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景昱-神经科学专栏】| 脑深部电刺激(DBS)术中纤维束成像的前瞻性研究

Zou 神外资讯 2019-07-04


如欲投稿请点击   神外资讯-欢迎赐稿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景昱—神经科学专栏”第六十四期,由Zou带来的脑深部电刺激(DBS)术中纤维束成像的前瞻性研究”,内容精彩,欢迎阅读。


脑深部电刺激(DBS)能够缓解多种原因引起的震颤。一些区域如丘脑腹侧中央核、尾部未定带、丘脑后下区域是常见的刺激区域。先前的纤维束成像研究认为,小脑-丘脑-皮质网络参与了震颤的控制。


来自德国弗赖堡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者证实小脑-丘脑-皮质网络中的一部分,即齿状核-红核-丘脑束(DRT)可能是一条在上述传统DBS刺激靶点中互相连接的纤维通路。为此,来自该中心的VolkerArnd Coenen博士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研究,对一组采用传统的丘脑DBS术后患者进行纤维束成像,探索DRT在DBS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表于2014年9月的《Neurosurgery》杂志。


图1. 震颤控制良好患者的DRT以及DBS电极位置。A:黄色为DRT三维结构,电极位于DRT中。B:冠状位T2加权像及DRT(黄色)。C:电极位于右侧DRT;橙色为DRT左后视图,红色为红核,绿色为内侧丘系。


该研究纳入分析了11位震颤患者(特发性震颤3例、帕金森6例、肌张力障碍2例)。术后患者的通用震颤评分均有下降,平均为69.4%。同时,作者对每例患者的刺激位点与DRT的中心距离进行测量,发现这一距离在2例不完全震颤控制患者中为3.0 +/- 1.8 mm,长于其余9例完全震颤控制患者(1.97 +/- 1.2 mm)。进一步定量分析发现,尽管这一距离与患者评分改善存在一定相关性,但由于样本量不足,结果缺乏统计学意义。最后作者又通过电场模拟研究显示,震颤评分下降程度小于60%的2例患者中,刺激位点位于DRT的前缘;而其余9例震颤评分下降程度大于60%的患者中,刺激位点均位于DRT内。


由此作者认为,DRT作为小脑-丘脑-皮质网络的一部分,连接着传统DBS手术的三个刺激靶点(丘脑腹侧中央核、尾部未定带、丘脑后下区域),刺激DRT就可能起到治疗作用。现在通过纤维素成像技术可直接显示DRT的位置,比那些传统的定位刺激靶点的方法更加容易,从而避免传统DBS手术由于定位困难而进行的反复穿刺。甚至可以在全麻下实施DBS手术,提高DBS的震颤控制效果。虽然该初期研究的病例数仍较少,且缺乏对照,但为DBS手术新理念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Zou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Song审校)


【景昱-神经科学专栏】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