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立】前沿93-【根性诗歌写作理论】评论专辑

诗歌阅读 2023-01-16


稿    约


“2020【独立】前沿”是【独立】新设的一个栏目,请朋友们来稿支持,尤其欢迎探索试验先锋作品,长诗、组诗、短诗、散文诗、诗剧、诗小说等皆可,行数在500行以内,附简介、相片一张、诗论随笔(诗歌感想、诗思)等,除以上纯文学作品外,也欢迎其它艺术种类中先锋的文字作品等类型,审编后先在微信上专栏推出,以后如征稿达到预期,将以纸质刊形式存档。
截稿时间:2022年12月31日前。
稿发邮箱:2077043901@qq.com
发星致谢!


    
 
在无序中,重构有序的诗歌现场/炽子
——对彝族诗人阿牛静木【根性诗歌写作理论专集】的读后随笔
有关阿木静牛根性写作理念的一点看法/孙谦
高亚斌的评语
易杉的评语
根性写作是汉语诗歌的纯正回归/西域
诗论千秋业,好自为之难/老象
根性写作,直指你的写作朝向与写作之魂/发星
——给阿牛静木兄弟一些话
让人有所启发的阿牛静木的《根性诗歌理论》/黑惹子喊


【独立】前沿93-【根性诗歌写作理论】评论专辑



阿牛静木:《夜行者》主编,著有《失落的马驹》《鬼斧集》《根性诗歌写作理论一阿牛静木文论集》等。





在无序中,重构有序的

诗歌现场

——对彝族诗人阿牛静木【根性诗歌写作理论专集】的读后随笔

 

·炽    子·

 

 

时间的胶囊,在频频释放能量,以地震、火山、洪水、高温、瘟疫等不同方式,不断地侵害着这颗浮游的蓝色生命之卵;该隐的刀锋,让我们目睹了战争、动荡、掠夺、戕害、饥饿和枯骨以及颓靡的经济;道德的灰烬,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贪婪、欺诈、凋零、紊乱、荒诞以及生存的撕裂;膨胀的欲望,让我们看见了深闺摆摊、满街叫嚣、满屏陷阱以及无良商家的投机钻营......但这些,只是现实环境和物质层面上的生存乱象。当这种生存乱象投映到精神层面上,就是倾斜的天空给全球心理上造成的担忧、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病态和失衡的心理以及被践踏的人格,还有落日的情结。毋庸置疑,我们的精神层面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撕裂,特别是在视频泛滥、文化异化、传统价值体系坍塌以及文字与诗歌正统精神面临悲剧命运的时下,想守护一片天空,想守护一个民族的根性,恐是难抵破竹抽薪的扰动和侵袭,甚至是吞噬。仰望天空,没有了蓝天白云;俯视大地,没有了绿荫鸟鸣;而内视和聆听自己,内心布满浮躁和不安的噪音,已经没有了远古的宁静。众多的人被欲望和饥渴摆布着,被快节奏的钟声敲打着,犹如生活在焦虑、烦躁的病房里。我们能超验地感觉到“阳光一直都在/但它在腐烂着”,这是这个时代共同的趋势性焦虑和担忧。

 

我们暂且抛开这生存的乱场和落日的情结,驭马说马,回看国内诗界。过去20多年来,国内诗坛一直处于无序和乱象之中。那些纷乱的流派和“草芥般的旗帜”,那些事物性诗歌(非生命性、非本源性诗歌)的深度泛滥,那些无方向感、无系统精神根系的趋利趋势性写作,那些沉浸于花草树木、咏山戏水,沉缅于个人情感、沉缅于“镜像、表象”仍喋喋不休、废话一箩筐还自我沉醉的写作,那些玩技巧、玩文字转换对接游戏以及对精神碎渣的随机性写作,还有“人人敲着键盘写诗、凭着关系发表”以至“屠家也在写诗”的乱象,再加上微信公众平台各立山头、以及“分行即是诗”的纷乱登场或烂场写作,致使大量稗莠装扮成花朵公然登场,使诗坛杂芜不堪,犹如什么都可以盛放的垃圾筒,诗歌应操守的品质和尊严被活活撕烂,诗歌正身被践踏得体无完肤,面目全非。

 

这,是一种批判,但不是全盘否定。完成对事物性诗歌写作、完成对咏山戏水的浅表性诗歌写作、完成对个人情感的沉缅式写作等方面的彻底割裂,而坚持以生命写作的诗人、坚持以“直指命运、存在和时间本质”写作的诗人,还是大有人在,只不过鼓乐齐天的喧嚣和沉醉的镜像掩盖了他们的声音。那些操守诗歌品质的诗人,他们一直在为诗歌的前景担忧,也不为外界扰动,他们躬耕前行,在回归根性的宁静中用生命在写作。是他们维护了诗歌的尊严,是他们呵护了诗歌的纯净。

 

遥看大西南,风景依然独好。《独立》民刊主编发星,是地域写作、根性写作的倡导者和力行者,也是地域写作坚定的“扛鼎者”。他在乱局中特立独行,一直默默着力于地域写作和根性写作(父性写作)。他既有地域诗歌写作理论的呈现与指引,也有诗歌文本的实际践行,他为地域写作、根性写作提供了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的文本指引。他从理论到诗歌文本,从诗歌文本到理论,真诚的回答了“诗何为、诗人何为”的根性问题,对诗界乱象起到了激浊扬清、固本正源的纠错作用,可谓是地域诗歌写作的铜质参照。他出入大西南密林,扎根彝族文化历史,以自己的理论和诗歌文本,召唤着地域诗歌写作的巨大前景,试图在无序中重构着有序的诗歌现场。他在地域写作、根性写作的高地,并未感到孤独和悲凉。他一手食下黑荞土豆,一手持着空谷幽兰,以飘扬的黑须和虎啸的身影,为地域写作、根性写作留下了王者临风的身姿和风范。

 

彝族诗人阿牛静木,深得发星老师地域写作、根性写作的衣钵。他有现代青年人的随性,但始终以地域写作、根性写作为案枕,有感而发,并以大量的诗歌理论和诗歌作品,为地域写作、根性写作提供了坚实支撑。他以羸弱却清亮的声音,廓清了地域写作、根性写作的边界,厘清了地域写作、根性写作的枝脉。他认为,诗歌是对族群精神向度的终极关怀,是对时间、生命、死亡、灵魂、救赎等根性问题的终极追问,他甚至认为“诗人就是祭司”,诗人在沟通神灵和对终极的追问中,应重构生命在场的“在位、正位精神”。他认定,诗歌是个体精神向精神原杯的回归与融合,诗人只有立足于“三根”(个人之根、民族之根、人类之根)这个不竭的写作源泉与滥觞,个体精神才能找到天空和泳池,才能找到回归的路径,并以灼升的姿态整合到精神光体中。他断定,“直指命运、存在和时间本质”这一宏大命题的写作方式现已被诗界乱象践踏。他主张,诗人的骨子里必须流淌本民族、本土传统优秀文化基因,要从个人到他人、再到人类大视野,形成诗人属于自己的内在精神根系。他批判,那些无根写作、精神碎渣的随机性写作和没有精神体系支撑的碎片写作。他倡导,把个体的命运上升到整个人类命运的高度,架构自己独立的精神体系,如此,诗歌才能成为人类的精神指标。他认为,诗是一种召唤的力量,是对此在经验与超验精神力量的召唤,而地域写作、根性写作,让诗歌具备了这种普世性。他认为,诗歌是“现代人性诗意修复”的精神指归,诗人要以试图对接和重建“诗歌与光明事物之间的联系”为已任。他还认为,天地自有法则,万物富有灵性;当今,人与万物最原始的关系已遭到了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几近微妙,诗人应成为最后的祭司,应与天地沟通、与神灵沟通。

 

万物在序、万物有灵,万物在神祇上运行,以灵通灵,诗人是当今时代最后的祭司,他承担着沟通三界、沟通三种时间的职责。“诗人何为/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里,他走遍大地(去造访万能的神袛)”(荷尔德林)。诗是对人性的诗意修复,只有聆听来自天空的声音,圣谕才能抵临屋檐,在圣谕的指引下,我们才能抵达家园。如果我们带着这些思考,沿着这样一个思维,去解读阿牛静木的根性诗歌写作理论专集,无疑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他的诗论专集,集固本、正源、中肯、批判、培元等为一体,为根性写作提供了一种严谨而宽泛的诗作指引。阅后让人能打破蛋壳、打破思维的半径,甚至打破宇宙墙,求得写作的指归与光芒的照拂。

 

再此,我还想赘述一段,就算是读完阿牛静木根性写作诗论专集后的一点随想。纵看中国历代诗人,不是贬谪隐居,沉迷山水,就是沉迷故友酒情,像屈原《离骚》《天问》等触及时间、存在、命运和灵魂指归的旷达写作者有几人。当今的汉语诗歌,深受历代文人咏山戏水、花草树木、个人情感以及“诗言志”(老黄历)的偏面诱导,致使母语诗歌已经出现败落和颓靡的一面。仅看中西方绘画雕塑史,西方以人文绘画雕塑为主,它直接接入的生命、精神与灵魂等本源的一面,而历来的国画以山水和梅兰竹菊为主,以物品映射人品,接入的却是个人情趣和闲情逸致,大多表现出强权下的规避与隐忍,其中的指向并非本源或不完全是本源。再横看当前国内诗界,唯有大西南的根性写作、大西北的神性写作,呈现出截然不同于主流文化流俗的生命诗歌的正流,这方面已出现了彝族诗人集群、庞大的藏族诗人阵营以及回族、撒拉族等边缘少数民族诗人群体。他们敏感地感受到了当今的文化异化和精神撕裂。因而,他们从民族哲学、宇宙学、传统审美学、核心价值学等出发,坚持地域写作、根性写作,其中汇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民族历史、原始宗教和巫术祭祀等元素。他们的出现,使史诗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可能。但在现实层面上看,主流文化对这些边缘文化一直持有排斥、偏见甚至是歧视,更没有对此给予认可或重视,但他们的诗歌,的确代表了国内诗歌的正流,我坚信,这种迹象不但不会削弱,而且会越来越明显。

 

