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生物反应工程》:探索生物反应原理,感受发酵设备发展,激发轻工报国热忱

探索生物反应原理感受发酵设备发展激发轻工报国热忱一、课程简介《生物反应工程》是一门结合工程知识的生物工程专业基础的课程。其理论基础为工程数学、化学反应工程、生物反应工程、反应器分析、生化工程,着重于不同操作方法和不同影响因素下各类生物反应器的分析。该课程包括32学时,7章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讲解和现场参观发酵设备;章后配备测试题,及时巩固所学内容,重点章节会设置知识回顾;在讲解发酵设备的章节会加入设备图片,以便加深理解。该课程在国家级教学名师贾士儒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主讲形成了承上启下的教学内容和完整的课程体系。1985年贾士儒教授在我校开设“生物反应工程”课程,自编了讲义。次年,经修改后在校内印刷,供本科生使用。在多年教学的积累基础上,贾士儒教授于1990年编著并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内最早一本“生物反应工程”课程的教材《生物反应工程原理》,该书已完成多次修订,2015年完成了第四版的出版。经过多年发展和建设本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由含国家教学名师,国务院科学评议组成员,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在内的5位教师组成,2009年本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2009年入选了国家级教学团队,2013年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20年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课程团队主要成员包括钟成、贾士儒,谭之磊,谢燕燕和侯颖等。二、课程特色与创新1.教学中注重工程实践,突出工程特色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注重结合工程实践,在动力学等知识点讲解过程中注重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利用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硬件优势,将生物反应器等部分教学内容讲授放到设备现场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工程思维能力。在部分章节讲授中,采取实际参观和讲解结合的教学方式。2.丰富在线资源支持,保障教学效果本课程在国家精品课和爱课程网站及超星网站建设了在线课程,丰富的在线教学视频、课件、习题等学习资源便于学生课下预习与课后复习。其中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学习人数已有近12000人,不仅供本校学生学习,也给国内其他高校学生提供了免费开放学习资源。3.科研促进课程与教材建设,辐射作用明显将最新科研成果写入教材,融入授课内容。《生物反应工程原理》教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被科学出版社评为精品教材,并注重教材更新,目前已出版到第四版。4.融入课程思政,培养爱国意识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如传统食品发酵与酿造等)及最新科研进展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历史、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酶促反应动力学在讲授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章节,通过讲授限速的概念,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酶促反应速度是由过程的限速步骤决定的,通过提高限速反应的速度,可以加快酶促反应的速度。习总书记在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至关重要。其中,卡脖子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限速步骤,只有解决好限速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二)通风发酵设备在讲述通风式发酵设备的主要类型、主要结构及各部件作用的章节,通过列举发酵设备的照片,可以清楚指出不同类型发酵设备区别、发酵设备各结构和部件的位置。并结合中国发酵设备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结合《中国制造2025》国家行动纲领,鼓励同学们主动适应国家在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等方面的需要,实现我们向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迈进。(三)好氧发酵和厌氧发酵生物反应器在讲授通用发酵设备和厌氧发酵设备环节,通过带领学生到食品加工中心实践基地,通过现场教学的环节,给学生讲授好氧发酵和厌氧发酵生物反应器的结构和主要特点,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解中国啤酒发酵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历史、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培养广大同学的爱国意识,这样实际参观和讲解结合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中。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英语基础阅读》:用好英语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一、课程简介《大学英语》系列课程分为一年级的通识模块课程和二年级的提高类课程,《英语基础阅读》是大学英语一年级通识模块课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非英语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课程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理论知识为依托,以智能化技术手段为辅助,以思政情感和英语产出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旨在通过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提升学习者综合人文素养,以英语为传媒工具,讲好中国故事,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大学英语》系列课程二年级为提高类课程,包括职场商务、语言技能、考试培训、跨文化交际、口语交际、文学赏析五大类,涵盖15门课程:职场英语、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思辨写作、科技英语阅读与写作、英语听力基础到进阶、四级测试训练、六级测试训练、考研英语测试训练、英语国家文化、中西传统文化比较与融合、英语演讲、英语交际、英语短篇小说、电影中的英美文学。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英语基础阅读》选取“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对现有教材不断挖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同时增加党的十九大报告英文版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进行词汇、句型结构、文体修辞等范例研究,有效地补充了教材思政素材的不足,实现英语语言课程朝着语言和思想双建设的转向。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中国日报》、China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高分子物理》:探索材料物性,培养工匠精神,激发报国情怀

一、课程简介《高分子物理》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核心课和必修课程,该课程系统阐述了高分子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通过介绍高分子材料的链结构、凝聚态结构、溶液性质、分子运动、黏弹性、力学强度、流变性等内容,讨论高聚物的分子运动,揭示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基本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的学生具有以下相关能力:(1)能够运用高分子物理理论知识,针对具体的高分子材料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2)能够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复杂工程问题;(3)能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调研和分析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4)能够了解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高分子物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知识点繁多,涉及许多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为增加课程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可在每次课堂教学之初通过特定故事的分享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所选用的故事内容均体现我国高分子科学家在高分子领域所作的贡献,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科学需正确反映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如果说探索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根基,那么求实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伽利略也曾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没了求实,一切探索与创新都是空谈。在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要潜移默化地传递这种勇于探索、创新和求实的科学精神。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案例1:引入名人故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讲述高分子物理课程第二章“高分子的凝聚态”时,引入我国高分子科学家钱人元先生的故事,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钱人元童年时期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立志勤奋学习,走振兴中华之路。在美国留学几年间,他为自己安排了独具一格的道路,博采诸家之长,为后来从事边缘学科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钱人元毅然回到祖国,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创建祖国科学事业中。1953-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3年开始创建高分子物理研究领域。钱人元自力更生进行研制,仅仅4年时间,就建立起当时国际上正在使用的各种仪器和方法,其测试结果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他不断开拓新领域;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中的难题,为丙纶纤维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钱人元还培养了一批研究力量,为中国高分子物理和有机固体电子性质的研究培育了人才。2案例2:引入材料典故,培养科学探索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在讲述高分子物理课程第十章聚合物的电学性能时,引入白川英树等科学家发现导电聚合物的故事,以培养科学探索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一次,白川英树的一位学生在做乙炔聚合成膜实验研究时,误将高于正常用量1000倍的催化剂加入反应体系,在催化溶液的表面上形成一层具有银白色光泽的膜状物。白川英树并没有责备学生的失误,而是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用一种改性的齐格勒-纳塔型催化剂,在高浓度下得到具有金属光泽的膜状聚乙炔的有效方法。大约与白川英树研究聚乙炔薄膜导电性的同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的马克迪尔米德教授从1973年开始,也一直在从事着不同寻常的导电无机聚合物(SN)x的研究。当时,两位素不相识的化学家都被对方的样品所迷住,白川英树在合作研究中主要负责高性能的适用于掺杂的聚乙炔膜的合成研究,而掺杂实验和掺杂物电导性能的测试实验则由黑格的学生Chwan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促销品设计》:课程思政融入传统文化,以赛促学激发爱国热情

一、课程简介《促销品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以应用设计和设计实践为主的课程。这门课程,其设计内容在于公共关系中发挥着潜在的沟通价值,在课程大纲中明确规定了贺卡、请柬、年历的设计内容,具体也有“东方名俗在促销品中的体现”要求。讲到民俗和礼仪,中国传统文化的切入就顺理成章了。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首先作为设计专业的教师,自身要处于设计前沿,把握设计趋势,注重设计知识更新,将最新设计动态引入课堂。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上升,中国的文化自信也越来越强,伴之而来的是国潮大热。在我们的教学环节中,从采风中的民族地域文化考察、资料搜集,到这几年对非遗主题的研究和文创设计,不仅将艺术设计学院多年来所做的天津非遗文化成果应用其中,也将同学们爱国、爱城、爱传统文化的热情,“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到教学当中。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设计进程中安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尤其是大量设计案列的分析与举证,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古为今用,并形成当下的国潮热。在过程中深挖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创新其传播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与转换、创新性发展与弘扬,过好传统的年节,能够聚民心、合民意、扬民风,让人民群众在体验感受节日气氛之时,充分展现中国精神、增进文化自信、激发爱家爱国的情感,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明社会风气、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助力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发展,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物流设施与设备》:推进教材思政育人建设,培育物流行业创新人才

一、课程及教材简介物流行业是一个知识与技术、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行业,而技术和硬件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不同种类的物流设施与设备上。物流作业的整个过程必须通过相应的设备来完成,没有设施与设备可以说就没有高效的物流系统。因此,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对设施与设备的熟悉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学习《物流设施与设备》这门课程。课程团队编写教材《物流设施与设备》,本书介绍了物流运输设备与应用、仓储设备与应用、装卸搬运设备与应用、集装箱装卸搬运设备与运用、流通加工设备与应用、物流信息技术装备等不同领域的物流作业设施与设备。考虑到物流设施与设备学习起来是比较枯燥、难懂的,本书采用了大量图片来直观地介绍各种设备,还提供了相关的知识拓展、复习思考题,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把学习目标定位在对设备的应用上,使读者能够通过对设备的基本了解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体现出设备是工具的特性。二、课程教材特色与创新(一)课程思政特色1.本书在介绍物流设施设备的同时也突出介绍了当今我国在工业制造、重型机械、公路、铁路、航运、管道、配送中心、港口码头等各方面的发展现状,让学生们清楚的认知到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都处在世界先进水平,为祖国的强大引以为傲。2.本书使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识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提升了高度,在看到物流行业先进的同时也认识到该行业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对物流的热情,也更愿意在毕业后投身物流业的建设。(二)改革创新方面1.物流行业的设施设备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难懂,本书为了增加学习设备的兴趣,每章节加入了知识拓展、课堂思考、设备图示、二维码扫描获取视频等多种素材,尤其是二维码数据资料的加入让设备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更爱看、更爱学。2.本书在清华大学出版社云资料库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将课程相关的数字资料及时的补充到数据库中,方便教师与学生下载使用。三、教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案例一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中国古代文学-2》:弘扬文化,珍爱时光,积极奋进,勇于担当

