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开启后疫情时代——总量“创”辩第49期
报告摘要
一、投资摘要宏观 张瑜:海外放开皆有不同,如何理解对中国资产的意义?从海外经验看,总结十二个国家在疫情放开后的核心价格上涨情况,涨价主要体现在住宿餐饮、交通服务、文娱服务和个人服务等接触性服务业价格上,而医疗、教育和通讯服务等非周期类价格并未出现明显的涨价;除欧美少数经济体外,房租价格也并未明显上涨。存在就业缺口的接触性服务业中,价格上涨是大概率事件,并且在三个季度内,虽然就业缺口逐渐收敛,但涨价仍呈现出一定的加速特征。如何大致评估我国明年的核心通胀涨价压力?从核心CPI环比超涨的视角出发,仍可做一些探讨,分为三种情况。上行情景,以日韩为参照,核心通胀明年二季度破2%,三季度破2.5%,四季度破3%;基准情景,结构性涨价存在但相对温和,核心通胀明年年中会快速上行,年底有过2.5%的风险;下行情景,明年核心价格动态只是向疫前回归,核心通胀基本无忧,全年在2%以下。在疫情优化大背景下,明年我国核心通胀确实存在反弹压力。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为何12月政治局会议提出新三稳,三稳排序有其逻辑。从节奏上看,明年上半年国内重点在稳增长,下半年或逐渐转向稳物价。
固收 周冠南:“强预期”与“弱现实”,债市如何交易
近期债券市场比较关注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强预期”和“弱现实”的交易到底谁会主导市场;二是理财赎回潮的冲击在12月再起,导致信用市场的大幅调整。关于第一个问题,统计发现,类似这种“强预期、弱现实”阶段,市场调整持续时间一般在1-2个月,10年期国债平均调整幅度大概在25BP左右。伴随“新十条”的落地,对于疫情调控政策放送的预期炒作,我们认为利空定价已经较为充分,接下来主要关注11月经济数据发布,可能带来的“弱现实”回归,以及岁末年初宽松加码可能带来的债市缓和小波段机会。如果岁末年初没有政策利率降息落地,市场可能还是偏弱势,小幅回归到10年期国债2.8%附近,如果有降息落地,则进一步下行至2.7%附近。第二个问题,是理财赎回潮的问题。11月中旬债市大幅调整之后的两周,银行理财赎回压力逐步缓解,利率债基本企稳,符合我们之前的判断。12月以来理财赎回压力再次变大,主要原因除了基本面“强预期”冲击带来的大幅调整,导致产品净值亏损再次出发赎回之外,还需考虑月初往往理财产品进入开放期的数量增加,以及目前理财投资者对净值回撤的容忍度更低,“负反馈”效应更为明显。未来“赎回潮”什么时候能结束?前提条件:债券市场逐步企稳,理财净值不再持续下跌;或者监管因素介入,流动性环境显著改善。观测指标:理财现券成交转为净买入,二永债估值修复。后续判断:12月中下旬赎回潮对信用的卖盘压力或逐步缓解。多元资产配置 郭忠良:美债利率曲线到底在交易什么
金融市场和美联储关注的关键美债利差都陷入倒挂,透露出哪些交易信号?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三方面分析:交易2023年美联储降息。2年期美债利率大幅下行,隐含的是金融市场不相信美联储所谓“更慢但是更久”的加息策略。恰恰相反,金融市场认为放缓加息速度是美联储开始担忧美国经济前景,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这将导致终端利率降低。交易2023年美国经济衰退。10年和2年期美债利差早已倒挂,美联储谈及所谓的货币政策滞后效应,使得金融市场更加坚信美债利差传递出的美国经济衰退信号。需要明确的是,美债利率曲线倒挂引发经济衰退的传导路径是信用供给收缩,背后是银行净息差和影子银行总资产增速放缓。交易2023年非美经济体的增长放缓。经过2022年和美联储类似的货币政策收紧以后,英国和欧洲陷入经济衰退的时点大概率早于美国,输入型通胀消退将让日本央行重新试图刺激经济。金工 王小川:市场重回振荡,后市如何?
非银 徐康:风险偏好渐起,估值压制减少
证券:我们认为市场景气度上行后,可重点关注投行、财富管理特色券商。综合型券商总体配置价值可能偏弱,投行、财富管理特色券商是配置重点。财管、投行特色券商受重资本业务影响较小,而市场景气度持续提升后有望实现更明显的业绩增长。保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出台了《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措施》(下称“新十条”)。展望疫情修复路径,关注其中衍生的险企投资机会。在较好的经济发展预期及审慎控制投资风险的情况下,险企2023年投资端表现有望回暖。风险提示:
1.疫情超预期,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美联储加息超预期。流动性超预期收紧。农产品和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超预期。
2.理财净值持续下跌,赎回潮“负反馈”难以缓和。3.本报告中所有统计结果和模型方法均基于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趋势。4.“新冠肺炎”疫情状况和持续时间超预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创新改革节奏低于预期、利率较大波动。5.宽信用快速生效,机构赎回幅度超预期。
报告正文
1
2
3
4
5
华创证券研究所定位为面向专业投资者的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经认可的专业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华创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资料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公司的客户。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摘编自华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注意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所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华创证券的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可能独立做出与本资料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涨可跌,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华创证券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