圣谕的天空,永恒在闪烁,永恒在昭示。我们必须与时间对话,与自身对话,与万物的神性与圣明的事物对话。诗歌不是坦克,但地域写作、根性写作的提出和践行,定能给大地带来诗歌的圣谕,带来诗坛的绿意与葱茏。众多的诗人,一定会在这样一种共同的认同感上,产生强烈共鸣,并会站到地域写作、根性写作的旗下。这不仅是期望。

 

是为彝族诗人阿牛静木根性诗歌写作诗论专集的随想。

 

炽子:60后,当代撒拉族代表诗人之一,居青海。


 


有关阿木静牛根性写作理念的一点看法


·孙    谦·

 

 

彝族青年学子阿木静牛提出的有关根性写作的理念,在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根据具体的诗歌写作事例,通过根性这个词汇的原初含义、广延含义和最近含义,作了系统的探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建构。根性写作的理念可以看作是地域写作理念的发展和延伸。根性写作的提出,对我们这样一个以变动、速度和流散为潮流的时代来说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其主旨在于唤醒一种价值的回归,试图对当下在都市化的社会里越来越失去根基的诗歌写作做出一种反拨。

 

阿木静牛在《根性写作及几点说明》表述了他认为的根性写作的基本准则或要素,其中第一点“主体在场的根性写作”,这个论点有点类似于张承志的文明内部发言的意味,就是说一个文明社群的主体,自己来表明自己存在的立场、方式和信念,以及它对世界的理解和行动的方式,而非其它外在于这个群体内部的任何代言。在阿木静牛这儿的意思是,地处彝族的诗人就应该写自己体验的生活,而不是去写其它隔离的于己,于己生存生活不相关的东西,这个理念延展到其它族群也是如此。他认为脱离母文化的高蹈式的写作,是无效和虚假的,是主体缺席的,而一个写作者的主体应当立足于自己生活的地域和所属的文化范畴。这个定义符合特定的写作人群的现实,可以说他根据自己和与自己同处的社会层面类群的写作者的共同框架和基准,呼唤一种基于土地伦理、祖先情怀和神灵皈依的写作。

 

阿木静牛以树根的比喻表述诗歌写作最有效的方式是接地气的方式,树根是如此这般地,在一个地界向有限的四周和深处扎牢,紧紧抓住这块泥土,向上塑造自己的形象,由此引申到的人就是从出生到死亡,从性爱到娱乐,从风习到信仰全部包容在这个地界上,这样种种有关地理与文化、历史与现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均系于写作者自身立足的空间。诗歌写作的目标便被定位在自然人和作为文化历史的自然,自然的存在就与具体的写作者的主体存在,以及写作的题材,技艺和形式融合为一个统一体。这个概念至少直接、明确的阐明了一种预设的空间诗学,这里所表述的状态,相对于社会的变动不羁,而指涉空间上的相对固定和稳定,想象的空间、象征的空间都在一个稳固的个人空间探索和回应。在此引用《空间的诗学》作者加斯东·巴什拉的一段话“我越是善于把世界缩影化,我就越能占有世界。空间不在任何地方,它就在我们的心中”。

 

世界的趋势和影响正降临到每一个角落,这是每一个写作者受到启发的所在,引用大地的力量、热情、人性和神性的话语,去洞察,去捕捉知觉,每个诗人的写作都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对于每个不知身在何处的写作者来说,都该在写作中回到他自己。希望阿木静牛的根性写作探索有更加深入的进展,并寄望于他能以具体的个案作为跟踪目标,写出田野考察式的根性写作的诗学论文。


2022年3月31日

 

孙谦:50后,当代回族代表诗人之一,现居浙江。

 


年轻的彝族诗人阿牛静木所极力倡导的根性写作,无论其理论是如何包罗万象和斑斓驳杂、其写作宏图或文学野心是如何博大开阔,也无论其中羼杂了多么令人目眩的现代性与现代主义色彩,但其底色却是单纯的、明朗的,那就是基于边缘的、非主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这是一个纯粹诗意的所在,它的后面是那片苍茫辽阔、浑然敦厚的土地,是有着众多神祇所驻守的峰峦高耸,是奔如泉涌的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以此作为永恒的写作之根,这一群体的诗人们在诗与思、传统与现代、自我与他者之间,展开了一个不断理论延伸的诗学命题。也许,根性写作只是在为漂泊无依、进退失据的现代人的写作提供一种退路,即从现代性的前沿撤退,回到民族文化的原始记忆,回到母语的最初冲动,回到人类的天真未辟的纯真生命状态。根深则叶茂,叶茂则果繁,一切理论都需要创作来作为实证,一旦有了累累的果实,就会为根性写作提供无可辩驳的证词。

 

——高亚斌,文学博士,就职于兰州交通大学,在《文艺理论与批评》《诗探索》《文艺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有散文、诗歌千首(篇)见于《青年作家》《中国诗歌》《星星》等刊。

 

 

在阿牛静木如木如牛般的思想中表现出的是基于地域性即根性的文学骨力和文化视力。整体性的视角和哲学架构的思维,又能在当下文本的动态美学中,去深究某种个人化的“文学概念”。排山倒海的诗学排序,仿佛一个文字的长跑英雄。他几乎想把写作置于某种信仰死角的决心,他几乎想把写作推下思想深渊的耐心。建构和解构,在自我思想的惊喜中,阿牛静木悍然确立了自我废墟的价值宏钟。然而当代汉语写作现场的观念纠纷和价值博弈,正在撼动文学思潮的汹涌起伏。文学革命的边界和内涵,在新时代的魔幻烟云中,正在发生质的变革。如何处理好野心与现实的关联,如何处理好写作与世界的关系,仅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需要更大胸怀与多元文明的真诚对话,以及艰苦卓绝的民族性自由境地的拓展,以及地域在文化和审美朝向可能性和未来性上成为写作内力的美学自觉。这样,阿牛静木努力写下的这些铜血黑虎般的文字是有力的。山鹰盘旋,林海澎湃,愿我们立足生养我们自己的这片黑黑的土地,也会蓬勃地生养出如土地般苦难而敦厚诗歌!

 

——易杉,诗人,诗评人,《圭臬》主编。

 

根性写作是汉语诗歌的

纯正回归

 

·西    域·

 

 

大疫之中,近处的人事与面孔,皆成莫衷一是,纡郁难释。而远处,撕裂的风景与正邪颠倒的战火,亦让人狼顾麕惊,又惙怛伤悴。当峭寒叆叇的春风再一次来临封闭的山河与阛阓,桃花春涨,不见渔篙,野渡无人,扁舟泛泛。文学,又一次也走入了死水泥塘。

 

在似乎一片无声的哀鸿之中,读到了大凉山青年诗人阿牛静木的根性写作诗歌理论,大有从昏聩世俗的牢笼中刺进来一束光亮之感。

 

阿牛静木是民刊《夜行者》的主编,印象中,这本由发星《独立》延伸出来的诗歌民刊差不多也快诞生2年多了吧,不论是《夜行者》,还是《大荒》《此岸》,它们围绕着《独立》共同构成了彝民族长盛不衰的地域诗歌血脉。

 

有众多浩如烟海的毕摩经籍和创世史诗、英雄史诗、抒情长诗、叙事长诗,以及闪现着智慧光芒的尔比尔吉谚语、种类众多的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彝族传统文化,至今仍然滋养着这个民族,也润育了阿牛静木这样的后继者,他的“根性文化”既是“未完全被现代科技割裂处于异化状态的文化或原生的各民族文化”,又是“具有根性、独立探索精神,保持民间立场的写作”,用他的话说,“根性写作”不同于以往的“简单的用现代汉语加几个具有母文化特色的意象诗歌写作任何单向性写作”和“脱离母文化虚无缥缈的高蹈写作”,而是“依托母族文化(用现代汉文表达)再借鉴西方表达技巧的新诗歌语体”。我注意到阿牛静木为此做了大量的理论准备,包括“根性写作如何本地现场经验化处理”“根性写作能量场”“根性写作的文化引伸义”“根性写作的诗与思”“根性写作诗人”,以及“几种无效的根性写作”等,可谓探赜索隐,功不唐捐。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我认为,根性写作是汉语诗歌的纯正回归。我相信阿牛静木孜孜矻矻的写作精神,必将带来丰腴的收获与真正充实的人生。

 

西域:原籍湖北省十堰市,70后作家,诗人。

 


诗论千秋业,好自为之难

 

·老    象·

 

 

1

 

西昌大凉山,是否可视为滋养华语现代诗的一片圣域?那一带的盛茂风光,那片汉彝混居之地,一拨又一拨诗人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为当代华语诗场奉献的诗星,密密麻麻地闪闪烁烁,乃至形成了一个堪比“造山运动”的彝族现代诗群,岂不神奇?!那片地域众多冒头露脸的汉族诗才,至今仍然强力影响着当今华语诗界。以至于驻守于斯踞虎盘龙的诗侠发星,倡导“地域诗写”已二十多年,日益盛茂,不断引发出其他边缘民族的诗星闪射出华语现代诗的辉光!独立边缘的原始根脉、原生性格、原发性力、原在性能,生发出如此的诗写奇观,足够与中心与主流诗派-诗群-诗团-诗伙对峙,自行演绎令人惊异的华语现代诗风光!那么,因“地域诗写”的倡导而开放出朵朵奇葩,这种现象表明了什么呢?