一、课程简介《中国古代文学-2》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核心课之一,该课程在课堂讲授中具体落实了课程思政的相关思想,努力达到如盐入水的效果,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注现实、积极奋进、珍爱时光、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在过程考核环节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培养学生对诗词传统文化的热爱,扎实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创作。二、课程思政教学举措1.选取了100首唐宋诗词优秀作品,让同学们背诵,真正的掌握、理解诗词,为未来弘扬传统文化奠定扎实的基础。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比如在要求大家背诵优秀作品之前,同学们大部分是临近上课才来到教室,要求背诵之后,同学们早早就来到教室背诵诗歌,课间也不肯休息。2.在扎实学习的基础上,尝试性的进行创作,从所学内容中选取素材,改编为课本剧,拍成短视频,更好的体验作品。图片为同学表演拍摄的《西厢记》和《窦娥冤》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案例一:自我介绍和课程介绍1.开课第一讲向学生进行了简短的自我介绍,引用了二位诗人的诗句:“王国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杜牧: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以此说明青春的流逝,唯有努力取得成绩,像花落后有果实一样,才不会虚度时光,以自己的体验和古人的诗词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珍爱时间、积极有为的人生观。2.对课程介绍,向学生说明自己的体验:“历史很有趣,文学是开在历史之树上的花;诗词最美丽,细看来却不是珠玑,点点是血和泪。”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历史,树立正确的文艺观,感悟古代作品中包含的浓厚感情,明白诗歌艺术的价值不在于语言文字的美丽,而是在于其内在品质的深厚、博大和高尚,对宇宙人生、兴衰战乱的深刻体验,对社会现实的热切关注,对弱小、苦难人民的强烈同情,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案例二: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重点讲解此诗为何被闻一多称为全唐诗第一,其原因在于景美、情美、境美、韵美,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其具有思想的深度,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提升了此诗的境界,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文艺观,培养诗词鉴赏的能力。同学根据《春江花月夜》表演制作的短视频案例三:《长恨歌》通过学习《长恨歌》,再次明确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唐玄宗骄奢淫逸、昏聩黑暗、宰相专权等,明确战争为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上至帝王后妃,下至黎民百姓,无一能逃脱。理解《长恨歌》垂诫后世的作用,不能贪图物质的安逸享乐,要有大局意识,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励精图治,奋勇前进。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人因工程学》:强实践技能培养,树爱国敬业典范,促高尚三观养成

一、课程简介《人因工程学》是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集中体现了工业工程专业学生需要培养的“人-机-环境”系统最优意识、持续改进意识、标准化意识和成本意识。不管是代表现代工业工程发端的泰勒铁锹实验、吉尔布雷斯夫妇沙布利克(Therblig)分析,还是让梦想照进现实、帮助人类打开新世界大门的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组织行为学》:理性情感认知促高尚价值观养成,传统文化教育促社会公益心塑造

一、课程简介《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的行为模式,旨在帮助管理者引导、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发挥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在内容体系上,涉及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工作动机、团队协作、文化自信、创新变革等知识点,可以在教学中针对大学生成长特点,聚焦新时代青年思想引导,着眼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二、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在《组织行为学》课程内容体系上,涉及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工作动机、团队协作、文化自信、创新变革等知识点,可以在教学中针对大学生成长特点,聚焦新时代青年思想引导,着眼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因此,凝练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为:(1)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3)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具有社会公益心;(4)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整体思路明确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可以着手重新梳理/调整/建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修订、完善教学大纲,使育人目标系统化地、连贯的融入课程内容体系中。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一)挖掘课程思政教育素材,进一步明确各章教学内容中思政教育重点组织行为学以行为科学为基础,课程属性天然决定了它具有较大的思政元素挖掘空间。此外,2019年,“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出版发行,这版教材在结构布局、内容设置和案例引用上与其他教材有很大的不同,设置了很多中国本土化行为规律的内容,融入了更多东方管理智慧,为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明确各章教学内容中思政教育重点提供了坚实支撑。受此启发,课程梳理出了各章节的思政教育重点。以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为例,各小节的思政元素及案例选择如下表所示。除了在教学设计中明确各章的重点思政元素外,还需进一步确定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途径,特别是要注意积累、及时更新体现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例如,在第一章第三节“能力与行为”的知识讲解中,引入“万隆会议上的周总理”自编案例,在讲述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三次力挽狂澜的事迹中分析工作中常用的能力类型心理能力、情绪能力及体质能力。从教学效果上看,一方面直观地辅助学生对能力类型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在解读案例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多了解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背景和成果,融入了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组织行为学》思政案例示例(二)挖掘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中的有机融入,润物无声思政元素深度融入教学内容要求在“逻辑层面保持一致、知识层面配合补充、理论层次衔接递进、价值引领效力凸显”,这不仅对案例素材要求高,还要把握时机,适当、适时融入,这就要求采用合适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控制好融入思政元素的时间、节奏和形式,既不简单流于形式,也不过度深入而导致专业课“思政化”。例如,利用智慧树、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等线上平台向学生推送有思政教育意义的视频资料、引入各平台上优质的课程资源进入课程。还可以实现课堂翻转,让学生课下看视频、看微课、看案例资料,课上更多地参与讨论、角色扮演等。利用课程作业或者直接开展学生课程思政讲坛,如让学生课下分组讨论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开展个体、群体及组织管理,以组为单位制作PPT,在课堂上演讲。仍以第一章第三节“能力与行为”部分为例,为了不过多的占用课堂时间,可将相关资料通过线上平台提前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浏览相关资料。在课程结束前以小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德与才”的辩证关系,确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主导思想。“能力与行为”课前推送资料总之,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需要积累并不断完善的长期工程。我们的课程思政建设处于积极探索、快速发展阶段,还需齐心协力,共同研究和改进,不断创新、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才能把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开展的更有成效,培养出更多既具有较高水平专业技能,同时思想政治觉悟与道德境界更高的专业人才。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心理健康教育》:细处着眼筑牢理想信念,润物无声培育阳光心态

一、课程简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课程构建以课堂教学、体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着力设计“理论讲授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中级财务会计A》:立信修身,价值引领,提升素养

课程简介一《中级财务会计A》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财务会计课程的三个层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基础会计学揭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与深化,又是进一步学习成本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本课程团队以此作为课程思政认识的起点,开始思考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教育方针,深化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经过几年的建设,本课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于2019年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获批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利用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以思政融入专业的方式进行价值引领,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兼顾知识能力目标与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在思政育人方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会计行业的典范人物、企业和事件,向学生传达恪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规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全面、长远地考虑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通对企业真实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基本职业道德意识。在专业素质培养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慕课和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前沿与发展趋势;以企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小组案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相互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结合业务内容对财经政策法规变化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不断更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应对新变化、发现新问题的敏锐观察力与职业判断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二(一)价值塑造重构“专业+思政”的教学内容。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关注社会热点,以贴近社会、贴近职业的思政要素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重构教学内容,利用行业典范、实事热点等对学生进行公正、法治、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学生树立诚实守信、依法执业的专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二)知识传授——案例引导,提升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每章内容以实际案例为开篇,以企业的实际财务案例,引发学生兴趣。同时能让学生将教材与企业实务更好地联系,更加深入地理解吸收专业知识。例如:在存货一章,以财经热点“獐子岛扇贝减值”案例开篇,让学生先觉得“有趣”,进而引发好奇心,经老师引导,将学生思路逐步引到课程知识点中来,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教材内容。同时,通过对引发案例中问题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会计计量、职业道德等因素进行分析方面,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导向,引发学生思考。每堂课都会提出本次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发表意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解决问题能力。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结合教学进展,将教学内容逐层推进。——信息技术,助力学生巩固。发挥信息技术和智慧教学工具,充分利用雨课堂工具的各项功能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互动的频率与有效性,提升课堂活力。课堂教学常规步骤:课堂检测——教学内容回顾——课堂教学——随机提问——课后检测——课堂小结——下节课导学——合理评价,防范学生懈怠。课程考核评价以过程考核为主,多指标进行考核。提前告知学生各项考核内容的成绩形成方式,必须按规定要求完成,避免学生产生平时松懈考前“大补”的错误观念。(三)能力培养——翻转课堂,调动学生情绪。选取无形资产部分内容作翻转教学,将该部分按业务发生与处理顺序拆分为相对独立的四部分: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每部分分给一个课程小组,各组成员分工完成该项内容的PPT制作与讲解,学生从观众变为“演员”,角色转变让学生对成为“课堂焦点”的自己会更加严格。——小组案例,鼓励学生自我提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小组案例分享活动,由老师召集首次集中见面会,设置案例分析知识点范围,指导案例收集渠道,提出基本要求。各组长负责组织分工,完成选题、案例收集、整理、分析、制作PPT等工作。各小组有问题可随时向课程组任何一位老师请求帮助。通过案例分享,使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对理论知识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思政教学反思三《中级财务会计A》教学中思政元素涉及到的知识范围广,在目前的教学中,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融合还不够丰富和深入,这对老师是个很大的挑战。对老师而言,需要收集大量资料信息,分类整理并深入学习,才能在深挖思政元素,提高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契合度,做到课程知识与思政完美融合。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发动机原理》:了解汽车工业历史,深化技术革新步伐,培育行业骨干人才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为高校“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层面。“课程思政指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堂”。一教学设计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1.我国内燃机工业发展史汽油机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熟悉劳动政策法规,树立正确职业观念,培养创新复合人才

一、课程简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课,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搭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框架,阐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兴起和发展、理论学派等基本知识建立系统认知,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架构,探索并思考其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中的应用。本课程着眼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本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引导学生确定坚定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帮助学生熟悉国家有关劳动用工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习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第三,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信息化时代积极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工作改革与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二课程思政建设举措×(一)将理论知识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将2021年4月“中科院博士黄国平致谢事件”与目标管理理论相结合、将2021年5月“网易互娱HR因不当言论被解雇事件”与HR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将2021年6月引发热议的“48岁失落大龄职场男事件”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通过这些热点事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念,增强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做事未雨绸缪,及时确立人生目标,并为目标不懈奋斗;引导学生立足当下,扎实学习课程知识,为个人成长和就业做好准备。(二)将理论知识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对工作者进行访谈,就复杂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对访谈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提炼主要观点和存在的问题,锻炼学生化繁为简的能力。立足于中国管理实践,采用企业中的实景案例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将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为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原理,课程将理论知识扎根于学生生活。如在学习绩效管理的OKR方法时,课程开展了“OKR指标设计实践体验”活动,要求学生以宿舍为小组设计本学期宿舍和个人目标及关键完成指标,并于课程结束时考核目标达成情况。在此过程中促进同学间的沟通,增强宿舍凝聚力,同时培养学生达成目标的毅力。通过自身的亲身操作,学生对OKR方法及指标设计原则实现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四)将理论学习与个人展示相结合课堂是互动、交流的空间,不能变成教师的独白。本课程注重创新学习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参与,鼓励学生自我突破。如在每章节学习中设置“请提问题”的环节,启发学生思考与探索。鼓励学生以演讲、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对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培养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五)将思政建设纳入课程全过程考核一是考察学生出勤情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二是将课堂互动情况纳入考核计分,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促进思考;三是摒弃只给出成绩的评价性思维,以绩效管理PDCA循环理念为指导,采用发展型作业管理方法,及时进行作业反馈,提出修改方向,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并促进其改进。此外,在教学评价方面,提前公布作业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有所对标。基本体例培养方面,严格要求提交作业的格式和内容,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作业予以退回修改。通过丰富的内容设计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所学内容对个人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获得感。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货币金融学》:秉承立德树人理念,培养人文社会素养

