意到这一切,这好像是沙漠中有一粒沙伸出脖子,开始环顾四周。我们就是那粒沙,有了与沙漠分离的想法。”今年蒋晟读了不少邱阳·创巴仁波切的书,看到这段开示后,他便决定以“敞开的平原”作为自己在阿那亚·金山岭上院展览的名称,“对于自己或者对于观众来说,我想表达的都是一种心理上更为原始、敞开的状态。”蒋晟的个展“敞开的平原”展出的部分作品。蒋晟也好奇,在一个有先设和主导的环境里,当他人看到自己的造像作品或是单纯地走入这个空间时,能够多大程度地放下自我,而自己是否又可以放下对事物既定的想法?“如何在大自然中自然地汲取知识,这是我想通过展览传达给观众的想法。”金山岭上院位于北京和承德交界处的金山岭五道梁的长城脚下,身处陡峭山岭之间,立于两块断崖“挤”出的平地上,与周围山体浑然一体,恍若探破崖壁、自然生长而出。设计师柳亦春受唐构佛光寺大殿的启发,试图“在人目力所及甚至目不能及、但心中有所念的范围内”更为整体地考虑建筑对场地环境、对自然文脉的影响。上院在空间布局和对场地关系的处理上都与佛光寺有隐隐相合之处,只是行进的顺序相逆:自山上拾级而下,从狭长甬道进入位于项目顶点的“院”,然后是层层叠落的“台”,最下方的阿若兰禅堂对应“殿”,是“隐匿”的核心。模糊惯常的方向,回到森林,逸入自然本体,这让蒋晟对展览的动线有了不同以往的切入视角。金山岭上院由建筑师柳亦春、日本枯山水大师枡野俊明分别进行建筑和景观设计,是山林间的精神坐标,也是本次展览的举办地。“之前的展览,我往往会在原本的空间里再造一个空间,让它与外部形成反差。但这次外部本身就是深远而原始的环境,建筑也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引导,所以我想借自然本身的‘势’,用光线和空气的流动、能量的转换去布展。在这个场地里,我希望自然与我的作品是遥相呼应的。”蒋晟在两三年前介入了金山岭上院的项目,从建筑打地基的阶段看着它逐渐成型。因为山中天气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每年4月方能开工,11月又要封山,加上过去几年中疫情带来的不可控因素,项目从设计到建造整体历经六年,一度前途莫测。阿那亚方面一直希望以蒋晟的展览作为金山岭上院开幕的启动仪式,蒋晟本打算用旧作为主要展品,但展览的日期悬而未决,他干脆采用新的创作。
2022年10月21日
其他

顾桃的边疆行走,另一个平行宇宙

这是顾桃的故事。他生于森林包围的边陲小镇,30岁时在北京漂着,很长时间找不到坦然踏实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于困顿之中重返故乡后,才找到自己的道路,成为一名记录和表达北方世界的纪录片导演。疫情三年,纪录片导演顾桃仍然过着“在路上”的游牧生活,走过新疆、内蒙古、黑龙江,与陌生人相遇,拍摄记录北方边境的人们。一切缘于2019年的秋天,他曾拍摄过的鄂伦春族最后的萨满关扣尼去世。那带给顾桃以伤感和惆怅,直到半年后,2020年春天,他仍然会梦到关扣尼,诉说着未能见最后一面的遗憾。午夜梦回坐起,看着虚空黑夜,顾桃感到失落。他想起那句古老的非洲谚语:每一位老人的去世,就是一座博物馆的消失。纪录片导演顾桃。那带给他强烈的紧迫感,想要记录还活着的萨满。如果不去做,心就会发慌。他开始行走,哪怕遇到重重关卡与障碍,也不能停下步伐。当疫情和防控成为阻止许多人旅行的缘由,他却觉得恰恰是这样的境遇之下,不能荒废时光。一定要行动起来。他西行至新疆,从阿勒泰穿过河西走廊,进入内蒙哲里木、赤锋,再到他的老家呼伦贝尔,寻找民间的萨满们,与他们对话,记录他们的生活。他把这一路的追寻命名为“萨满地图”,将各民族的萨满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官方名称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下来。此时的顾桃,52岁,在纪录片拍摄之路上行走了20年。30岁前做过北漂,30多岁后回归故乡,重拾父亲顾德清的《猎民生活日记》,那是父亲在上世纪80年代深入森林,用图片和文字记录的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狩猎生活。《猎民生活日记》将顾桃带到了森林,那之后,他的人生才恍然间有了重心,浮萍般无根的生活向大地深处扎下根去。顾桃家庭照:左上顾德清,右下顾桃。他开始拍摄纪录片,《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犴达罕》被称为“鄂温克三部曲”,是难得的关于正在消失的鄂温克狩猎民族纪录片,在国内国际屡获大奖。他还走出父亲开拓的疆域,走向更广阔辽远的北方,用镜头记录北方边地广大的民族与世界。沿着中国的北方边境,他走出了漫长的足迹,记录了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生存与生活、精神与世界。
2022年10月9日
其他

世上最负盛名的文献展落幕,此次一别,或是永远?

这是一场始于流言的崩塌。每五年一届,每次持续约100天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总能吸引全球各文化圈的关注。凭借着宏大的艺术理念和雄厚的资金支持,这场在中型城市举办的大型展览一直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当代艺术展。今年6月开幕的新一届展览却出师不利,全场最受关注的那幅带有明显反犹太主义讽刺色彩的宣传壁画引起了广泛的抗议,最终展方不得不撤下了这件作品。古巴汉娜·阿伦特艺术行动学院(Instituto
2022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