 

2

 

区别于若干只擅诗写或仅擅论评者,一位华语现代诗人之诗写与诗论并举,双管并能,尤其在诗人-诗论人的层出不穷特出显现,在老象的阅读印象中就有阿索拉毅、麦吉作体、沙辉、黑惹子喊、阿牛静木等诗场健儿,包括一度催风鼓浪的XX,似乎赫然形成一种诗写与诗论并重的现代诗统,其势向大可启一代新风;这种难得的的诗史事象,不该被置忘;至少在心底,要为其葆有掺杂痛感而随时可期的激狂冲动。幸好这一诗统之源头,仍在大胡子发星胸中涌流不息。

 

3

 

以诗为业,以梦为马形成标识,事件与人物都足以进入当代诗史,包括盛极一时的“XX”一朝梦碎的肥皂泡;何妨试问:人们对始终在地平线诱惑闪烁的主义天堂,都可一再容忍其虚妄,于今仍不乏口是心非信誓旦旦的追随;那么,对某些年轻人以梦为马遊戏诗学,即便再虚幻,不过人皆难免的个人名利之心作祟,虽有点儿过份,也当抱以宽容心吧?再退一步想,那狂烈野火喷发的不息冲击力,难道没有难得的可贵精神隐含其中?一个大的诗场事件,既有万千因缘聚合,如若仅仅以好与坏作两分法的取舍,多么辩证却又多么简单。老象如此说,未必在充当什么事后诸葛的角色,正如亦不能在并无把握的当时推波助澜。不过是多年混迹当代诗场、好歹练出一点儿“复眼”似的功夫,看任一诗人诗事,力求多几个角度观察同一个对象,而不欲轻易人云亦云而已。

 

4

 

发星老友发来阿牛静木的根性理论专集,望我能“说上几句,批评与指正”,意在“年轻人新诗思需要鼓励与批评”。  老象一介庸夫,孰料玩文学批评与诗学理论竟然已40余年;按理为阿牛静木美言一番,举手之间而已。何况自忖一向关注后学,愿为助力。不过,吾近年深感话语批评征伐精神领地之锋利,丝毫不逊于刀-枪-剑-戟,其轰击对境毁坏对象之有效性如同洗脑,亦强势于现代远程导弹针对既定目标的精准打击。故每每于阅读中敬惧于言语论说,论评低诗潮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心而今更甚,因此以“下笔须作千秋想”自警;近年更痛切反审自心“好为人师”之过失!遂发一座右铭“愿开风气不为师”;乃自省而今已入速朽之年,文艺论评成绩不多,问题不少。吾为何言“愿开”而不敢“但开”?于此“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入其大黑暗大机遇并存之浩漫时段,遥望龚自珍前贤“但开风气”之项背,那就以追随者之一,发愿参与吧。故此对阿牛静木,欣赏其志其运作才力之余,姑且以“好自为之”祝福吧。虽只四字,因其深感求学而未必所愿的教训之痛切,隐含其中颇可供养后来人咀嚼,不难甘苦自知也。

 

5

 

不妨于此,闲叨一个不无严肃的诗理论辨识问题:诗学与诗评,两者的共与不共。

 

诗学与诗评,其共性在遵循理性论说原理,遵守逻辑推理规范,使用概念得当,采用术语准确,概念与术语两者异名同指,都须得当与准确。这是论文书写起码的要求。所谓得当,当指符合“诗业”所需,即诗域专业性要求;所谓准确,是指其定义清楚明白,不能模糊游移。诗学与诗评即凭此,与诗写(写作诗歌)相区别。

 

若依这起码的标准,当今许多诗论便显得可疑。例如老象认真研读过XX,全然是感性化的人物叙事,并无任何理性的论述,也找不到任何一个诗学观点;这样的文本独一无二,特具原创性,但要说是它是诗评论文,便很难获得学理认同。至于那些连起码标准也不具备,比如概念不明、逻辑不通,观点相互矛盾的文字,它们的作者实在需要的就是不断训练自己,首先克服这一类论文表达的硬伤,补足论文写作的功底基础。这里不妨再度重复1996年我从北大钱理群先生口中听来的五个评判标准:1、一家之言;2、言之成理;3、自圆其说;4、胡说八道;5、人云亦云。一家之言是作学问的最高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连钱先生也谦逊地说自己未必能够实现;但是言之成理是完全可以努力做到的;退一步,即便所说的观点与见解出格,很难获得认可,自己能够自圆其说也还算是不错的;至于胡说八道为什么比人云亦云还高一格档次,那是因为胡说八道来自胡思乱想的思维方式,其中说不定有出人意外甚至天马行空的东东;虽然绝大多数人终究不过是胡说八道而已。表明只有钱先生那样的教师并且还须在那样的年代,才会提出这样的标准。换一个时期换一泼人,可能就只要求照抄现成的标准答案,而人云亦云者则通行无阻了;或者换一个地方,就像当年的我从教的学院,相当多的学生连人云亦云也做不到。为什么呢?就是那一些当年扩大招生进入高校的学生,差不多连要求初中生能达标的听-说-读-写四大基础也不会!一篇作文交上来,一眼扫去只见错别字且不说,那句子就处处别扭读不通。我曾经遇到过接连四次开卷考试俱不及格的学生,最后干脆把答案告诉他两人,还是不会!这种人云亦云也拉不动的虽是极端个案,其余那些所谓作业有好得到哪里去?面对这样的体制教育苦果,只得在“人云亦云”之下,再加一个标准:“猪拉狗扯”,统统判40分以下。

 

话似乎说得远了些,而一旦涉及写作基础,就怎么也绕不过去,直到自己解决基础问题为止。这也是老象近些年研讨“基础诗学”的体会之一。基础诗学理论为当今诗界漠视,当前诗场的理论-评论的言说乱象,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切实的解决。比喻的说,就像现代科技漠视了基础研究,便难以自造高科技“芯片”一样。

 

这篇小文不宜介绍“基础诗学”。咱还是回到诗学与诗评的区别上来。两者距离之远,中间还有一个“诗论”环节,三者之不共,明显在诗学是诗域中最高的理论形态,在严格的意义上,非有系统性乃至体系化而特出的理论构建,不会称“诗学”。这种学术标准看似来自学院派,不过是遵循了亚里士多德以来多有“诗论”而罕称“诗学”的惯例而已。理论构建而成体系之不易,连被推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究竟有无明显的理论体系?也引发疑问。学问渊宏博识强记的钱先生则始终值守自知之明,绝不以“大师”自许。这或许是当今时代已然崛起的新一代学院评论家,不论年轻或已不年轻,已然达数十上百位,阵营不可谓不强大,不少个体如赵思运、张德明、吴投文等成果斐然,却为何罕见有人自称已有“诗学”?甚至连降格式的称“XX写作”也少?周伦佑2012年在福建漳州十大现代诗流派研讨会上明白声言:当今中国诗界只见诗评家,少见诗论家,真正成体系构建的诗学理论家,只他与陈仲义,一二人而已。这话是否太过极端暂且不论,但的确切中当今诗学理论界的短板而振聋发聩,老象是暗暗认同的。“诗学理论”层级在一般“诗论”之上,如大诗人艾青的名著,只以《诗论》名之。“诗评”多为大路货,比“诗论”层级更低,是其基本不要求一定要有独立或独特见解。而“诗论”,起码有一个标准,必须有自己独立或独特的观点。这一条意味着不拾人牙慧,动不动引经据典,或发“正如XXX所说”的老生常谈。试问:全凭自家独创而形成毫无他者投影的诗想观点——非想当然的“口号”,真的会多么?任你聪明绝顶,自恃甚高,哪句话意思前人没有说过?这话出自歌德,可见其深知“独创”思想(诗想)之难!而称“诗学理论”,其要求岂止于此。即便在民间降低学理性,不必谈诗学重抽象概括普遍的规律性、条分缕析以理论述使之系统的严瑾。若仅靠天赋与愿想,而不探寻古往今来各种理论矿脉,同时对各种诗写现象深思熟虑,要形成自家与众不同的诗想,谈何容易。

 

而“诗评”,不过是应对具体的人或作品,文体形态多偏重感性,能讲究个性当然不错,即便浮在表皮言说,似乎也无不可。从写法上看,诗评还可夹叙夹议,随性而为,信马由缰随意走笔;这种写法,是诗评家的优势,好自为之可也。

 

6

 

当今诗学理论家,吾独推蓝非非。乃是其诗学理论的原创性——非仅仅独创!是其决无模仿毫无因袭。具系统性——本体论-主体论-思维论-方法论-语言观一应完备成体系性机体,成就“一家学说〞之独特;其超前性与超越性——超前,是向未来领跑;超越,是向高维-超维乃至N维空间升华;其理论话语的流畅清白,运思逻辑的清晰,概念术语的精准,语句含意表述的精当,都令人惊叹;几十年过去,其诗想不仅不过时,于当今垃圾泛滥的诗场,反而显得倍加光彩,熠熠生辉!蓝非非理论人格姿态的默守自信,也令人暗暗称许;在此不妨套用周伦佑兄的说法:当今真能折服老象的诗学理论家,一二人而已。本文只应对诗界,故仅就诗学角度顺便一提蓝非非诗学理论,不涉及蓝马的前文化-超文化理论,那已经大大地超越诗学系统了。

 

2022年3月29日即兴

 

老象:40后,诗歌批评家,著有【中国低诗歌】等诗论专著。

 


根性写作,直指你的写作朝向与写作之魂

——给阿牛静木兄弟一些话

 

·发    星·

 

 

静木兄弟提出根性写作是在2019年12月27日,到现在已经两年多,在这两年中他完成相关诗思随笔7万多字,这很让我吃惊与高兴,吃惊是他在生活难艰的生存环境中,依然建构自已的诗歌梦想,并在原创诗学上提出自已的创造想法,并不断去修正与更新它,使之渐渐丰满起来,成为一个边缘原创诗学理论的探索者,虽然目前略显粗质,但其原生的许多想法,充满着燃烧的诗思活力,给人启发与影响,这就够了;它是大凉山这块神奇诗地新的诗学原创之一,根性写作是原发星提出的“地域诗歌写作”的延伸与新展,它直指你写作的朝向与写作之魂,它显明任何写作如果没有朝向与魂根都是没有意义与效果的,知道我们从何处来,现在在做什么,要到何处去,这永恒的生命命题在写作上同样通用,根性写作是从彝人之根出发,我们跳出这个根,换做其它民族,一样通用,它在写作理论上点明写作的精神家园、灵魂依居之所就是根性、血缘连接性,也可说是传承性与延脉性;树有根,其树可大,林有根,其林储巨水可防枯,灵有根,来去自有法相,诗有根,脉血显痕,母父亲缘,一目了然。写作之根的确立,其实是写作之魂的确立与不断修磨,一生不长,建其诗志之向,力全为之,其一生义实湿不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降的现代诗,一切有重要影响的民刊皆是一批诗文本与诗理论双枪手与自编民刊在搅动惊天诗潮(【非非】【汉诗】【巴蜀现代诗群】等),这个由诗人的诗(诗文本)文(文论、评论)民刊(自办、流派或群体性质)一体的创造性现象,成为第三代诗人崛起最有力的诗文与传播支撑,也是诗人作为个体创造者在写作上的丰富性与延伸性的一个成功模式,他们由流派(群体)--自办民刊这种形式整合,然后创造了第三代诗人的辉煌之一,这种模式创造的现场其实是诗自由本体创造的现场,草莽性与民间精英合流,流派与群体碰撞与升腾,产生并构成诗歌自由创造空间的丰富性与自然性,这种模式后来被新世纪后四川在全国最有影响的三大民刊【非非】(体制外写作、介入写作)【存在】(存在诗学)【独立】(地域诗歌写作)等延血着,并有了新的探索。阿牛静木2019年10月创办民刊【夜行者】,后不久提出“根性写作”,其实是在延血以上的这种民间诗歌界的优良创造传统,当然,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时代语境给出的诗歌环境已不是从前,所以写作的难度与理论诗思一样都比从前更具有了多重难度与挑战性,粟老语:“有理想的人在什么时代都有理想,无理想的人在什么时代都没有理想”,不管什么时代,这句话依然长期有效。静木兄弟要做的还很多,他刚出发,前方路远,期待更好。