一、课程特点《货币金融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的讲授与中国和世界金融业的发展紧密相关。金融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因此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就变得非常重要。本课程的教学以经典著作《资本论》为基础,秉承马克思的资本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从货币、利率等金融学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讲授。通过讲解在金融经济发展中常用的专业术语、产生原理等理论及金融问题、金融案例等实务,实现利用理论分析实务的方法学习。培养学生专业思维的同时,将专业知识传授和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统一,顺时顺势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金融规则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开拓国际视野起到引领作用。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环境生态学》: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培养责任意识

一、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自我校环境科学专业2002年成立起,就一直是本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2020年获批天津科技大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培育课程。课程建设团队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树立学生生态环境思想观念,提升学生生态环境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成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者。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在讲授基础知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要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建立可持续发展观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基于环境生态学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对于人类活动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进行认真的反思,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环境生态问题的理性思考,加强环境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其次,注重教研相长,将反应当前环境科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和科研成果引入到授课内容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兴趣,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新思路。此外,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与生态学实验和实习内容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二)紧密联系时事,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在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逐渐加大力度,环境生态学作为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授课内容注重联系国家最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使课程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和与时俱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牢固树立良好乃至专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担当。如课程第九章“生态系统管理”和第十章“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部分,通过给学生讲述我国现行的生态系统管理措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我国在全球环境问题解决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培养学生作为环保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授课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充分利用慕课资源和雨课堂等教学平台,2021年依托中国大学慕课优质资源建成SPOC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引入课堂讨论环节,对环境热点问题在课后留一个讨论作业,让学生课后自己通过书籍、网络、慕课资源来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授课过程中,对生态修复技术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设计小组展示环节,通过学生展示典型生态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刻、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理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三、课程思政教学成效通过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课程思政”不只是一种理念,而是要贯穿教学全过程,融入课堂的一点一滴,并做到自然巧妙,润物无声,这也才是教书育人的最根本目的。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电子商务》:紧跟时代大潮,感受电商发展,助力祖国建设,争做有为青年

一、课程简介《电子商务》是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重在帮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原理,培养学生设计和运营电子商务企业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电子商务理论知识,为学生成为能够进行电子商务综合应用、开发与管理的交叉型高级管理与技术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程建设中,《电子商务》课程团队积极推进该课程融合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改革,深入挖掘该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在平时的课程讲授中,教师注重电子商务基本知识、开展电子商务实践的同时,在课程的各个教学模块和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信等融入教育教学中。同时,以创新创业实践和各类专业竞赛为主线,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竞赛,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电商思维”和实践能力。二、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一)组建《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团队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为依托,积极建立一支能够适应《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师队伍。通过线下教研室活动,团队成员在课程思政备课、上课、说课等方面相互探讨,促使课程思政改革更专业、更全面、更有针对性。通过线上团队建设,完成与学生的讨论、回复、答疑等内容,促使线上学习有教师相伴并且更贴近实际。(二)以赛促学,发挥实践育人功效《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多次的实验课,让学生在了解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自己动手完成相关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同时注重以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进一步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学校提供的双创平台和各类专业技能比赛为契机,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深化学生的理论认同和理论实践。2020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获得天津市省赛三等奖项,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三)线上线下思政大讨论想要积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融入学生的骨子里,只靠教师的讲授远远不够,更需要学生发自内在的认同与表达。《电子商务》课程积极利用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的优势,展开思政大讨论,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表达出“四个自信”。例如在课程讨论区,教师会列出诸如“网络零售的积极影响有哪些?后疫情时代,我国电子商务有哪些新的发展机遇和趋势?”等相应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积极回答,并通过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三、课程思政具体案例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时,引入社会热点话题,对互联网创业、网络诈骗、校园网贷、网红直播等新概念、新问题进行剖析和讨论引导,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构建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通过学习电子商务发展历程,感受国家发展实力过去9年,我国电商交易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速达25%。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电商不仅实现了逆势增长,还在保障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成就和数字经济实力的展示,让学生感受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二)通过学习电子支付与互联网金融,培养学生民族自信讲授电子支付时结合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止2020年6月,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已达8亿人,使用率已达85.7%。中国的电子支付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庞大,使用最便捷,覆盖最广泛的。并且中国移动支付技术已经出口到很多国家,移动支付影响了世界人民的生活方式,还间接辅助治理了社会治安问题。通过中国电子支付发展现状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民族自信心。(三)通过学习电子商务法律,加强学生诚信教育201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已正式实施,该法对微商、代购都有相应限制,加强了对电子商务行业的监管。但是电子商务毕竟是新兴产业,仍然存在一些伦理失范现象,如虚假广告宣传、侵犯知识产权、侵犯隐私权等,通过加强诚信教育、法律意识教育、道德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产权意识、法律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辨别、分析能力,能够自觉抵制不正当竞争。(四)通过学习网络营销与直播助农,引导学生为国家发展而学习在网络营销章节中,结合电子商务中的网络直播带货,选讲案例《直播助农,推广云南特产,薇娅魅力中国行——云南站完美收官》。整场直播,共引导成交超过3000万元,总引导成交件数达到538861件,体现了电子商务带动线下交易的实力,及直播助农的重大意义。同时进一步讲解“官员玩直播”已成新趋势,全国有50多位贫困县县长在淘宝直播,为本地农产品代言。结合最新营销模式引发学生兴趣,接下来引申出问题:电子商务如何挖掘及发挥特长,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以此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积极为了建设更好的祖国,为祖国崛起而读书。网络营销与直播助农案例四、总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且发展迅速的课程,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要求我们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要紧跟行业和社会热点,融入社会发展实际案例,鼓励学生紧跟时代大潮,争做有为青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市场营销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营销职业道德培养

一、课程简介《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广泛应用性的课程,不仅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还是其它专业学生特别喜爱的选修课程,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引入《市场营销学》,探讨如何将传承文化与传授技能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引导学生肩负使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如“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修齐治平”的价值理念等,这些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结合时代要求将这些价值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大学生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自觉地把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从而肩负起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春使命。(二)启发学生创造力和延展力青年学子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期,激发其想象力和学习能力非常重要。中华文明无论是其“天人合一”思维体系的形成,还是“致知格物”的践行理念,无一不对世界文明带来创新性的改变。特别是将传统文化与企业的促销、产品的开发等营销行为结合在一起,往往可以产生创造力,很多文创产品的产生都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展,也成为传统文化与营销策略结合的有效途径。(三)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立德、立功、立言“三立”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立德居于首位,是立功、立言的基本前提。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善于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资源,要提高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知认同,让其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让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在传授课程知识中坚定文化自信如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全球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中国智慧”话题讨论,有利于帮助其领悟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通过中华百年老字号企业视频,企业品牌命名中的中华古诗词文化的拓展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知情意行”的品格精神;欣赏学习“碧桂园———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视频及其营销策划案,让学生坚定“修齐治平”的理想信念。通过相关话题的讨论,可以促使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精深,从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并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二)在传授专业技能中培养人文精神通过讨论如何为消费者创造购买的理由,让学生感受“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思想境界;通过产品项目的市场调查实训活动,让学生感受“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的践履精神;寻找目标市场人群为企业设计特殊轮椅,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探讨王老吉分销渠道模式的改进方案,培养学生“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通过分享推销人才原一平的故事,激励学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从而做到以情感人,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悟创造之美、人性之美、生活之美,培养大学生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文精神。(三)用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职业道德营销人员应具有仁爱之心,学会敬畏生命、遵守职业道德和树立法律法规意识。通过相关案例及讨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操。如用齐齐哈尔某公司员工失职渎职、制造假药的事件做反面教材,使学生领悟“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责任担当;在营销法律环境学习中,可以导入北京市停用8家企业掺杂使假的中药饮片案例,培养学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诚信意识;在社会文化环境分析中,可以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的讨论话题,启发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通过问题奶粉事件案例,讨论分析中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与美国强生奶粉事件处理方式的不同,激发学生“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匡扶正义之心。要培养学生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出发点,维护社会公德;讲诚信、守初心,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四、小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铸魂育人有着重要意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势在必行。要立足课程知识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文化素养、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所在。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演讲与口才》:思政元素引领口才训练,经典素材激发爱国情怀

一、课程简介《演讲与口才》课程是面向文法学院秘书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课程教学团队党员教师针对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材进行了分析和严格把控。主讲教师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方面收集教学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在课程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本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章节思政元素设计如下表: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一)在文本篇目的选择中体现课程思政在具体教学中使用了蕴含人文底蕴和理想情怀的中外演讲名篇,引导学生对这些名篇鉴赏、学习。在练习优秀作家作品朗诵训练时,选取能够反映爱国情怀、人生境界的作品,如古代典籍中将语言表达和为人处世相结合的语句,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篇,苏轼直面坎坷、乐观旷达的词作,鲁迅的“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杂文等;尤其是选取了毛主席诗词,主席诗词展示了纵横万里的境界和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气势,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梦想,从而让思政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融入。通过对演讲和诵读作品的学习与鉴赏,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二)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强化课程思政为丰富思政教育形式,我在课堂中组织开展了爱国主义演讲活动,全班同学均加入其中,有效培养学生沟通、思考、语言组合和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活动流程为:教师布置任务——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习——演讲比赛——教师指导点评。在这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布置了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演讲训练,所有学生都积极准备,期望展现自己演讲过程中的风采。整个学习氛围非常热烈,学生收集了丰富的素材,包括爱国故事、英雄事迹、新闻热点等,并能够站在不同角度客观发表自己观点,通过此次演讲比赛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于演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升华了对国家、社会的认知,提升了自己爱国主义情怀,并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祖国、人民及社会奉献自己智慧与力量。(三)在文稿的撰写训练上深化课程思政语言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在“演讲与口才”教学中,演讲稿的写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演讲效果,为此,演讲稿的写作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可以就某个主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促他们对主题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与有效表达。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激发秘书学专业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开展了以“青春心向党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海水分析化学》:探寻海洋资源,关注生态文明,增强环保意识

一、课程简介《海水分析化学》是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海洋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基础性、应用性人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担负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任务。课程总学时为24学时。《海水分析化学》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在授课过程中将海水分析化学知识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将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得以实现,发挥好课程的育人作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课程主讲人为海洋与环境学院李珑老师。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01了解海水化学发展史,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海水分析化学是分析化学与海洋化学交叉的方法,研究海水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方法,它不仅是海洋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研究和发展海洋科学的基础之一。对于海洋科学中其他领域诸如海洋水文、海洋水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化工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已经和正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客观、准确、全面地了解海水分析化学发展的历史以及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在“绪论”这一部分,往往会认为知识点较少,而在教学中被忽视。但是,这一部分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海水分析化学的发展过程是绪论部分的主要内容,在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中,教导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任何事物都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02了解科学家的伟大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海水分析化学起步较晚,陈国珍教授,分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培养了众多的分析化学人才,为海洋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贡献。陈国珍教授倡议并领导着一批教师研究海水中各种常量元素的分析方法,编写出了《海水分析化学》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不仅对海水中各常量元素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评论,还推荐出数种方法进行验证实验。它的问世对我国海洋研究工作是一个有力的促进。他致力于中外海洋科学技术合作交流事业,多次率团到美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国参加海洋学术讨论会,并与法国国家海洋开发中心就执行海洋科学技术合作等问题进行磋商,以及安排我国参加海洋二氧化碳监测国际合作事宜。如今的中国早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中国的崛起已势在必行,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遏制与打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努力发展高、精、尖端科技,逐步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摆脱对中国的束缚。以当前中美关系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的大学生就应该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锲而不舍的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正能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03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增强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海洋环境的责任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海洋是地球的主体、生命的摇篮、人类文明的源泉。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陆地面积占地表总面积的29.2%;海洋面积占地表总面积的70.8%。浩瀚的海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有人推算,海洋向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相当于全世界陆地耕地面积所提供食物的1000倍。海洋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影响着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人类生存及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均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生态环境在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海洋污染是海洋环境一个突出的问题。海洋污染物包括石油及其炼制品、重金属、农药、放射性物质、热废水、固体废弃物、病原生物等等。海洋科学研究证明,海洋环境也是强度有限的生态系统,而且,因为海洋互相沟通,动力因素极其复杂,局部海域污染也可能逐渐波及全球,甚至可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长期危害。党的十八大以来,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百年大计,更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三、小结《海水分析化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就是要深度挖掘本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政治教育资源,这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海水分析化学》这门课的重要举措。推进《海水分析化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是落实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的又一重要举措。《海水分析化学》这门课程就是要在指导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揭示其中的科学精神和方法,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信号与系统》:聚焦通信前沿,树立远大理想,激发使命荣誉

一、课程简介《信号与系统》是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理论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以及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确定性信号的傅里叶变换、拉氏变换、Z变换等方法原理;掌握信号通过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能分析等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独立完成信号与系统的实验项目、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并且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该课程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信号与系统》课程目前的授课状况多数是教师讲授专业知识为主,学生的视野往往局限在专业课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只对如何做题,如何考试感兴趣。学生经常会忽略: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学好这门课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什么影响?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了解我国通信行业的现状,为我国的通信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而这些问题才是激发学生原动力的根本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课程思政,和同学们谈人生,论道德,看中国,看世界,只有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内心丰盈了,才不会被动学习。一个年轻人只有被激发了原动力,才能站的更高,走的更远,为祖国做出更杰出的贡献。因此,“信号与系统”课程思政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和非常迫切的必要性。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绪论”的课程内容主要为:信号的描述、分类和运算;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信号的分解;系统模型及分类;线性时不变系统及性质;系统分析方法。绪论加入课程思政内容,介绍信号与系统的发展史,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通信领域的现状,以及华为近年来一直专注于第五代通信(5G)技术,中美贸易战等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学生能够自主的投入到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学习当中。“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课程内容主要为:系统数学模型(微分方程)的建立,求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起始点的跳变—从0-到0+状态的转换;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卷积积分及其性质;用算子符号表示微分方程。该部分加入课程思政内容,人体是一个精密且复杂的系统,我们输入的信号都会产生相应的响应。输入的信息决定输出的行为,鼓励学生应该广泛的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多听、多读、多看有益的知识,屏蔽网络上不健康的传播内容,避免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产生不良的“响应”。“傅里叶变换”部分的课程内容为:通过学习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析,推导出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建立信号的频域分解概念;掌握典型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分析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通过卷积定理,建立系统时域与频域之间的联系;分析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形式,得出周期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推导出抽样定理,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该部分加入课程思政内容,傅里叶变换可以将时域信号转换到频域中进行处理,是通信领域比如在广播,蓝牙通讯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结合身边实际举例讲述傅立叶变换在通信中的应用。同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也要学会转换角度,转换领域,多方面多视角的解决问题,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往往换个思路去思考,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四、总结《信号与系统》课程思政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前行,不断的搜集各种案例,和课程内容有效衔接,从专业的沿革、现状与前沿的讲解中,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荣誉感,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抓住国家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寻找实现个人价值与才华抱负的成长舞台和发展机遇,提升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的可行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同向发力,协同育人,不断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日本文化概论》: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豪

一、课程开设目的日本的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日本文化课程的教学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在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分析日本文化中的“静、雅、美、真、和”的意识行为,比如,日本的花道并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传授传统艺术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与审美情趣以及审美素养;2.学习日本文化,一方面是让我们了解中国各种传统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路径与接受方式,还能从另一种方面,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对于日本、东亚以及世界文明影响之深远;3.通过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的学习,学生会树立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自信;4.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视野开阔的、具有全球意识、跨国文化交际能力和跨国运营能力的接班人。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千百年来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日本学习和研究了中国一千五百多年,在日本文明形成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与影响。学习日本文化,一方面是让我们了解中国各种传统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路径与接受方式,还能从另一种方面,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对于日本、东亚以及世界文明影响之深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一批不仅熟知中日文化、而且具备扎实的日语语言基本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为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全国日语专业的教学内涵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日语教育从“语言训练型”向“文化理解型”转变。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恰好是这种转变过程中的一次有力尝试。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属于以中日文化的比较为视角,围绕中日文化特点及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心理文化,以点带面地论述中国和日本的社会、文学、艺术等各个文化领域的课程。日本文化概论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中日文化的差异以及日本文化形成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借用以及改造的过程。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分析日本文化中的“静、雅、美、真、和”的意识行为,以及在日本社会中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公德的养成过程。日本文化概论课程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日本以后,被他们接受、引用、化用、改造的过程。学生通过日本文化课程的学习,可以树立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自信。《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担负着由理论到实践、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是日语专业学生及其相近专业多门专业课程的重要课程,对日语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有机统一,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要素,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引领作用。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起源于中国的花道》花道通过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来追求“静、雅、美、真、和”的意境。因此,从深处看,花道首先是一种道意,它逐步培养从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谐、有礼。花道所要呈现的是一件美的事物,同时也是一个表达的方式,修炼的方式,这其中需要一种奉献精神:有如造化将美丽的花木无私的奉献给了人类。达到人、花一体是一种境界,这就要通过训练让内心平静。在课堂上以《起源于中国的日本花道和中日插花艺术的比较》为题让学生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在激烈的讨论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并讲授日本文化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为导向,通过文化比较和文化回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理念,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这样既达到了教授专业知识的目的无形中又进行了思政教育。在课堂上,学习中日插花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中国插花与日本花道的演示以及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示等。同时在课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调查,开展插花文化相关的学生艺术活动或专题活动等。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高校培养的是祖国的栋梁,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大部分的大学生缺少辩证思维和批判意识,在大量接触日本文化的环境下,容易受到误导,片面地接收知识信息。因而高校日语专业教师更应该扛起思政教育的大旗,在课堂教学中将思政教育放在引领位置,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世界、看事物,用自信的眼光看中国。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数据结构》:脚踏实地,勇于实践,学以致用、不断创新

一、课程介绍《数据结构》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绝大部分高校必考的专业课程之一,在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前导课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等,后续课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数据结构》课程所依托的教学团队是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现有专业教师5名,其中教授职称1名,副教授2名,中级职称2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名,其中教师具有在美国、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留学和访学经历,形成老中青结合,以老带新,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本课程主讲人为人工智能学院李孝忠、孙志伟、王林、宋鹏、王丹老师。二、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教学团队在《数据结构》课程思政建设中:(1)结合课程自身特点,着力提高思政元素的融入性,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进行融合,修订教学大纲,将思政教学内容纳入课程,实现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2)结合学科的专业要求,将思政内容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的案例设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课程思政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案例1.线性表线性表体现的是一种有顺序的结构。表明做事要有顺序,按照规则进行,队列作为一种常用的数据结构,其工作的基本原理是FIFO,即先进先出,后进后出。知识讲解过程中对这一工作原理比较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会把遵守社会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的内容引申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导向。同时,在顺序存储的队列中,采用了循环队列,它体现出的是一种节约的精神,不能浪费,教导学生在生活中要低碳出行,响应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号召。2.树与二叉树在介绍树的概念中,采用组织结构管理的示例,各级政府部门可比喻成一棵树,国家由好多省市自治区组成、而各省由多个地级市组成,党的组织原则为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严格的组织纪律使我们党战无不胜,如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我国在党中央及总书记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响应国家号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严格执行国家疫情防控规定,很快控制住疫情的传播。美国作为全球最发达、医疗体系最完备的国家,在新冠疫情的防控方面却是很差的。3.图在介绍图(网)的应用中,对边的权值采用长度或时间来度量。我们采用我国的铁路线路进行举例,高铁的建设使我们可以快速的到达全国各地,时间作为权值度量,由此引出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已建设完成了近4万公里高铁。4万公里的数据背后是中国制造的力量,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4.查找与排序目前的互联网时代,伴随着数据的多样化,如何提高各种数据的检索效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排序算法,把无序数据变成有序数据加快查找速度。每种排序算法有各自的特点,有不同的时间复杂度和不同的平稳性,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和改进算法。这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五千年历史中代代传承的,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互联网+”时代下,不断精进、永不停步的“工匠精神”,依然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进阶的重要动力。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很多就业于互联网或相关行业,这个行业是最具有创新性的,在工匠精神之下的创新,才能真正体现对完美的追求,展现匠心之美。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公司金融》:回归金融初心,体会企业责任,实现价值引领

一、课程简介《公司金融》是金融工程和投资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理论和实务紧密结合的课程。公司是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公司的金融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公司金融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就变得非常重要。本课程的教学以《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中的企业理论为基础,从现值、价值评估、风险和收益等公司金融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公司投资、融资和营运资本管理进行讲授。通过讲授公司金融中常用的估值、投资和融资相关方法、金融原理等理论及公司金融相关问题和案例等实务,实现利用理论、实务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专业思维的同时,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专业知识传授和讲解中,实现课程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对树立遵纪守法理念、正确价值观和国际视野。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化学海洋学A》:立足海洋,向海图强