 

2022.3.30普格双乳山下


 


让人有所启发的阿牛静木的《根性诗歌理论》

 

·黑惹子喊·

 

 

通过发星兄的转发,几年前我就开始关注了阿牛静木的“根性诗歌理论“,但断断续续、零零散散。这次,发星兄发来的阿牛静木所著的电子版本《根性诗歌理论》专辑,已具连贯和整体性了。从理论上来讲,没有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文化也是,文学亦然,诗歌也不例外。

 

江河没有了源头,就意味着断流、枯竭。流水有了源头后,不断地汇集成流,才能成为波澜壮阔的大江大河,最后流入大海。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如此,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也如此。树木没有了根本,就意味着干枯、倒伏。树木有了根本后,不断地吸收营养、水份、阳光,才能成长为枝繁叶茂、蔚为壮观的参天大树。针对不同门类的理论有所侧重,但理论总是相通。

 

阿牛静木的《根性诗歌理论》,从“根性”的语词、概念、定义、性质,提出“根性”诗歌理论。从源头到流经,从传统到当代,从外形到内核,结合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的思考、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诗歌美学,实属难能可贵。

 

文学艺术的境界,最终的落脚点,是在一定的内容和形式的蕴含和表现中,不是实用的存在性,而是具有审美性,也就是接近于英国美学名著《艺术》的作者克莱夫•贝尔所说的具有审美情感的“有意味的形式”。有如徐悲鸿画的奔驰的骏马不能骑游远方,但能给人以精神和力量。有如达芬奇画笔下的蒙娜丽莎不能谈情言欢,但神秘的表情能给人以迷人的想象。


阿牛静木的《根性诗歌理论》专辑中,这个“根性”从诗歌的角度切入,但不是封闭狭隘的,而是开放广义的。因此,具有无限的探索性和可能性。我想阿牛静木的这个《根性诗歌理论》专辑,至少来说,对诗歌的创作者和诗歌理论的探讨者的我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从这个角度讲,不仅具有根性,也具有诗性和哲性。

 

一种思想理论的形成,像一位少女的体态的不断丰满的变化过程,也像一位思想理论家在思考、实践与总结中不断的丰富成熟。希望年轻的阿牛静木,执著和坚守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究,不断地继承传统、吸收外来,开拓创新,来不断地丰富根性诗歌理论和根性诗歌创作。

 

2022.03.28策某尔库

 

黑惹子喊:70后,彝族知名诗人、评论家、译者,现居四川大凉山盐源。

 

附:【阿牛静木——根性诗歌写作理论选】

 

 

一、根性写作小词典

 

1、“根性”:根本,本质,最初的感觉。

 

2、“根性文化”:未完全被现代科技割裂处于异化状态的文化或原生的各民族文化。

 

3、“根性写作”:依托母族文化(用现代汉文表达)再借鉴西方表达技巧的新诗歌语体,他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单向性写作:①简单的用现代汉语加几个具有母文化特色的意象诗歌写作。②脱离母文化虚无缥缈的高蹈写作。简而言之,就是人主体的不再场的虚空写作。

 

4、“根性写作诗人”:具有根性、独立探索精神,保持民间立场的写作者。

 

5、“根性写作词条”:‘树’状型、性爱、立根、坚守、救赎,不是先锋写作他只是“根性写作”就像诗就是诗不是其它。

 

6、“本源说”:根性上开出的花朵,或延伸,世间万物有生命之物无不是由根性而生,随根性而灭,就像我是阿牛家族的第十七代子孙,我的祖父叫阿牛阿史,我的族母叫阿色比罗,我的父亲叫阿牛伍达,我母亲叫马海万甲,而我叫阿牛静木。

 

7、“性”:‘性’存在着诗写的一切意义。

 

8、“性灵说”:根性写作反对一切僵硬化,机械化,公式化,无生气的苍白写作,倡导存在现场写作,回到人之本义,进行人性最本真的写作。

 

9、“性感说”:真实可感的存在物,当我站在这片土地上是踏实的,稳重的,没有悬空感,就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10、“性爱说”:生命的本源,就像念不完的彝经,爱经,让人迷醉其中。我用一生的时间只为了打开你的黑门。

 

11、“性力说”:这种力不一定要表现在外部词组上,可以是词素与词素,音律上的节奏感。

 

12、“性根说”:‘根’一切从这里开始,最终还是在这里结束,恋根,迷根,守根,共创共生。

 

13、“‘树’状型诗写理念”:根性写作就像一颗树,根部深入越深,枝叶就越茂密,花就开得越灿烂,果子就越香甜。

 

14、“‘树’状型之三种存在状态”:①我个人之根,②民族之根,③人类之根,也就是‘树’状存在理念,一层一层相互叠加,最后在某处相互交汇,形成一个生命的原始爆发点,又回到根性,周而复始,这就是根性写作的三种存在生命状态。

 

15、“‘树’状型之诗技巧”:丰收过后农民都会给果树进行一次修枝活动,以确保来年枝繁叶茂,而根性写作提倡诗人也是这样勤勤恳恳的手艺人。(不做强求,并不是所有的树都需要修枝)

 

16、“‘树’状型之个人本位”:两者互相体现的过程,唯有‘此在’才能体现出‘存在’。

 

17、‘树’状型之写作资源”:树根经雨露滋润灌溉才能长得结实,粗壮,而史前文化’‘神话’‘书面或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史诗’‘经词’各地域文化等就是根性写作的取之不尽的资源。

 

18、“‘树’状型之语言古朴之美”:树根深入大地生殖力最强盛之地,吸尽大地之经华,必然伴有泥土特质。

 

19、“‘树’状型之荒野美学”:荒野,野生野长,粗粝,自生自灭,一种未经过现代科技处理过的原生性写作,正所谓生活在别处,有点悲凉,顿悟的意思,但又符合一个自然人正常机能结构审美范畴,这么说并不代表荒野美学就是诗,她只是诗人或作家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瞬间生命体验活动而已。

 

20、“‘树’状型之语言痛经美”:痛经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女孩走向成熟的标志。树乃高山之物,风吹雨打,饱经风霜,后能屹立群山之巅,而根性提倡有痛感,深度的写作。

 

21、“‘树’状型之三根”:(新)生命源。

 

22、“‘树’状型之空间诗学”:何为根性写作空间诗学?简单的说就是‘三根’的集汇点。意识,认知……从这里开始,生命在这里重新被发现。

 

23、“‘树’状型之巫性神幻之美”:巫性神幻是三根的近邻,是人最初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方式。

 

24、“根性写作语言”:自动无意识下的灵直觉创造写作,不刻意去打磨技巧,更多的时候诗写直指人性精神饱满度,自然流露,就像山间里的泉水。

 

25、“根性写作的的特点”:敢于冒犯,打破陈规,深入到语言思想的绝境之地,进行无禁区的存在写作,可以是题材、修辞、文本形式等。

 

26、“语意”:根性写作强调词意的还原,但只做强调。

 

27、“语感”:第一灵直觉,官能可以交响互替。

 

28、“意识”:母(父)源意识、元意识、根性意识、人类学意识、民族学意识、哲学意识……。

 

29、“根性写作的立场”:只有永远的艺术,没有绝对的权威,根性写作拒绝一切违背诗歌艺术的外在荣誉,不以任何人,任何刊物作为诗歌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

 

30、根性写作担当意识”:根性写作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生命状态,说明你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所思有所想,你这个人还是湿润着的,饱满着的,所以根性写作拒绝虚无,或就是重塑一种诗性的当代担当意识。

 

31、“根性写作的精神向度”:写作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官,慢慢向外打开,形成一种大宇宙观,诗写的大气(磁)场,由内而外,立于根又向四面开展,诗人的骨子必须流淌着本民族,本国传统优秀文化基因、个人到他人再到人类大视野,从而形成一种自己的内在精神气质,避免陷入文化的浅滩区,在自己的小情小爱中喋喋不休。

 

32、“根性写作的六大尺度”:①、他必须是一种全新的诗歌语体。②、存在着的生命表达。③、无功利性的超然写作。④、拒绝的姿态;拒绝一切无关于诗歌艺术的外在荣誉,拒绝与任何虚空写作价值体系或第三方鬼混,产生暧昧不清的关系。⑤、永远的民间立场。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保持人格的独立性,在诗歌写作中获得绝对的自由。

 

33、“根性写作内外两种存在形式”:具体来说,根性写作不是狭隘的指向某种写作,她不反对任何形式诗歌写作,比如陷入无聊的口语等之争中去,她反而鼓励更多诗歌形式的存在,只要是存在之思即符合根性写作,但根性写作也要警惕那些人神合离虚假的,病态式的写作;这种比下边这种应该要抽象一些,表现的不是那么的明显,不易察觉,言说上表现得极端一些,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世界。第二种也就是外部存在形式就非常明显了,诗中常常会出现某个地方辨识度极高的意象符号,如毕摩、鹰、南高原、青稞、雪莲等等,这么说并非此种写作就有问题,相反很多诗人已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如彝族汉语诗人群,藏族汉语诗人群等。