一、课程简介《化学海洋学A》是海洋与环境学院海洋科学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也是专业核心课。自2017年学院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海洋科学专业开设《化学海洋学A》,与早期《化学海洋学》一脉相承,为国际上修习海洋科学学生所必修的核心课程,主要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战性”。作为海洋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化学海洋学利用化学的原理和技术,研究复杂的世界海洋,为海洋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及解决海洋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基础,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二、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特色与创新针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数较少的特点,采用“小班授课、逐一辅导”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与学生建立紧密联系,多角度鼓励和引导学生。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用“海洋精神”滋养学生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向海图强,建设海洋强国”的爱国之情与强国之志,增强学生的“海洋使命”责任担当。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课程紧密结合海洋学科发展史、国家战略和方针政策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讲授中,引导学生了解海洋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相关的方针政策,海洋科学与国家战略、人民生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以及中国海洋建设发展成就,树立海洋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培养“海洋强国”建设的专业人才。(一)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砥砺前行讲解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简史及在海洋强国建设中迈出的坚实步伐,挖掘国内和本校知名学者的在化学海洋学发展中所做出的伟大成就。如在绪论介绍化学海洋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引入李法西、陈镇东、张正斌、吴瑜端等老一辈科学家对我国化学海洋学建立及发展的伟大贡献,详细介绍我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军老师参与的国际合作计划、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及其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砥砺前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培养学生找准奋斗目标,坚定建设海洋强国的远大志向。(二)以课后辅导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任课老师通过社交软件与学生建立联系,提供学生与老师沟通的畅通渠道,可实现逐一辅导,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吸收效率。另外,课程加强实验教学,开设《化学海洋学实验》课程与之配套,设计相互关联实验项目,另设《海洋化学综合实验-1》深化实验内容。如课堂讲解溶解氧相关知识,实验课程进行溶解氧及生化耗氧量的测定,再到海水净化能力的估算,层层递进,深化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三)以现状发展培育学生使命担当相较于物理、数学等传统学科,化学海洋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相应的其发展也是较不成熟的,目前有很多难题尚待攻关。如在第四章海水二氧化碳系统中,讲到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Sarmiento指出,加入到大气的二氧化碳最终将与海洋达到平衡,只是需要较长的时间,那么海洋对其极限吸收能力是多少?是否存在拐点?吸收后如何改变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环境?通过作业布置结合教师辅导,让学生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如何,及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展现出的大国担当。以问题为导向的资料查阅更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树立为学科发展、海洋强国建设、中国梦实现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供配电技术》:融合工程案例,弘扬电力成就,激发民族自豪

一、课程简介《供配电技术》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现采用雨课堂辅助授课方式,将“西电东输”、特高压走廊等重大工程融入思政元素,结合“全球能源互联网”、“分布式电网”等行业热点,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思考自己身处这场时代洪流中所应努力的方向和该体现的人生价值。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课程主讲人为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游国栋老师。二、教学团队本课程依托“大电气”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教学模式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科普视频技术,以及动漫技术,以服务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创新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团队主要科研方向为新能源开发与利用,领域涉及风光发电并网容错控制、储能预测与智能控制等,近5年主持1项国家级、6项省部级项目,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2020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以思政育人为目标,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工业与民用电力用户的供电原理,重点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工程案例等,培养学生掌握变配电系统运行维护和检修试验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安全用电、计划用电和节约用电的基本知识以及供配电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职业道德观念,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具有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知识的劳动者和高级技术专门人才。(二)创新理念及思路1.结合工程案例,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有机统一,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要素,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2.借鉴人工智能技术、科普视频技术以及动漫技术,结合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创新性改革。四、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一)引入我国重大电力工程案例在讲授课程中,引入与本课程相关的重大电力工程,特别是国内的伟大电力工程,如三峡工程、“西电东输”战略工程等,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采用多种手段改变过去单一讲授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播放一些短视频来说明电力电气发展进步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从而做到了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相得益彰。(二)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担当精神《供配电技术》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一旦发生事故,损失将难以估计,后果将不堪设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优良的职业操守。通过口头讲解、幻灯片及小视频等方式重现重大电力电气事故和电气火灾,应用这些事故的惨痛教训,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工匠精神”。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上升到国家、社会和家庭层面,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电力电气工程师在技术、品质、安全、健康、经济、生态和工程伦理的权衡中兼顾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培育学生具备优良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现代汉语-2》:感受语言魅力,树立家国情怀

一课程简介《现代汉语-2》是我校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树立爱国爱党的家国情怀,增强汉语自信和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家国情怀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现代汉语-2》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思路是努力挖掘该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以专业知识点与课程思政要素挂钩,尽量避免生硬引入课程思政内容,努力做到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自然结合,防止生硬说教,达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为此,在具体操作上,我们以“化整为零、潜移默化”为原则,在专业知识点的理解、讲授、运用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代入思政元素。三课程思政总体设计(一)知识理解与思政元素用含有思政元素的材料阐释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如在讲授“语境与语义的关系”一节中,我们选取当时重要时事“中美战略谈判”作为例证阐释该知识点。首轮中美战略谈判后,新闻发言人赵立坚的发言视频“……到达阿拉斯加,感受到了阿拉斯加寒冷的天气,也感受到了主人的‘待客之道’……”。引导学生理解发言人的发言所具有的具体内涵,需要注意其背景:会谈前中方做了充分准备,带着十足诚意赴会,而美国做出了诸多不符合外交礼仪等方面的举动,从而理解语境与语义的互动关系。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适时转变教师话语,引导学生思考“弱国无外交”,对比辛丑条约签订时的状态,感受国家富强之后不再是任人摆布的地位,国家富强了,站起来了。从国家实力的综合表现上充分体会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既很好地诠释了课程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将思政元素融入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自强”“进取”的奋斗精神。(二)句法分析方法与党史材料将党史材料作为培养句法分析方法能力的语料来源。重点以有关“党的领导”的重要表述作为句法分析的对象,要求学生运用句法分析法分析所选语句。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句法分析的能力,又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所学知识内容不只是理论,是切切实实有实用价值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仅仅是停留在语句表面,没有深入理解其真实含义,通过句法分析法对相关表述语句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更细致地、更深刻地理解相关思政内容的内涵。所选语句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等。这样既培养了知识运用能力,达到了课程目标任务,又将思政元素融入现代汉语课堂,达到了知识理解、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教学活动的两面。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中国文化翻译》:跨越文化鸿沟,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01课程及教学团队介绍《中国文化翻译》是翻译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教学团队由外国语学院翻译系的五名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一起研读课程思政相关文件,及时分享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明确课程思政的理念,挖掘《中国文化翻译》课程的思政元素,探讨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团队努力将研究专长、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实践经验与中国文化翻译教学相结合,将个人理想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相统一,在不懈努力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在建功立业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把践行“两个维护”实实在在地落实在教书育人的日常工作中。02课程思政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任何一门课程都兼具传授知识与思想引导的功能。“文化”蕴含以文教化之意,而“文以载道”观更是深入人心。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宗旨就是培养修齐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儒”而不是仅凭“六艺”来谋生的“小人儒”。传统教育理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焕发了新的时代风采。学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问题上,习总书记强调了六个“下功夫”: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中国文化翻译》课程教学团队以习总书记的六个“下功夫”为思政教学总目标,与此总目标对接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长中国文化见识,增强综合素质,提高用英语讲述、译介中国故事的能力。课程思政的理念渗透在《中国文化翻译》每个学习单元的各个环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03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一)各单元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思政内容不是生拉硬拽来作课程的装饰,而是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翻译》依托中国大学慕课平台《英语畅谈中国》课程,是一门32学时的线上与线下混合课程。团队成员基于现有学时及慕课内容,结合团队教师个人专长,在方方面面的中国文化中平衡传统与现当代内容比例,精心设计出8个教学单元,力求彰显每个单元的思政元素,并对原有慕课资源的单元题目进行改造,融入情感,突出“讲故事”的特点。这些教学单元包括:(1)赓续不辍: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2)笔尖文明——汉字的故事及汉字文本的翻译;(3)一位成为世界文化符号的老人:孔子的智慧及《论语》英译鉴赏;(4)墨润九州——中国书法及书法文本的翻译;(5)巧夺天工,东方古韵——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文本翻译;(6)生生不息,传承四海——中医文化与中医文本翻译;(7)书里乾坤,文中日月——中国明清白话小说及外译;(8)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中国外交的传统智慧及现代话语体系传译。(二)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是《中国文化翻译》的课程目标之一。中国先哲善于讲故事,小故事中蕴含大道理,《逍遥游》《庖丁解牛》等比比皆是。因为语言、文化的阻隔,用英语来讲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何其难也!正因为难才要“讲故事”。一部哲学史可以讲成“哲学的故事”,一部人类文明史可以讲成“人类的故事”,诸如此类。所以,“讲好中国故事”并非仅是一种话语模式,它更是一种以易释难、消除误解、促成理解的人类普遍认知方式。(三)增长中国文化知识见识,提高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没有中国文化自觉就不会有中国文化自信。《中国文化翻译》课程首先重视增长学生在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见识,并由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为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团队聚焦中国文化中对世界产生影响的重要人物,并借用西方文化巨匠、著名文化学者的话语,从他者的视角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如西方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对孔子的顶礼膜拜,西方学者汤恩比对中国人民于苦难与屈辱中坚守传统美德精神的高度赞扬,通过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植物纤维化学》:学习造纸历史,弘扬传统文化,探索思政融合

一、课程简介《植物纤维化学》是轻化工程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主干课和必修课,具有鲜明的轻工特色。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造纸植物纤维原料的分类、化学组成、生物结构及细胞形态,以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三大主要组分的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为后继课程《制浆原理与工程》与《造纸原理与工程》的学习及今后在专业基础理论方面的进一步提高和进行制浆造纸科学领域研究打下基础。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轻化工程产品制备、生产、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具有能够将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解决轻化工产品物理和化学性能问题的能力。在植物纤维化学教学过程中,利用课程思政的思想,融合相关造纸术的发明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的内容,在实现课程积极趣味性的同时,唤起同学们的专业自豪感、荣誉感和爱国主义,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习总书记强调的“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二、教学团队植物纤维化学教学团队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师资队伍及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目前植物纤维化学教学团队共有成员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其中包括天津市教学名师1名。本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完成了多项天津市教学研究改革项目,发表了多篇教改论文。在教材方面,自建国以来,历版《植物纤维化学》教材均由我校植物纤维化学教学团队的教师主编,本项目团队的裴继诚老师负责编写的《植物纤维化学(第四版)》,获得中国轻工业优秀教材一等奖。三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通过了解我国造纸术对世界的贡献,宣纸的生产,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我国古代制浆与现代制浆的比较,了解制浆方法的传承与创新,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以近代中国造纸业发展的落后为切入点,分析中国造纸工业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树立学生的担当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分析当前我国造纸工业科技进步的原因,树立学生自主创新,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以我国目前造纸所面临的资源、能源、环保压力,行业进行的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等形势,树立学生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我国关键造纸设备与国际先进设备的差距入手,树立学生的责任感。以我国近30年来造纸行业的变迁,讲授技术进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以造纸行业在植物纤维原料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在融合课程思政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接受度和牢固度。选择融合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抓住学生专业学习的注意力,避免把专业课变成了科普课。在专业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教材、教参以及史实和社会热点)及载体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合,实现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无缝融合及目标实现。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1对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和延伸。融合造纸术的历史和历史事件,将知识点和课程思政进行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分析其教学效果,进而总结、改善,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2选用含有科技发展历史的教材及参考资料。在使用中国轻工业优秀教材《植物纤维化学》的同时,使用多种参考资料,如龚木荣主编的制浆造纸概论(该教材对造纸历史有所介绍);潘吉星主编的《中国造纸史》;陈克复院士主编的《制浆造纸产业生物质精炼发展研究》等,通过使用这些教材,让同学们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对我国造纸工业的了解和信心。3使用形式多样的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素材、慕课等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在短时间传递信息,具有直观紧凑的特点。造纸的历史沿革、技术进步、国际形势等内容,通过收集网络视频、图片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了解了纸的历史发展以及纸的科技元素。4加强内容讨论。针对可挖掘的课程思政知识点,开展广泛深入的课堂讨论,学生参与度高,印象深刻。如针对我国古代造纸术对世界的贡献,开展讨论,引导学生从纸对文化传播、思想解放和科学革命角度系统全面地认识了纸的历史贡献作用。五、取得成效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近年来,《植物纤维化学》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各界的认可,2015年《植物纤维化学》被指定为天津科技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已网上运行;2017年度获得了天津科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奖和“教工先锋号”团队;2019年获评天津市一流建设课程,2021年获评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负责人惠岚峰教授获得了2021年天津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称号。同时本教学团队老师近年来多次指导本科生获得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市级项目,2019指导本科生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市级三等奖及校级奖多项;2020年指导本科生获“创青春”天津科技大学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植物纤维化学》课程思政教改和融合立足于中国造纸行业的历史与现状,以多元的视角展示了我国造纸发展的历史、现状、机遇、挑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自豪感为价值引领,为我国的新一代造纸工业的建设者和开拓者们树立信心,筑牢基础。经过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同学们增强了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提升了学习动力,学习的热情增加了,在树立了专业自豪感、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的同时,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同学们的自身能力。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C语言程序设计》:培养计算思维意识,弘扬算术发展历史,激发精益求精精神

一、课程简介C语言是一种被广泛学习、普遍使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的高级语言形式、低级语言功能具有特殊的魅力。由于C语言具有完整的编程语言特点,因而被大多数高等院校作为第一门计算机教学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面向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以C语言为平台,介绍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高级编程语言的知识、编程技术和基本算法,更重要的是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能灵活应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因此,较好的掌握C语言的原理和技巧是学生编程入门的必经之路。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深度融合,本课程设立如下教学目标:目标1:掌握C语言基础知识、条件、选择、循环、数组、函数、结构体、指针、文件等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目标2:掌握运用结构化设计方法设计程序,根据特定需求进行算法设计、程序编写、调试和运行,并具有查阅文献的能力,有创造性;目标3:培养学生根据需求和开发环境的特性选择开发工具进行程序开发与测试;(二)教学思路课程教学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真正实现“思政”与“课程”的同向同行。不仅以“课程”为载体,传递“思政”元素,更重要的是以“思政”为工具,解决了“课程”教学在学生兴趣、安全意识、伦理准则等方面的顽疾。通过课程思政学习,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立足计算机行业,时刻追寻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努力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有使命、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另外,近年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包装工艺学》:聚焦包装工艺革新,降低包装环境危害,深入体会工匠精神

一、课程简介《包装工艺学》课程作为包装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将《包装材料学》《包装机械》《包装结构设计》三门前置课程综合运用到包装实际生产过程的应用型课程,是包装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主干课程之一,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课程采用雨课堂辅助授课,同时在bilibili网络平台发布教学资源。课程主讲人为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邵明哲、李洁老师。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包装工艺学形成了“新时代的课程应该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包装行业的卓越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建设思路,制定了“遵循教学规律,不断挖掘有效路径和载体,建立德育目标,渗透德育元素,细化隐形思政,不断推进思政工作”的工作方案,设定了一系列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思政建设,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立足包装学科的学术背景和发展方向,结合包装工艺革新对包装行业、社会观念的积极影响,以包装行业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唤起包装学子作为包装人的专业认同感,建立文化自信;结合包装在现代食品、药品、日化用品、危险品等方面的应用,普及包装从业者应具备的相关法律法规,树立法律意识;结合“一带一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行业发展,提升民族自豪,提炼爱国情怀。在实践过程中,除了日常教室授课之外,在线上教学以及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我们尽可能的使思政教育春风化雨,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在课程内容的配套上,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基础。以知识技术服务社会这一前提,以“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化自信”、“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为立足点,将课程内容凝练在“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改变产业格局,共建美好社会”等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社会议题上。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案例1:在“绪论”一章中,先以习总书记提出的“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警醒学生,随后从包装的角度阐述说明,大变局从何而来:现代制造业是立国之本,中国崛起是因为掌握了现代制造业。如今,中国的工业化达到了中后阶段,工业规模特别大,体系特别完整,制造业总产值2010年超过美国,2016年超过美国和日本之和,2018年超过美国、日本、德国三国之和。包装行业的产值在2017年也超过美国,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包装市场。包装作为商品产业链中广泛存在的一环,是社会民生、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制国产包装设备、指定商品包装标准、争夺商品国际流通话语权、对于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包装工业至关重要。通过这一行业发展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所学所用能够改变世界,造福人民。案例2:在“包装的基础性质”一章中,以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围绕“包装污染”、“过渡包装”,阐述包装产业格局深化改革必要性:在2000-2018年之间,我国各类快递包装材料消耗量从2000年的2.06万吨增长到了2018年的941.23万吨,增长约450倍。这一消耗速度还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加。而塑料自然降解的周期可长达400年,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过度包装、白色污染已经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使用尽可能少的包装材料、加强产品包装的回收利用、降低包装的环境危害,发展减量化、绿色化的包装产业是迫切的社会需求。包装产业格局深化改革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新中国的必然趋势。案例3:在“包装的加工技术”一章中,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造纸工业环保工程》:强化环保意识,构筑绿水青山,增强使命担当

一、课程简介《造纸工业环保工程》是针对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程方向)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系统介绍和讨论制浆造纸工业环境(特别是三废)的现状、污染物分类与特征和造纸工业三废防治方法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和重视制浆造纸工业环境保护,掌握工业污染物处理技术与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些工程实践意识。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在课程教学时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有机统一,通过视频、线上线下互动等方法,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要素,把德育教育自然地渗透到专业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引领作用。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造纸工业可持续性离不开环保技术的创新,更离不开造纸人技术革新。重视环保、依靠环保不仅是造纸人对社会的一份承诺,也是子孙后代的一份保单。通过深挖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根据教学内容系统规划与设计,让思政教育在专业知识教学中找到落脚点,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浸润无声。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生物化学》: 探生命之奥秘,润思政于无声

一、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利用化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生物学的一门学科。生物学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去研究生命。但最有挑战性的是分子水平,而生物化学恰恰就是这么一门学科。海洋与环境学院《生物化学》课程创立于2000年,教学效果总体上较好。作为专业的核心类课程,教学内容多,授课节奏快,课堂教学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课程育人教学环节薄弱。在这种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是实现“传授知识+育人”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需要。“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不仅是一条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更是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有利抓手。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路根据《生物化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将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和科学素养等五方面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课程思政”的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为探索专业课“课程思政”提供教学实践参考。三、课程思政主导教学内容重构01重构教学内容以内容为中心的知识体系,经过解构与重构,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系。例如,《生物化学》静态内容的6个章节的知识,按照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影响功能的学习进程,形成了5个模块的学习体系。02建设课程资源基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结构生物化学》,结合原有线下课程,构建了《生物化学》校内SPOC课,作为学生课程学习资源。新编写配套教材,从基本理论到知识扩展,从科学史话到学科进展,一共梳理出200个知识点。教材,获评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四、课程思政推动教学方法改革01问题教学法采用问题教学法,设计思考性和启发性的研讨问题,开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学内容。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认为我国在蛋白质的某些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依据是什么?生物化学实验用到的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系统以及层析装置都是哪些国产品牌的生物分析仪器?如何从仪器的精密程度正视国货的品牌力量,不盲目崇洋媚外。0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引导学生树立专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血浆”事例,这是“蛋白质”一章抗原和抗体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在“血浆治疗”案例教学中,教师注重“课程思政”融入,大国担当的作为,民众暖爱的传递。五、实施体会结合教学内容讲好中国故事。思政教育如何融入教学内容,找出两者的结合点,非常重要,也是课程思政的关键。中国在蛋白质结构研究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知识报国的例子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让学生身同感受,结合教学内容讲好中国蛋白质研究的故事。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紧密结合。2019年以来,课程开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教学环节,开展“我最喜爱的一节生化课”、课堂辩论、生化歌曲创作、“实验小白的烦恼”等教学活动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物联网导论A》:培养科技自信、传承匠心精神、践行树人品格

一课程简介《物联网导论A》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方式,线上学时为20学时,以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雨课堂为学习平台;线下学时为20学时,以研讨式教学+翻转课堂为主。考虑到“物联网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新工科专业”的特点,《物联网导论A》作为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启蒙课,在教学中要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该学科概念体系,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专业理念与方向,掌握专业发展目标与所含知识内容,以及要如何对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在对专业内涵、专业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安排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对物联网工程的认知能力和对物联网技术的理解能力,切实为物联网应用和发展服务。根据工科类专业人才对物联网的认识与理解能力的要求以及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依据物联网与行业相结合的应用实践组织授课,以OBE理念为核心,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拓宽学科视野。为今后从事与物联网领域相关的工作奠定一定基础。秉承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有机统一,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要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引领作用。二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物联网导论A》教学大纲中一共涉及九章节内容,针对线下20学时的研讨式教学环节中,团队充分挖掘物联网与哲学、社会学等内在联系,结合国家发展方向以及行业内部需求,针对每一章深刻挖掘出思政元素,并将内容以多媒体的方式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课程总的育人方针为:1.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手段和重要举措;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学科认同;2.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高等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大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塑造良好人格,实现个人发展;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了解自我发展方向,实现自我成长。具体思政元素如下:案例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国际物流》:立德树人深挖教学内容,信义忠诚彰显思政元素