 

34、“现代科技下人性的诗意修复”  :今天,大家都忙于追求物质生活,没过多的时间关注下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那么的微妙,灵魂在生活中常常是缺席的,病态、焦虑、异化、荒诞……充斥着现实生活,很多人没有信仰,被欲望摆弄着,内心再也没了远古时期的宁静,而根性写作试图打通现代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纽带,进行‘此在’与‘存在’诗写,比如中国的诸子、魏晋、古希腊等人类思想黄金时代。

 

35、“根性写作思想”:根性写作思想不等于人类本元性思想,他只是人类本元性思想在‘此在’个体上展开并发生的效应,他只是一种诗想方式,不是概念。

 

36、“根性写作的意义”:我们清楚新诗是全盘西化时的产物,所以带有很多西方的文化特质,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摆脱此种语境写作,其次作为彝族及边缘少数民族文化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彝族和中国境内的其他民族一样崇尚万物有灵,但在一体化的进程中,人与万物最原始的关系遭到了破坏,诗人成为了最后的巫者,走上了献祭的道路,如同里尔克这位大师,在西方价值崩溃以后,和其他德语诗人一样试途通过灵一物进行精神的自我救赎,这在荷尔德林身上更加的明显,所以读他们的作品诗义感是极强的,上帝死了过后这是西方大师们普遍采取的行为。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种信仰,之所以今天我们还活着,我还在写这几个字就是我们还有种信仰,一种我们赖以生存的价值元,可以这样说里尔克就是在他自己的那种根性宿命感下达到了诗学的另一个巅峰,所以说根性写作无论是对于诗歌写作本身还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都异常的重要了。

 

37、“根性写作的史诗情结”:这里史诗不是特指,而是一种‘天问’式的精神史诗巨著的泛指,或严肃写作。根性写作拒绝一切低俗、插科打诨、无担当的快餐式文化写作,尤其在今天这样的消费时代。

 

20191227

整合·大凉山西昌


二、根性写作如何本地现场经验化处理

 

我们清楚,一首好诗,是要满足多个条件的,其中的技巧、语感、语义……这些较为明显的构成要素首先都会成为一种现实被第二方所接收,这不仅仅是诗歌本身的自然性,也是人身上某些机能的必然性。如何写出一首好诗?毫无疑问,就我个人而言就是大量的阅读,这是基础,兰波的“通灵论”恐怕也和大量阅读,诗写有关。那么如何去阅读?:我身边有这样一位朋友,他呢平时也喜欢阅读,也偶尔写诗,尤其阅读一些西方大师的作品,但后来他渐渐失望了,对西方,对现代诗,“现代诗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他自己说的。我颇为不解,后在QQ空间翻找读了些,阅读后我不敢说什么,更谈不上指点什么,我自己都还在学徒期,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他的写作是有问题的,下边我就结合我朋友的例子粗浅的谈谈“彝族汉诗”如何现场经验化处理。

 

1、意    

 

首先一首诗中意象是十分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古人在意象选用方面就特别的讲究,几乎古代诗歌大师些都是意象使用高手,尤其中国古代关于意象的专著也非常多,这里不再一一举例,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见,意象在诗中的运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诗人所面临一大问题,也是一首诗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话不多说,回到本文:“彝族汉诗”如何进行现场经验化处理之‘意象’的使用。

 

a、意象使用的就近原则。何为“彝族汉诗”?前边专文谈论过,不再重复,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彝民族世代生活在祖国的大西南,而这里连绵群山起伏,形成了特地的地域文化,所以在诗歌写作中意象要使用你熟悉的,贴近你生活的,比如我生活在四川大凉山,平时很少见到大海,就不会因为读了几首普希金关于大海的诗,就跟着去写海,这样显得不真实,也写不出好诗来。

 

b、意象使用的可感原则。什么叫意象的可感原则?可感,看得见,摸得着,我们清楚你生活在某片区域,那么你必然和这里生发着联系,尤其对于彝族这个相信万物有灵的民族,流过家乡的每条河流都在身体内奔荡着,化成血液的部分,所以这些都是意象使用最佳的选择。

 

c、意象使用的大众化原则。有很多朋友善意的提醒过大凉山彝族诗人,诗中大量充斥着:毕摩、索玛、经文……等诸如此类的意象,会造成诗歌严重同质化,对于这种观点,我想他们没看到彝族汉语诗歌写作实质存在的一些问题,造成诗歌写作大量同质化都是诗人缺少创造力的结果,和意象应该没什么关系或关系不大。

 

2、根据地的建立或地域诗写

 

我们最初学写诗时,没那么多的诗想能力,所以会在某个前辈诗人的语境中打转,想用拟人句等最基础的修辞方法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使劲的拼凑文字。其实现在想想,我们当时再怎么写,也不会有像样的诗出现,一是我们诗歌启蒙阶段一般年龄都很小,二是我们根本不会本地现场经验化处理,在这里我们还是归类下本地经验化的几种情况。第①种是主体,当人作为主体时,一般“我”会也第一人称强行介入,情感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强化现场经验。第②种,无人称,指代不明,用其它物质进行强化,比如意象等,情感表现得不突出。第一种有启蒙色彩,写作具有不稳定性,第二种是任何一个成熟诗人最后都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恒久性,所以说要立志献身诗歌事业的作者,到最后还是要建立根据地或地域诗写,这里的“地域”并非地理范畴上的范围意义,而是一种精神,维度……的指向,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3、强化本民族文化记忆

 

文化是我们永远不能泯灭的记忆,就像一块胎记,那么本地现场经验和民族文化记忆有何关系?我个人觉得本民族文化是我们诗写的活源头,就像彝民族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等,这些本来就是诗,充满魔幻的诗,但在诗写过程中需要我们很好的处理好“根性写作”的三要素:①本民族文化②汉语③西方技巧,进行原生性存在诗写。去过西昌奴隶博物馆的朋友都知道,没去的我强烈推荐你去,去了你绝对的震撼,一个古老民族文化在现代3D技术下竟焕发出如此强有力的生命活力,那一刻你会因为自己想象力的贫乏而气恼的。

 

4、精神气质的本地经验化

 

当你阅读了很多书后,要懂得进行再创,本地,个人的经验化,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比如发生在拉美的文化大爆炸,我们先看外界是如何说这场文化活动的:这些作家受到欧洲和北美现代主义的影响,同时也承继了拉美传统文化,具有实验性的一场文化运动。我个人觉得这是精神气质本地经验化最好的例子,类似的还有俄罗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等,立足本地文化,再借鉴先进文化,基础上再创。我们清楚彝民族民间故事、史诗,经词等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而我们在创作时,这就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把我们的这些传统文化化成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再用先进的表达技巧,从而达到精神的本地经验化,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绝对的震撼。

 

三、根性写作创造性

 

为什么是根性写作的创造性?而不是根性写作的先锋性?原因很简单,就我个人来看‘先锋’一词非常值得怀疑,先锋是一个对应词,应该有时效性,所以在论及根性写作时我一般都叫做‘创造’力,而不是先锋性。这么多年来“先锋”一词已过度被消费;先锋诗歌、先锋……。动辄就在某种文体前加先锋,不加先锋感觉就找不到诗写的意义,诗写得不到承认也是因为先锋;民间,总之千奇百怪,着实让人想不通,所以根性写作不叫先锋写作,他只是根性写作,或创造。那么何为根性写作的创造力,如何创造力……请容我慢慢说来。首先根性写作的创造力,不仅根性写作,世界上任何一种有生机写作都是创造力行为,但在这里我着重谈谈根性写作的创造力;在诗写中我们应当有种意识,而且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智性的东西,过度的、强行介入诗写领域,我们必须有所警惕了,诗歌写作正在往一个概念上走,一切的写作都在静止,太可怕了,这种虚空容易磨掉诗人的激情,使自己的诗写走进一个死胡同。世界上所有语种中我个人觉得德语是具探险意识与精神的,之所以出了那么多诗哲,应该和前者有莫大的关系,我过去一段时间非常迷念德语诗歌,现在如此,很大的一个原因,用稍微土点的话就是:刺激。那种在感性与理性,思辨中,现代与古代中找到的平衡点,让我深深的迷醉其中,这和弗洛伊德有关系,比如晚上做梦:高空往下跳等是有联系的,感觉就在一种元价值中找到平衡点等等……。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写作(德语)是非常冒险的,我们必须也要承认德语是这个世界上已经写出最成熟诗作的语种之一,甚至达到了某种极致,这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抵到了诗歌本质,生命本质的诗歌艺术,比如里尔克、荷尔德林等,但他们留下的后遗症也不少,大家都清楚德国出现如此高度文化繁荣的背景,这里不再多说,所以开头我就说过德语极具探险性,除她本身外就是这个原因,考虑到这个问题根性写作张弛有力,思辨的把母源文化推到了最前面,保证我们的诗写永不枯竭,永远的创造,这样说有点形而上的意思,下边我还是分步骤详谈。

 

A、根性写作的创造力

 

1、 根性写作的创造力,这样说感觉十分的笼统,刚才也说过任何一种有生机的写作都是创造的过程,那么在这点上根性写作和其他写作有何区别?需不需要明确的定义下来?我想是需要的,就我个人而言根性写作必须是不断的创造的过程,我宁愿写得少,也不重复,在这里很多朋友可能疑问:如想做个有野心的诗人,那必须量要多等等之类,那我可以说:根性写作不神话任何人,不以任何言论作为诗写教条,包括中西方很多大师。当然,关于诗写量、重复等这些问题可以多谈下。首先题材,从古至今大同小异这就让我们很多诗人困惑了,很多题材已经被前辈大师们写到极致了,还有没有写的必要?很多诗人望而却步,自然,量方面就少了,确实这也是一个难题,但反过来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或许这就是考验一个诗人题材处理能力的地方了,重复、形式,思维进入方法,气息,心理等的重复。帖几句我刻意模仿其他诗人气息的文字,有些时候为进入某首诗我会进行气息模拟,揣测,便于分析解读。月光冷冷的照着/宛如两道幽深的眼睛/远方太远,白茫茫的一片/他置身其中等待着一轮明月/从内心升上来/是远古的敌意?/还是无法预料的命运?/他置身其中等待着一轮明月/从内心升上来/他清楚他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再也无法回头/站在语词的中心/他已经离那些温暖的经文/越来越远/流亡/毁灭/这是他以前所没想到的。读这几句文字我感到非常压抑、焦虑、从第一句开始气息就在叠加,后边越来越有紧迫感,这让我想起W·沃林格的空间恐惧说,导致整首诗(姑且称为诗)无法展开,被紧压在一个空间,窒息而死,原因意象词语或整体的把握运用能力思维的调解能力……