一、课程简介《国际物流》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国际物流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日趋成熟的理论及基础知识,包括国际物流的发展及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国际物流系统与网络、国际物流服务与管理等,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对国际物流主要功能的业务操作(采购、包装、仓储、流通加工、装卸搬运、货物的通关、运输与保险安排)、国际物流主要形式(铁路联运物流、海运物流、空运物流、集装箱和多式联运物流、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物流)的业务流程和作业技能掌握,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熟悉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把握国际物流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全面掌握国际物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学会运用国际物流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国际物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在国际物流中,通过适当控制和科学组织,促进物资或商品的合理流动,使国际物资或商品的流动路线最佳、流通成本最低、服务最优、效益最大。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明确课程思政目标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和“一带一路”倡议有机统一,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要素,培养学生怀忠诚、讲信义,激发学生的使命意识、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引领作用。具体如下:1.大国情怀,心怀天下。关心国际形势,厚植基础知识,公忠为国,爱国爱民,秉公去私,以攻克私,崇德重义,修身为本,进一步实现家国的和谐统一。2.信义忠诚、职业素养。掌握国际物流作业中的各项操作技能,提高公平、爱国、敬业的专业素质,忠实履行行业的基本道德要求,培养“遵守程序、业务规范、办事诚信”的职业素养。3.关注国力,实力爱国。引导学生引领国际视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等素养。(二)明确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方面,能够充分了解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国际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对我国在国际物流领域的具体问题有较深的理解能力;能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来识别、阐明、分析、研究、探索当前国际物流主要问题,特别是目前我国在国际物流作业过程中出现、存在的实际问题;充分挖掘思政内涵,从育人角度进一步开发课程价值,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对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结合,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增强爱国情怀、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职业素养。三、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根据课程的内容深入挖掘和积累思政元素,在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找准思政内容的融入点,进行整合、精心设计,采用合适自然的教学方法展开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本课程采用杨长春、顾永才主编的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增强问题意识,树立工匠精神,培养创新观念

一、课程简介《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以《设计构成基础》和《设计表现综合实践》为先修课程,是面向创新型社会培养具备设计思维和工程思维的设计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课程。本课程担负着从理论到实践,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桥梁性作用,是后续很多专业课程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并立足时代,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正确的创新观念,增强设计自信和文化自信。本课程由两部分紧密联系的内容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其中,计算机辅助设计通过Rhino软件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软件操作技能,用来辅助设计师在虚拟电脑界面上对产品设计进行原型制作;产品造型设计能力是工业设计师的必备素质,课程通过对造型法则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造型设计的原则并能够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进行熟练应用。本课程将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进行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在设计思维、设计表达和设计实现间建立有效关联的能力。Rhino软件操作界面师生之间的设计实践讨论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程的学习分为课堂讲授、指导实践和学生自学三部分。其中课堂讲授环节是课程学习的理论基础部分,主要由教师在专业机房内进行设计理论和软件操作方面的教学;指导实践部分是课程学习的内容实践部分,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软件操作练习和设计实践,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答疑;学生自学部分是以学生自主完成课下设计作业为目标的学习活动,教师仍旧能够通过线上答疑的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问。三个部分相辅相成,有主有次,有核心有延伸,共同构成了课程的综合立体学习架构。其中,课程思政内容可以贯穿到任何环节中,构成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精神实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实践能力;2.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激发使命担当;3.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树立文化自信。三、课程思政案例案例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海洋与人类》:有效渗透思政元素,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实现海洋强国战略

课程简介《海洋与人类》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对本科学生具有较强吸引力。建设海洋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海洋的基本知识,能够用基本的海洋科学理论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相关问题,从科学角度去提高人类关心海洋、保护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自觉性和受众的科学素养,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课程目前以线下模式开展教学,已累计有2200余学生选修。课程思政改革的设计与实施01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思路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贯穿到包括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各项课堂教育的环节中去,通过课堂渗透的方式,不断挖掘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元素,以期达到立德树人、综合全面地培育新时代人才的目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二者是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本科生的课堂的,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国家不仅仅是从政策层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而且将其落到了实处,出台了一系列环境生态修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举措,如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陆海统筹、保护生物多样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大江大河大湖工程体系等,并且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需要提高全民海洋科学素养。02合理设计思政教学切入点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观察海洋自然现象和综合思考能力,使学生能从地球科学系统论的基础出发,了解海洋学科的最新成就,使大学本科生获得较为广博的知识体系,提升素养,同时达到爱国主义和生态文明的宣传与教育。——“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案例入手,引入相关的海洋科学知识,通过海洋学原理分析相关案例,提高学生学习海洋科学的兴趣,进而应用掌握的海洋科学基本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自主分析,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讲解完相关海洋科学知识后,同学生一起应用海洋学知识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受众从科学角度理解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提高其科学素养,结合“一带一路”,深化“海洋强国”战略的理解。课程教学成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海洋的基本知识,能够用基本的海洋科学理论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相关问题,从科学角度去提高人类关心海洋、保护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自觉性和受众的科学素养,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我校“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行”获批2018和2020年度天津市“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行”实践育人活动先进集体标兵。“新时代•一带一路战略实践行”、“新时代•乡村战略实践行”2个项目脱颖而出,分别荣获2018年度天津市“新时代·实践行”先进集体标兵荣誉称号。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物流信息系统》:面向物流行业需求,秉承立德树人理念,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一课程简介《物流信息系统》是为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对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物流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更好地适应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需要。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有机统一,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要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树立为国家复兴、科技强国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二课程教学设计思路通过整理、挖掘课程相关的思政材料和资源,将物流信息系统知识学习与思想价值引领相融合,在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发挥课程的铸魂育人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1.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数据库原理》:启发探索兴趣,树立科学自信,激发科技报国

一、课程简介《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了解数据库的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具有设计数据库模式和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培养信息相关专业技术人才。该课程内容多、重基础、重启发。如何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在达成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人工智能导论》:引导自主思考,维护信息安全,塑造良好人格

一、课程介绍《人工智能导论》是面向国家战略重大需求开设的课程,符合教育部“扶需、扶新、扶特”的目标,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被列为计算机大类专业必修(选修)课程。《人工智能导论》获批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课程总学时为32课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方式,以中国大学MOOC的国家精品课为主要学习平台。该课程内容涉及人工智能基本理论、应用和实践等,并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体现专业内涵式建设。二、教学团队本团队依托天津市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5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2名。团队主要承担《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等多门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团队近年来采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堂等教学软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人工智能导论》团队充分结合时事政治国内外大事和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国情怀深挖和引导学生思想动态,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自信等内容。教学大纲涉及8章内容,在线下16课时中,针对每一章内容发掘出思政元素,总体的思政育人目标是:(1)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手段和重要举措;(2)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学科认同;(3)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发展要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4)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5)高等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大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6)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塑造良好人格,实现个人发展;(7)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了解自我发展方向,实现自我成长。具体思政元素如下:——在第一章《绪论》中,让学生们思考3个问题,了解自己所学专业,针对个人和职业发展采用合适的方法,实现个人发展。使学生深入思考所学专业,如何学以致用。——在第二章《知识表示》中,让学生们思考2个问题,使学生深刻理解人工智能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通过疫情,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使学生了解自我发展方向和实现自我成长,提升学生们的主人翁精神,提高爱国主义情怀。——在第三章《自动推理与专家系统》中,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提升思辨和总结归纳能力;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自我成长。——在第四章《知识图谱》中,让学生自己进行搜索,提升收集信息能力;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国家信息安全,提升对祖国的责任感,认识到严格遵守相关法规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产权的诚信精神;引导学生为人处世要从大格局出发,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在第五章《搜索技术》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思考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成果的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帮助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在第六章《进化智能与群体智能》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提高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了解我国目前所处的国际情势,让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时刻关心时事政治。——在第七章《机器学习》中,让学生自主思考,在提高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时刻关注国家科技情况,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增强自身实力,提高社会竞争力。——在第八章《深度学习》中,让学生自主思考,在提高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时刻关注时事大事;通过了解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情况,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了解自我发展方向和实现自我成长。通过课堂思政教学,学生们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情怀和文化自信,积极关心时事政治国内外大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政育人的目的。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包装材料学》:夯实绿色包装基础,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一、课程简介《包装材料学》是包装工程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重点讲授纸、塑料、玻璃、金属、复合包装材料的生产、性能、用途及其制品的成型工艺,以及包装辅助材料的种类、加工与用途。课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该课程后,不仅能够对常用材料的性进行全面的测试与评价,还应具备新型包装材料和制品的初步研发能力。本课程还为后续包装设计与应用、包装工艺学、包装结构设计、运输包装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可以根据商品性能和包装要求,正确选择包装材料,制定材料加工成型工艺,并能够分析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包装材料学》教学团队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主编的《包装材料学》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了《包装材料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天津科技大学第一批慕课,并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使学生时刻牢记绿色包装和包装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激发学生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1.线上线下相结合,引入翻转课堂模式课程采用了线上与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线上内容教师会发布学习任务与目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视频与其他学习资源的学习,并通过每节课的测试题来考核学生掌握情况,提升自主安排学习与自我管理的能力。线下课部分知识点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作为授课主体,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将国内最新研究与悠久历史成果引入课堂,树立文化自信包装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纸、塑、玻璃、金属等材料的情况都要了解。每一种新材料的出现,都有可能给包装行业带来进步。同时,包装材料的发展也历史悠久,比如造纸术。因此,引导学生掌握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先发展以及我们祖先曾经为行业做出的贡献,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从而坚定其努力学习的决心。3.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时代发展理念,结合包装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让绿色包装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案例1:案例2:四、总结课程思政的范围极广,在教学中合理地融入课程思政,不仅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传授学生知识,还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的合格人才;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几何量测量》:精密测量助力科技强国,课程思政激励学生精进

一、课程简介《几何量测量》是电信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一门特色专业课程,几何量测量是工业中为保证加工精度与质量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长度、角度、锥度几何尺寸、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关键几何量的测量概念,掌握坐标测量、光学测量、零件综合测量等典型测量方法。课程综合了数学、物理、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传感器、控制理论等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重点突出激光精密测量新技术在几何量测量中的测量原理和应用。课程是在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机械设计》:把握理工科课程思政共性 激发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一、课程简介《机械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机械设计理论、方法和设计技术是机械学科领域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及科学精神,在设计中遵守设计规范,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和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及方法,具有设计一般机械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路在理工科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面临着理工科的理性特点与思政的感性思维融合较为困难的问题,导致课程中零星的思政元素难以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明确指出了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要求,即: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该要求为理工科课程思政明确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方向。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团队努力探索理工科课程思政的共性,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相互融合,努力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实现合力育人的目的。根据理工科课程的逻辑性、科学性和工程性等特点,机械设计课程提出的共性思政元素包括:1.从学科理论知识提出的时代背景及推动工业进步的贡献,提出课程对助力中国梦实现的意义及作用,植入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2.从专业知识蕴含的哲理及辩证思维上升到科学精神;3.由国家发展瓶颈对专业知识新理论的需求激励创新精神和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从专业知识错误应用的后果强化工程规范、责任意识以及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除此之外,教师从专业知识对价值的引导、专业知识对自我发现的唤醒以及利用教师人格魅力引发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都是课程思政元素。在机械设计课程中,由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导入的思政元素如下表所示。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1.在绪论中介绍机械的发展历程。在古代机械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的记录。在近代的工业文明中,不见了我们的踪影。在隆隆的机器轰鸣中,崛起了大不列颠和德意志。在“二战”后科技空前的大发展中,美利坚独占鳌头。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在起飞。“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一个民族,在凄风苦雨中要振奋精神,在振翅高飞时要保持清醒。善于分析历史,才能深入思考,总结经验,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阔步前进。2.在学习螺纹连接及螺旋传动内容时,通过事故案例强化学生的设计规范意识、责任担当意识以及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事故案例:1992年,EIAI公司的货机在阿姆斯特丹遭遇空难,全体机组人员全部遇难,阿姆斯特丹郊区的50名居民也死于这场灾难。尽管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有许多,如天气、环境、行为等,但灾难报告却表明,主要是引擎螺栓设计问题。作为飞机制造厂商应该为自己的设计错误和迟迟没有发现而承担企业责任。另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螺旋魅力,比如漂亮的贝壳,潮汐的漩涡,螺旋楼梯及螺旋建筑等等,将枯燥的螺旋传动与大自然及生活中的螺旋之美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则随处可见。人的一生,虽然会经历风风雨雨,但它如螺旋传动一样,在上升中充满着无穷的魅力。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机动玩具设计》:挖掘设计文化要素,传承设计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一、课程介绍《机动玩具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特色专业课。机动玩具是在动力源驱动下,通过机械与控制系统实现各种动作的玩具产品,集创意设计、用户心理与行为、工程设计等为一体,是设计附加值较高的玩具品类。课程旨在以机动玩具为载体,提升综合设计能力。课程主要讲述玩具文化与创意设计、机动玩具的传统系统设计,玩具动作机构和控制设计,玩具安全性设计等内容。根据专业建设目标与课程思政要求,课程制定如下目标:(1)培养学生系统设计思维与综合设计能力。着力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设计创意与工程设计知识衔接困难,综合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改变学生对工程技术知识运用的畏惧感,提高设计自信心,从而提高设计创新能力。(2)面向产业人才能力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机构学知识是培养设计师具备与产业链上游交流,参与产品决策规划能力,开展应用创新的关键。课程面向应用,立足创新,优化机构设计教学内容。(3)通过玩具文化、玩具安全、防过载设计等内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可靠性设计与容错设计意识,培养设计师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二、课程思政目标与实施策略玩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兼具人文属性与技术属性的轻工产品,其功能在于满足人的感知诉求、行为习性与情感体验等,玩具设计更需要突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这一核心理念。因此,本课程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目标:(1)以文化自信激发学生设计信心,树立面向未来的世界观;(2)结合课程特点,将”立德树人”具体化为“做有责任的设计师,为人的美好生活而设计”,将玩具设计、人的身心、设计师的担当有机结合起来;(3)培养兼具工匠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玩具设计师,将工程设计的严谨、设计问题的复杂与设计的人性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做有人情味的玩具设计。根据课程内容与特点,将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归纳为以下几点:(1)将玩具设计的文化要素与课程思政内涵建设结合,通过中国经典传统玩具、古代机械设计等案例的阐述,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2)以经典玩具的再设计为题目,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挖掘题材,面向未来进行创新设计;(3)围绕知识点体系的构建与知识的衔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全局意识;(4)挖掘工程设计知识的精神内涵,践行让学科技术人性化的理念,激发学生将社会情怀、设计责任转化为对设计品质的严格追求,跨越创意设计与工程设计的鸿沟,增强综合创新能力;(5)以点带面,根据每章节的内容,打磨相应的课程思政案例,注重细节,重视课程思政的自然代入感,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贯彻课程思政的实施。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剖析古代中国机械设计,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在介绍玩具发展与文化、社会共生关系时,讲述中国经典传统玩具的智慧与灿烂的文化。以案例方式,分析中国古代机械设计的精巧之处,突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社会文明,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2.辩证对待传承与发展,引导学生面向未来进行创新设计课程开展“经典玩具与文化再设计”专题,要求学生分析历史与现代社会发展,以文化要素的传承发展为目标,进行玩具的再设计。例如,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变形拼装玩具,融入了古老的中国元素,结合当前最时尚的回文元素作为结构设计点,突破了设计中美学与文字的桎梏。3.批改作业融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的严谨的做事态度与习惯养成作业批改是重要的评价环节,在正常批改之外都会批注适当的评语,既指出问题,也顺道教育学生以端正的态度去完成作业,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养成严谨做事的习惯,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4.工程知识的阐述,注入思政内涵在讲述“玩具动力源”内容时以隐喻的方式,向学生传达“一切的精彩,源于持久的内驱力”的理念。教育学生要建立洞察力,立足实际,照着目标进行努力。发条的特性曲线,反映出事物普遍存在理论与实际的差异,因为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惯性飞轮的特性与心理学的“飞轮效应”进行通俗化演绎,寓意要蓄积能量,厚积薄发,坚持度过起步阶段的巨大困难,事业就会走入快车道。引导学生建立乐观与坚韧的品格。编辑:王静审校:李瑞宁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运输管理》:体会运输发展,实践职业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一、课程简介《运输管理》是物流专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共40学时,2.5学分。本课程经历了8年的建设过程,旨在培养既能掌握运输相关的基本概念、知识和理论,又能进一步掌握运输管理和决策的方法、具有相应运输管理能力的人才。同时,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要素,通过思政教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运输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课程特点(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图像处理及印前设计》:挖掘色彩内涵,培养文化自信,弘扬印刷历史,培育工匠精神

一、课程介绍与知识架构《图文信息处理及复制》是面向印刷工程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信息处理与平面设计类专业课程,也是一门以相关设计方法、印前原理为基础,以典型工程系统为应用实例的核心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印前环节涉及的原理、工艺和技术,建立“什么是优秀的印刷品”和“我能做什么”的初步概念,了解该学科在理论和实践应用两方面的最新进展。本课程不仅涉及版式、平面设计等艺术类专业知识,也包括图像处理,媒体技术、颜色课程等工科知识体系,覆盖面较广。课程知识点关系图二、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贾馥茗老师在《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一书中提到:教育是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可见,这需要教师进行方法和模式的创新,通过专业教育和情感唤醒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并帮助他们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一)教学目标的升级改造首先对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改造,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什么”改为以学为中心的“学什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划分了六个方面,分别是:核心知识、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人性维度、志趣情怀以及学会学习等,并根据六个方面将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系统、能力训练以及素养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培养。根据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在课程中结合本课程艺、工结合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注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职业素养,并结合“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断提升育人水平。教学目标改造(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明确教学任务(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水环境学》:坚守科技匠心,勇担环保使命,践行科学精神

一、课程简介《水环境学》是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核心课程,也是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的院级课程思政精品课。本课程系统介绍了地下水环境的特点,教学内容包含地下水的赋存、地下水的补径排及其动态与均衡、地下水的渗流、地下水向井的稳定流和非稳定流、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管理评价和污染修复等六大知识内容模块,培养学生从地下水循环和地下水环境基本原理出发,理解地下水的储存、运移、补给、径流、排泄等特征及其动态与均衡,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并综合运用环境、水文、地理、生态等领域理论知识对地下水环境进行评价,为进一步从事环境方面研究和设计奠定基础。本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有肖瀚、李海明、孙佐辉三位老师。二、课程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掌握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浓度分布和迁移规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锻炼学生解决地下水环境污染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采用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并引入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养。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注重对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品质的塑造,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思政育人功能;充分发掘自然科学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战略定位,把专业知识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刻理解人水和谐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深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及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基本国策的认识,树立和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科学思维与职业素养的教育,提高专业技能,培养科学精神。(二)思政教育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辨与人文价值,处处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态环保理念。三、课程教学特色与创新(一)翻转课堂与专题讨论翻转课堂的主题设定为“家乡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和“家乡主要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及其防治对策”,要求学生选取家乡典型案例,分组详细调查研究并进行PPT汇报展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调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以传统板书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板书教学系统性、层次性、直观性、简洁性的优势,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效率高、方法灵活、手段多样的特点,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学生笔记利用外出实习机会,将授课地点从教室转移到秦皇岛北戴河和昌黎黄金海岸,现场讲授砂质海岸与基岩海岸海水入侵地下水模式和特征的不同以及防治对策,使学生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滨海地下水咸化的严重影响;将授课地点从教室转移到天津滨海新区北塘河口(潮白新河、蓟运河和永定新河共同出海口),现场讲授河口水流特性、泥沙输运演变规律以及修建防潮闸的意义;将授课地点从教室转移到天津北辰双口垃圾填埋场,与企业工程师现场对话,使学生理解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过程及防治对策;将授课地点从教室转移到国家海洋博物馆,通过工作人员现场讲解,使学生了解天津地区地质发展简史及地质环境变迁过程。2017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秦皇岛北戴河和昌黎黄金海岸调查实习2017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天津北辰双口垃圾填埋场参观学习2018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天津滨海新区北塘河口调查实习2018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国家海洋博物馆参观学习四、课程教学案例本课程绪论是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以绪论为例,在教学内容中以典型地下水污染和环境地质灾害案例为引领,准确为学生规划环境科学专业对于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学生明白防污治污、防灾减灾工作背后的科学问题是环境科学工作者应当坚决担负的职责和使命,使学生理解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推动全球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大力发展环境科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地位,建立专业自信;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所承担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目标,树立正能量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提高职业修养。同时把学科发展历程中涌现的知名专家学习和工作的奋斗历程及其对学科发展的重大贡献融入到绪论教学内容中,将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深深植入学生心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前辈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钻研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断为祖国建设、为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国际杰出水文地质学家、中国水文地质岩溶地质奠基人袁道先院士简介五、课程教学成效自课程思政开展以来,本课程教学大纲不断修订,目标与规划不断明确,思政育人元素不断挖掘,思政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学生满意度不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2019-2020学年和2020-2021学年麦可思教学质量管理平台课程教学问卷调查结果: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论文:六、结语从专业视野、课堂文化、学科建设等方面,充分挖掘专业课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专业课的思政教育主导优势,将专业知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渗透思政教育细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利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专业引导与价值教育的多重功能培养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从多重视角看待专业学习和国家发展,将个人学习与时代命运牢牢结合,在社会价值中融入个人价值,自觉把人生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真正从内心热爱本专业和本行业。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