 

2、波浪状的创造力

 

波浪,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根据风力的大小一直在做匀速度,除风力的大小外其它物质都是不会发生变化的现象,如何更好清晰的用文字表达,这样说应该比较的妥帖:相对性的静止或运动,也可以是永远的静止与运动,总体来说他是不变的,或应该说是有顺的运动,可以说是变的:它的波纹等一直在做运动,也可以说是静止的整体上是保持匀速度。波浪状表现在根性写作那些方面我还是一一罗列再阐述,根脉形式语言音韵气息……总之诗歌中所有的构成部分皆可由波浪状创造力导入,但是我下边说的这点比较重要:波浪状创造只有在已有的形体(状态)中才能发生效应,反之皆不成立,一簇簇,相互激荡,相互激活,相互促进,大家可以在脑海里想象下汽车发动机器上那轮链条运转过程。

 

B、根性写作如何创造力

 

1、根性写作如何创造力?三根写作:个人之根本民族之根人类之根,这三根也是同树同根,共承一脉,同结果子的关系。

 

1)、个人之根,个人之根中首当其冲的无疑是大量阅读,开阔视野,练习最基本的诗歌技术,观察,体悟……,这是个人之中的外部之根,而最主要的是内部之根:要学会生活,体验生活,首先你是个人再是充当其他角色,是你在写诗而不是诗在写你,当然,有些时候也是诗在写你,毕竟诗是意志(人)艺术的客观反应,这是人最本真内心潜在的艺术要求。说明:“意志艺术”是德国哲学家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一书中首提,我这里是借用。

 

2)、民族之根,民族之根好理解,也是根性写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民族与个人之间要拿捏到位,你的容度,刻度,尺度要量好,当然这也就意味着你必须是你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专家,不一定达到学者水平,但要融入进你的骨子里面去,这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3)、人类之根,只要你把个人之根与民族之根运用到位,就会从根性上散发出人性之美,艺术之美,诗歌之美,一切都有点天启,顿悟的含义,三根的集汇点,又是一个新生命源,一切的出发点,回归点,永不枯竭,只有写不完的诗章,等待你去喷涌而发。

 

3、根性写作的诗与思

 

当诗从神的灵感上解放下来,成为人的艺术才可以真正意义上称为诗歌,而且,可以这样说 一个诗人越加成熟,摄入创造性直觉密度是越高的,当我们的写作没深入诗歌最本质部分时,所有一切的写作都值得怀疑。,

 

诗歌深度,所能达到的极限非常重要,这都是大诗人最后面临的问题,这和自身努力程度,语言天赋有密切关系。中国诗人:昌耀,周伦佑,杨炼等都遇到了此问题,这并非有些诗人所说的古老敌意那么简单,而是深入骨髓写作。

 

一个诗人谈不上失去,拥有,永远。个体存在茫茫的宇宙间,换句话说:无生无死,这时间未曾有我,又无处不是我。

 

请阅读一切,这是融为一炉的基础,我们需要艺术创造,不要的低级模仿。

 

如果诗歌写作陷入无止尽形而上中去,那写作是很困难的,从阅读大师到阅读自己,贯穿了诗人的一生,: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本地现场经验过程,诗人主体在场过程,有些朋友写了很多年的诗感觉就是飘浮着样,在前辈诗人中打转就是这个意思,不管你用何种方式,何种手段写出你的生命,用你的方式表达出其他(她)诗人无法表达出的东西,你就写作就已成功了一半

 

在自我精神体系中,达诗学高峰,那就是个大师了,昌耀就是一个好的例子,诗人要永远记住在自我精神谱系中形成一种成熟的语体,没建立自己的高峰,他再怎么努力,都是标榜大师们的伟大,这叫徒劳的诗学。

 

恍如隔世,每次出来都是,这让我不想固定在一个地方呆太久,这种体验是那么的美好,带着某种宿命论。

 

一个艺术家,当他完成使命时,肉身陨灭是对其最好的安排了,如其使命完成,但他肉身还在,这是对其最大的折磨了,万念俱灰,你如果尊敬他,就读他的作品吧,读每一个艺术家吧。

 

大小凉山彝族诗人应该能写出很成熟的作品,好的艺术作品你在看时,会打乱你的感官,给你极大的冲击力,两个字“享受”。

 

为什么很多人说,诗人是通灵的,就是在读,写的过程中感官,思维早就被打乱,就像艺术手法中的感官等。

 

这么多年笼统的汉语诗就连他们自己都各执一词,各拿一套,你跟着他们转,迟早会把你自己累死,还是那句回到自身,阅读自己,诗写自己

 

黄昏,我们都无法并免来自古老的敌意伤害,但他多么的美啊,我们必须于时间对话,与我们这个时代对话,我觉得诗歌永远都是一门精英化的艺术,甚至都与读者无关,写诗,我是和我自己对话,但也不要在漩进无休无止的形而上中去

 

当一个诗人进入状态后,外部原因抽身而出,我可以告诉你,你绝对是焦虑的,你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信任感。

 

发星的诗歌艺术品质某些方面在国内都算是数一数二的了,能做到这步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整体的‘地域’诗学还有很多需要重新建构的地方,很多成员的文本是较粗糙的,字句,语法等打磨上还有问题,还有此‘地域’非一般人所理解的‘区域’等指称,所以可以上升哲学,人文学,单独建构‘地域’诗歌美学,如梦亦非所说,和以往流派不同,没流动性,可以保障了大师的出现。

 

根性写作是个很广泛的诗学命题,其中的小分支或者还没命名,有待慢慢梳理,消化。如果我们坚持这些再结合西方,拉美的一些非常前锋的表达技巧,魔幻,超现实等等,真的,这样写出来的诗歌艺术绝对值得期待。

 

为什么要学西方的前锋表达技巧?十分明确,他们确实走在世界诗歌发展的前例,但文化,根性的这个东西是只属于我们,换句话说,她不存在过时之说,但需要我们用一些外在的东西激活她,这样才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西方,更多意义上说只是技巧,通俗的说就是文字等处理上,文化永远不存在前例与不前例,这里的‘文化’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要区分对待。

 

所有的一切都将被时间摧毁,而艺术是永恒的,从本质上说,每一个人都不值得信任,反之唯有艺术才是你终身的情人,这是一个生命本元问题。

 

或许尼采是对的,这让我对那几个世界级的德语诗歌大师更加的痴迷。

 

有一天你把读过的所有书在写作中消除掉,不留痕迹,清空为零,学会了自觉的建构精神体系,那么你的写作开始了,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你读了非常,非常多的书,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基础上。

 

要摆脱诗歌练习阶段写作者要花七、八年的时间去打磨,只有天才性质的诗人可以一步到位

 

为民族这个抽象的东西而诗写,值得怀疑,自身需要,个体意识再切入传统文化,架构自己的精神体系,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诗人如要成长,他必须接受民族文化的灌溉、传统各民族文化的熏陶,最后把中国和西方的智慧、传统和现代的观念融合一体,他才有可能成为诗歌方面的大成者

 

一个诗人最终靠的是他(她)的诗歌文本,很多时候没人在意他(她)为诗歌贡献了多少,一个优秀的诗人是绝对不会附庸任何外在物的,相反他懂得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保持一定的距离。

 

太阳异常的大,舒心,阅读海德格尔的诗哲学,美妙,诗就像太阳一样永恒而不朽。

 

诗歌写作最终要落实到个人上,就是独立,写作意识,文本等所有一切最后都是诗的元本质。

 

诗歌太伟大了,所有一切非诗部分,都会随时间烟消云散,这就是诗,真正的诗

 

诗学的构建要比诗歌文本重要,更具历史性。当你还没形成一种成熟的语体,在整个汉语诗歌语境中,那么诗学永远要比诗歌文本重要。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四位诗人:但丁,歌德,莎士比亚,屈原

 

波德莱尔实在伟大,他的诗写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诗歌写作,‘人生不如波德莱尔一行诗’

 

兰波的通灵:有了一定的诗龄,读书太多,你发现身上所有的感官错乱,互通,泛指这个

 

远古的敌意?多么的美,黄昏,这就是盐源,这才是我的盐源,快要击穿我了

 

当一个诗人有了成熟的语言,理论系统,那么他看到的都是美的了,一切皆可入诗了。

 

艺术实质上是个人行为,我不博取任何人的关注,同情,我是非常独立的一个人,自然赋予的个体权利,我首先是‘我’和其它一切无关。

 

大师绝对是把汉语言写到,发挥到极致的人,彝族汉诗也如此,我们是用汉语表达的,所以必须研究每一个中国现代诗人,像个学者一样深入研究。

 

茨维塔耶娃,这位站在人类精神高峰的巨匠,今早一直在读她,美妙,伴随着一种无法说明又非常享受的隐痛,像逝去的,无法把握某种东西,今天重新又被激活或唤醒了。诗是隐喻的世界,解读诗,研究诗这是对诗歌无情的伤害,一首好的诗是需要读者作者共同参与完成的,像有些诗人说的那样。世界是荒凉的,这是永恒不变的,从古至今如此,但普通人不易察觉,今天的社会更是,感官娱乐麻木,只有诗人才是敏感着的,因为敏感,诗人一生必将痛苦着的,荒凉着的,反过来也只有在词语中寻找一种向生的力量。

 

“性”万物之源。

 

诗歌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简单的承担了抒情功能,最后我们还是回到哲学上来的。

 

高处不胜寒后,只剩下了王者的无尽孤独和悲凉。

 

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取决于诗歌发展成熟度,往后的路还更长,但我们有信心,决心

 

米拉一个和萨福一样伟大的诗人。‘死亡还很新,以致她一无所悟’。正读,多棒的一句。

 

有两种诗人:1、革命性的具有先验性质的创作家,2、生活的记录者,老掉牙的形式,中国诗人大体如此

 

刚刚在读两位创作力极强的诗人,他(她)们在文中如是说:为了一篇文论,日夜苦读,以艺术创造艺术,以艺术催生艺术,然后整合,重组,经过你头脑让她活起来。(大意)

 

中国近20年是无法出那种巅峰性,颠覆性的天才,巨灵者。普遍的写作者,这也正常,等这波商业浪潮过后,绝对要出大诗人,大天才。

 

如果凉山也出现几个敢于冒险的诗人,不需要太多,那怕两,三个都行,那棒极了,就象一只部队的先遣队一样,直达诗歌本质

 

请坚守你所认为的艺术,这才是最伟大的,让人献身其中而无怨无悔的,我的艺术永远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以坦然的心看待一切。

 

诗歌写作有很多种,学会从小处着手,写身边的事,就是学会生活了,这样的诗是从生活中磨练,体悟出的,写这样的诗会生活很重要。

 

勃朗宁夫妇的爱情诗:今早一直在读,美的震撼!继承了欧洲三大浪漫主义大诗人风格,雪莱,拜伦,济慈,不同于拉美文学,聂鲁达等人,我个人觉得其两人爱情诗要比《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更加出彩。

 

不一定认同别人的诗写理念,但诗歌艺术可贵之处就在于先锋性,独创性,所采取的写作策略,这才是诗歌希望所在

 

●什么是诗意?!:像被带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美妙,无法用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那部分吧!这或许叫诗意


●诗于思并然同行,很多文字都浅于表面,根本就算不上艺术,就像很多文字就没进入生活状态一样

 

●其实唐代是没那么多的天才可言的,不果是古体诗 经由很多代人的努力,探索,日臻成熟,到了一定时间自然爆发,到达巅峰,(离不开几代诗人的共同努力)。诗歌写作群体,发星先生就阐述得好:没运动性,恰恰是这点保证了这个群体,写作方向一致性的这个群体,是可以出现大诗人的。

 

●喜欢萨顶顶的声音,少数民族文化和流行元素处理得非常到位,有首歌中融入了许多彝文化、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加上与生俱来的饱满的声线,就更俱艺术感染力了,使其和一般的歌手拉开非常大的距离,更加靠近艺术家了。中间有段彝语串烧,使整首歌的内外部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种空灵,神秘的感觉,多种文化激荡,涟漪不断,韵味十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又归一。

 

●一个诗人要不断的推翻自己,颠覆自己,保持创造力,永远不重复,文论和诗歌文本同行。

 

●无界 或许他们没意识到这么做也是表明一种态度吧,世界的另一个反面,这更我坚信诗歌写作的‘方向性写作命题’,从诗歌史,艺术本身看是这样的。

 

●任何诗学的提出她都有机对应物,简单的说就是颠覆性……

 

●最纯真的抒情歌,这是民歌的特质,最能抵达人本真,柔软的那一面

 

诗歌深度,所能达到的极限非常重要,这都是大诗人最后面临的问题,这和自身努力程度,语言天赋有密切关系。

 

● 艺术实质上是个人行为,自然赋予的个体权利,我首先是‘我’和其它一切无关。

 

●外地朋友寄书来时,是我最高兴的时候,不管上边有没有我的作品,路上一般我不会去搭车,我要抱着这些书慢慢的走,和每一位诗歌朋友拥抱在一起,这些真正的诗人,这些不为名利,为真正诗歌艺术献生的灵魂拥抱在一起。

 

●西方,更多意义上说只是技巧,通俗的说就是文字等处理上,文化永远不存在前例与不前例,这里的‘文化’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要区分对待。

 

●先锋诗歌写作慢慢会凸现其重要性,历史性,就像发星先生的提出的‘地域写作’……当然,地域诗学是一个很广泛的命题,其中的小分支或者还没命名,有待慢慢梳理,消化。如果我们坚持这些再结合西方,拉美的一些非常前锋的表达技巧,魔幻,超现实等等,真的,这样写出来的诗歌艺术绝对值得期待。

 

●诗歌写作有很多种:学会从小处着手,写身边的事,就是学会生活了,这样的诗是从生活中磨练,体悟出的,写这样的诗学会生活太重要了

 

●有一天你把读过的所有书在写作中消除掉,不留痕迹,清空为零,学会了自觉的建构精神体系,那么你的写作开始了,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你读了非常多的书,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基础上的。做到上边这点或许我们可以真正意义称得上一个写诗人了。从很多写作者个案来看,大部分写作者是连这步都没有到达的,更不需说诗人、成熟诗人,(实力诗人)、大家、伟大……。

 

●真正的诗永远是小众的,这才反面体现出其伟大性,永恒性,但一般的诗歌爱好者无法深层进去,这就制造了非常多的无效读者群,普遍的庸众时代。

 

●多给自己阅读、思考的时间,没必要刻意的去迎合无效的网络喧嚣,要从文化上真正的个体独立意识,这样才有意义,不管是诗写上探索上,还是在生活中,靠螺旋式的动态发表维系那是一种很肤浅的诗歌友谊,友谊应该是一种灵魂上惺惺相惜。

 

●找到自己的言说方式这是一个成熟诗人走向大师的探索历程。需有充足的哲、美、人类学、等等作为背景色彩。

 

●有些时候焦虑,无法去写作,或许这和所处的生活状态有关,凉山不象西北给人也开阔感,而是窒息感,山多的缘故。

 

●‘达达主义’,……就因为“运动性过强”导致很多写作同仁还没写出经典的,可以传世的作品就分散了。必须坚持,有方向性的写作,往这方面去探索,这个过程要靠全体同仁探索,个人无法解决的一些内在的东西。

 

●如果一首诗里没有暗示,隐喻等修辞格会是什么样?有时间的可找首经典短诗看下。很多都只能停留在文字表达上,甚至有些朋友连这个最基本的都无法过关,一生。无法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缺少阅读量。乱用拟人句,用词不达,没内在的音韵美。当一个写作者无法得心应手动用修辞格,举个例子你在前辈诗人中拿首非常成功的诗踢出所有的修辞会变成什么?不出意外会变成干巴巴的口头说教。这几步对于没天赋的写作者要花七、八年的时间去打磨,有些天才性质的诗人一步到位,古今中外有例子。做到这几点应该可以摆脱诗歌练习阶段。

 

●和众多诗人提出来的是一样的,传统文化,是需要再创造的,不能把身份也就是言说的主体弄反了,是以个体意识分解开去的。“以民族的名义,为自己写,以自己的名义,为民族写诗,是截然不同的”

 

●流水线式的诗歌作业生产时代,我们就读下天才式原创经典,‘重复’值得我们警惕。

 

每个人都应该先把短诗写精了再来写长诗,短诗无需知识层面上的东西,而长诗需要。短诗更接近生命本质。

 

●刚刚从一首诗中抽身而出,恍如隔世

 

●少数族裔年轻诗人很多找不到方向,上了一些主流刊物之后,没进步过,直接沦为重复,模拟的诗歌写作者,目前很少有人逃过此命运,民间诗歌有这个条件,但这几年变质了,没了当年朦胧,第三代那种创造性

 

●诗歌写作永远是个体行为,当一天你真正摆脱了名利,不博人眼球,潜下心钻研写作,至少你在精神上是获得自由了,那真的谁也无做法左右你了,活得越来越明白、透彻。

 

●词不是诗,诗也不是词。但是诗是由词(外壳)铸成,最起码语言流畅是该具备。平时不要只看诗(诗集),我们应该多去读一些严肃作品,包括小说、人物传记……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用第二语表达对于少数民族是快硬伤。当然咯,词不果是表达所需工具而已,于诗有些时候都没意义。

 

●先锋给文学注入新活力!提供了无限多的可能性

 

●写完一首诗之后花大把时间去阅读,吸收养份,保持平衡,做个开心快乐的人,不为外界所动,外界不因你而动,时间仿佛玄黄,那么你的内心必然是安详着的

 

●“性”包括在人性范畴内,男女之间这点小密秘,早在千年就被解开了,西方早就被当做一门学科进入学科,中国这方面很晚,而已进入课本老师也没去引导,尤其一些落后的地区,要记住“性”和伦理道德扯不上关系,那就看你怎么去看待,你是个虚伪的人,那么你用虚伪,做作的心去看待,你是个艺术家,你就用艺术的心态去看就是……

 

20201128夜

 

 

如果我们坚持这些再结合西方,拉美的一些非常前锋的表达技巧,魔幻,超现实等等,真的,这样写出来的诗歌艺术绝对值得期待。在西昌的朋友可以去奴隶博物馆感官下,如果不在这方面有所探索,多么的对不起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进门就给人一种超现实之感,诗歌,绘画,不出成绩,那,真的,非常的遗憾!

 

西方,更多意义上说只是技巧,通俗的说就是文字等处理上,文化永远不存在前例与不前例,这里的‘文化’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要区分对待。

 

中国少数民族90后诗人:站在荒原中起舞的拉玛伊祖是一位:唯数不多的一位:他是我的兄弟。永远在创造的路上。

 

有一天你把读过的所有书在写作中消除掉,不留痕迹,清空为零,学会了自觉的建构精神体系,那么你的写作开始了,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你读了非常,非常多的书,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基础上的,这一点很多诗人都提出来了,但过于片面,比如有些诗人说的读书对写诗无用论,他们的出发点只是‘口语诗’(‘闲聊诗体。’)做到上边这点或许我们可以真正意义称得上一个写诗人了。从很多写作者案例来看,大部分写作者是连这步都没有到达的,更不需说诗人、成熟诗人,(实力诗人)、大家、伟大……。

 

温婉一点说,如果中国现代诗已进入中年,那么这边的刚刚是个呱呱坠地的生命体,这也是一直无法形成一种话语权的很大部分原因,我现回读我的两本拙作,怎么说,有些时候真心有想毁了的感觉,就当练习之作吧,为什么震撼性的作品越来越少这是个问题,大凉山诗人除了60后诗人们带了点惊喜外:周佑伦诗,发星理论,阿库乌舞理论等,往后的诗人更多是一片空白。

 

周伦佑是大师级的诗歌艺术家。‘非非’为什么在国内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很重要的一点,这个群体成员的诗歌天赋外,没流动性,非常的重要,不管前非非还是后非非,它的写作理念是不变的,后非非只不果是在前非非上基础上查漏补缺,加以巩固的,使其诗学上发到无懈可击。

 

真正的诗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永远是小众的,这才反面体现出其伟大性,永恒性,但一般的诗歌爱好者他是领悟不起的,这就制造了非常多的无效读者群,刷流量的人。

 

似乎被带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很美妙,或许这就是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那部分吧!

 

写完一首诗之后花大把时间去阅读,吸收养份,保持平衡,做个开心快乐的人,不为外界所动,外界不因你而动,时间仿佛玄黄,那么真的你赢了

 

思考才是唯一的出路。不为世界而动,世界不因你尔动,时间仿佛玄黄。至理名言呀!这个世界没有那个是十恶不赦之人,也没有那个是让你去泪水哇哇流的,有因必有果。正解。

 

不牵挂任何人,这个傍晚,有的只是遗世的凄美,一个人。

 

如果说彝族汉语诗歌为什么没当年那种繁盛,那罪在于80后。没写出属于自己时代的好作品,落伍了,他们只是继承了,没创造。后劲不足,缺少优秀有实力有世界眼光的诗评专家,某种意义诗评对诗写有指挥棒的作用。

 

90后诗写愈来愈来狭窄、圆滑了,似乎很合官刊口味,但不幸的是这样的写作,路走不了很长,需知大多数写作者要经10多年才能诗歌练习中毕业。(知识储备等)云南90后诗群,很少有自己的风格,也就是所谓的辨识度,深受云南王雷平阳,于坚等老一辈影响,包括彝族90后。越加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找块原生坝子玩,源源不断的那种,有些人说:诗歌就是真,善……这几个烂调词,这也没错,荒谬的是很多人磨灭民族性,根性……等很多东西,这不无异于挥笔自宫,自掘诗歌坟墓。(最近都感觉没再写了,一点也不活跃,很寂寞。)

 

在读刘诚先生长诗《命运.九歌》,后部分有惠特曼影子,但还是很享受,感谢作者带来精彩诗篇。

 

海上先生早期诗和穆旦诗有相似性。古老的敌意吗?生活有些痛。曲终人散后,以诗取暖。

 

词不是诗,诗也不是词。但是诗是由词(外壳)铸成,最起码语言流畅是该具备。平时不要只看诗(诗集),我们应该多去读一些严肃作品,包括小说、人物传记……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用第二语表达对于少数民族是快硬伤。当然咯,词不果是表达所需工具而已,于诗有些时候都没意义。哎呀!我还是改不了装B的习惯。

 

诗人是法律的制定者,是一切正义的化身,但绝对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在简介前加族别都是多余的,对于真正的诗人说,尤其大师。

 

贝克特名句:上帝六天做好了世界,而您呢,您六个月居然没有为我做好一条裤子。尝试、探索、实验这个词足已让很多诗歌写作者冒冷汗了 。

 

20210131

 

欢迎关注《诗歌阅读》并投稿!牵手《诗歌阅读》过与别人不一样的人生!诗歌、散文诗、精短诗论均可。需未在其它公众号发表的原创作品。
转载须事先征得作者和本公号同意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尤 佳  投稿邮箱tzm630@163.com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2020【独立】前沿01-阿牛静木《群灵召唤》
2020【独立】前沿2-郑小琼先锋作品【虚幻暗城】

2020【独立】前沿3-林子懿作品【杨桃院儿】

2020【独立】前沿4-阿索拉毅作品:星图(长诗选66)

2020【独立】前沿5-孙阿木作品:夜巡和告别辞
2020【独立】前沿6-(美)梅丹理诗文小辑(12首)
2020【独立】前沿7-吉克布诗歌22首

2020【独立】前沿8-秋池实验性影视评论文选

2020【独立】前沿9-【中国彝族现代诗全集】评论1

2020【独立】前沿10-【中国彝族现代诗全集】评论2
2020【独立】前沿11-【中国彝族现代诗全集】评论3
2020【独立】前沿12-【中国彝族现代诗全集】评论4
2020【独立】前沿13-阿库乌雾诗歌21首
2020【独立】前沿14-湄子的诗  28首
2020【独立】前沿15-吉木里呷诗选28首(2016-2020)
2020【独立】前沿16-发星2020秋诗选
2020【独立】前沿17-阿索拉毅诗歌评论专辑1

2020【独立】前沿182020-发星诗歌评论选集1(1999-2020)

2020【独立】前沿19-《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诗选》评论选集1
2020【独立】前沿20-《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诗选》评论选集2
2020【独立】前沿21-《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诗选》评论选集3
2020【独立】前沿22-吕翼小说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23-彭一田诗歌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24-南北诗歌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25-袁勇诗歌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26-张联诗歌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27-非亚诗歌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28-严力诗画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29-海上诗画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30-李建春诗歌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31-李郁葱诗歌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32-道辉诗歌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33-杨勇诗歌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34-李龙炳诗歌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35-张守刚诗歌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36-远人诗歌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37-马永波诗歌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38-吉克布诗歌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39-安琪诗歌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40-俞强诗歌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41-韩高琦诗歌评论专集
2020【独立】前沿42- 郁郁诗歌评论专辑
2020【独立】前沿•43- 易 杉: “丽元山诗思札记”选辑
2020【独立】前沿44-当代藏族90后诗选九家
2020【独立】前沿45-当代回族90后诗选七家
2020【独立】前沿46-穿透黑暗哲学(自由的思诗)/发星
2021【独立】前沿47-孙谦【新柔巴依集60首】
2021【独立】前沿48-“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 龚盖雄专评
2021【独立】前沿49-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 孙守红专评
2021【独立】前沿50-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 西域专评
2021【独立】前沿51-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阿索拉毅专评
2021【独立】前沿52-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女诗人联展
2021【独立】前沿54-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梦亦非长诗展
2021【独立】前沿55-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 黑莫尼章的组诗与长诗
2021【独立】前沿56-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撒玛尔罕长诗
2021【独立】前沿57-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 现代乡土诗五家
2021【独立】前沿58-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 台湾原住民诗展
2021【独立】前沿59-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 诗歌联展(二)
2021【独立】前沿60-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 彭一田、发星的词条写作
2021【独立】前沿61- 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毛于贵长诗
2021【独立】前沿62-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 孙守红的冷眼
2021【独立】前沿63-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扎西才让的长诗
2021【独立】前沿64-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 炽子的长诗
2021【独立】前沿65-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夏加的长诗
2021【独立】前沿66-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那萨的诗
2021【独立】前沿67-地域诗歌写作20年纪念(2000-2020)-德乾恒美长诗
2021【独立】前沿68-“新世纪20年诗潮史迹回望”-边缘民族长诗写作论纲
2021【独立】前沿69-“新世纪20年诗潮史迹回望”--诗歌先锋印制史(一)
2021【独立】前沿70-“新世纪20年诗潮史迹回望”—四川大凉山(西昌)两大诗群传奇史
2021【独立】前沿71-章治萍诗歌评论小辑
2021【独立】前沿72-撒玛尔罕诗歌评论专辑
2021【独立】前沿73-扎西才让诗歌评论专辑
2022【独立】前沿74-2022边缘民族现代诗群大展-撒拉族现代诗群
2022【独立】前沿75-贵州独立诗人十人诗选
2022【独立】前沿76-2022边缘民族现代诗群大展 -彝族现代诗群(一)
2022【独立】前沿77-2022边缘民族现代诗群大展 -彝族现代诗群(二)
2022【独立】前沿78-2022边缘民族现代诗群大展 -回族现代诗群
2022【独立】前沿79-2022边缘民族现代诗群大展 -蒙古族现代诗群

2022【独立】前沿80-李成恩诗歌评论专辑

2022【独立】前沿81-【独立】2022边缘民族现代诗展-撒拉族长诗专辑

2022【独立】前沿82-【独立】2022边缘民族现代诗群大展-藏族现代诗群

2022【独立】前沿83-发星2022新作-群山词典(九行诗55首)

2022【独立】前沿84-四川大凉山(西昌)81岁写作者-胥勋和诗选

2022【独立】前沿85-2022大凉山(西昌)现代诗十九家

2022【独立】前沿86-2022大凉山(西昌)现代女诗人十一家

2022【独立】前沿87-2022边缘民族现代诗群大展-彝族现代诗群(三)

2022【独立】前沿88-尤佳诗歌专评-时间意境的诗性表达

2022【独立】前沿89-美国“垮掉派文学群体”与中国“第三代诗人”简论

2022【独立】前沿90-2022工人诗群专辑(一)

2022【独立】前沿91-2022工人诗群专辑(二)

2022【独立】前沿92-2022工人诗群专辑(三)


  中医(全科)主治医师。      1985年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中医专业(现西南医科大学)。从事中医全科临床诊治工作36年。      先后于中国中医药科学院、重庆中医药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      撰写发表医学论文20多篇。       擅长治疗各类人群四时外感、新久咳嗽、咳喘、心悸、失眠、胸痹(胸痛)、头痛、眩晕、眼部疾患、各种胃病、腹胀、腹痛、胁痛、泄泻、便秘、阳痿、早泄、遗精、水肿、颈肩腰腿痛、男女不育不孕、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各类肿瘤、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更年期综合征、以及各种皮肤病等。 1、呼吸系统:各类感冒,急慢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部肿瘤等。2、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及其后遗症等。3、消化系统:各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肠炎,消化道出血,胆囊炎,急慢性腹泻,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消化系肿瘤等。3、泌尿系统:生殖泌尿系感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肾结石,尿路结石,尿毒症等。4、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痛,癫痫,偏头痛,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它神经系统疾病等。5、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6、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顽固性痛经、闭经,乳腺疾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输卵管堵塞,不孕症,产后抑郁、产后缺乳、产后身痛等。7、儿科疾病:小儿感冒、发烧、咳嗽,食积,消化不良,厌食,小儿多动症,小儿夜啼等疾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